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語辭典》:侍者  拼音:shì zhě
1.陪侍左右,供差遣的人?!秶Z。魯語上》:「展禽曰:『夏父弗忌必有殃……?!皇陶咴唬骸喝粲醒暄稍冢俊弧固?。李朝威《柳毅傳》:「或以尺書,寄托侍者。」
2.侍奉長老的僧徒?!毒┍就ㄋ仔≌f。菩薩蠻》:「陳可常在長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埂抖鲙肪硪唬骸柑硐闶陶咚骑L(fēng)狂,執(zhí)磬的頭陀呆了半晌,作法的阇黎神魂蕩飏?!?/div>
《國語辭典》:和南  拼音:hé nán
胡語音譯。梵語作vand。古印度人對(duì)長上問候用語,表示敬禮、恭敬之意。此用語亦流行于佛教團(tuán)體。唐。玄奘 答中印度僧智光書:「并有片物供養(yǎng),愿垂納受,路遠(yuǎn)不得多,莫嫌鮮薄,玄奘和南?!?/div>
《漢語大詞典》:佛氏
猶佛家,佛門。朱子語類卷七一:“有人自是其心,全無邪而卻不合於正理……佛氏亦豈有邪心者?” 明 王鏊 震澤長語·仙釋:“ 邵子 有‘元會(huì)運(yùn)世’之説……其論甚奇,然佛氏已有此論矣?!?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先是其母夢(mèng)是奴為人執(zhí)縛俎上……醒而惡之,恒戒以毋與人斗,不虞乃為魚所擊。佛氏所謂夙生中負(fù)彼命耶!”
分類:佛家佛門
《漢語大詞典》:放逸
(1).放縱逸樂。逸周書·時(shí)訓(xùn):“蜩不鳴,貴臣放逸?!?朱右曾 校釋:“放逸,放縱晏佚。” 清 王錫振 《〈嬃砧課誦圖〉序》:“日惴惴於悲思憂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2).豪放不羈。南史·張充傳:“言論放逸,一坐盡傾?!?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于鵠:“有詩甚工,長短間作,時(shí)出度外,縱橫放逸,而不陷于疎遠(yuǎn),且多警策?!?清 嚴(yán)有禧 《漱華隨筆·文三橋》:“意氣放逸,旁若無人?!?br />(3).離散;失散。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忽遷化而不反兮,魂放逸以飛揚(yáng)?!?北齊 劉晝 新論·防欲:“人有牛馬放逸不歸,必知收之?!?宋 曾鞏 《〈陳書目錄〉序》:“世統(tǒng)數(shù)更,史事放逸?!?明 李東陽 《〈嘉興府志〉序》:“ 東漢 以降,記載日益繁,而放逸磨滅,不可勝計(jì)?!?br />(4).佛教謂不守佛門規(guī)矩。 唐 白居易 《東都圣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茶毗幢記》:“大師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載,而身相長大,面相端嚴(yán),心不放逸,口無戲論?!?/div>
《國語辭典》:四教  拼音:sì jiào
1.孔子四大教育要目:文、行、忠、信?!墩撜Z。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詩、書、禮、樂?!抖Y記。王制》:「樂正崇四術(shù),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br />3.婦德、婦言、婦容、婦幼?!段倪x。干寶。晉紀(jì)總論》:「而其妃后躬行四教?!挂卜Q為「四德」、「四行」。
4.佛教用語。中國佛教天臺(tái)宗的判教學(xué)說。(1)從釋尊說法的內(nèi)容分成: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四種,合稱為「四教」或「化法四教」。(2)從釋尊說法的方式分四: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四種合稱為「四教」或「化儀四教」。兩種合稱為「八教」。《四教義》卷一:「今所立義意異前規(guī),故略撰四教門,用通大師漸、頓、秘密、不定之蹤?!?/div>
《漢語大詞典》:妙門(妙門)
(1).佛、道教指領(lǐng)悟精微教理的門徑。語出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span id="ucu4utw" class="book">《華嚴(yán)經(jīng)》卷二:“普應(yīng)羣情闡妙門,令入難思清浄法。” 南朝 宋 朱廣之 《諮顧道士〈夷夏論〉》:“佛經(jīng)繁而顯,道經(jīng)簡(jiǎn)而幽,幽則妙門難見,顯則正路易遵。”
(2).指佛門、道門。 清 鈕琇 《觚賸·景龍觀鐘銘》:“雖大道無為,濟(jì)物歸於善貸,而妙門有教,滅咎在於希聲。”
《國語辭典》:善意  拼音:shàn yì
1.好意。《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br />2.善于揣測(cè)別人的意向。漢。王充《論衡。知實(shí)》:「臣聞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br />3.《民法》上的概念系指不知情。
《漢語大詞典》:僧行
謂佛門戒行。 唐 趙璘 因話錄卷四:“﹝ 劉彥范 ﹞年八十,猶精強(qiáng),僧行不虧?!?/div>
分類:佛門戒行
《漢語大詞典》:俗書(俗書)
(1).通俗流行的書體。 唐 韓愈 《石鼓歌》:“ 羲之 俗書趁姿媚,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沈德潛 注:“隸書風(fēng)俗通行,別于古篆,故云俗書,無貶 右軍 意?!?清 顧炎武 《贈(zèng)張力臣》詩:“削柎追 宜官 ,俗書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書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 元章 論 唐 人書,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歐陽 ,而為怪丑惡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書。”
(3).通俗流行而有別于正體的字。 宋 黃庭堅(jiān) 《山谷題跋·辨菴字》:“今俗書‘庵’字,既於篆文無有,又菴非屋,不當(dāng)從廣?!?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俗書不可從者,謂古無此字,近人譌用者耳?!?br />(4).民間流行的通俗讀物。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今《百中經(jīng)》前所繪小兒樹,想沿於此。乃知俗書,亦有所本?!?br />(5).佛門指佛教經(jīng)典以外的書籍,如老子莊子等具有哲理性的書籍。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遠(yuǎn) 引莊子為連類,乃似格義之?dāng)M配外書。 安公 聽 遠(yuǎn) 不廢俗書,則其通常令弟子廢俗書可知?!?/div>
《國語辭典》:善緣(善緣)  拼音:shàn yuán
1.良好關(guān)系。南朝梁。簡(jiǎn)文帝 相宮寺碑:「皇太子蕭緯,自昔蕃邸,便結(jié)善緣?!埂段饔斡洝返谝欢兀骸肝覍Ⅳ卖摹㈠a杖,情愿送他,與我結(jié)個(gè)善緣?!?br />2.俗稱好姻緣為「善緣」。
《漢語大詞典》:依僧
指依附佛門。 唐 韋應(yīng)物 《題從侄成緒西林精舍書齋》詩:“慕 謝 始精文,依僧欲觀妙?!?宋 劉攽 中山詩話:“ 王丞相 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湾釋?duì)曰:‘急則抱佛腳?!?/div>
分類:依附佛門
《漢語大詞典》:依佛
皈依佛門。 唐 盧綸 《送恒操上人歸江外覲省》詩:“依佛不違親,高堂與寺鄰?!?唐 姚合 《送文著上人游越》詩:“念我為官應(yīng)易老,羨師依佛學(xué)無生。”
《國語辭典》:放參(放參)  拼音:fàng cān
接見下屬或賓客?!队罉反蟮鋺蛭娜N。張協(xié)狀元。第四八出》:「吾今已到梓州,諸衙人從并未放參,只接見任文武官員,看張狀元如何作區(qū)處?」《水滸傳》第四八回:「李應(yīng)倨傲情辭偽,緊閉重門不放參?!?/div>
《漢語大詞典》:凈戒
佛門清凈的戒律。梁書·諸夷傳·中天竺:“常修浄戒,式導(dǎo)不及。” 唐 白居易 《拜表回閑游》詩:“八關(guān)浄戒齋銷日,一曲狂歌醉送春?!?/div>
《漢語大詞典》:再來人(再來人)
(1).佛教稱再度轉(zhuǎn)世皈依佛門的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一:“ 唐 朝侍郎 白樂天 ,號(hào) 香山居士 ,他是個(gè)佛門中再來人,專一精心內(nèi)典,勤修上乘?!?br />(2).猶某某再世。多指后起之秀。 清 沈濤 交翠軒筆記卷二:“余髫年應(yīng)童子試,中丞命背誦十三經(jīng)……補(bǔ)博士弟子員,延譽(yù)公卿,有再來人之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