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吠嵐僧伽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參見:毗嵐)
阿僧伽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無著菩薩之梵名。為法相宗之祖。婆藪槃豆傳曰:「既得大乘空觀,因此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譯為無著?!剐?yīng)音義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無,僧伽此云著,短聲呼之。若長聲呼之,即云眾。舊云僧祛,訛也?!谷胤◣焸魅唬骸赋俏髂衔辶铮泄寿に{,是阿僧伽菩薩說法處。菩薩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薩所,受瑜伽論莊嚴(yán)論大乘論中邊分別論,晝則下天,為眾說法。阿僧伽亦名無著,即健陀羅國人也。佛滅度后,一千年中,出現(xiàn)于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div>
郁多羅僧伽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Uttara%sanga,上衣,大衣,七條衣也。飾宗記五末曰:「郁多羅僧伽,譯云上著衣也。言于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也?!?參見:郁多羅僧)
娑羅僧伽何尼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六十四書之一。(參見:六十四書)
般僧伽胝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Parisam%gha%ti,佛之僧伽梨也。(參見:僧伽梨)
僧伽梨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Sam%gha%ti,比丘三衣之一。新稱僧伽胝,僧伽致,僧伽鴟,僧伽知。譯曰重或合。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也。義凈譯為復(fù)衣。其義譯有種種之名。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稱為大衣。以其條數(shù)最多,稱為雜碎衣。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必服之。故稱為入王宮聚落時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條十一條十三條,二長一短,為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三長一短,為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為上品。西域記二曰:「僧伽胝,舊曰僧伽梨,訛也?!剐?yīng)音義十四曰:「僧伽梨,此音訛也,應(yīng)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譯云合,或云重,謂割之合成,又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馀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說諸有部等多則不割。若圣辨部、大眾部等則割截之。若不割者直安帖角及以紐而已?!辜臍w傳二曰:「僧伽胝,譯為復(fù)衣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比丘三衣之一。(參見:三衣)
【三藏法數(shù)】
梵語僧伽梨,華言合,又云重;謂割之而合成也。義凈法師云:梵語僧伽胝,華言重復(fù)衣。宣律師云:此三衣名,皆無正翻。今以義譯之:大衣名雜碎衣,以條數(shù)多故也。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衣,又曰入聚落衣;謂于王宮說法時著,及聚落乞食時著也。薩婆多論云: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嗢怛羅僧伽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參見:郁多羅僧)
僧伽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Sam%gha,又作僧祛,僧加,僧企耶。譯曰眾和會。常略曰僧。比丘之眾多和合者。(參見:僧)。木槵子經(jīng)曰:「至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伽?!埂居帧孔g曰師子??兹竿踔浣?jīng)上曰:「僧伽,梁言師子。」Sim%ha之轉(zhuǎn)也?!居帧咳嗣?。僧伽不知何國人何姓。唐龍朔初年來西涼府,次歷江淮,隸名于山陽龍興寺。屢現(xiàn)神異。中宗景龍二年于內(nèi)道場召問法要。同四年終于薦福寺,壽八十二。見宋高僧傳?!居帧扛斗ú氐谑咦嫔钜酳am%ghayas/s之略稱。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和合眾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以這六和的和諧合聚的精神,團結(jié)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眾。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僧伽Sam%gha之略。譯曰和或眾。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為眾。新譯家以為三人已上。智度論三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歸傳三曰:「凡有書疏往還,題云求寂某乙、小苾芻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眾,寧容一己輒道四人,西方無此法也?!闺m然,僧之一分,則言僧亦無害。僧史略下曰:「若單曰僧,則四人已上方得稱之。今謂分稱為僧,理亦無爽。如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或單己一人亦稱軍也,僧亦同之?!勾蟪肆x章十曰:「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眾行德不乖名之為和,和者非人目之為眾。」行事鈔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辦得前事名之為僧。僧以和合為義,言和合者有二義:一理和謂證擇滅故。二事和。此別有六義: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養(yǎng)之利),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剐惺骡n資持記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內(nèi)凡以還名事和,即六和也?!沽x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體也,從多論議故。彼國之法:一名為一,二名為身,自三已上皆名為多。如辦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聽,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豈能白者而自白耶?欲顯和合從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股ぶ惹鹱钌贁?shù),得為羯磨之最少限僧?dāng)?shù)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僧伽的簡稱,于義為眾。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參見:僧伽)
【俗語佛源】
全稱為僧伽Sangha音譯「合」、「眾」、「和和眾」、「法眾」,即僧團,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稱為「僧伽」。普通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為「出家四眾」(四僧伽);廣義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稱「七眾」(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羅尼,即學(xué)法女)。據(jù)《南山鈔》,構(gòu)成僧伽有兩個條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為目的;二、「事和」,有六個方面: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諍、義和同悅、利和同均。僧為弘揚、住持佛教者,故被尊為「三寶」(佛、法、僧)之一,謂之「僧寶」。與僧相關(guān)聯(lián)之詞語甚多,如與僧人住處相關(guān)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戶、僧籍、僧庵、僧廬、僧院、僧舍、僧窗;與僧人服侍相關(guān)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與僧人職位相關(guān)者有僧官、僧正、僧統(tǒng)、僧綱、僧主、僧王;與僧人稱呼相關(guān)者有僧徒、僧侶、僧眾、僧衲、僧家、貧僧??梢娚殉蔀榉鸾坛黾胰私y(tǒng)稱。各別的僧人亦稱為僧。有時為了與女性出家人相區(qū)別,俗稱比丘、沙彌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彌尼為尼或二僧。隨著「僧」詞的廣泛運用,它也常被用來泛指宗教職業(yè)者。(常正)
僧伽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僧伽吒)
僧伽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作僧伽多。譯曰集會。法門名。僧伽吒經(jīng)一曰:「有法門名僧伽吒,若此法門在閻浮提,有人聞?wù)呦つ艹郎缥迥孀飿I(yè)?!勾蠹瘯ń?jīng)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會?!勾硕?jīng)同本異譯也。梵Sam%gha%ta?!居帧匡L(fēng)災(zāi)劫時所起之風(fēng)名。大寶積經(jīng)三十七曰:「又風(fēng)災(zāi)起更有大風(fēng)名僧伽多,彼風(fēng)所吹舉此三千大千世界并蘇迷盧山輪圍山等及諸大海,舉高百踰繕那已碎末為塵。」起世因本經(jīng)二曰:「有大風(fēng)名僧伽陀,隋言合會,壞世界。同四卷作僧伽多?!?/div>
僧伽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作僧伽多。譯曰集會。法門名。僧伽吒經(jīng)一曰:「有法門名僧伽吒,若此法門在閻浮提,有人聞?wù)呦つ艹郎缥迥孀飿I(yè)?!勾蠹瘯ń?jīng)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會?!勾硕?jīng)同本異譯也。梵Sam%gha%ta?!居帧匡L(fēng)災(zāi)劫時所起之風(fēng)名。大寶積經(jīng)三十七曰:「又風(fēng)災(zāi)起更有大風(fēng)名僧伽多,彼風(fēng)所吹舉此三千大千世界并蘇迷盧山輪圍山等及諸大海,舉高百踰繕那已碎末為塵?!蛊鹗酪虮窘?jīng)二曰:「有大風(fēng)名僧伽陀,隋言合會,壞世界。同四卷作僧伽多。」
僧伽吒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四卷,元魏月婆首那譯。說大集會正法者之功德。次有折伏尼犍外道事。
僧伽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Samgata,譯曰習(xí)種性。位名。仁王經(jīng)下曰:「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雇蜗槭栉逶唬骸竿鈬ぃ朔矫?xí)種性,又義翻名為離著地。以不著人我故也。」【又】僧名,譯曰饒善。見歷代三寶紀(jì)八。
僧伽彼
【佛學(xué)大辭典】
(動物)Sim%ha,譯曰師子。見名義集二。
僧伽梨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Sam%gha%ti,比丘三衣之一。新稱僧伽胝,僧伽致,僧伽鴟,僧伽知。譯曰重或合。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也。義凈譯為復(fù)衣。其義譯有種種之名。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稱為大衣。以其條數(shù)最多,稱為雜碎衣。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必服之。故稱為入王宮聚落時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條十一條十三條,二長一短,為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三長一短,為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為上品。西域記二曰:「僧伽胝,舊曰僧伽梨,訛也。」玄應(yīng)音義十四曰:「僧伽梨,此音訛也,應(yīng)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譯云合,或云重,謂割之合成,又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馀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說諸有部等多則不割。若圣辨部、大眾部等則割截之。若不割者直安帖角及以紐而已。」寄歸傳二曰:「僧伽胝,譯為復(fù)衣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比丘三衣之一。(參見:三衣)
【三藏法數(shù)】
梵語僧伽梨,華言合,又云重;謂割之而合成也。義凈法師云:梵語僧伽胝,華言重復(fù)衣。宣律師云:此三衣名,皆無正翻。今以義譯之:大衣名雜碎衣,以條數(shù)多故也。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衣,又曰入聚落衣;謂于王宮說法時著,及聚落乞食時著也。薩婆多論云: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三衣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佛制稱為衣者,袈裟也。后世別袈裟與衣。稱三衣為袈裟。種種僧衣。咸有別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譯言眾聚時衣。大眾集會為授戒說戒等嚴(yán)議時著之。二、郁多羅僧Uttara%san%ga,譯言上衣。在安陀會上著之。三、安陀會Antarva%saka,譯言中著衣。襯體而著之。三衣皆為方形。縫綴數(shù)多之小片者,故隨其條數(shù)而分三衣。五條為安陀會。七條為郁多羅僧。九條已上為僧伽梨,特稱僧伽梨為大衣。(參見:袈裟)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安陀會衣Antarva%sa,五條袈裟。二郁多羅僧衣Uttra%san%ga,七條袈裟。三僧伽梨衣Sam%gha%ti,九條乃至二十五條袈裟。見行事鈔下之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黎。安陀會華譯為中著衣,五條制成;是平常起臥時著的;郁多羅僧華譯為上衣,七條制成,是作法事入眾時所披的;僧伽黎華譯為眾聚時衣,又稱為大衣,由九條至二十五條制成,是做大法會,或是見國家元首重臣時所穿的。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比丘應(yīng)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細(xì)長條橫縫合成,由其所切之條數(shù)而分種種。
一、安陀會衣 為五條之袈裟,名下衣,平常著之。
二、郁多羅僧衣 為七條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內(nèi)之眾中為禮誦齋講著之。
三、僧伽梨衣 為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袈裟,名上衣,為出外時及其他嚴(yán)儀之時著之。
僧伽胝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又作僧伽致,僧伽鴟,僧伽知,僧伽胝Sam%gha%t!i。(參見:僧伽梨)。
僧伽梨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Sam%gha%ti,比丘三衣之一。新稱僧伽胝,僧伽致,僧伽鴟,僧伽知。譯曰重或合。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也。義凈譯為復(fù)衣。其義譯有種種之名。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稱為大衣。以其條數(shù)最多,稱為雜碎衣。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必服之。故稱為入王宮聚落時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條十一條十三條,二長一短,為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三長一短,為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為上品。西域記二曰:「僧伽胝,舊曰僧伽梨,訛也。」玄應(yīng)音義十四曰:「僧伽梨,此音訛也,應(yīng)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譯云合,或云重,謂割之合成,又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馀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說諸有部等多則不割。若圣辨部、大眾部等則割截之。若不割者直安帖角及以紐而已。」寄歸傳二曰:「僧伽胝,譯為復(fù)衣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比丘三衣之一。(參見:三衣)
【三藏法數(shù)】
梵語僧伽梨,華言合,又云重;謂割之而合成也。義凈法師云:梵語僧伽胝,華言重復(fù)衣。宣律師云:此三衣名,皆無正翻。今以義譯之:大衣名雜碎衣,以條數(shù)多故也。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衣,又曰入聚落衣;謂于王宮說法時著,及聚落乞食時著也。薩婆多論云: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僧伽羅
【佛學(xué)大辭典】
(本生)Sim%hala,譯曰執(zhí)師子。釋迦如來往昔為大商主時之名。亡羅剎國而立僧伽羅國。西域記十一曰:「昔有大商主云僧伽,其子名僧伽羅。率五百商人入海采寶,為風(fēng)波飄流至一羅剎女國。羅剎女來迎之,誘入鐵城中。后悟其為鬼女,一心祈禱,感一天馬,五百商人皆乘之免危難。羅剎女知誘惑不成,凌空至僧伽羅家,呈媚哀請。僧伽羅怒,拔劍欲斬之。羅剎女去而訴之于王。王惑其美色,使內(nèi)侍。僧伽羅諫,不聽。已而羅剎女殺王,持其尸還本處。國人立僧伽羅為王。僧伽羅立為王,率兵至海島,悉殺鬼女,遂有其國。仍以王名為國號,謂為僧伽羅國?!辜唇裰a蘭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