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69
詞典
3
分類詞匯
65
其它
1
共65,分5頁顯示
1
2
3
4
5
2
3
4
5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禮部試
會場
會闈
進(jìn)士
龍門
南宮
磨勘
貢士
三元
入貢
春闈
禮闈
會上
廷試
發(fā)解
《國語辭典》:
禮部試(禮部試)
拼音:
lǐ bù shì
會試。科舉時代的會試乃由禮部職掌,故稱為「禮部試」?!缎挛宕贰>砦逦?。雜傳。李懌傳》:「假令予復(fù)就禮部試,未必不落第?!挂卜Q為「南宮試」。
分類:
禮部試
會試
科舉
禮部
部職
職掌
《國語辭典》:
會場(會場)
拼音:
huì cháng
1.古代各省舉人在京師應(yīng)試的考場。后多借指會試。明。周履清《錦箋記》第二九出:「如今會場將近,巴不能得他一第。」明。陳汝元《金蓮記》第四出:「前秦少游來京,說他兄弟俱叨鄉(xiāng)薦,今會場已畢,想來看我?!?br />2.集會的場所。如:「本屆選美比賽的會場,還未做最后決定?!?/div>
分類:
會場
會試
開會
場所
《漢語大詞典》:
會闈(會闈)
指會試。
《剪燈馀話·賈云華還魂記》
:“詎意青錢萬選萬中,會闈揭曉,名次羣英,廷試又在甲榜,擢應(yīng)奉翰林?!眳⒁姟?會試 ”。
分類:
會試
《國語辭典》:
會試(會試)
拼音:
huì shì
古代科舉制度,鄉(xiāng)試第二年會集各省舉人于京師應(yīng)試,稱為「會試」?!睹魇?。卷七○。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xiāng)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
分類:
會試
太平天國
科舉
制度
天京
三年
會集
江蘇
舉人
南京
京城
考試
《國語辭典》:
進(jìn)士(進(jìn)士)
拼音:
jìn shì
科舉時代的科目。隋煬帝選拔人才,設(shè)進(jìn)士科,唐宋因之,其時凡舉人試于禮部合格者,稱為「進(jìn)士」。明、清之制,會試中式,殿試后賜進(jìn)士及第、進(jìn)士出身、同進(jìn)士出身,皆通稱為「進(jìn)士」?!都t樓夢》第二回:「已會了進(jìn)士,選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縣?!?/div>
分類:
科舉
薦舉
賢士
貢舉
殿試
人才
試考
考取
舉人
人經(jīng)
會試
及格
即可
進(jìn)士
《國語辭典》:
龍門(龍門)
拼音:
lóng mén
1.比喻聲望高的人的宅第。《后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李膺》:「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唐。
李白
〈
與韓荊州書
〉:「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br />2.科舉試場的正門?!度辶滞馐贰返谒亩兀骸复鬆?、二爺跟了這些人進(jìn)去,到了二門口接卷,進(jìn)龍門歸號?!埂都t樓夢》第一一九回:「我們兩個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來,在龍門口一擠,回頭就不見了?!?br />3.漢朝司馬遷生于龍門,故以龍門代指司馬遷。北周。
庾信
〈
哀江南賦
〉:「信生世等于龍門,辭親同于河洛?!?/div>
分類:
山名
科舉
堤壩
司馬遷
聲望
望高
試場
都門
合龍
門口
會試
河南
四川
出生
都城
正門
國門
缺口
府第
郢都
試中
中式
龍門
洛陽
山西
門名
登龍門
河津縣
東北
西北
蔥嶺
陜西
《國語辭典》:
南宮(南宮)
拼音:
nán gōng
1.星座名。指朱鳥星座。《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南宮朱鳥,權(quán)、衡?!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7168' target='_blank'>李頻
感懷獻(xiàn)門下相公
詩:「日望南宮看列宿,迢迢婺女與鄉(xiāng)比?!?br />2.漢時的宮殿,位于河南省洛陽縣東。
3.禮部的別稱。職掌會試。《儒林外史》第七回:「賢契績學(xué)有素,雖然耽遲幾年,這次南宮一定入選?!?br />4.地名。位于河北省境東南,鉅鹿縣東北。
5.復(fù)姓。如周代有南宮適,宋代有南宮靖一。
分類:
復(fù)姓
南方
南面
尚書省
皇室
禮部
星宿
部會
會試
王侯
住室
子弟
宮殿
書畫
進(jìn)士
畫家
朱鳥
學(xué)宮
殿名
考試
南宮
米芾
星座
部員
員外郎
《國語辭典》:
磨勘
拼音:
mó kān
1.推求學(xué)理。清。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卷二○。江右學(xué)王門案五。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塘南之學(xué),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謂洞徹心境者矣!」
2.古時勘察官吏的成績。唐。德宗〈磨勘內(nèi)侍官結(jié)階敕〉:「并結(jié)階累勛階者,并且當(dāng)司磨勘,具銜奏來?!?br />3.明、清科舉時,對鄉(xiāng)、會試卷,按例須進(jìn)呈,派翰林院儒臣覆核,檢查詞句、書法是否符合規(guī)定,稱為「磨勘」。見明。黃佐《翰林記。卷一一。評駁進(jìn)呈試錄》、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卷一七。禮部磨勘》。
分類:
科舉
反復(fù)
查核
琢磨
鉆研
官員
會試
考績
試卷
升遷
翰林院
制度
儒臣
復(fù)核
時文
文武
武官
官吏
州府
司官
官長
考核
《國語辭典》:
貢士(貢士)
拼音:
gòng shì
科舉會試及第,但未經(jīng)殿試的讀書人。
分類:
薦舉
方向
朝廷
會試
試中
中式
舉人
人才
貢士
《國語辭典》:
三元
拼音:
sān yuán
1.天、地、人。唐。王昌齡〈夏月花萼樓酺宴應(yīng)制〉詩:「士德三元正,堯心萬國同。」
2.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顾?。杜公贍。注:「陰歷正月初一日,為年、月、日三者之始,謂之三元。」
3.習(xí)俗上,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合稱為「三元」。清。趙翼《陔馀叢考。卷三五。天地水三官》:「其次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
4.科舉考試中的鄉(xiāng)試、會試、廷試的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為「三元」。如:「連中三元」。
5.道家稱天、地、水為「三元」。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五六。元氣論》:「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yǎng)萬物。」也稱為「三官」。
6.術(shù)數(shù)用語。術(shù)數(shù)家以六十甲子配六宮,必一百八十年后度盡,故以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合稱為「三元」。
分類:
道教
農(nóng)歷
科舉
舊稱
術(shù)數(shù)
數(shù)家
日、月、星
正月
道觀
玉清
月初
六十甲子
清天
初一
解試
七月
三元
九宮
十月
鄉(xiāng)試
一百八
十五
省試
元始天尊
一周
會試
中元
殿試
廷試
解元
會元
狀元
天官
地官
水官
梁丘
其日
元宵
《國語辭典》:
入貢(入貢)
拼音:
rù gòng
1.外國向本國朝廷進(jìn)獻(xiàn)物品?!妒酚?。卷四。周本紀(jì)》:「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埂段倪x。顏延之。赭白馬賦》:「五方率職,四隩入貢?!?br />2.貢士入京參加會試。唐。
齊己
荊州貫休大師舊房
詩:「入貢文儒來請益,出官卿相駐過尋。」
分類:
入貢
朝廷
貢士
進(jìn)獻(xiàn)
財物
參加
會試
土產(chǎn)
鄉(xiāng)貢
考試
合格
《國語辭典》:
春闈(春闈)
拼音:
chūn wéi
1.科舉時代會試于春季舉行,稱為「春闈」?!毒劳ㄑ?。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來年春闈得第,衣錦還鄉(xiāng)?!埂都t樓夢》第一回:「且喜明歲正當(dāng)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闈一戰(zhàn),方不負(fù)兄之所學(xué)也?!挂卜Q為「春試」。
2.宮殿。《舊唐書。卷八九。姚璹傳》:「臣以庸謏,叨侍春闈,職居獻(xiàn)替,豈敢緘默!」唐。
王勃
〈
釋迦佛賦
〉:「寶殿之龍顏大悅,春闈之鳳德何虞?!?/div>
分類:
春
春宮
太子
禮部試
居所
東宮
京城
會試
《國語辭典》:
禮闈(禮闈)
拼音:
lǐ wéi
1.漢代尚書省位于建禮門內(nèi),近禁闈,故稱為「禮闈」?!段倪x。任昉。王文憲集序》:「出入禮闈,朝夕舊館。」唐。李善。注:「〈十州記〉曰:『崇禮闈,即尚書上省門,崇禮東建禮門,即尚書下舍門。然尚書省二門名禮,故曰禮闈也?!弧?br />2.唐代以后指禮部,或禮部所舉行的科舉考試。唐。杜甫〈哭長孫侍御〉詩:「禮闈曾擢桂,憲府舊乘驄。」
分類:
科舉考試
尚書省
會試
建禮
禮部
部主
主辦
《漢語大詞典》:
會上(會上)
會試時考上。
《
儒林外史
》
第四六回:“怎得我這 華軒 世兄下科高中了,同我們這 唐二老爺 一齊會上進(jìn)士?!?/div>
分類:
會上
會試
時考
《國語辭典》:
廷試(廷試)
拼音:
tíng shì
科舉時代,會試通過的考生,擇優(yōu)由天子在朝廷親試。《明史。卷七○。選舉志二》:「中式者,天子親策于廷,曰廷試,亦曰殿試。」《聊齋志異。卷八。褚生》:「后呂以歲貢,廷試入都。」
分類:
廷試
科舉
制度
會試
試中
中式
親自
策問
帝王
《國語辭典》:
發(fā)解(發(fā)解)
拼音:
fā jiè
唐宋時,凡應(yīng)貢舉者,由所在州縣解送至京,稱為「發(fā)解」。明清稱鄉(xiāng)試考上舉人為「發(fā)解」。《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二十三歲發(fā)解,連科及第。」《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高先生發(fā)解之后,小弟奔走四方,卻不曾到京師一晤?!?/div>
分類:
發(fā)解
鄉(xiāng)試
試考
考中
中舉
舉人
押送
試舉
貢舉
犯人
合格
第一名
解元
選人
所在
州郡
解送
參與
禮部
部會
會試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