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語辭典》:返照  拼音:fǎn zhào
落日反射。唐。杜甫 返照詩:「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柑柭淞讼氯?,返照照著幾千根桅桿半截通紅?!挂沧鳌阜凑铡埂?/div>
《國語辭典》:醍醐  拼音:tí hú
1.從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乳酪。為油脂狀的凝結(jié)物,性甘美溫潤,氣味清涼,古以此為純一無雜的上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獸部。醍醐》:「宗奭曰:『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用處亦少?!弧?br />2.佛教喻最高妙的佛法或智慧。唐。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垢待醍醐浴,障要智燈燒?!?br />3.美酒。唐。白居易 將歸一絕詩:「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國語辭典》:佛子  拼音:fó zǐ
1.菩薩的通稱。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只除佛子神仙才可到,怎許游人容易得攀摩。」
2.受戒的佛門弟子?!段饔斡洝返谝欢兀骸搁L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br />3.引申指具佛性的慈惠之人?!端问?。卷三七三。列傳。洪皓》:「人感之切骨,號『洪佛子』?!?/div>
《漢語大詞典》:見性(見性)
佛教語。謂悟徹清凈的佛性。《壇經(jīng)·般若品》:“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明 李贄 《答鄧石陽書》:“若人能空之,則不得謂之太虛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學(xué)者專以見性為極則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鎖閉三年併五載,試他見性與明心?!?/div>
《漢語大詞典》:有性
(1).佛教語。有佛性。指有佛性的眾生。與“無性”相對。《圓覺經(jīng)》:“地獄天宮,皆為浄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br />(2).指生物雌雄兩性的特點(diǎn)。參見“ 有性生殖 ”、“ 有性雜交 ”。
《國語辭典》:反本  拼音:fǎn běn
回到根本。《禮記。禮器》:「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
《國語辭典》:家珍  拼音:jiā zhēn
家中的寶物。如:「如數(shù)家珍。」《韓詩外傳》卷一:「吾使之事仲尼。仲尼去魯,送之,不出魯郊;贈之,不與家珍?!?/div>
《國語辭典》:了悟  拼音:liǎo wù
1.理解、領(lǐng)悟。唐。李公佐《謝小娥傳》:「乃憑檻書空,凝思默慮。坐客未倦,了悟其文?!埂读凝S志異。卷一一。書癡》:「今即夫婦一章,尚未了悟,枕席二字有工夫。」
2.證悟佛性?!毒暗聜鳠翡洝>硭?。智威禪師》:「師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門?!?/div>
《漢語大詞典》:光明藏
佛教語。指佛性佛法之所在。 宋 岳珂 桯史·解禪偈:“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宋 周密 《武林舊事·張約齋賞心樂事》:“昔賢有云:‘不為俗情所染,方能説法度人?!w光明藏中,孰非游戲!” 明 張煌言 《梅嶺山居詩引》:“禪悅之餘,遂成 梅嶺 新詠,騷耶?偈耶?讀之如坐光明藏矣!”
《漢語大詞典》:退墮(退墮)
(1).佛教語。指失去佛性而墮入惡道。決定藏論卷上:“若不更生,云何退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商侶愛戀,情難堪忍,心疑去留,身皆退墮?!?明 李贄 《與李惟清書》:“是以雖生彼,亦有退墮者;以佛又難見,世間俗念又易起,一起世間念即墮矣?!?br />(2).指退步落后。 宋 葉適 《林伯和墓志銘》:“余病且老,念昔語 伯和 ,今退墮幾何矣。”
《國語辭典》:三因佛性  拼音:sān yīn fó xìng
佛教天臺宗所說的正因、了因、緣因三種佛性。正因佛性即眾生本有的真如,了因佛性即洞見真理的智慧,緣因佛性即資助生起智慧的善行?!?a target='_blank'>宗鏡錄》卷八○:「雖說三因佛性,但是一性?!?/div>
《國語辭典》:大般涅槃經(jīng)(大般涅槃經(jīng))  拼音:dà bō niè pán jīng
佛教典籍。北涼曇無讖譯。內(nèi)容闡述佛身常住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大乘思想。原分四十卷。這個本子傳到南朝,慧觀和謝靈運(yùn)等加以潤文修訂,并對照法顯譯本,增添品數(shù),分成三十六卷,而有北本、南本傳世。
《漢語大詞典》:返視內(nèi)照(返視內(nèi)照)
原為佛教語。謂用佛性對照檢查。后亦指自我反省。《禪真逸史》第十七回:“ 澹然 凝神靜養(yǎng)一會,早聽四野雞鳴,於是垂目低眉,返視內(nèi)照?!币嘧鳌?返觀內(nèi)照 ”、“ 返觀內(nèi)視 ”。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理十五》:“ 程子 、 朱子 其出入於 老 釋 ,皆以求道也。使其見道為是,雖人以非而不顧。其初,非背‘六經(jīng)’ 孔 孟 而信彼也。於此不得其解,而見彼之捐棄物欲,返觀內(nèi)照,近於切己體察?!?清 蒲松齡 《〈王如水問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觀內(nèi)視,而九幽十八獄,人人分明見之矣。” 梁啟超 《新民說·論私德三》:“吾輩試於清夜平旦返觀內(nèi)照,其能免於 王子 之所訶與否?”
《國語辭典》:返照回光  拼音:fǎn zhào huí guāng
人在臨死前,精神或臉色短暫的好轉(zhuǎn)。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jiān)隆D瞧溟g返照回光,同登大道?!挂沧鳌富毓夥嫡铡?、「回光返照」。
《漢語大詞典》:回光反照(迴光反照)
亦作“ 回光返照 ”。
(1).指太陽落到地平線下時由于反射作用而使天空短時發(fā)亮,用以喻人臨死前精神的短暫興奮。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三折:“我著你便蓬島風(fēng)清,陽臺霧鎖,楚岫云遮,棄死歸生,回光返照。”紅樓夢第一一○回:“ 賈政 知是回光返照,即忙進(jìn)上參湯。 賈母 的牙關(guān)已經(jīng)緊了?!?br />(2).比喻事物衰亡之前,表現(xiàn)情況的一時好轉(zhuǎn)。 老舍 《茶館》第三幕:“我看這群渾蛋都有點(diǎn)回光反照,長不了!”
(3).謂自我省察。古文參同契集解卷上:“ 魏公 舉日月以喻陰陽之相資,而拳拳於晦朔薄蝕,其意葢有在矣,學(xué)者能不泥文執(zhí)象,而回光返照以求身中之日月晦朔,始信其言之不我欺也?!?span id="maiasur" class="book">《朱子語類》卷一二一:“夜來諸公閒話至二更,如何如此?相聚不回光反照作自己工夫,卻要閒説!”
見“ 迴光返照 ”。
《國語辭典》:明心見性(明心見性)  拼音:míng xīn jiàn xìng
洞明心性的本源?!对?。卷二六。仁宗本紀(jì)三》:「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埂段饔斡洝返谝灰换兀骸副菹旅餍囊娦?,是必記了,傳與陽間人知。這喚做『六道輪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