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1詞典 4分類詞匯 77
《國語辭典》:萬里長城(萬里長城)  拼音:wàn lǐ cháng chéng
1.中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西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guān),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亙甘肅、寧夏、陜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shè)有關(guān)口,如山海關(guān)、居庸關(guān)、娘子關(guān)等。簡稱為「長城」。
2.比喻國家的棟梁?!赌鲜?。卷一五。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明。陳忱《水滸后傳》第一二回:「吞圭既喪,壞了萬里長城,國中精銳已盡,如何是好?」也稱為「長城」。
《國語辭典》:長城(長城)  拼音:cháng chéng
1.萬里長城的簡稱。參見「萬里長城」條。
2.比喻國家的棟梁。如:「每一個為國效力的人,皆是國家的長城?!挂卜Q為「萬里長城」。
3.比喻勢力、地位等。如:「自毀長城」。
《漢語大詞典》:維新政府(維新政府)
抗 日 戰(zhàn)爭初期, 日本 侵略軍占領(lǐng) 上海 、 南京 后組織的漢奸傀儡政權(quán)。參加的有 梁鴻志 、 溫宗堯 、 陳群 、 任援道 、 傅筱庵 等。1940年并入 汪 偽政權(quán)。
《漢語大詞典》:維持會(維持會)
抗 日 戰(zhàn)爭初期, 日本 侵略者利用漢奸作傀儡,在淪陷區(qū)內(nèi)建立的一種臨時性的地方政權(quán)組織。 趙樹理 《三里灣·從旗桿院說起》:“后來 劉老五 當了 日 軍的維持會長,叫政府捉住槍斃了?!?王林 《智取姜莊子據(jù)點》:“留在村里看守家門的老頭們,為了茍安偷生,就被敵偽威脅利誘著成立了維持會?!?/div>
《國語辭典》:西安事變(西安事變)  拼音:xī ān shì biàn
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西安遭張學良、楊虎城率部劫持事件,至二十五日解決,史稱為「西安事變」。
《漢語大詞典》:塘沽協(xié)定
1933年,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長城各口,并經(jīng)冷口、灤東地區(qū)直逼天津。5月31日,國民黨政府派熊斌與日本關(guān)東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今屬天津)簽訂賣國的停戰(zhàn)協(xié)定,將冀東地區(qū)劃為非武裝區(qū)域。這樣,日軍在察北、冀東地區(qū)可自由出入,以便利其控制華北。這一協(xié)定史稱《塘沽協(xié)定》。
《漢語大詞典》:洋毛子
近代我國人民對外國侵略者的憎稱。《中國歌謠資料·仁慈》:“洋毛子開了幾十年的醫(yī)院,怨死的病鬼怨聲連連?!?span id="wiznwct" class="book">《中國民間故事選·義和團的傳說故事》:“洋毛子在 中國 修鐵道,皇上是死不愿意呀!”
《漢語大詞典》:洋槍隊(洋槍隊)
清 政府勾結(jié) 美 、 英 、 法 侵略者為鎮(zhèn)壓 太平天囯 而組建的武裝部隊,使用洋槍洋炮。 清 王韜 《弢園老民自傳》:“其最要者以西人為領(lǐng)隊官教授火器,名曰洋槍隊。”
《國語辭典》:侵略主義(侵略主義)  拼音:qīn lüè zhǔ yì
以侵略他國為目的而為積極行動者,稱為「侵略主義」。分領(lǐng)土侵略、經(jīng)濟侵略、政治侵略等。
《國語辭典》:攘外安內(nèi)(攘外安內(nèi))  拼音:ráng wài ān nèi
排除外來侵略,安定國家內(nèi)部。如:「攘外安內(nèi)是每個國家元首的責任?!?/div>
《國語辭典》:共禦外侮  拼音:gòng yù wài wǔ
共同抵擋外來的侵略。如:「國難當前,全民須同心齊力,共禦外侮?!埂肚迨犯?。卷一三三。兵志四》:「廣西巡撫柯逢時令廣西各州縣增募鄉(xiāng)勇八千人,給以毛瑟后膛槍,并令民間多筑碉堡,共禦外侮。」
《國語辭典》:集體安全(集體安全)  拼音:jí tǐ ān quán
由幾個國家互相保證、承諾,遇有破壞和平、發(fā)生侵略事件時,即采取集體行動,以維持和平,制止侵略的一種制度。
《國語辭典》:不抵抗主義(不抵抗主義)  拼音:bù dǐ kàng zhǔ yì
一個國家對于他國的侵略行為,主張不用武力抵抗,而以和平方式來解決。也稱為「無抵抗主義」。
《國語辭典》:涿鹿之戰(zhàn)(涿鹿之戰(zhàn))  拼音:zhuó lù zhī zhàn
相傳黃帝時,炎帝神農(nóng)氏日漸衰微,各部族互相征戰(zhàn)侵略。黃帝軒轅氏遂整頓軍隊,征伐不朝炎帝者,諸侯于是都來歸附。此時南方的九黎君長蚩尤起兵作亂,黃帝遂聯(lián)合諸侯與蚩尤大戰(zhàn)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擒殺蚩尤。
《國語辭典》:德俄互不侵犯條約(德俄互不侵犯條約)  拼音:dé é hù bù qīn fàn tiáo yuē
二次大戰(zhàn)初希特勒在發(fā)動侵略歐洲行動前為避免兩面受敵,西元一九三九年八月,在莫斯科簽訂德俄互不侵犯條約,并訂有秘密瓜分波蘭的協(xié)定,而此即第二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信號。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德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廢止。
《國語辭典》:折沖禦侮(折沖禦侮)  拼音:zhé chōng yù wǔ
打敗敵軍,抵抗外來的侵略。宋。胡銓〈上高宗封事〉:「嗚呼!參贊大政,徒取充位如此,有如敵騎長驅(qū),尚能折沖禦侮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