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修 → 脩修”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修撰  拼音:xiū zhuàn
1.職官名。唐代史館有修撰,掌修國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元時翰林院始置修撰,明清因之。
2.編纂?!侗笔?。卷一○○。序傳》:「始末修撰,凡十六載。」
《漢語大詞典》:脩撰
編纂。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jiān)十一年:“詔曰:‘禮壞樂缺,實宜以時脩定,但頃之脩撰不得其人,所以歷年不就,有名無實?!?宋 曾鞏 《英宗實錄院申請》:“奉勑脩撰 英宗皇帝 一朝實録,伏以先帝功德之美,覆被天下,宜載方策,傳之無窮?!?/div>
分類:編纂
《分類字錦》:修撰五禮(修撰五禮)
北史牛宏傳拜禮部尚書奉敕修撰五禮勒成百卷行于當代
分類:禮部
《國語辭典》:翰林  拼音:hàn lín
1.職官名。唐宋為內庭供奉之官,方技、雜流,亦待詔翰林。明清則為進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稱號。
2.形容文翰之多如林。《文選。揚雄。長楊賦》:「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為主人?!?/div>
《漢語大詞典》: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官名。 唐玄宗 開元 初以 張九齡 、 張說 、 陸堅 等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號“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司起草詔書及應承皇帝的各種文字。 德宗 以后,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親近顧問兼秘書官,常值宿內廷,承命撰擬有關任免將相和冊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內相”之稱。 唐 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學士升任宰相。 北宋 翰林學士仍掌制誥。 清 代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其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清 末復置翰林學士,僅備侍讀學士的升遷。
《國語辭典》:史官  拼音:shǐ guān
古時負責整理、記載史實的專職官吏?!稘h書。卷三○。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顾?。錢公輔《義田記》:「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yè)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后世必有史官書之者?!?/div>
《國語辭典》:東觀(東觀)  拼音:dōng guàn
東漢時皇家藏書樓,在洛陽南宮,也是宮中著述和修史的地方?!逗鬂h書。卷五。孝安帝紀》:「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固啤U聭烟?。注:「洛陽宮殿名曰:『南宮有東觀。』」
《國語辭典》:編修(編修)  拼音:biān xiū
職官名。掌修國史、會要、實錄的官吏。宋代設有史館編修,明、清則隸屬翰林院,與修撰、檢討同稱史官。
《國語辭典》:館職(館職)  拼音:guǎn zhí
唐宋時,凡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等處為直館、直院等官職,稱為「館職」?!端问贰>硪涣?。職官志二》:「直館、直院則謂之館職,以他官兼者謂之貼職。」。
《漢語大詞典》:史事
(1).修撰國史之事。 宋 曾鞏 《進太祖皇帝總序狀》:“臣誤被圣恩,付以史事。”宋史·神宗紀三:“﹝ 元豐 四年﹞詔 曾鞏 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br />(2).歷史上的事實。《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七回:“其實極顯淺的史事,隨便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倒沒人肯去考證他。” 郭沫若 《〈孔雀膽〉二三事》:“不過寫劇本不是在考古或研究歷史……和史事是盡可以出入的。”
《國語辭典》:纂修  拼音:zuǎn xiū
1.編輯修訂。漢。陸賈《新語。道基》:「纂修篇章,垂諸來世。」元。郭翼 送盧公武應召北上詩:「前朝圖史已全收,詔起丘園重纂修。」
2.承襲修治?!秶Z。晉語九》:「亦能纂修其身以受先業(yè),無謗于國。」《漢書。卷五八。公孫弘等傳。贊曰》:「孝宣承統(tǒng),纂修洪業(yè)。」
《國語辭典》:起居注  拼音:qǐ jū zhù
中國古代帝王的言行錄。以唐宋的記注最為詳備,為修史的重要依據(jù);元明以后,制度雖存,而記載漸趨簡單,價值大不如前。如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東漢馬皇后撰有〈明帝起居注〉等。
《漢語大詞典》:殿撰
宋 代集英殿修撰、集賢殿修撰(后改為右文殿修撰)的省稱。 陸游 詩有《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因 辛棄疾 曾任右文殿修撰及集英殿修撰,故稱。后 元 代 張起巖 以進士第一名特授集賢院修撰, 明 清 沿其制,“殿撰”遂成為狀元的通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然自后北闈試事,不復令新殿撰(前一科狀元)持衡,遂改三百餘年之舊制矣。”參閱宋史·職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司史
主持史書的修撰工作。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 張衡 司史,而惑同 遷 固 , 元帝 王后,欲為立紀,謬亦甚矣。”
《漢語大詞典》:史撰
史館修撰的省稱。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學士、舍人、待制遷二資,帶史撰,更得優(yōu)遷。”
分類:史館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