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修 → 脩修”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語辭典》:靜修(靜修)  拼音:jìng xiū
靜心修養(yǎng)。如:「他的身體已大致康復(fù),過幾天便可回家靜修?!?/div>
《國語辭典》:僧侶(僧侶)  拼音:sēng lǚ
出家人。亦指其他宗教的修道人。宋。蘇軾 會客有美堂周邠長官與數(shù)僧同泛湖往北山詩二首之二:「僧侶且陪香火社,詩壇欲斂鸛鵝軍?!?/div>
《漢語大詞典》:鶴情(鶴情)
修道者的情懷。 唐 歐陽詢 《大唐宗圣觀記》:“法師 呂道濟(jì) 、監(jiān)齋 趙道隆 ,玉器凝潤,鶴情超遼?!?元 倪瓚 《懷歸》詩:“鴻跡偶曾留雪渚,鶴情原只在芝田。”
《漢語大詞典》:道趣
修道的情趣。晉書·皇甫謐傳:“ 謐 上疏自稱草莽臣,曰:‘臣以尫弊,迷於道趣,因疾抽簪,散髮林阜,人綱不閑,鳥獸為羣?!?唐 張南史 《秋夜聞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詩:“晚節(jié)聞君道趣深,結(jié)茅栽樹近東林。”
分類:修道情趣
《國語辭典》:形解  拼音:xíng jiě
人死后脫離形體之外?!妒酚?。卷二八。封禪書》:「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鼓铣巍?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1482' target='_blank'>顏延之 嵇中散詩:「形解驗(yàn)?zāi)?,吐論知凝神?!?/div>
《漢語大詞典》:辦道(辦道)
修道,學(xué)道。《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你今既已看破,便可離塵辦道?!?元 高文秀《襄陽會》第二折:“學(xué)通文武,習(xí)就大才;不肯進(jìn)取功名,脩行辦道,侍養(yǎng)老身?!?span id="jivw0p2" class="book">《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面奏我王,臣誓不回,只在山中修行辦道?!?/div>
《漢語大詞典》:靈居(靈居)
神仙住處;修道學(xué)仙者的住處。《文選·木華〈海賦〉》:“吐云霓,含龍魚;隱鯤鱗,潛靈居?!?李善 注:“靈居,眾仙所處也?!?唐 張九齡 《奉和圣制途經(jīng)華山》:“靈居雖窅密,睿覽忽玄同?!?明 夏完淳 《燕問》:“淵客鮫人,靈居縹緲。”
《漢語大詞典》:道伴
(1).道士一流人物。 唐 陸羽 《游慧山寺記》:“禪流道伴,不勝滓噪?!?br />(2).修道的伙伴。 元 馬致遠(yuǎn) 《岳陽樓》第一折:“我説你吃不了二百錢的酒。我説你請幾個道伴來吃。你不肯,兀的不醉了!”
(3).泛指伴伙、伴侶。 宋 陸游 《獨(dú)酌罷夜坐》詩:“勿生孤寂念,道伴有貍奴?!?明 湯顯祖 《牡丹亭·婚走》:“[丑]這等請了。禿廝兒權(quán)充道伴,女冠子真當(dāng)梅香?!?清 余懷 板橋雜記·軼事:“嘗致 眉樓 ,勸其早脫風(fēng)塵,速尋道伴。”
《漢語大詞典》:鶴洞(鶴洞)
修道者所居的洞穴。 明 錢光繡 《巖臺山》詩:“鶴洞迷丹灶,仙墳罷漆燈?!?/div>
《國語辭典》:道話(道話)  拼音:dào huà
談話、說話?!抖鲙肪硪唬骸稿忌嵘远?,但隨堂一齋一粥,欲得三個月道話,何必留房緡,俗之甚也?!埂镀邍呵锲皆?。卷上》:「先生道:『好才!大夫安在?』小卒曰:『前廳上與公子道話?!弧?/div>
《漢語大詞典》:法社
修道所結(jié)之會社。 清 元璟 《會稽山平陽寺參寒泉老人》詩:“雙眼平生隘八垓, 江 東法社半蒿萊?!?/div>
分類:修道會社
《國語辭典》:道童  拼音:dào tóng
修道的童子。元。無名氏〈賀圣朝。春夏間〉曲:「道童將驢鞴上鞍,忍不住只恁般頑。將一個酒葫蘆楊柳上拴?!?/div>
《國語辭典》:六堂  拼音:liù táng
為明、清時,國子監(jiān)所設(shè)立的六個不同程度的學(xué)級。包括率性堂、修道堂、誠心堂、正義堂、崇志堂、廣業(yè)堂?!睹魇?。卷七三。職官志二》:「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yè)六堂,助教十五人?!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呋兀骸盖叭毡O(jiān)里六堂合考,小弟又是一等第一。」
《漢語大詞典》:鶴信(鶴信)
修道者的消息。 唐 羅隱 《寄程尊師》詩:“鶴信雖然到五湖,煙波迢遞路崎嶇?!?唐 李洞 《贈王鳳二山人》詩:“山兄望鶴信,山弟聽烏占。” 清 全祖望 《同館出為外吏者率以書訴困悴戲答三絕》之三:“清虛只合謫 蓬萊 ,豈有 揚(yáng)州 鶴信來?!?/div>
《漢語大詞典》:緱氏山(緱氏山)
山名。在 河南省 偃師縣 。 漢 劉向 列仙傳·王子喬:“ 王子喬 者, 周靈王 太子 晉 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 伊洛 之間,道士 浮丘公 接以上 嵩高山 。三十餘年后,求之於山上,見 桓良 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 緱氏山 巔。’至?xí)r,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焙笠蛞詾樾薜莱上芍洹?唐 李白 《鳳笙篇》:“緑云紫氣向 函關(guān) ,訪道應(yīng)尋 緱氏山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