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01,分127頁顯示  上一頁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包爾德樂
百武彗星
百子全書
柏吉斯法
百日天下
柏吉烏斯
柏林會議
柏林劇團
柏林圍墻
汴水之戰(zhàn)
勃魯格爾
波蘭走廊
波特萊爾
波提且利
波希戰(zhàn)爭
《國語辭典》:包爾德樂(包爾德樂)  拼音:bāo ěr dé lè
Emile Autoine Bordelle
人名。(西元1861~1929)法國近代著名雕刻家。其作品特色具有鄉(xiāng)土味,善于刻劃法國農(nóng)民勞動精神,為追求理想的寫實主義者。
《國語辭典》:百武彗星  拼音:bǎi wǔ huì xīng
西元一九九六年一月由日本天文學家百武所發(fā)現(xiàn)的彗星。學名為1996B2。一九九六年三月底離地球約一千五百三十萬公里,出現(xiàn)于北斗七星與北極星之間,亮度可達負零點三等,彗尾約十萬公里長,北半球居民可以肉眼觀測。是二十世紀由地球觀測到較亮之彗星。預計下次返回近地點約一萬八千年后。
《國語辭典》:百子全書(百子全書)  拼音:bǎi zǐ quán shū
書名。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由湖北崇文書局匯集刊刻,內(nèi)容計有儒家二十二種、兵家十種、法家六種、農(nóng)家一種、術數(shù)二種、雜家二十八種、小說家十六種、道家十五種,收歷代子書凡百種。全書只有白文,不加注釋,其缺點為??辈痪_且編次無緒。也稱為「子書百家」。
《國語辭典》:柏吉斯法  拼音:bó jí sī fǎ
將煤液化以制造人造石油的方法。為德國化學家柏吉斯于西元一九一三年發(fā)明。把粉末狀的煤與重油混合,在攝氏五十度、二百至三百大氣壓力下,與氫反應而液化形成。
《國語辭典》:百日天下  拼音:bǎi rì tiān xià
拿破崙第一于西元一八一五年三月二十日,自厄爾巴島回巴黎再即帝位,至滑鐵盧一役,敗于英國。同年六月二十八日,還政于路易十八,再度被放逐,恰為百日,故稱為「百日天下」。
《國語辭典》:柏吉烏斯(柏吉烏斯)  拼音:bó jí wū sī
Friedrich Bergius
人名。(西元1884~1949)德國化學家。致力于將煤高壓液化的化學研究,西元一九一三年完成柏吉烏斯試驗法,開創(chuàng)了制造人造石油的可能性,并研究由木材制糖的方法。一九三一年獲諾貝爾獎。
《國語辭典》:柏林會議(柏林會議)  拼音:bó lín huì yì
西元一八七八年俄、土戰(zhàn)后所締結的《圣斯泰法諾條約》,遭到英、奧強烈反對,經(jīng)德國首相俾斯麥從中斡旋,于同年六月在柏林召開的會議。
《國語辭典》:柏林劇團(柏林劇團)  拼音:bó lín jù tuán
Berliner Ensemble
原東德著名戲劇團體,西元一九四九年由布雷希特與維格所創(chuàng)立。一九五四年以后,因發(fā)展出獨特的敘事詩表演方式而受到矚目,并奠定其地位。
《國語辭典》:柏林圍墻(柏林圍墻)  拼音:bó lín wéi qiáng
東柏林難民于西元一九六一年涌入西柏林,東德政府以防止法西斯侵略為藉口,由警軍蓋起長達四十公里的圍墻,嚴密封鎖。至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一日,方由東德政府頒布命令,開放邊界,允許東德人民自由出入此圍墻。一九九○年間,在東西德統(tǒng)一的聲浪中,柏林圍墻開始拆除。
分類:難民公元
《國語辭典》:汴水之戰(zhàn)(汴水之戰(zhàn))  拼音:biàn shuǐ zhī zhàn
漢中平六年(西元189),董卓廢少帝,立獻帝,自封太尉、相國,專攬朝政,引起各諸侯的不滿,在初平元年(191)群起聲討,時曹操亦舉兵伐董卓,結果諸侯聯(lián)軍大敗于滎陽汴水,損傷甚多,此役稱為「汴水之戰(zhàn)」。
《國語辭典》:勃魯格爾(勃魯格爾)  拼音:bó lǔ gé ěr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人名。(西元1525~1569)生長于法蘭德斯的小鎮(zhèn)上,是十六世紀最偉大的北歐畫家。二十歲時學藝于柯也克(Pieter Coecke)、柯克(Jerome Cock)。善用夢幻式的手法表現(xiàn)于畫布上。其風景畫擅長以色調(diào)蘊蓄著豐富的意境,呈現(xiàn)早期的法蘭德斯風格。主要作品有〈結婚舞蹈〉、〈不盡職守的牧人〉、〈無辜的屠殺〉等。
《國語辭典》:波蘭走廊(波蘭走廊)  拼音:bō lán zǒu láng
Polish Corridor
地名。西元一九一九年,凡爾賽條約規(guī)定德國本部與東普魯士之間,劃出一條狹長地帶,直通波羅的海,使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分離,此地帶稱為「波蘭走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歸入波蘭領土。
《國語辭典》:波特萊爾(波特萊爾)  拼音:bō tè lái ěr
Charles Baudelaire
人名。(西元1821~1896)法國詩人兼評論家,為法國頹廢派著名領袖。其詩集《惡之花》頗為世人所稱道。
《國語辭典》:波提且利  拼音:bō tí qiě lì
Sandro Botticelli
人名。(西元1445~1510)義大利人,生于弗羅倫斯,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畫家。善用典雅的筆調(diào)和柔美色澤,描繪出對于生命和大自然的喜悅感受。代表作品有〈維納斯的誕生〉、〈春〉。
《國語辭典》:波希戰(zhàn)爭(波希戰(zhàn)爭)  拼音:bō xī zhàn zhēng
西元前四九二至四四九年間,波斯欲與希臘爭奪小亞細亞殖民地、甚至征服希臘所引起的系列戰(zhàn)爭。在沖突期間雙方各有勝負,但最后希臘聯(lián)軍攻進小亞細亞,波斯承認希臘殖民地的獨立,戰(zhàn)爭方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