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討債(討債)  拼音:tǎo zhài
索還欠款?!度辶滞馐贰返谖宥兀骸覆慌略搨木F,只怕討債的英雄!」也作「討帳」。
《國語辭典》:公債(公債)  拼音:gōng zhài
中央政府為了應(yīng)付短時(shí)期的財(cái)政調(diào)度困難,或是某一特定政策,而國家財(cái)政收支不足支應(yīng)時(shí),發(fā)行債券向國民借款,稱為「公債」。
《國語辭典》:債戶(債戶)  拼音:zhài hù
1.欠債的人。
2.債主?!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二四回:「誰知這一家錢莊,恰在這一兩天內(nèi)倒閉了,于是各債戶都告起來。」
《高級漢語詞典》:債累
負(fù)債;債務(wù)
《國語辭典》:債券(債券)  拼音:zhài quàn
一種對于一項(xiàng)借款所作的書面支付承諾的有價(jià)證券。此承諾包括于何時(shí)一次或定期返還本金,以及此期間所應(yīng)支付的借款利息。
《國語辭典》:揭債(揭債)  拼音:jiē zhài
舉債、借錢?!毒劳ㄑ?。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聞得眾人有言,恐怕不穩(wěn),又去揭債,央本縣顯要士夫,寫書囑托知縣相公。」
分類:舉債借債
《國語辭典》:京債(京債)  拼音:jīng zhài
舊時(shí)新任命的外官在赴任之前,為置辦行裝,在京城借貸的債務(wù)?!杜f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jì)》:「又赴選官人多京債,到任填還,致其貪求,罔不由此?!埂缎咽酪鼍墏鳌返谝换兀骸戈诵悴胚x了這等美缺,那些放京債的人,每日不離門纏擾?!?/div>
《國語辭典》:國債(國債)  拼音:guó zhài
各國政府在以國家信用為保證的基礎(chǔ)上,向本國國民或外國募集資金后所負(fù)擔(dān)的債務(wù)。
分類:國家外債
《漢語大詞典》:息債(息債)
附有利息的債務(wù)。舊唐書·武宗紀(jì):“又赴選官人多京債,到任填還,致其貪求,罔不由此。今年三銓,於前件州府得官者,許連狀相保,戶部各借兩月加給料錢,至支時(shí)折下。所冀初官到任,不帶息債,衣食稍足,可責(zé)清廉?!?/div>
《漢語大詞典》:填債(填債)
方言。猶還債。多指兒輩能盡到自己的職責(zé)。 郁達(dá)夫 《一個(gè)人在途上》:“想起來, 龍兒 實(shí)在是一個(gè)填債的兒子,是當(dāng)亂離困厄的這幾年中間,特來安慰我和他娘的愁悶的使者!”
《漢語大詞典》:租債
租金和債款。例如:逼還租債。
《漢語大詞典》:責(zé)債(責(zé)債)
索債。 清 侯玄涵 《夏允彝大傳》:“貌狡者乃服曰:‘實(shí)與若婦奸,為同賈覺,因以責(zé)債激其夫,共殺之。’”
《國語辭典》:債務(wù)(債務(wù))  拼音:zhài wù
1.負(fù)有以勞力或金錢償還之義務(wù)。相對于債權(quán)而言。
2.所欠的債。《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那陳秀才這三百兩債務(wù),衛(wèi)朝奉有心要盤他這所莊房,等閒再不叫人來討?!埂都t樓夢》第六九回:「皆因張華拖欠了我們的債務(wù),追索不與,方誣賴小的主人那些個(gè)?!?/div>
《國語辭典》:抵債(抵債)  拼音:dǐ zhài
用價(jià)值相當(dāng)?shù)奈锲坊騽诹淼謨攤鶆?wù)。如:「他無法償還如此龐大的債務(wù),只好先將車子交給債主抵債?!埂镀缏窡簟返谒摹鸹兀骸附袢栈蒺B(yǎng)民見胞兄至誠無他,手足之情,凄然有感,覺得向來夫妻夜間商量的話,全算不得一個(gè)人,一心要將銀撤出來,送還家中抵債,以解胞兄燃眉之急?!?/div>
《漢語大詞典》:理債(理債)
清理債務(wù),索債。 明 王世貞 《世說新語補(bǔ)·政事》:“ 蘇瓊 為 清河 太守,清慎無私。有沙門 道研 求謁,意在理債。 瓊 每見,則談問玄理, 道研 無由啟口……遂焚其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