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修 → 脩修”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作積哈納。清宗室,號清修道人,又號清修主人。簡親王豐納亨次子。乾隆四十一年襲簡親王,四十三年仍復號鄭親王。四十九年卒。愛撫琴,勤學書、畫,工詩。有《清修堂稿》。
晚晴簃詩匯·卷八
鄭恭親王濟哈納,號清修道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五世孫。有《清修室稿》。
《國語辭典》:孟德爾定律(孟德爾定律)  拼音:mèng dé ěr dìng lǜ
奧地利修道士和植物學家孟德爾在西元一八六五年,所發(fā)現(xiàn)的遺傳定律。主要的論點為一、生物的遺傳性狀由獨立的遺傳基因來決定。二、遺傳基因在生物體細胞內成對存在,相同對偶或相異對偶。三、相異對偶基因,能表現(xiàn)者為顯性,不能表現(xiàn)者為隱性。四、配子形成,對偶基因的分離是獨立的。五、配子間可自由結合,產(chǎn)生一定比例之后代。此學說深深影響近代遺傳學的發(fā)展。
《國語辭典》:心堅石穿(心堅石穿)  拼音:xīn jiān shí chuān
相傳古代有人修道四十七年,終于用木鉆把磐石穿透,得道升天的故事。見晉。干寶《搜神記》卷一。比喻人意志堅決,任何艱難都能克服。如:「積砂成塔,心堅石穿,只要你下定決心,努力去做,相信必有功成名就的一天。」《朱子語類。卷一二一。朱子一八。訓門人九》:「古人所謂心堅石穿,蓋未嘗有做不得底事?!?/div>
《國語辭典》:鶴骨松姿(鶴骨松姿)  拼音:hè gǔ sōng zī
形容人身體清瘦,外表、氣質有仙風道骨之貌?!度龂萘x》第五九回:「見其人鶴骨松姿,形貌蒼古。問之,乃京兆人也,隱居終南山。」
《漢語大詞典》:鶴骨松筋(鶴骨松筋)
指修道者的形貌氣質。 前蜀 貫休 《遇道者》詩:“鶴骨松筋風貌殊,不言名姓絶榮枯?!?/div>
《國語辭典》:超凡入圣(超凡入聖)  拼音:chāo fán rù shèng
1.超脫塵世,得道成仙?!剁R花緣》第四五回:「孽龍業(yè)已覓了仙草,百花服過,不獨起死回生,并可超凡入圣?!?br />2.修養(yǎng)達到極至的境界。唐。呂巖 七言詩:「舉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為難。」
3.形容學術造詣達致極至的境界?!毒劳ㄑ?。卷四○。旌陽宮鐵樹鎮(zhèn)妖》:「許遜復傳吳猛諸徒,則淵源有自,超凡入圣者,不患無門矣?!?br />4.超脫現(xiàn)實?!都t樓夢》第一一五回:「今日弟幸會芝范,想欲領教一番超凡入圣的道理,從此可以洗凈俗腸,重開眼界?!?/div>
《漢語大詞典》:白茅香
香草名。修道者多用以沐浴。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白茅香。
《漢語大詞典》:靈狷(靈狷)
修道的隱士。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品艷》:“第十一品,花之隱?;[如絶壑靈狷,顧影自嘯?!?/div>
分類:修道隱士
唯識修道五位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觀修萬法唯識之理,立五位:一、資糧位,于地前住行向之三十心,貯佛道資糧之位。二、加行位,于三十心之終,將入見道,而為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三、通達位,于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三心),通達于二空無我之理之位,即見道也。四、修習位,自初地之住心至第十地出之心(即等覺)間,重修習妙觀以斷馀障之位,即修道也。五、究竟位,究竟斷惑證理之位,即無學道也。開之則為三僧祇四十一位。是法相宗之所立也。見唯識論九。因果合有四十一位。此于十住之前,開十信位,則為五十一位。于第十地之終,開等覺,則為五十二位。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天臺宗用五十二位。惟開合不同耳。
修道
【佛學大辭典】
(術語)行位三道之一。聲聞乘自一來向至阿羅漢向究竟,斷三界修惑之位也。又菩薩乘十地之間斷俱生起之煩惱所知二障之位也。既于見道,一旦照見真諦,更修習真觀,故謂為修道,四教儀六曰:「二三果去重慮緣,真名修道。」
【佛學常見辭匯】
1。修行正道。2。菩薩于見道之后,再進一步,登入初地,漸進至十地,此時稱為修道。
【三藏法數(shù)】
謂聲聞得初果已,復緣真諦之理,斷欲界九品思惑,名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對五塵,起貪染心口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為九品。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來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不來欲界受生也。)
修道所斷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斷之一。
【佛學常見辭匯】
三斷之一。(參見:三斷)
修道位
【三藏法數(shù)】
修道位者,謂修四諦道法,斷欲界思惑,而證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也。(第二果即斯陀含,第三果即阿那含也。)
修道所滅流
【三藏法數(shù)】
謂第二果、第三果之人,因修四諦之觀,能斷欲界思惑,因滅此惑,不為欲界漂流。故云修道所滅流。(二果,即斯陀含果;三果,即阿那含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