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謝祖信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四○五
謝祖信(?——一一四○),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宣和六年登進士第。紹興元年由迪功郎、江西提刑司干辦公事為從事郎,四年充敕令所刪定官,五年正月試監(jiān)察御史,五月守殿中侍御史,十月試宗正少卿,十一月罷知吉州。七年提點兩浙東路刑獄公事,九年試太常少卿,旋復(fù)殿中侍御史,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以徽猷閣待制出知潭州。紹興十年十二月卒。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六、七七、八四、八九、九四、九五、一○八、一二六、一二七、一三八,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2—1167 【介紹】: 宋德順軍隴干人,字唐卿。吳玠弟。少好騎射,從父積功至閤門宣贊舍人。高宗紹興初,與兄于和尚原、仙人關(guān)大敗金軍,遷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十年,節(jié)制陜西諸軍,于扶風(fēng)勇挫金兵,次年收復(fù)秦州及陜右諸郡。紹興末,為四川宣撫使,完顏亮敗盟南攻,璘以老病督師轉(zhuǎn)戰(zhàn)漢中,收復(fù)秦鳳、熙河、永興三路所轄十六州軍。朝廷急議和,詔命班師,新復(fù)諸地旋盡被金人所占。守蜀二十余年,威名僅次于玠。拜太傅,封新安郡王。
全宋文·卷四二九六
吳璘(一一○二——一一六七),字唐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玠弟。少好騎射,從兄攻戰(zhàn),積功至閤門宣贊舍人。紹興初,與兄玠合力破金兀術(shù)于和尚原、仙人關(guān),累遷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紹興十年,金人敗盟,璘奉詔節(jié)制陜西諸軍,敗金人于扶風(fēng),次年復(fù)秦州及陜右諸郡。入朝,拜檢校少師、階成岷鳳四州經(jīng)略,復(fù)遷利州西路安撫使,徙奉國軍節(jié)度使。紹興末,拜四川宣撫使。會完顏亮敗盟南侵,璘督師轉(zhuǎn)戰(zhàn),收復(fù)秦鳳、熙河、永興三路十馀州軍。朝議主和,詔令班師,得地復(fù)失。乾道元年入朝,拜太傅,封新安郡王。乾道三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師,追封信王,謚武順。著有《兵法》二篇。《宋史》卷三六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二七
王以寧,海陽人。事見清盧蔚猷纂修光緒二十六年刊《海陽縣志》卷三○。
全宋文·卷三八五二
王以寧,字周士,自號正信居士,長沙(今湖南長沙)人,一云湘潭人。以太學(xué)生為鼎澧帥幕。建炎初為張浚所辟,任宣撫司參議官,出知鼎州。四年,升直顯謨閣,為京西制置使。率所部走潭州,節(jié)制湖南軍事,尋為孔彥舟所逐。紹興元年落職降三官,責(zé)監(jiān)臺州酒務(wù)。次年再責(zé)永州別駕,潮州安置。十年,復(fù)朝奉郎、知全州。有《王周士詞》一卷(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二、三四、三五、四一、五八、一三五,《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宋史》卷二六,《宋詩紀事》卷四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76 【介紹】: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習(xí)經(jīng)論學(xué)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問答無滯,機鋒峻發(fā)。孝宗乾道中,居臨安靈隱寺。帝屢召入內(nèi)殿,咨論法要,賜號佛海大師。淳熙中,說偈預(yù)示終期,安坐而逝。
全宋詩
釋慧遠(一一○三~一一七六),號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屬四川)人。年十三隸藥師院為僧,后依靈巖徽禪師。會圓悟領(lǐng)昭覺,往見之,得悟,機鋒峻發(fā),眾目為鐵舌遠。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詔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補靈隱。曾召入禁中,賜號佛海禪師。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為南岳下十五世,天寧佛果圓悟克勤禪師法嗣。有齊已等編《瞎堂慧遠禪師廣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周文忠集》卷四○《靈隱佛海禪師遠公塔銘》?!?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圻h詩,以輯自《佛?;圻h禪師廣錄》卷一至卷三者編為卷一,以見于《廣錄》卷四者編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遠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和尚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fù)領(lǐng)旨住昭覺遠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捧也未。遠又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脩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爾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領(lǐng)旨住昭覺。遠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又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禿頂修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又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雅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遠。號瞎堂。眉山金流鎮(zhèn)彭氏子。年十三。??藥師院為僧。聽習(xí)經(jīng)論。棄而依靈巖?;展N⒂惺“l(fā)。會圓悟領(lǐng)昭覺。師即之聞。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師大悟。仆于眾。眾掖之。師乃曰。吾夢覺矣。自是機鋒峻發(fā)。眾目為鐵舌遠。圓悟順寂。師東下。屢遷名剎。繇虎丘。奉詔住皋亭崇光。時孝宗留心空宗。召師入對選德殿?;蛉雰?nèi)觀堂見。必延坐進茶。稱師而不名。禮數(shù)視諸師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聞鐘聲遂覺。未知夢與覺如何。師曰。夢覺無殊。覺心不動。上曰。夢幻既非。且鐘聲從何處起。師曰。從陛下問處起。上曰。然則畢竟如何。免得生死。師曰。不悟大乘。終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師曰。本有之性磨之。歲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師曰。悟后。始知今日問答皆非。曰。一切處不是后如何。師曰。脫體現(xiàn)前。更無可見之相。上首肯之。賜號佛海禪師。一日車駕幸其室。室掛行道影。上指問師曰。此是水墨空塵。而真者安在。師叉手近前曰。春氣和暖。恭惟圣躬萬福。上大笑。因書贊焉。師一身系法門之望。奇言妙句。傳播諸方。學(xué)者云奔川委。視師所在為歸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眾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汝。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傳而疑之。至期諸王卿相皆至。師升座說法。遂入方丈扄閉。師舊蓄一猿。頗馴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眾窺窗隙聲息并無。惟見猿持卷侍側(cè)。亟入師已逝矣。猿書。乃辭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光。鴉飛不度。留七日顏色不變。塔全身于寺之烏峰。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瞎堂禪師者。名慧遠。生眉山之彭氏。為圓悟禪師之晚子也。圓悟復(fù)領(lǐng)昭覺時。年老。乃以化柄屬之門賢。其門賢已播海內(nèi)矣。以故摩竭之令。復(fù)行于昭覺。而遠新從靈崖來。靈崖為徽禪師所居。得起鐵拂為首座。敲唱黃龍宗旨。遠事之二載。于徽言下。得其概焉然起首座。屢誘掖之。遠無留意。乃抵昭覺。侯十日。始得通謁于悟公。公與語大奇之。嘆曰。吾道未衰也。許遠得非時入室。遠每大跪請益。公但笑曰。將謂吾老矣。故如此著急耶。遠屏氣自失。不敢進言。一日聞舉龐居士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大徹其旨越眾進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立貧無一錢。戶破家殘。乞師賑濟。公曰。七珍八寶一時拿。曰賊不入謹家之門。公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公以拄杖擊禪床曰。吃得棒也未。遠又喝。公連喝兩喝。遠作禮趨而去。自此機發(fā)莫禦。叢林共加其號。為鐵舌遠。遂與元布袋輩齊名。紹興間。嵋守請居象耳山。不赴。未幾圓悟順世。遠勃然起曰。芳躅云亡。繼之者誰。高臥北窗。顧可得耶。扁舟出峽。抵淮南開化龍蟠。遷瑯琊。繇瑯琊遷普濟。繇普濟遷定業(yè)。繇定業(yè)遷光孝。歷十八載。名輩歸之。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遠曰。頂分丫角。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墮金環(huán)。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禿頂修羅舞柘枝。又問。浩浩塵中如何辨主。遠曰。木杓頭邊鐮切菜。莫便是和尚為人處也無。曰。研槌撩馎饦。又問。不與萬法為侶。是甚么人。遠曰。腳踏轆轤。曰。庵里人為甚不知庵外事。遠曰。拄杖橫挑鐵蒺藜。又問。昔有一秀才。作無鬼論。論成。鬼叱曰。爭柰我何。意作么生。遠以手斫額曰。何似生。曰。祇如五祖以手作鵓鳩嘴曰。谷孤孤。又且如何。遠曰。自領(lǐng)出去。曰。東山水上行。明甚意旨遠曰。初三十一不用擇日。曰。十二時中如何用心。遠曰。蘸雪吃冬瓜。其機海無涯。約多類此。又過南岳寓南臺。是時璉禪師住龍王。與方廣行公。皆月庵高弟。道著湖湘。私相語曰。此間壁立萬仞。遠來何所措足乎。故請升座。設(shè)三十馀問。皆從上誵訛。險節(jié)關(guān)棙。遠畢酬之。辭旨超倫。璉等屈服。欲以名剎居遠。遠不顧。東隱天臺。來往國清護國鴻福三寺。乾道丁亥。平江守以虎丘迎遠。又奉旨歷崇光靈隱二處。孝廟常召見。咨詢法要。加號佛海禪師。名儒日繞座下。以居士身而嗣法者。則有內(nèi)翰曾開知府葛郯。郯號信齋。聞遠發(fā)揮即心即佛之案。有省。而呈頌曰。非心非佛亦非物。五鳳樓前山突兀。艷陽影里倒翻身。野狐跳入金毛窟。遠曰。公見處只可入佛。難入魔在。郯愕曰。何也。遠曰。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郯乃領(lǐng)旨。曾開字天游。久升圓悟大慧之堂。聞風(fēng)來訪。故問曰。如何是善知識。遠曰。露柱燈籠。貓兒狗子。曰。為甚贊即歡喜。毀即煩惱。遠曰。侍郎曾見善知識否。開變色曰。三十年參方。何言不見。曰。向煩惱處見。向歡喜處見。開擬議。遠喝之。開復(fù)擬進語。遠搖手曰。開口底不是。開愧汗透重襟。遠召曰。侍郎向甚處去也。開猛省踴躍。說偈曰。咄哉瞎驢。叢林妖孽。震地一聲。天機漏泄。有人更問意如何。拈起拂子劈口截。遠笑曰。也秖得一橛。妙喜在嶺南。因閱遠語錄。大駭曰。老師暮年有子如是耶。遂以圓悟所付法衣。寄贈之。于是江湖以為。遠公見超妙喜云。一日忽示眾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處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總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時都下喧傳。頗疑之。遂達上聽。至期無疾。升座如常。然士庶競集。上亦密遣中使。伺起居。遠命侍者。并赴堂。及齋畢。寢室窅然。白氣氤氳。侍者入帷。見猿行者手捧卷莊立榻前。遠已化矣。急取行者手卷視之。乃辭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四眾殷留十日。受朝廷最后之供。其顏不少異也。年七十四。坐五十九夏。遠公素蓄一黑猿。馴知人意。名曰猿行者。亦悠然脫去。其小師道濟及緇素。奉遠公塔于寺之烏峰。亦葬猿行者于其側(cè)焉。 贊曰。姬氏曰貞勝者也。余考佛海提唱。如赤帝子斷蛇。而神姥夜號。其出沒縱橫。與五祖演公類也。此妙喜寧不望風(fēng)而駭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慧遠,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fù)住昭覺,遂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頓悟,仆于眾中,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敝烈剐?,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蔽蛟唬骸捌哒浒藢氁粫r拿。”遠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又喝,悟連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俊發(fā),無所抵午。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耳墜金環(huán)?!鄙唬骸安皇切?、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修羅舞柘枝。”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钡凼卓现?。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钡鄞髳?。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钡墼唬骸皦艋眉确?,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钡塾謫栐唬骸扒叭赵诖碎w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边h曰:“愿聞?!钡墼唬骸八暮2粸槎唷!边h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边h曰:“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钡蹛?,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泵髂暾?,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九一三
葉三省,字景曾,睦州桐廬(今浙江桐廬)人。以太學(xué)生釋褐。宣和末為奉議郎、都官員外郎。靖康中官承議郎。從高宗南渡,遷右司員外郎,除起居郎。以直龍圖閣奉祠。紹興中,歷知宣州、信州。紹興二十二年因反對和議下大理寺,責(zé)居筠州。秦檜死,復(fù)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二一、三四、一四八、一六三、一七○,《景定嚴州續(xù)志》卷三,《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九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彥禮。劉子羽弟。以蔭補官。累遷浙東提舉茶鹽事,改廣東轉(zhuǎn)運判官。高宗紹興二年,以應(yīng)詔獻言忤當路,奉祠。尋以薦知撫州、信州。居官以恕為本,所至簡易不擾,甚得民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正仲,號湛然居士?;兆诖笥^三年進士。高宗紹興中由提點浙西刑獄召為秘書少監(jiān),同修《哲宗實錄》。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秦檜欲其使金議地界,許以歸來坐政事堂,表臣不答。又以議大禮忤意,罷去。尋起知婺州,有治績。請祠歸。卒年六十七。
全宋詩
吳表臣,字正仲,晚號湛然居士,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徽宗大觀三年(一一○九)進士。官通州司理參軍。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守監(jiān)察御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遷右正言,知信州(同上書卷三九)。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召為司勛員外郎(同上書卷四三),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兼資善堂翊善。十二年,以忤秦檜罷。未幾起知婺州。卒年六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一有傳。
全宋文·卷三八一九
吳表臣,字正仲,晚號湛然居士,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擢通州司理。建炎中累官監(jiān)察御史,守右正言。以病出知信州。紹興初召為司勛郎中,遷左司,二年除左司諫。五年提點浙西刑獄,召試秘書少監(jiān)。七年正月試太常少卿,除中書舍人、給事中、兵部侍郎,徙禮部侍郎兼侍讀,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以議大禮忤意罷去,俄起知婺州,復(fù)敷文閣待制,奉祠。十九年以曹筠劾其肆意欺罔,無所忌憚,遂罷。家居數(shù)年,卒,年六十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三三、八五、一二七、一六○,《宋史》卷三八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季岑,號次山。黃庭堅族子?;兆谛烷g進士。欽宗靖康初,坐與李綱善貶官。高宗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出提點荊湖南路刑獄,旋主管亳州明道宮。南渡后數(shù)上札子論事,多所建白,其論賞罰一疏,持論尤為平允。有《三余集》。
全宋詩
黃彥平(?~一一四六?),字季岑(又雜出名次山,字次岑,今據(jù)清同治《豐城縣志》),豐城(今屬江西)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士。歷信陽州學(xué)教授,池州司理參軍。欽宗靖康初為太學(xué)博士。高宗建炎初遷吏部員外郎,未幾出知筠州。紹興六年(一一三六),復(fù)吏部員外郎。七年,出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一一○)。尋罷,提舉亳州明道宮,凡九年卒。有《三馀集》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四卷(其中詩二卷)。事見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六六?!↑S彥平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三馀集》為底本。新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七六
黃彥平,字季岑,號次山(一說名次山,字季岑)。洪州豐城(今江西豐城)人。庭堅族子。宣和元年第進士。歷信陽州學(xué)教授、池州司理參軍。靖康初遷博士,坐與李綱厚善謫監(jiān)虢州銅場。建炎初為吏部員外郎,未幾,撫御京東西路。使還,知筠州。紹興六年復(fù)吏部員外郎,數(shù)上劄子論事。后為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公事,引疾補外,遂罷,主管亳州明道宮,凡九年卒。著有《三馀集》。見《危太素集》卷八《黃次山傳》,《宋史翼》卷二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惠安人,字信遇?;兆谡臀迥赀M士。知惠州,大興學(xué)校。承節(jié)郎謝革遣人劫仇家,焚室殺人,獄具,達老慮賊奪囚,先處決之,乃自劾待罪。改知潮州卒。
全宋詩
吳達老,惠安(今屬福建)人。原名吳天經(jīng),宣和間詔不得以天字為名改達老,字信遇?;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士。累知惠州,移潮州,卒于官。事見明嘉靖《惠安縣志》卷一二、一三。
趙植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植(一一○八~?),徽宗十二子(《宋史》卷二四六)。徽宗大觀二年(一一○八)授武定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封吳國公。政和三年(一一一三)改授檢校太保。宣和四年(一一二二)進封信都郡王,后改莘王,靖康之變,隨二帝被虜北去(《宋會要輯稿》帝系一之四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信可,晚號亦樂居士。郭絳子。徽宗政和進士。累任銅梁、仁壽等縣令。高宗紹興十八年,以任永康軍通判時牒試避親、舉人不當降一官。終部刺史。與秦檜有庠序舊,絕不與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詩,與蒲大受、馮時行、何耕道為詩友。有《云溪集》。
全宋詩
郭印,字不詳,史籍無傳。據(jù)本集詩篇知其晚號亦樂居士,成都(今屬四川)人。二十歲入太學(xué)肄業(yè)?;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士。歷攝銅梁縣,知仁壽縣,州府管庫,學(xué)校教官,亦任過短期朝官。積階至左請大夫(《文定集》卷一五《與陳樞密書》)。官終知州(《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四)。一生活動主要在蜀地。高宗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鄉(xiāng)云溪營別業(yè),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著《云溪集》,不見宋人著錄,且于明代失傳。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二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一三四
郭印,字信可,自號亦樂居士,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繹子。政和五年進士。歷任仁壽、銅梁等縣令,紹興中任永康軍通判。后曾知忠州。乾道間為朝請大夫,汪應(yīng)辰舉充監(jiān)司郡守,時已年垂八十。卒年八十馀。與秦檜有庠序舊,絕不與通。性嗜山水,于雙流筑云溪別墅。工詩,與蒲宗孟、馮時行、計有功等為詩友。著有《云溪集》三十卷(今存永樂大典本十二卷)。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六之八,《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三,汪應(yīng)辰《文定集》卷一五,晁公溯《嵩山集》卷四,《成都文類》卷八,《蜀中廣記》卷五,《千頃堂書目》卷二九,《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七,《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四,《四庫提要辨證》卷二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2—1170 【介紹】: 宋豫章新吳人,字應(yīng)可,一作信可。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為湖南安撫司屬官,協(xié)平土人起事,自不言功。除永州軍事判官,遷知湘潭縣,終知隨縣。有詩名。
全宋詩
鄒定(一一一二~一一七○),字應(yīng)可,奉新(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調(diào)臨江軍司戶參軍。歷知湘鄉(xiāng)縣、隨縣。孝宗乾道六年卒,年五十九。事見《誠齋集》卷一二六《鄒應(yīng)可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信叟?;兆谛腿赀M士。初為國學(xué)官。高宗紹興中秦檜忌張浚復(fù)出,欲誣浚潭州新筑宅第僭制,命秉信往察之,歸告不附檜意,因被黜。后復(fù)官,歷吏部侍郎,出知常州。
全宋詩
吳秉信(?~一一五六),字信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初為國學(xué)官(《延祐四明志》卷四)。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六)、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七)。十四年,守起居舍人,出知江州(同上書卷一五一),十八年,以拂秦檜意,罷(同上書卷一五七)。二十六年,以吏部侍郎出知常州,卒(同上書卷一七四)。
全宋文·卷四○○九
吳秉信(?——一一五六),字信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登宣和三年進士第,紹興初為太常博士,歷官屯田員外郎、右司員外郎、起居舍人,出知江州。忤秦檜意,紹興十八年放罷,后以左朝散郎主管臺州崇道觀。紹興二十六年,除起居郎、權(quán)給事中,又試中書舍人,兼實錄院修撰,遷吏部侍郎。同年,為臣僚奏劾,降充右文殿修撰知常州。未上任,卒,贈左中奉大夫。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七、一五一、一七四及《延祐四明志》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6—117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原籍南康軍建昌,字德遠,號橘園。高宗紹興十二年進士。授饒州司戶參軍,遷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尋兼光祿寺丞。孝宗時,歷司農(nóng)少卿、大理卿,知靜江府兼廣西安撫,曾建議兩淮營田,又疏通尋渠。入權(quán)吏部侍郎。淳熙元年,以秘閣修撰帥夔州路,安撫少數(shù)族首領(lǐng)及沿邊地區(qū)。居官以時事為己任,忠憤激烈,頗遭時忌。以疾請祠,命未至而卒。
全宋詩
李浩(一一一六~一一七六),字德遠,號正信(《五燈會元》卷二○),臨川(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士。歷饒州司戶參軍、襄陽府觀察推官、金州教授。二十七年,監(jiān)行在雜買場門,次年,改刑工部架閣文字,遷敕令所刪定官。二十九年,除太常寺主簿,尋兼光祿丞。主管臺州崇道觀。孝宗即位,以太常丞召,逾年,除吏部員外郎兼恭王府直講。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臺州(《嘉定赤城志》卷九),遷知靜江府兼廣西安撫使。召權(quán)吏部侍郎。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夔州兼夔州路安撫使。三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卷(《宋史》卷二○八),已佚。事見《南軒集》卷三七《吏部侍郎李公墓銘》,《宋史》卷三八八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六七七
李浩(一一一六——一一七六),字德遠,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登紹興十二年進士第,調(diào)饒州司戶參軍,入為太常寺主簿,兼光祿寺丞。請祠,主管臺州崇道觀。孝宗即位,以太常丞召,踰年,除員外郎兼皇子恭王府直講。乞外,除知臺州。復(fù)入為司農(nóng)少卿,遷大理卿。與時宰不合,求外,除知靜江府,兼廣西安撫,有政聲。召還,除權(quán)吏部侍郎。淳熙初,以秘閣修撰出任夔州路安撫使。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一,詔贈集英殿修撰。浩少力學(xué)為文,及壯益沈潛義理。立朝慨然以時事為己任,忠憤激烈,言切時弊,以此見忌于眾。著有《文集》二卷。見《宋史》卷三八八本傳及卷二○八《藝文志》。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范元作,字信仲。高宗紹興間人。與胡寅有唱和(《斐然集》卷一《和范元作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