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賀允中(一○九○~一一六八),字子忱,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士,授潁昌府學(xué)教授。累官著作郎,假太常少卿使金賀正旦歸,遷司門員外郎。靖康改元,致仕歸,寓居臨海(《嘉定赤城志》卷三四)。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起為江西安撫制置司參議官,歷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以忤秦檜,主管崇道觀。檜死,累官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致仕。孝宗乾道四年卒,年七十九。事見《南澗甲乙稿》卷二○《賀公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九八五
賀允中(一○九○——一一六八),字子忱,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移籍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登政和五年進士第,任潁州府學(xué)教授,入秘書省為校書郎、著作佐郎。假太常少卿,遷司門員外郎。致仕。紹興八年起為江西安撫制置大使參議官,九年入為倉部郎,轉(zhuǎn)吏部。請外,除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遷吏部尚書。二十九年,除參知政事,踰年告老。孝宗隆興二年復(fù)起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俄罷,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致仕。乾道四年卒,年七十九。謚清簡。著有文集奏議若干卷。見韓元吉《賀公墓志銘》(《南澗甲乙稿》卷二○)。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一
徐升,紹興三年知萬載縣,乞師討賊,重建縣署,境賴以安。見雍正《江西通志》卷六○。又同書卷四九、六六云:徐升字公允,豐城人,宣和六年進士。主萬載簿,值凋殘之后,開墾田土,公私交裕。后丞旴江、知蘄州。當(dāng)是同一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0—1174 【介紹】: 宋隆州仁壽人,字彬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遷禮部郎官。三十年使金,還奏所見,申言戰(zhàn)備。金兵入寇,受命犒師,臨危督戰(zhàn),獲采石大捷。出為川陜宣諭使,與大將吳麟共謀進取,收復(fù)陜西數(shù)處州郡。屢反對和議,多未見納。孝宗乾道元年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旋復(fù)出為四川宣撫使。五年,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八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后再宣撫四川,病卒。平生出將入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所薦胡銓、周必大等,均一代名臣。謚忠肅。嘗注《唐書》、《五代史》藏于家,另有《經(jīng)筵春秋講義》及詩文等。
全宋詩
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壽(今屬四川)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權(quán)知渠州。秦檜死,召為秘書丞,累遷禮部郎官。三十一年,試中書舍人、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一九二),金兵南侵,參謀江、淮軍事,大敗金兵于采石。三十二年,充川陜宣諭使。孝宗即位,知太平州。除湖北京西宣諭使,改制置使,因反對和議,改知平江府。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召拜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遷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五年,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八年,出為四川宣撫使,進封雍國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賜謚忠肅。事見《誠齋集》卷一二○《虞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三有傳。
全宋文·卷四五八三
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壽(今四川仁壽)人。初以父任入官,紹興二十四年始登進士第,通判彭州,權(quán)知黎州、渠州。入朝,歷官秘書丞、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紹興三十一年,奉命犒軍采石,時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侵,而宋軍主將未至,允文收合散眾,勉勵將士殊死戰(zhàn),遂獲采石瓜洲之捷。次年,充川陜宣諭使。隆興中,歷知夔州、太平州,除兵部尚書、湖北京西宣撫使,改制置使,知平江府,累官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乾道初,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出任四川宣撫使。乾道五年,拜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使。八年,授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同年授少保、武安軍節(jié)度使、四川宣撫使,封雍國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謚忠肅。允文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每以知人鑒士為己任,所薦多為一時名臣。所著有詩文十卷、《經(jīng)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等。見《宋史》卷三八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6—1185 【介紹】: 金世宗第二子,本名胡土瓦。初封楚王,世宗大定二年,立為皇太子。好儒學(xué)。卒謚宣孝太子。章宗時追上廟號顯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元甫。孝宗淳熙間進士。歷知余杭,通判德安府。寧宗開禧時,金兵圍城甚急,允初率兵固守,相持一百零八日,遂解圍。遷京西提刑、湖北運使、知鄂州。卒謚忠敏。

人物簡介

元詩選
允端,字正淑,姓鄭氏,吳中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宋丞相清之五世孫女也。其大父通判吳郡,徙居焉。饒于貲,有半州之目,世稱花橋鄭家。允端姿稟秀慧,尤善詩歌。歸于同郡施伯仁,儒雅士也,相敬待如賓客。至正丙申,張士誠入平江,家為兵所破,郁郁致病而卒,年僅三十,窆于城東之南岡。宗族之士相謂曰:鄭氏有容、有言、有學(xué)、有識,行孚中閨,可象可則。貞以厲己,懿以成德。有合謚典,宜謚曰貞懿。所著有《肅雍集》,其自題曰:嘗怪近世婦人女子作詩,無感發(fā)懲創(chuàng)之義,率皆嘲詠風(fēng)月,纖艷委靡,流連光景而已。余故刬除舊習(xí),脫棄凡近。作為歌詩,緘諸篋笥,以俟宗工斤正。今抱病彌年,垂亡有日,懼湮沒而無聞,用寫別楮,藏于家塾,以示子孫。伯仁哀之,為詮次成帙,一時名輩如錢塘錢惟善、青城杜寅為之前后序云。

人物簡介

維基
金公允,字存信,浙江臺州府臨海縣人,進士出身。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戊辰科進士,授刑部主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兒。居甘肅塞外塔溝地,原為北元平章。永樂三年降明,賜姓名,授右軍都督僉事,使領(lǐng)所部居涼州耕牧。曾從出塞敗本雅失里,又追闊脫赤至把力河獲之,累進左都督,封恭順伯。卒謚忠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7—1402 【介紹】: 明朝皇帝。太祖孫,皇太子朱標子。洪武二十五年,以父標死,被立為皇太孫。三十一年,太祖死后即位。次年,改元建文。用齊泰、黃子澄計削藩。建文元年,叔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難”為名。四年,燕兵渡江破京師。帝在宮中自焚死,傳說謂從地道出走為僧,流浪各地,其說難信。原無謚,清乾隆時追謚“恭閔惠皇帝”。
黃鶴樓志·人物篇
朱允炆(1377~?) 即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至1402年在位,年號建文,故后世稱建文帝,又稱明惠宗。在位期間頗有作為,史稱“建文新政”。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永樂皇帝)攻破南京,朱允炆失去皇位,失蹤后下落成謎。據(jù)清初傅維麟所撰《明書· 忠節(jié)傳》之《程濟、葉希賢、楊應(yīng)能傳》記載,宣德七年(1432)“五月,師(即朱允炆)至武昌,登黃鶴樓、仙棗亭,有‘何年化鶴歸’之句”。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應(yīng)能偽姓楊氏。實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諱允炆。生時頂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及讀書甚聰穎。一夕懿文太子與侍太祖命詠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陵失釣鉤。誰人移上碧云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孫吟云。誰將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太祖覽之不悅。蓋未得團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乃授以一小篋。封鑰甚密。戒于急難方開。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周官禮。變更太祖舊制。于是諸王多不遜服。乃曲加恩禮。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quán)謀者先燕。命侍郎張炳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遂逼燕起靖難師。南討黃齊。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門。帝縱火焚宮。啟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yīng)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發(fā)自御溝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復(fù)閩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復(fù)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云集師為隨緣開示。一眾歡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當(dāng)?shù)乐抵莩?。從者呵之。師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歷閩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xiāng)。巡按御史聞于朝賜號老佛。命驛送至京師。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影暗。昭陽殿里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審虛實。以太監(jiān)吳亮曾經(jīng)侍膳。使審之。師見亮即呼曰。汝非吳亮耶。曰不是。師曰。我昔御便殿。曾棄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慟。已而取入西內(nèi)供養(yǎng)。竟卒于宮中?!∠翟弧=ㄎ木壤^大統(tǒng)之二。應(yīng)與賢佐之臣兢兢格守太祖之成法而補其未逮。則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烏有靖難兵破金川門哉。為其一旦誤用方黃輩。講周官行井田。變更舊制威逼親王文皇烏能坐視大寶隳于侏儒而束手待縛耶。今數(shù)百年國家之鼎盛天下之治平者誠賴靖難之一旅耳。建文事弇山集深言其既罹難必?zé)o出家之理。既出家必?zé)o還宮之事。楊應(yīng)能牒是冒之也。斯據(jù)國朝典故皇明通載及憲章錄思恩志等說錄之。固于僧傳是不可缺。君子詳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偽姓楊。實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諱允炆。生時頂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及讀書甚聰穎。一夕懿文太子與侍。太祖命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陵失釣鉤。誰人移上碧云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孫吟云。誰將玉指甲。掐破上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太祖覽之不悅。蓋未得團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乃授以小篋。封鑰甚密。戒于急難方開。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周官禮。變更太祖舊制。于是諸王多不遜服。乃曲加恩禮。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quán)。謀者先燕。命侍郎張炳。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遂逼燕起靖難師。南討黃齊。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門。帝縱火焚宮。啟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yīng)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發(fā)。自御溝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復(fù)閩。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復(fù)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云集。師為隨緣開示。一眾歡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當(dāng)?shù)?。值知州出。從者呵之。師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歷閩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xiāng)巡按御史聞于朝。賜號老佛。命驛。送至京師。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影暗。昭陽殿里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審虛實。以太監(jiān)吳亮曾經(jīng)侍膳。使審之。師見亮即呼曰。汝非吳亮耶。曰不是。師曰我昔御便殿曾棄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慟。已而取入西內(nèi)供養(yǎng)。卒于宮中。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應(yīng)能,姓楊氏,或曰即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孫,懿文太子之長子,封皇太孫,名允炆,生時頂顱頗偏,太祖撫之曰:“半邊月兒?!奔白x書甚聰穎,一夕懿文太子與侍太祖,命詠新月詩,太子吟云:“昨日嚴陵失釣鉤,誰人移上碧云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孫吟云:“誰將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龍不敢吞。”太祖覽之不悅,蓋未得團圓,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漸,乃授以一小篋對鑰甚密,戒于急難方開。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直文淵閣,日講周官禮,變更太祖舊制,于是諸王多不遜服,乃曲加恩禮。侍讀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議削諸王之權(quán),謀者先燕,命侍郎張炳、都指揮使謝貴察燕動靜,遂逼燕起靖難師,南討黃、齊。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門,帝縱火焚宮,啟太祖遺篋視之,得楊應(yīng)能度牒、剃刀、袈裟、緇服,遂削發(fā)自御溝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歷滇閩,復(fù)入廣西橫州南門壽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歸者甚眾,所至成大法席。復(fù)往南寧居一蕭寺,衲子云集,能為隨緣開示,一眾歡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當(dāng)?shù)?,值知州出,從者呵之,能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歷閩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xiāng)?!毖舶从仿動诔?,賜號“老佛”,命驛送至京師。乃賦詩云:“流落江湖四十秋,歸來不覺雪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影暗,昭陽殿里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奔爸辆?,朝廷未審虛實,以太監(jiān)吳亮曾經(jīng)侍膳,使審之。能見亮即呼曰:“汝非吳亮耶?”曰:“不是?!蹦茉唬骸拔椅粲愕?,曾棄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绷粱状髴Q,已而取入西內(nèi)供養(yǎng),竟卒于宮中。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
晟,字公允,海鹽人。與朱祚齊名,大參王公衡延之質(zhì)漢雋數(shù)事稱為徐漢書著有燕石存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5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翼少,號抑齋。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行人,遷兵科給事中。數(shù)言事,詔皆從之。后巡視光祿寺,劾寺丞胡膏偽增物直,為膏所譖,竟坐誅。天啟時追謚忠恪。
維基
楊允繩(1510年—1560年),字翼少,號抑齋,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人,明朝言官,嘉靖年間因直言入獄身死。隆慶年間平反,追謚忠恪。嘉靖十九年(1540年)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二名舉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會試172名,廷試三甲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擢兵科給事中。嚴嵩當(dāng)國,有詔廷推閣員。允繩偕同官王德、沈束疏陳「慎簡輔臣、收錄遺佚」二事。不久,奉命會同英國公張溶、撫寧侯朱岳、定西侯蔣傳等在閱武場檢閱應(yīng)襲子弟。指揮鄭璽風(fēng)傳寇至,溶等皆逃走,唯有允繩不動,并將此事上奏,朝廷將鄭璽褫職,奪張溶、朱岳營務(wù),罰蔣傳等俸。楊允繩由是知名。此后,又劾罷兵部尚書趙廷瑞。嘉靖三十年,升任刑科右給事中,升任戶科左給事中。謝病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起故官,上書彈劾倭患之弊源自各層官員貪污。同年冬,巡視光祿寺,與同事御史張巽言彈劾光祿寺丞胡膏貪污。胡膏反譏二人指摘世宗“醮齋”之用,潛心道教的世宗大怒,下允繩及膏詔獄。刑部尚書何鰲以允繩“儀仗內(nèi)訴事不實”,按律應(yīng)絞,世宗命與巽言同受廷杖。此后,巽言奪三官,膏調(diào)外任。系獄五年,彗星隕落如雨,嚴嵩賄賂占星者,請行刑以應(yīng)天意。楊允繩因此被斬于西市。明穆宗即位后,贈允繩光祿少卿,予一子官。天啟初,謚忠恪?!?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
張允濟(1536年—?),字愛甫,順天府固安縣(今河北省固安縣)通關(guān)廂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山東巡撫。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十六名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二甲進士。授戶部主事,升郎中,負責(zé)督理大同邊防儲備。因事降荊門州同知,轉(zhuǎn)任兩淮運司判官,歷任絳州知州、鄭州知州,南京戶部員外郎、工部郎中、淮安府知府、山東布政司右參政管淮安府事。萬歷十七年(1589年)十月升浙江按察司按察使、整飭淮揚海防,晉本省右布政,二十二年十月調(diào)陜西左布政,又調(diào)山東,二十三年四月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卒謚介穆。身后入祀固安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2—1606 【介紹】: 明大名府南樂人,字懋忠,號見泉。萬歷五年進士。授荊州推官,擢御史。疏陳時弊,力攻輔臣私其所親等弊,貶許州判官。久之,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建烽堠,加筑要害處邊墻。旋又以邊臣言朝事,奪俸。后累遷為右副都御史,仍屢陳時政缺失。二十九年乞侍養(yǎng)其父歸。以守邊勞進兵部右侍郎,尋卒。天啟初追謚介肅。有《魏伯子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懋忠,南樂人。萬歷丁丑進士,除荊州推官擢山西道御史歷官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
維基
魏允貞(1542年—1606年),字懋忠,號見泉,北直隸大名府南樂縣(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明朝萬歷年間東林黨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右侍郎。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萬歷五年(1577年)聯(lián)捷丁丑科會試第七十一名,登進士第三甲第十九名。授荊州推官。萬歷十年六月,以政績卓著,選授山西道試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貴,大學(xué)士張居正歸葬,群吏趨事恐后,允貞?yīng)毑桓埃质桕悘埦诱?、呂調(diào)陽等,以權(quán)謀私,其子相繼登科得舉,建議神宗“宜嚴敕所司,毋循故輒”,為張四維、申時行所忌,十一年被降三級,出為許州判官,累任南京吏部主事。海瑞親筆書寫了“直言第一”的條幅贈給魏允貞。歷升光祿寺丞,十六年八月升本寺少卿,二十年六月升任順天府丞,十一月遷通政司右通政。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因替趙南星辯護,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裁減幕府及州縣冗費,又巡視邊防。進右副都御史,力陳礦監(jiān)張忠、孫朝等稅使之暴。為官一生,兩袖清風(fēng)。山西百姓為其立祠。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魏允貞上疏說“陛下之愛賢士,曾不如愛珠玉錦綺也”。二十九年五月回籍侍養(yǎng)。三十三年十一月起用為兵部右侍郎,十二月未任而卒。三十五年,追贈都察院右都御史,天啟初年,追謚介肅?!?a target='_blank'>明史》稱他“以卓犖宏偉之概,為眾望所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8—1648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汝立,號鳳超。華允誼弟。天啟二年進士。從高攀龍學(xué),傳其主靜之學(xué)。崇禎時官兵部員外郎,疏言溫體仁等徇私亂政,被奪俸,尋歸養(yǎng)親。福王時起吏部員外郎,十余日即辭歸。明亡后,以不肯剃發(fā),被殺。有《春秋說》、《四書大全參補》。
人物簡介
華允誠(1588-1648),字汝立,號風(fēng)超,南直隸常州府無錫(今屬無錫)人。華允誼弟。天啟二年(1622)進士。從高攀龍學(xué),傅其主靜之學(xué)。崇禎時官司兵部員外郎,疏言溫體仁等徇私亂政,被奪俸,尋歸養(yǎng)親。福王時起吏部員外郎,十余日即辭歸。明亡后,以不肯剃發(fā),被殺。有《春秋說》、《四書大全參補》。馬世奇與華允誠,龔?fù)⑾椴⒎Q"錫山三忠"。
維基
華允誠(1588年—1648年),字汝立,號鳳超,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明末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員外郎。清初,因不肯剃發(fā)被殺。華允誠出生于無錫簪纓世家,曾祖父華舜欽,官瑞州府知府,祖父華啟直,官四川參政。有弟華允誼。華允誠少年師從錢一本,學(xué)《易經(jīng)》,長大后師從同鄉(xiāng)高攀龍,在首善書院講學(xué)。天啟元年(1612年),中式辛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聯(lián)捷壬戌科進士,天啟四年(1624年)從高攀龍入京,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因魏忠賢擅權(quán),二人先后告歸。崇禎改元,華允誠復(fù)出,官工部營繕司主事,轉(zhuǎn)員外郎,后調(diào)兵部。曾彈劾溫體仁、閔洪學(xué)等徇私亂政,疏陳“三大可惜,四大可憂”,指出“次輔體仁與冢臣洪學(xué),同邑朋比,惟異己之驅(qū)除,閣臣兼操吏部之權(quán),吏部惟阿閣臣之意,造門請命,夜以為常”。被奪俸半年,不久辭歸養(yǎng)親。弘光帝時,起為吏部員外郎,十馀日即辭歸,閉門讀易。永歷二年(即清順治五年,1648年),因不肯剃發(fā)被人告發(fā),斬于金陵。與馬世奇、龔?fù)⑾椴⒎Q“錫山三忠”??滴跛氖荒辏?702年)追謚節(jié)憫?!?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5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彝仲。好古博學(xué),工詩文。與陳子龍等結(jié)幾社,與復(fù)社相應(yīng)和。崇禎十年,與陳子龍同第進士。授長樂知縣,善決疑獄。南明弘光時官吏部考功司主事,未就職。南都亡后,入總兵吳志葵軍撫清,無成。聞侯峒曾死,為經(jīng)紀其喪。事畢,自沉松塘死。
詞學(xué)圖錄
夏允彝(1605-1645) 字彝仲,號瑗公。松江華亭人。南明弘光時授吏部主事,未赴,前往揚州投史可法。南都失陷,與陳子龍等繼續(xù)抗清,兵敗投水死。南明隆武時謚文忠,清乾隆時謚忠節(jié)。為江南名士,加入復(fù)社,又與陳子龍等結(jié)幾社,砥礪名節(jié),號"幾社六子"。今人輯有《夏允彝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彝仲,嘉善籍,松江華亭人。崇禎丁丑進士,除知長樂縣擢吏部考功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