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82,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96  97  98  99  100  102  103  104  10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鮑斯威爾
保祿六世
保路風潮
比薩斜塔
畢拉彗星
彼得大帝
包姆加登
貝奧武夫
貝比魯斯
貝爾尼尼
貝爾茲列
北京條約
北京之春
北上宣言
拔爾波亞
《國語辭典》:鮑斯威爾(鮑斯威爾)  拼音:bào sī wēi ěr
James Boswell
人名。(西元1740~1795)英國傳記作家,以撰寫《約翰生傳》(Life of Samuel John-son)知名于世。
《國語辭典》:保祿六世(保祿六世)  拼音:bǎo lù liù shì
人名。(西元1897~1978)天主教教宗,原名蒙蒂尼(Giovanni Battista Montini),義大利人。西元一九二○年開始任圣職,在教廷服務三十年,曾任義大利米蘭教區(qū)總主教。一九六三年繼若望二十二世出任教宗,致力于天主教會的革新與現(xiàn)代化,成為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
《國語辭典》:保路風潮(保路風潮)  拼音:bǎo lù fēng cháo
西元一九一一年五月,清廷采用盛宣懷建議,將各省民辦鐵路收歸國有,并把筑路權賣給美、英、德、法四國銀行團,引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各省人民的強烈不滿,而紛紛掀起保路運動。此一反對運動后雖遭清廷的鎮(zhèn)壓,但已陸續(xù)擴展至四川各地,而成為武昌起義的前奏。
《國語辭典》:比薩斜塔(比薩斜塔)  拼音:bǐ sà xié tǎ
位于義大利比薩城內的鐘樓。創(chuàng)建于西元一一七四年,至一二五○年始完成。高約五十五公尺,傾斜度距中點約四公尺,整座塔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因地基不穩(wěn)固,以致逐年傾斜,經義大利政府加強地基維護后,傾斜速度已趨穩(wěn)定,是一著名觀光勝地。
《國語辭典》:畢拉彗星(畢拉彗星)  拼音:bì lā huì xīng
星名。于西元一七七二年被發(fā)現(xiàn)的彗星,曾掠過太陽附近。一八五二年在距地球約二百六十萬公里以上地點,逐漸消失。一八七二年在仙女座發(fā)現(xiàn)的流星雨,據(jù)猜測即為此星的殘骸。畢拉彗星對我們研究與認識彗星上具有重大貢獻。
《國語辭典》:彼得大帝  拼音:bǐ dé dà dì
Peter the Great
俄國皇帝。(西元1672~1725)出生于莫斯科。西元一六八二年與伊凡并立為沙皇,由伊凡的姊姊索菲亞攝政。一六八九年,彼得利用沙皇衛(wèi)隊暴亂,收回權力。一七一一年建立元老院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在位期間發(fā)動北方戰(zhàn)爭,一七二一年取得波羅的海東岸土地,由元老院獻上「全俄羅斯皇帝」的稱號。彼得雄才大略,好征戰(zhàn),建立一個由白海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延伸到黑海的馬桑達蘭、從波羅的海延伸到太平洋的巨大帝國。一七二五年死于圣彼得堡。
《國語辭典》:包姆加登  拼音:bāo mǔ jiā dēng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人名。(西元1714~1762)德國哲學家、美學的開創(chuàng)者。曾任法蘭克福哲學教授,首創(chuàng)美學之名,他從希臘文的「感覺」一詞轉化成「美學」。主張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國語辭典》:貝奧武夫(貝奧武夫)  拼音:bèi ào wǔ fū
詩名。英國史詩。可能完成于西元第八世紀,內容描繪出撒克遜民族最推崇的施予、勇氣、毅力與忠誠等德行,被視為盎格魯撒克遜文學的典范。
《國語辭典》:貝比魯斯(貝比魯斯)  拼音:bèi bǐ lǔ sī
Babe Ruth
人名。(西元1895~1948)美國職業(yè)棒球選手,曾創(chuàng)下七百一十四支全壘打的世界紀錄。在西元一九二九年經濟恐慌期間,其年薪仍高達八萬美金,比當時美國總統(tǒng)胡佛高出五千元,是美國人的精神支柱。一九四八年因喉癌去世,享年五十三歲,曾有美國人的夢想、棒球顛峰時代的代表選手之稱,可說是近世紀最偉大的世界全壘打王。
《國語辭典》:貝爾尼尼(貝爾尼尼)  拼音:bèi ěr ní ní
Gian Lorenzo Bernini
人名。(西元1598~1680)義大利建筑師、雕刻家、都市設計者。生于拿波里,為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藝術家,作品情感表現(xiàn)性強,充滿寫實性,享譽極隆。
《國語辭典》:貝爾茲列(貝爾茲列)  拼音:bèi ěr zī liè
Aubrey Vincent Beardsley
人名。(西元1872~1898)英國藝術家、插圖畫家,是唯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大都以筆尖畫的精細線條和黑色所構成,沒有立體感的裝飾性畫面,使得風格十分新穎,在近代裝飾畫中別立一格。
《國語辭典》:北京條約(北京條約)  拼音:běi jīng tiáo yuē
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因清廷有意毀棄《天津條約》,英法聯(lián)軍再度北上,攻入北京,是年簽下《北京條約》。條約內容為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銀八百萬兩,并割讓九龍半島于英。另外開瓊州、潮州、臺灣、淡水、鎮(zhèn)江、九江、漢口、登州、牛莊、天津為口岸,且享有內河航行權及內地游歷權,允許傳教士自由傳教。俄國亦藉此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之地。
《國語辭典》:北京之春  拼音:běi jīng zhī chūn
一種由大陸知識分子民辦的刊物。創(chuàng)刊于西元一九七九年,由共青團中央委員周為民、王軍濤、韓志雄等所主編,是當時唯一民刊鉛印出版物。主張廢除官僚體制、反對專制統(tǒng)治和抨擊公安暴行等,藉以宣揚民主思想。一九八一年遭禁。
《國語辭典》:北上宣言  拼音:běi shàng xuān yán
民國十三年(西元1942),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以后,北方政局產生變化,段祺瑞、馮玉祥、張作霖等,聯(lián)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共商國是。孫中山在臨行前發(fā)表北上宣言,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以謀中國的統(tǒng)一和獨立。
《國語辭典》:拔爾波亞(拔爾波亞)  拼音:bá ěr bō yà
Vasco Nunez de Balboa
人名。(西元1475~1517)西班牙探險家。西元一五○一年探航新大陸,止于圣多明哥。一五一三年橫越巴拿馬海峽發(fā)現(xiàn)太平洋,西班牙王斐迪南封他為南海及巴拿馬總督。后被同僚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