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語辭典》:乾屎橛  拼音:gān shǐ jué
指乾燥成條形的糞便。
《漢語大詞典》:真偈
指佛家的偈頌。 唐 劉禹錫 《宿誠禪師山房題贈(zèng)》詩之二:“法為因緣立,心從次第修,中宵問真偈,有住是吾憂?!?/div>
分類:佛家偈頌
《漢語大詞典》:一宿覺(一宿覺)
佛家語,謂一個(gè)晚上就豁然而悟。 唐 玄覺禪師 初謁六祖 慧能 ,問答投契,頓時(shí)得悟,因留住一宿,時(shí)謂一宿覺。見景德傳燈錄·溫州永嘉玄覺禪師。后因以指神悟、頓悟。二程遺書卷十八:“問釋氏有一宿覺、言下覺之説如何?曰……古人云‘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若於言下即悟,何啻讀十年書?” 宋 蘇軾 《三朵花》詩:“歸來且看一宿覺,未暇遠(yuǎn)尋三朵花?!?/div>
《國語辭典》:丘井  拼音:qiū jǐng
1.古代劃分田地的單位。一丘分為十六井,一井面積九百畝?!豆茏印P】铩罚骸噶觋懬鹁锂牼?,則民不惑。」《宋史。卷三八一。范如圭傳》:「畫為丘井,仿古助法,別為科條?!?br />2.鄉(xiāng)野、田園?!段簳?。卷六四。列傳。張彝》:「使魏代所采之詩,不堙于丘井,臣之愿也?!埂杜f唐書。卷一九。懿宗本紀(jì)》:「編氓失業(yè),丘井無人,桑柘枌榆,鞠為茂草?!?br />3.乾枯的井。佛家常用以比喻年老而不堪勞動(dòng)之身。南朝梁。沈約千僧會(huì)愿文〉:「丘井易淪,終漂沉于苦岸?!顾?。蘇軾送參寥師〉詩:「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div>
《漢語大詞典》:梵誦(梵誦)
謂佛家誦經(jīng)。 清 劉大櫆 《程易田琴音序》:“古者,錢刀以百八為貝;釋氏之梵誦以百八為珠,其考鐘、其擊鼓以百八為紀(jì)?!?/div>
《漢語大詞典》:身田
佛教語。指身體。佛家以為身體能生善惡之業(yè),故以身喻田。 南朝 梁 蕭統(tǒng) 《謝敕賚制旨〈大涅槃經(jīng)講疏〉啟》:“云彌識(shí)種,雨遍身田。”
《漢語大詞典》:中乘
(1).兩匹馬駕的車。左傳·哀公十七年“ 良夫 乘衷甸,兩牡” 唐 孔穎達(dá) 疏:“甸即乘也……衷,中也。蓋以四馬為上乘,兩馬為中乘。大事駕四,小事駕二,為等差故也。”
(2).中等的馬。 明 劉基 《郁離子·千里馬》:“北土純色者為上乘,居 天閑 ,以駕王之乘輿。其厖為中乘,居內(nèi)廄,以備乘輿之闕?!?br />宗教名詞。佛家以“緣覺乘”為“中乘”,道家以“洞玄部”為“中乘”。詳“ 三乘 ”。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語。梵語tri-yāna的意譯。謂三種能使眾生獲得證悟,息滅煩惱的途徑。即從他人聽聞佛法而悟道的聲聞乘;自己觀察自然現(xiàn)象而悟道的獨(dú)覺乘,和以成佛為目標(biāo)的佛乘。獨(dú)覺乘也稱為「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稱為「大乘」、「菩薩乘」。《大乘莊嚴(yán)經(jīng)論》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埂段饔斡洝返诙兀骸该钛萑私蹋⑷f法全。」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jìn)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zhǎng)遠(yuǎn),乃可登佛境矣?!?span id="jaz7kuq" class="book">《西游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br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div>
《漢語大詞典》:寶葉(寶葉)
佛家寶樹如菩提樹的葉子。《華嚴(yán)經(jīng)·世主妙嚴(yán)品》:“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瑠璃為干,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疎,垂陰如云。” 唐 宋之問 《游稱心寺》詩:“寶葉交香雨,金沙吐細(xì)泉?!?明 袁宗道 《死心和尚一朝棄諸生披剃書此贈(zèng)》詩:“寶葉最高處,歷歷題名姓。”
《漢語大詞典》:凡緣(凡緣)
(1).猶言一如往常。荀子·禮論:“刑餘罪人之喪,不得合族黨,獨(dú)屬妻子,棺槨三寸,衣衾三領(lǐng),不得飾棺,不得晝行,以昏殣,凡緣而往埋之?!?楊倞 注:“凡,常也;緣,因也。言其妻子如常日所服而埋之,不更加絰杖也?!币徽f為盤繞,不循正路。見 于省吾 《雙劍誃諸子新證·荀子禮論》。
(2).舊指佛家、道家、神仙等與世俗的緣分。 唐 牟融 《題道院壁》詩:“若使凡緣終可脫,也應(yīng)從此度閒身?!?明 陳汝元 《紅蓮債》第一折:“謾説我禪宗戒律素明,爭(zhēng)奈你媚臉兒相迎。我若是不採嬌花忒淺情,怎肯把凡緣銷浄。” 清 褚人穫 《堅(jiān)瓠四集·垢仙》:“蓋仙混跡人間,一旦厭五濁惡世,蟬蛻而去,豈因時(shí)移世換,頓超塵累凡緣乎?” 王魯彥 《聽潮的故事》:“為了要完全隔絕紅塵的凡緣,幾千個(gè)出了俗的和尚絕對(duì)地拒絕了出家的尼姑在這里修道,連開店鋪的人也被禁止了帶女眷在這里居住?!?/div>
《漢語大詞典》:九居
佛家語。即欲界一處,色界四處,無色界四處。佛教謂眾生輪回之地,凡三界九處。 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佛影銘》:“七識(shí)迭用,九居屢遷?!?/div>
《漢語大詞典》:欲塵(欲塵)
佛教語。佛家謂財(cái)、色、食、名、睡五欲污身如塵埃,故稱。大智度論卷十七:“禪為清凈水,能洗諸欲塵?!眳⒁姟?五欲 ”、“ 六塵 ”。
《漢語大詞典》:靈龕(靈龕)
(1).指佛寺。 南朝 梁 孔燾 《往虎窟山寺》詩:“前驅(qū)聞鳳管,后乘躍龍驂。爰游非逸豫,幽谷有靈龕?!?唐 李華 《臺(tái)州乾元國清寺碑》:“天清寶界,地涌靈龕?!?br />(2).存放佛家弟子舍利子或骨灰的小盒。 隋煬帝 《祭告智顗文》:“ 景寅菩薩 戒弟子皇太子總持和南,敬告 天臺(tái)山寺 先師智者全身舍利靈龕之座?!?br />(3).古驛站名。 唐 薛能 《行次靈龕驛寄西蜀尚書》詩:“ 靈龕 一望終何得,謬有人情滿 蜀 鄉(xiāng)?!?/div>
《漢語大詞典》:籌室(籌室)
佛家指說法證果之室。 宋 范成大 《密室憊坐》詩:“何處丹房癡候火,誰家籌室強(qiáng)傳燈?” 沈欽韓 注:“《翻譯名義》: 優(yōu)波毱多國 城東五六里巖間,有石室高二十餘尺,廣三十餘尺,四寸細(xì)籌填積其內(nèi),尊者近護(hù)説法,化道夫妻俱証羅漢果者,乃下一籌?!?/div>
分類:佛家證果
《漢語大詞典》:信力
佛家語。謂信仰之力。 南朝 陳 江總 《攝山棲霞寺碑》:“慧心開發(fā),信力明悟,各捨泉貝,共成福業(yè)。” 唐 李邕 《國清寺碑序》:“護(hù)法陰騭而扶持,信力潛運(yùn)而平正?!?/div>
《國語辭典》:傍生  拼音:páng shēng
佛教用語。佛學(xué)上指三惡道中的畜生道。也作「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