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82,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南丁格爾
納蘭性德
南京條約
紐約影展
牛津大學
明治天皇
明治維新
模糊理論
穆罕默德
墨索里尼
平陽公主
七月革命
普奧同盟
普奧戰(zhàn)爭
普法戰(zhàn)爭
《國語辭典》:南丁格爾(南丁格爾)  拼音:nán dīng gé ěr
Florence Nightingale
人名。(西元1820~1910年)英國女慈善家。歐美近代護理學和護士教育創(chuàng)始人之一。生于義大利佛羅倫斯??死锩讈啈?zhàn)爭時,組醫(yī)護隊赴戰(zhàn)地看護傷兵,是今日紅十字會之先河。著有看護須知等書。
《國語辭典》:納蘭性德(納蘭性德)  拼音:nà lán xìng dé
人名。(西元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世稱「成容若」。清滿洲正黃旗人。為大學士明珠之子。善書能詩,尤工填詞,著有《飲水詞》、《側帽詞》、《通志堂文集》等。
《國語辭典》:南京條約(南京條約)  拼音:nán jīng tiáo yuē
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鴉片戰(zhàn)爭(也稱為「商務戰(zhàn)爭」)后,清與英國所締結的和約。共十三條款,其中重要者為:一、中國向英國賠款二千一百萬銀元。二、割讓香港。三、開放廣州、上海、寧波、福州、廈門五處為通商口岸。四、協(xié)定關稅。是中國與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開始。
《國語辭典》:紐約影展(紐約影展)  拼音:niǔ yuē yǐng zhǎn
成立于西元一九六二年,為林肯中心電影協(xié)會轄下的部門。旨在提升及推動電影事業(yè)活動,藉不定期而廣泛的試映會,提供新聞界及片商接觸及選映各國影片的機會。再者因每年舉辦影展活動,實利于國際影業(yè)的交流。
《國語辭典》:牛津大學(牛津大學)  拼音:niú jīn dà xué
位于英國牛津的學校。創(chuàng)始于西元一一六八年,是英國最古老的大學,和劍橋大學都以古代傳統(tǒng)學術著名。牛津大學早期聲譽的基礎是神學和人文學科。至二十世紀時,課程實行現(xiàn)代化,增設新學系,包括現(xiàn)代語言系、政治系和經(jīng)濟系?,F(xiàn)共有三十九個學院。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如韋斯利、王爾德、哈雷、波特等人都是出自牛津大學。
《國語辭典》:明治天皇  拼音:míng zhì tiān huáng
帝號。(西元1852~1912)名睦仁,生于日本京都,為日本皇帝。在位初期,日本開始維新運動,推翻幕府統(tǒng)治,建立天皇專權制度。并實行義務教育、公布日本憲法、取消西方人治外法權等多項政策。死后葬于京都伏見桃山。
《國語辭典》:明治維新(明治維新)  拼音:míng zhì wéi xīn
西元一八六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改年號為明治,德川幕府將大政歸還天皇。明治天皇自即位后,一八六九年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明治天皇在經(jīng)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xiàn)代化和西方化,史稱「明治維新」。對外方面曾借中日、日俄戰(zhàn)爭勝利,占領琉球、臺灣、澎湖、朝鮮及庫頁島南半等地。
《國語辭典》:模糊理論(模糊理論)  拼音:mó hú lǐ lùn
由美國人札德(L.A.Zadeh)在西元一九六五年創(chuàng)立的一種數(shù)學理論。強調(diào)人類的思維、推理及對周遭事物的認知,在本質(zhì)上都是相當模糊的,因此認為以精確為導向的傳統(tǒng)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適用于以人為中心的系統(tǒng)上,必須以模糊算則分析取代傳統(tǒng)的數(shù)量方法。此種理論的應用領域非常廣,舉凡以生命行為為主要角色的系統(tǒng)所組成的體系,都可以此理論探討之。以工業(yè)設計為例,結合此種理論之產(chǎn)品將更為人性化,符合實際的需求,如洗衣機將可隨衣物多寡、臟污程度等而自動調(diào)整水位與清洗時間;冰箱則可隨食物種類、數(shù)量而調(diào)整溫度等。這些產(chǎn)品將明顯產(chǎn)生節(jié)省水電的效益。
《國語辭典》:穆罕默德  拼音:mù hǎn mò dé
Mohammed
人名。(西元571~632)回教的始祖,生于阿拉伯的麥加。四十歲時,自謂受真神阿拉的指示,入近郊一山中求道,出山后宣傳其教旨,以救世度人,稱為「伊斯蘭教」。后征服阿拉伯全土及敘利亞,其教益盛。
《國語辭典》:墨索里尼  拼音:mò suǒ lǐ ní
Signor Benito Mussolini
人名。(西元1883~1945)義大利法西斯黨領袖。西元一九二二年出任首相,組織新內(nèi)閣,實行獨裁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參加軸心國,屢次失利后被國王解職,戰(zhàn)后處死。也譯作「莫索里尼」。
《國語辭典》:平陽公主(平陽公主)  拼音:píng yáng gōng zhǔ
唐高祖李淵的女兒,(西元?~623),名不詳。嫁柴紹為妻,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李淵起兵反隋時,在鄠縣傾盡家產(chǎn),招募七萬軍隊,時稱為「娘子軍」。
《國語辭典》:七月革命  拼音:qī yuè gé mìng
西元一八三○年七月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違憲解散國會,引起人民的強烈反抗,于是發(fā)動革命,迫使查理十世下臺,宣布路易腓力為王,史稱為「七月革命」。
《國語辭典》:普奧同盟(普奧同盟)  拼音:pǔ ào tóng méng
西元一八七一年普奧所簽立的秘密軍事同盟。為普法戰(zhàn)爭后,普懼法復仇,所采行的一種外交措施。
《國語辭典》:普奧戰(zhàn)爭(普奧戰(zhàn)爭)  拼音:pǔ ào zhàn zhēng
西元一八六六年,普奧間所發(fā)生的戰(zhàn)爭。導火線源于一八六四年,普奧進攻丹麥,兩國分得什列斯威(Schleswig)與好斯敦(Holstein)。一八六六年普以奧違反諾言,派兵進占好斯敦,迫使奧向普宣戰(zhàn)。結果普勝奧,什、好兩地歸普所有,奧地利被逐出德意志聯(lián)邦,退出與普爭雄的局面。此役從開戰(zhàn)到議和,歷時僅七周而已,所以也稱為「七周戰(zhàn)爭」。
《國語辭典》:普法戰(zhàn)爭(普法戰(zhàn)爭)  拼音:pǔ fǎ zhàn zhēng
西元一八七○至一八七一年,普魯士與法國間因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而引發(fā)的戰(zhàn)爭。普魯士號召了德意志各邦國的軍隊,以毛奇為將軍,大破法軍于色當,法皇拿破崙三世被擄。戰(zhàn)后簽訂《法蘭克福條約》,法割讓亞爾薩斯、洛林兩地給普國,并賠款五十億法郎。也稱為「德法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