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羲皇上
北窗風(fēng)
傲羲皇
臥北窗
北窗眠
北窗涼
羲皇人
北窗臥
羲皇以上人
北窗高枕
北窗一枕
陶窗
臥羲皇
慕羲皇
上皇人
白日羲皇
羲皇情
羲皇侶
傲羲軒
北窗臥羲皇
北窗羲皇
北窗寄傲
老北窗
羲皇叟
宇宙一北窗
北牖羲皇
人似上皇
羲和人
北窗睡美
閉門尋羲皇
風(fēng)期結(jié)陶叟
高臥偃羲皇
高枕晤羲皇
靖節(jié)窗風(fēng)
笑羲皇
直到羲皇世
身致羲皇上
陶令塌
陶令羲皇
相關(guān)人物陶潛
伏羲氏
羲和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一百十一〈陶潛·與子儼等書〉~2097~
告儼、俟、份、佚、佟。夫天地賦命,有生必有終,自古圣賢,誰能獨(dú)免。子夏言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fā)斯談?wù)撸M非窮達(dá)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邪。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荼毒。每以家斃,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已,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耳。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dú)罔罔。少年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更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shí)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陋,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jī)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恨汝輩稚小,家貧無役,柴水之勞,何時(shí)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dāng)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cái)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濟(jì)北氾稚春,晉時(shí)操行人也。七世同財(cái),家人無怨色。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闺m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復(fù)何言。
《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列傳·陶潛〉~2462~
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融然。又不營生業(yè),家務(wù)悉委之兒仆。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shí)或無酒,亦雅詠不輟。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fēng)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huì),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簡釋
羲皇人:指生活清閑自適。唐李白《戲贈(zèng)鄭溧陽》:“清風(fēng)北窗下,自謂羲皇人?!?/p>
例句
腹中無一物,高話羲皇年。
竹庭瓶水新,深稱北窗人。
時(shí)入閭巷醉,好是羲皇人。
誰向劉靈天幕內(nèi),更當(dāng)陶令北窗風(fēng)。
清風(fēng)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百里獨(dú)太古,陶然臥羲皇。
疇昔在嵩陽,同衾臥羲皇。
長嘯無一言,陶然上皇逸。
學(xué)道三千春,自言羲和人。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機(jī)心付當(dāng)路,聊適羲皇情。
豈同求羊徑,共是羲皇人。
清風(fēng)北窗臥,可以傲羲皇。
寧唯北窗月,自謂上皇人。
應(yīng)令尉陀俗,還作上皇人。
翛然靜者事,宛得上皇馀。
默語誰能識,琴樽寄北窗。
何須問今古,便是上皇人。
不羞莽卓黃金印,卻笑羲皇白接?。
中虛得暴下,避冷臥北窗。
林疑中散地,人似上皇時(shí)。
人生只為此,亦足傲羲皇。
喜于無聲地,暫傲羲皇俗。
典故北斗南
北斗以南
斗南人
斗南人杰
狄公斗南人
梁公歸興
一片白云關(guān)念
相關(guān)人物狄仁杰
《新唐書》卷一百十五〈狄仁杰列傳〉~4207~
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為兒時(shí),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杰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圣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舉明經(jīng),調(diào)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顾]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拐皭澗弥?,云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zhì)母老且疾,當(dāng)使絕域。仁杰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藺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shí)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語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span>
典故井底觀天
休遣夏蟲知
冰有夏蟲識
以蟲疑冰
蟲語那知冰
《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563~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shí)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shí)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shí)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jì)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jì)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dāng)?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典故 死便埋
劉伶荷鍤
荷鍤埋
隨身鍤
一鍤隨
獨(dú)佩一壺
劉伶酒德
酒德
酒德頌
劉伶醒
先生枕曲
枕曲先生
埋身鍤
伯倫為醉伴
伯倫一鍤
短鍤相隨
片鍤任埋
飲許伯倫右
枕糟曲
荷鍤
劉生荷鍤
手鍤尚隋
一頌伯倫
以鍤自伴
醉后死便埋
相關(guān)人物劉伶
《晉書》卷四十九〈劉伶列傳〉~375~
劉伶字伯倫,沛國人也。身長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細(xì)宇宙齊萬物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與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攜手入林。初不以家產(chǎn)有無介意。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嘗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酒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沽嬖唬骸干?!吾不能自禁,惟當(dāng)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從之。伶跪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兒之言,慎不可聽?!谷砸朴猓笕粡?fù)醉。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典故 佩牛
鑄農(nóng)器
犢佩
刀買犢
銷兵鑄農(nóng)器
渤海賣刀劍
戴牛佩犢
刀換犢
賣腰間劍
腰下牛閑
持刀買黃犢
黃犢無人佩
龍泉候買牛
買牛捐寶劍
賣刀耕隴上
賣刀收繭栗
賣劍渤海
賣劍買牲
佩刀買犢
佩劍博牛羊
勸買耕牛
腰無犢
鋤犁化刀劍
帶牛
刀劍化耕蠶
龔牛
解劍換牛
令人買牛
買牛捐三尺
憑劍換牛
腰劍不換牛
易牛以劍
相關(guān)人物龔遂
《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列傳·龔遂傳〉~3639~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饑,盜賊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選能治者,丞相御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shí)遂年七十馀,召見,形貌短小,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nèi)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遐遠(yuǎn),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上聞遂對,甚說,答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也?!顾煸唬骸赋悸勚蝸y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唯緩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上許焉,加賜黃金,贈(zèng)遣乘傳。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fā)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單車獨(dú)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渤海又多劫略相隨,聞遂教令,即時(shí)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鉤鋤。盜賊于是悉平,民安土樂業(yè)。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yǎng)焉。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wù)農(nóng)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困實(shí)菱芡。勞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shí)。獄訟止息。
簡釋
佩犢:喻棄官務(wù)農(nóng)。宋蘇軾《張作詩送硯反劍乃和其詩卒以劍歸之》:“斬蛟刺虎老無力,帶牛佩犢吏所訶。”
賣劍買牛:喻重本務(wù)農(nóng)。宋蘇軾《常潤道中有懷錢塘五首》之五:“賣劍買牛吾欲老,殺雞為黍子來無?”
犢佩:指佩帶刀劍,或指棄農(nóng)背本。來蘇軾《次韻聰上人見寄》:“歸心忘犢佩,生術(shù)寄羊鞭”
典故聚沫
濡呴
魚吹沫
相忘江湖
沫相濡
江湖相忘
湖海相忘
江海相忘
惠沫
江湖魚有沫
煦沫鱗
相煦沫
《莊子集釋》卷三上〈內(nèi)篇·大宗師〉~242~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yù)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例句
寂寥相喣沫,浩蕩報(bào)恩珠。
好音憐鎩羽,濡沫慰窮鱗。
無聲但呀呀,以氣相喣濡。
濡沫情雖密,登門事已遼。
共矜名已泰,詎肯沫相濡。
典故醉為鄉(xiāng)
以醉為鄉(xiāng)
身入醉鄉(xiāng)
王績醉鄉(xiāng)
醉有真鄉(xiāng)
相關(guān)人物王績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隱逸列傳·王績〉~5594~
王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人?!蹲磬l(xiāng)記》以次劉伶《酒德頌》。其飲至五斗不亂,人有以酒邀者,無貴賤輒往,著《五斗先生傳》。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二〈王績二·醉鄉(xiāng)記〉~325~
醉之鄉(xiāng)。去中國不知其幾千里也。其土?xí)缛粺o涯。無邱陵阪險(xiǎn)。其氣和平一揆。無晦明寒暑。其俗大同。無邑居聚落。其人甚精。無愛憎喜怒。吸風(fēng)飲露。不食五谷。其寢于于。其行徐徐。與鳥獸魚鱉雜處。不知有舟車器械之用。昔者黃帝氏嘗獲游其都。歸而杳然喪其天下。以為結(jié)繩之政已薄矣。降及堯舜。作為千鐘百壺之獻(xiàn)。因姑射神人以假道。蓋至其邊鄙。終身太平。禹湯立法。禮繁樂雜。數(shù)十代與醉鄉(xiāng)隔。其臣羲和。棄甲子而逃。冀臻其鄉(xiāng)。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寧。至乎末孫桀紂。怒而升其糟邱。階級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見醉鄉(xiāng)。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職。典司五齊。拓土七千里。僅與醉鄉(xiāng)達(dá)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厲。迄乎秦漢。中國喪亂。遂與醉鄉(xiāng)絕。而臣下之愛道者。亦往往竊至焉。阮嗣宗陶淵明等十?dāng)?shù)人。并游于醉鄉(xiāng)。沒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國以為酒仙云。嗟乎。醉鄉(xiāng)氏之俗。豈古華胥氏之國乎。其何以淳寂也如是。今予將游焉。故為之記。
典故 仗馬鳴
仗下馬
馬得一鳴
馬以鳴當(dāng)斥
一鳴斥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三上〈奸臣列傳上·李林甫〉~6347~
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寵市權(quán),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祿養(yǎng)資,無敢正言者。補(bǔ)闕杜琎再上書言政事,斥為下邽令。因以語動(dòng)其馀曰:「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dú)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后雖欲不鳴,得乎?」由是諫爭路絕。
簡釋
仗下馬:喻指諫官無法進(jìn)諫而成為擺設(shè)。宋陸游《長饑》:“早年羞學(xué)仗下馬。末路幸似泥中珍”
《毛詩正義》卷三之三〈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氓〉~34~
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中吳紀(jì)聞》卷二〈蘇子美飲酒〉
子美豪放,飲酒無算,在婦翁杜正獻(xiàn)家,每夕觀書,以一斗為率。正獻(xiàn)深以疑,使子弟密察之。聞讀《漢書》張子房傳,至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案曰:「惜乎!擊之不中?!顾鞚M飲一大白。又讀至良白「使臣起下邳,與上會(huì)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褂謸岚冈唬骸妇枷嘤?,其難如此!」復(fù)舉一大白。正獻(xiàn)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誠不為多也?!?/span>
《莊子集釋》卷三下〈內(nèi)篇·應(yīng)帝王〉~287~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固?#183;成玄英疏:「忘物我,遺是非,或馬或牛,隨人呼召。人獸尚且無主,何是非之有哉!」
《漢書》卷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列傳·龔勝、龔舍〉~308~
后歲馀,丞相王嘉上書薦故廷尉梁相等,尚書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國罔上,不道?!瓜聦④娭谐咦h,左將軍公孫祿、司隸鮑宣、光祿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為嘉應(yīng)迷國不道法。勝獨(dú)書議曰:「嘉資性邪僻,所舉多貪殘吏。位列三公,陰陽不和,諸事并廢,咎皆繇嘉,迷國不疑,今舉相等,過微薄。」日暮議者罷。明旦復(fù)會(huì),左將軍祿問勝:「君議亡所據(jù),今奏當(dāng)上,宜何從?」勝曰:「將軍以勝議不可者,通劾之?!共┦肯暮畛R妱賾?yīng)祿不和,起至勝前謂曰:「宜如奏所言?!箘僖允滞瞥T唬骸溉?!」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
今世之處士,魁然無徒,廓然獨(dú)居,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jì)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酈食其之下齊,說行如流,曲從如環(huán),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nèi)定,國家安,是遇其時(shí)也,子又何怪之邪!語曰「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fā)其音聲哉!繇是觀之,譬猶鼱鼩之襲狗,孤豚之咋虎,至則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處士,雖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quán)變而終或于大道也。
例句
微誠慕橫草,瑣力摧撞筵。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鉅鐘。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附《陳軫列傳》
陳軫者,游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過梁,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乖唬骸肝嵴埩罟珔捠驴珊??」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
絳侯復(fù)就國。孝文帝十一年卒,謚為武侯。子勝之代侯。六歲,尚公主,不相中,坐殺人,國除。絕一歲,文帝乃擇絳侯勃子賢者河內(nèi)守亞夫,封為條侯,續(xù)絳侯后。
例句
高人以飲為忙事,浮世除詩盡強(qiáng)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