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187,分80頁顯示  上一頁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慶裔
令政
領(lǐng)青
內(nèi)定
依韻
冤訟
金面
貴婿
小注
尊堂
讒妒
讒書
蘭訊
令慈
揭篋
《漢語大詞典》:慶裔(慶裔)
對他人后代的敬稱。 唐 于邵 《送從叔南游序》:“叔父乃相國 東海公 猶子之慶裔,今少師 郢國公 外王父之介弟也?!?/div>
《漢語大詞典》:令政
(1).善政。書·呂刑:“天罰不極,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孔穎達(dá) 疏:“若令眾民無有善政在於天下,則是人主不中,天亦將罰人主?!?明 劉基 《春秋明經(jīng)·蔡侯鄭伯會于鄧公及戎盟于唐公至自唐》:“君子則曰:‘惟德可以自強(qiáng)。’茍有令政,則 湯 以七十里無敵於天下矣?!?br />(2).敬稱他人的嫡妻。 明 汪廷訥 《種玉記·拂券》:“老旦:‘家中有令政么?’生:‘紅鸞信尚遙。’老旦:‘既然未娶,倘若有人家要招贅,官人不知肯俯從么?’生:‘憑將快壻招?!痹敗?令正 ”。
《國語辭典》:令正  拼音:lìng zhèng
1.職官名。掌管外交辭令的官?!蹲髠?。襄公二十六年》:「子大叔為令正,以為請。」
2.古代稱嫡妻為「正室」,故尊稱他人的妻子為「令正」?!段饔斡洝返谖寰呕兀骸附衤劰魇桥4蟾缌钫?,安得不以嫂嫂稱之!」
《漢語大詞典》:領(lǐng)青(領(lǐng)青)
謂帶領(lǐng)他人鋤草松土。 梁斌 《播火記》十一:“領(lǐng)青的、貼青的、打雜兒的,都來到了?!?/div>
《國語辭典》:內(nèi)定(內(nèi)定)  拼音:nèi dìng
事先內(nèi)部秘密選定。大多指人事調(diào)配。如:「這項人事早已內(nèi)定,遴選只是虛應(yīng)故事罷了?!?/div>
《國語辭典》:依韻(依韻)  拼音:yī yùn
古代贈答詩中,依仿他人來詩的韻腳作詩回贈。參見「和韻」條。
《漢語大詞典》:冤訟(冤訟)
(1).謂為他人申訴冤枉。漢書·王莽傳上:“在國三歲,吏上書冤訟 莽 者以百數(shù)?!?顏師古 注:“言其合管朝政,不當(dāng)就國也?!?br />(2).冤屈的案件訴訟。《宋書·袁粲傳》:“尚書令可與執(zhí)法以下,就訊眾獄,使冤訟洗遂,困弊昭蘇。”
《國語辭典》:金面  拼音:jīn miàn
1.女子的面容。唐。溫庭筠 陳宮詞:「妓語細(xì)腰轉(zhuǎn),馬嘶金面斜?!埂都t樓夢》第六九回:「醫(yī)生要大膽,須得請奶奶將金面略露露,醫(yī)生觀觀氣色方敢下藥?!?br />2.比喻極大的面子。如:「看在您的金面上,我就饒他一次?!?/div>
《國語辭典》:貴婿(貴婿)  拼音:guì xù
稱謂。尊稱他人的女婿。如:「王老,貴婿的生意真是越作越大了?!?/div>
《國語辭典》:小注  拼音:xiǎo zhù
附于正文后面,用來解釋正文的文字。在直行書中緊接于正文之下,字小于正文,多為雙行。也作「小注」。
《國語辭典》:尊堂  拼音:zūn táng
稱謂。對他人母親的敬稱。晉。陸云 答車茂安書:「尊堂憂灼,賢姊涕泣,上下愁勞,舉家慘戚?!埂度辶滞馐贰返谝换兀骸改阕鹛眉蚁麓笮∈鹿剩磺卸荚谖依蠞h身上,替你扶持便了。」
《漢語大詞典》:讒妒(讒妒)
亦作“ 讒妬 ”。 忌妒陷害。亦指忌妒陷害他人的人或話。《楚辭·九章·惜往日》:“雖有 西施 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唐 柳宗元 《上揚(yáng)州李吉甫相公獻(xiàn)所著文啟》:“及閣下遭讒妬,在外十餘年,又不得效薄伎於前,以希一字之褒貶?!?span id="zfuv17i" class="book">《明史·秦良玉傳》:“臣自征 播 以來,所建之功,不滿讒妬口,貝錦高張,忠誠孰表。”
《漢語大詞典》:讒書(讒書)
誹謗他人的書札。 清 朱素臣 《翡翠園》第五出:“一紙讒書哪怕他伶牙利齒,生生抗拒?!?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議院上》:“甚且謂其更張成法,蜚語中傷,讒書滿篋,於是不得不出之因循?!?/div>
《國語辭典》:蘭訊(蘭訊)  拼音:lán xùn
書信的美稱。晉。謝混戒族子〉詩:「通遠(yuǎn)懷清悟,采采標(biāo)蘭訊。」
分類:他人書簡
《國語辭典》:令慈  拼音:lìng cí
對他人母親的敬稱。如:「令慈的烹飪手藝不凡,那一頓飯讓我齒頰生香,畢生難忘?!挂卜Q為「令母」、「令堂」。
《漢語大詞典》:揭篋(揭篋)
把箱籠扛走。比喻全部抄襲他人的文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指瑕:“又製同他文,理宜刪革,若排人美辭,以為己力,寳玉大弓,終非其有。全寫則揭篋,傍采則探囊?!眳⒁姟?揭篋擔(dān)囊 ”。
《漢語大詞典》:揭篋擔(dān)囊(揭篋擔(dān)囊)
盜竊箱籠等財物。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fù)匱揭篋擔(dān)囊而趨?!币嘧鳌?揭篋探囊 ”。舊唐書·酷吏傳序:“今夫國家行斧鉞之誅,設(shè)狴牢之禁以防盜者,雖云固矣,而猶踰垣掘塚,揭篋探囊,死者於前,盜者於后,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