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82,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111  112  113  114  115  117  118  119  12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林獻堂
雷諾瓦
梁辰魚
梁敬帝
梁太祖
梁元帝
林布蘭
林風眠
林樂知
林羅山
林默娘
林爽文
遼太宗
雷馬克
拉塞福
《國語辭典》:林獻堂(林獻堂)  拼音:lín xiàn táng
人名。(西元1881~1956)號灌園,臺灣臺中霧峰人,父親林文欽,甲午戰(zhàn)爭后,曾至日本留學。民國九年(1920)結合臺灣留日青年組成「新民會」,擔任會長,展開歷時十四年的臺灣議會請愿活動,并發(fā)行《臺灣民報》等刊物,致力于民族運動的推行。十六年(1927)赴歐、美等地旅游,記錄觀感寫成《環(huán)球游記》,發(fā)表于《臺灣新民報》。三十四年八月后,被選為臺灣省參議員,最后旅居日本。著有《環(huán)球游記》、《海上唱和集》、《東游吟草》等。
《國語辭典》:雷諾瓦(雷諾瓦)  拼音:léi nuò wǎ
Pierre Auguste Renoir
人名。(西元1841~1919)法國印象派畫家。出生于法國里摩。以油畫著稱,亦從事版畫、雕塑。作品結合傳統(tǒng)方法及印象派畫法,以鮮麗明朗的色彩,表現(xiàn)陽光與空氣的顫動,獨具風格。代表作有〈浴者〉、〈舞會〉、〈包廂〉、〈帆船〉、〈戴花帽的女子〉等。
《國語辭典》:梁辰魚(梁辰魚)  拼音:liáng chén yú
人名。(西元1520~1580)字伯龍,號少白,又號仇池外史,江蘇昆山人。明代戲曲家。創(chuàng)有以昆腔演唱的傳奇《浣紗記》,使昆曲大為流行。另有雜劇《紅線女》、《紅綃》,散曲集《江東白苧》等。
《國語辭典》:梁敬帝  拼音:liáng jìng dì
帝號。(西元543~558)名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南朝梁末代君主。在位三年(555~557)。國亡后被陳霸先所殺。
《國語辭典》:梁太祖  拼音:liáng tài zǔ
人名。(西元851~912)五代后梁的開國君主朱全忠。參見「朱全忠」條。
《國語辭典》:梁元帝  拼音:liáng yuán dì
人名。(西元508~554)名繹,字世誠,小字七符。南朝梁皇帝,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東王,逢侯景亂,得王僧辯等擁護,即位江陵。在位三年,為西魏所滅。謚元皇帝。性喜讀書,工詩善畫。著有《老子講疏》、《周易講疏》、《漢書注》等。后人輯有《梁元帝集》。
《國語辭典》:林布蘭(林布蘭)  拼音:lín bù lán
Hermenszoon Von Rijn Rembrandt
人名。(西元1607~1669)荷蘭十七世紀巴洛克美術的代表畫家,開拓以光來統(tǒng)一畫面的獨特畫風,故被稱為光的畫家,除油畫外,也留下許多銅版畫,代表作品有〈夜警〉、〈老貴婦人〉、〈畫家與其妻〉等。也譯作「林布蘭特」。
《國語辭典》:林風眠(林風眠)  拼音:lín fēng mián
人名。(西元1900~1991)廣東梅縣人。曾赴法國學畫,將西畫的技法與精神融入傳統(tǒng)中,作品深具特色。尤擅長水墨畫,喜以仕女、京戲人物及秋雁、蘆葦為題材,是中國近代的重要畫家。
《國語辭典》:林樂知(林樂知)  拼音:lín lè zhī
Young John Allen
人名。(西元1836~1907)美國人。清道光年間來華,先后擔任編輯、教員并翻譯西書。西元一八六八年于上海主編教會新報,一八七四年易名為萬國公報,一八八一年創(chuàng)辦中西書院,此外對維新運動的改革也有很大影響。
《國語辭典》:林羅山(林羅山)  拼音:lín luó shān
人名。(西元1583~1657)日本江戶初期的朱子學者,名忠,一名信勝,號羅山,京都人。曾任家康以后四代侍講。著有《大學解》、《論語解》、《儒門思問錄》、《羅山詩文集》等。
《國語辭典》:林默娘  拼音:lín mò niáng
人名。(西元960~?)宋福建莆田人。相傳具神異能力,救人無數(shù)。死后升天為神。參見「天上圣母」條。
《國語辭典》:林爽文  拼音:lín shuǎng wén
人名。(?~西元1788)清臺灣人。乾隆時倡天地會,起事于臺灣,旋為清軍所平。
《國語辭典》:遼太宗(遼太宗)  拼音:liáo tài zōng
帝號。(西元902~947)姓耶律,名德光,字德謹。阿保機次子。即位后,伐黨項,降女真,國勢大振。天顯十一年,藉后唐叛將石敬瑭求援機會,立石敬瑭為晉帝,取得燕云十六州。后以敬瑭子重員(出帝)漸有二心,遂南下滅后晉,大同元年,改國號為遼。在位二十一年,病死于欒城。
《國語辭典》:雷馬克(雷馬克)  拼音:léi mǎ kè
Erich Maria Remarque
人名。(西元1898~1970)德國小說家。曾就讀蒙斯特大學,十八歲時受徵召參與歐戰(zhàn)。西元一九二八年著《西線無戰(zhàn)事》一書,揭露戰(zhàn)爭真相,極力譏諷資本主義的文化傳統(tǒng),并怒斥使年輕人血灑沙場的舊社會勢力。此書出版后,大為轟動,各國爭相傳譯。曾遭希特勒驅逐出境,并削除國籍,于是被迫久客瑞士,最后移居美國。又著有續(xù)篇《回歸路上》、《三同志》、《凱旋門》、《生機一線》、《愛與死》等長篇小說。
《國語辭典》:拉塞?! ?span id="k0wsvmk" class='label'>拼音:lā sè fú
Ernest Rutherford
人名。(西元1871~1937)英國化學及物理學家。曾獲西元一九○八年諾貝爾化學獎,被尊為「原子核科學之父」,與法拉第、牛頓齊名。以研究放射現(xiàn)象著名,推測中子、重氫子的存在;鑒定α射線為氦原子核;以α射線撞擊電子,證明帶負電的電子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