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越州山陰人,字子駿,號樵風(fēng)。傅墨卿從弟?;兆谡臀迥赀M(jìn)士。為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因不從方士林靈素授符箓被譖,出為蒲圻縣丞。高宗初,除直龍圖閣、知越州,徙知婺州。召拜秘書少監(jiān),尋權(quán)戶部侍郎。官至中書舍人、給事中。有《樵風(fēng)溪堂集》、《夏小正戴氏傳》。
全宋詩傅崧卿(?~一一三八),字子駿,號樵風(fēng),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進(jìn)士(《南宋館閣錄》卷七)。除辟雍正,改婺州州學(xué)教授,遷國子正。丁憂服除,召為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被譖,出為鄂州蒲圻縣丞。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四)。四年,除直龍圖閣、知越州,尋移婺州(同上書卷三一、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試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充淮東宣諭使(同上書卷四八、五○)。二年,充徽猷閣待制,為都督府參謀兼權(quán)知建康府(同上書卷五三、五八)。六年,試中書舍人兼權(quán)戶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二二)。事見宋《嘉泰會稽志》卷一五。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八二○傅崧卿(?——一一三八),字子駿,號樵風(fēng),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政和五年登進(jìn)士甲科,宣和中累遷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建炎中,召為中書門下省檢正官,充浙東防遏使。除直龍圖閣、知越州,改婺州。進(jìn)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戶部侍郎,充淮東宣諭使,加徽猷閣待制,知建康府。紹興二年,落提舉洪州玉隆觀。六年,充都督府參謀官,復(fù)集英殿修撰,進(jìn)中書舍人。七年,加給事中,兼史館修撰。八年,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卒。著有《樵風(fēng)集》六十卷、《奏議》十五卷、《西掖制誥》三卷、《夏小正戴氏傳注》四卷(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二之七○、職官三九之一、職官四○之八、職官七○之一○、選舉二○之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四、二九、三一、五八、五九、一○○、一○二、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八、一二二,《嘉泰會稽志》卷一五。
宋登科記考字子駿,號樵風(fēng)。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政和五年(1115年)進(jìn)士。政和五年省元,終給事中兼史館修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虔州雩都人,字伯禹。年十五,通《五經(jīng)》,人稱廖五經(jīng)。高宗建炎中以茂材異等薦,不第。精堪輿術(shù),卜居金精山,自稱金精山人。有《懷玉經(jīng)》。又有《九星穴法》,疑為后人依托之作。
人物簡介
簡介字子賢,號墨莊,高郵(今屬江蘇)人。少時(shí)居湖南,南宋建炎年間遷居揚(yáng)州,好著作,喜藏書。著有《墨莊漫錄》十卷,書中「多記雜事, 亦頗及考證」,該書有記王安石偏頭痛的醫(yī)案。
全宋文·卷三八二○張邦基,字子賢,高郵(今江蘇高郵)人。著有《墨莊漫錄》十卷(存)。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張邦基通判廬州,兄邦昌家眷寄寓其處。又張邦昌字子能,而《墨莊漫錄》作者字子賢。疑著《墨莊漫錄》之邦基,即邦昌之弟。邦昌為東光(今河北東光)人,蓋邦基南渡后寓居高郵,遂自稱淮海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8—1174
【介紹】:
宋無為軍廬江人,字西美。幼傳家學(xué)。徽宗宣和七年以父蔭補(bǔ)將仕郎。累官通判邵州,以疾奉祠。歸營書室、小圃,日與親朋宴適其中,自號知足老人。
全宋文·卷四一五○李琥(一○九八——一一七四),字西美,自號知足老人,無為軍廬江(今安徽廬江)人。宣和七年以父恩補(bǔ)將仕郎。紹興初辟新喻縣尉,調(diào)興國軍判官,知瑞昌縣。簽書清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假守惠州。再為昭信軍簽判,終通判邵州,以疾奉祠。淳熙元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七。見周必大《朝奉郎李君琥墓碣》(《周文忠公集》卷七八),《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九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法因庵主,俗姓朱,平江府嵎山(今浙江德清)人。居覺海,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禪師法嗣。年二十四,游方至東林謁文雅,居廬阜三十年,不與世接。高宗建炎中東歸。晚年稱五松散人?!?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釋法因。姑蘇嵎山朱氏子也。少汩塵俗無意出纏。年二十四始披緇服。不終五夏遽爾游方。謁慧日雅禪師于東林?;廴张e靈云見桃花悟道因緣問之。擬對。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巖上桃花開?;◤暮翁巵怼l`云才一見。回首舞三臺?;廴战湓?。子雖見已入微。更假著鞭當(dāng)明大法。于是居廬阜三十年。不與世接。四方仰之學(xué)者川騖蟻屯就其壚鞴。因亦不辭煅煉隨機(jī)說法。宋建炎末盜起江左。乃順流東歸。覺海緇白踵門問道。嘗謂眾曰。汝等當(dāng)飽持定力。弗憂晨炊干求外務(wù)也。晚年放浪自若。稱曰五松散人。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釋法因,姑蘇嵎山朱氏子也。少泊塵俗,無意出纏。年二十四始披緇服,不終五夏,遽爾游方,謁慧日雅于東林?;廴张e靈云見桃花悟道因緣問之。擬對,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巖上桃花開,花從何處來。靈云才一見,回首舞三臺?!被廴战湓唬骸白与m見已入微,更猛著鞭,當(dāng)明大法?!庇谑?,居蘆阜三十年,不與世接,四方仰之,學(xué)者奔赴,就其爐鞴。因亦不辭煆煉,隨機(jī)說法。宋建炎末,盜起江左,乃順流東歸,覺海,緇白踵門問道。嘗謂眾曰:“汝等當(dāng)飽持定力,弗憂晨炊,干求外務(wù)也?!蓖砟攴爬俗匀?,稱曰“五松散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真州人,字立道。徽宗大觀中賜上舍出身。高宗紹興三年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論劾不避權(quán)貴。以兵部尚書知處州,抑強(qiáng)扶弱,所部肅然。召除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尋遭劾罷,以資政殿學(xué)士再知處州。請祠,提舉臨安洞霄宮。卒謚忠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9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仲達(dá),一作仲理?;兆诔鐚幎赀M(jìn)士。宣和間累官至尚書右丞,出守江寧府。高宗建炎元年以軍亂被囚落職。二年復(fù)起為直秘閣,守濮州。金兵陷城,為所執(zhí),金將嘉其忠義放歸。卒贈少保。有《鹵薄圖》、《祭服制度》,及與弟虛中合纂《綸言集》等。
全宋文·卷三一二九宇文粹中(?——一一三九),字仲達(dá),華陽(今四川成都)人。登崇寧二年進(jìn)士第。宣和中,歷校書郎、符寶郎、起居舍人。政和初,由中書舍人遷給事中,繼遷工、兵二部侍郎,兼修國史,充議禮局詳議官,再遷吏部尚書。宣和中,除宣奉大夫、翰林承旨、知制誥,兼侍講,累官尚書右丞。靖康元年,罷右丞,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又知潼川府。紹興初請祠,得提舉鳳翔府上清太平宮。九年卒,贈少保。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六、選舉一之一四、選舉二○之二、禮三四之二、儀制一一之五及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潭州衡山人,字季長,號退齋居士。侯彭志弟?;兆谡臀迥赀M(jìn)士。官至右文殿修撰。有《退齋集》。
全宋詩侯延慶,字季長(《百菊集譜》卷四),長沙(今屬湖南)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jìn)士,調(diào)繁昌主簿(清嘉慶《湖南通志》卷九○)。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為嚴(yán)、信州統(tǒng)制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九)。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為起居舍人,出知潮州(同上書卷四一、四七)。三年知虔州,召修起居注(同上書卷六七、六八)。有《退齋集》(《宋詩紀(jì)事小傳補(bǔ)正》卷二),已佚。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八三六侯延慶,字季長,號退齋居士,長沙(今湖南長沙)人,一說衡山人,彭老弟。政和五年進(jìn)士。宣和中知邵州。建炎中歷統(tǒng)制官,通判衢州,權(quán)禮部員外郎。紹興初擢起居舍人,除右文殿修撰,秘閣修撰,知潮、虔二州。累官右朝奉大夫、守太常少卿,復(fù)為起居舍人。著有《退齋居士文集》二十八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九、三一、四一、四七、六七、七三、七四,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卷下,嘉慶《湖南通志》卷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本明道人(?~一一四○),號明室。自機(jī)契天寧克勤禪師,遍參名宿,皆蒙印可。為南岳下十五世,天寧克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年卒。《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二桂南升,字志和,號東湖散人,貴溪(今江西貴溪)人。重和元年進(jìn)士??低跫次?,擢吏部員外郎,尋知惠州,兼本路安撫。秩滿,倅道州。見嘉靖《廣信府志》卷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0—1136
【介紹】:
宋襄州鄧城人,字覺民?;兆谛腿晟仙峒暗?。累遷右諫議大夫。欽宗靖康初,力主割棄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高宗建炎四年,上言裂河南、江北數(shù)十州地為藩鎮(zhèn),付以兵權(quán)。由參知政事遷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秦檜自金歸,力薦其忠。紹興元年,為秦檜所排擠,罷相,知溫州,退居天臺。
全宋詩范宗尹(一○九八~一一三六)字覺民,鄧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仙岬堑?,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罷歸。張邦昌僭位,復(fù)其職,遣詣康王勸進(jìn)。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出知舒州,又以受偽命事責(zé)置鄂州。后召為中書舍人,遷御史中丞,拜參知政事。四年,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三)。紹興初為秦檜所擠,落職知溫州。六年,退居天臺,卒,年三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二、《嘉定赤城志》卷三四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四二五一范宗尹(一一○○——一一三六),字覺民,襄陽鄧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請棄三鎮(zhèn)以紓禍,坐罷。張邦昌僭位,復(fù)其職。建炎初出知舒州,以言者論其嘗受偽命,責(zé)置鄂州。后召為中書舍人,遷御史中丞。三年,拜參知政事,次年繼呂頤浩為相,累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紹興初罷,以觀文殿學(xué)士提舉洞霄宮,沈與求劾之,落職,未幾命知溫州。退居天臺,六年八月卒,年三十七。謚宗肅?!?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0
【介紹】:
宋吉州龍泉人,字次仲?;兆谡烷g進(jìn)士。高宗紹興初歷禮部員外郎,廣東、廣西提點(diǎn)刑獄公事。十年以司封郎中為起居舍人、權(quán)工部侍郎。時(shí)秦檜與金約議和,以孝友同舍生,冀其助己,乃私訪之,孝友曰:“議和本非至計(jì),因遂銷兵,如后患何!”檜不懌。尋卒,詔除敷文閣待制致仕。
全宋文·卷三四○五郭孝友(?——一一四○),字次仲,吉州龍泉(今江西遂川)人。政和五年登進(jìn)士第。紹興初為禮部員外郎,五年提點(diǎn)廣東刑獄公事,移廣西。后以尚書司封郎中為起居舍人。十年十二月,權(quán)尚書工部侍郎,俄卒,詔除敷文閣待制致仕。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一、八六、一三八,《南宋館閣錄》卷七,《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一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揚(yáng)州人,字方叔。李定孫?;兆谡投赀M(jìn)士。歷官中書舍人。出為兩浙、江西、湖南撫諭使,具奏官吏能否,民事冤抑,聽陳訴,為申理。以奉使稱職,除給事中、吏部侍郎。歷江西路提刑,以徽猷閣待制知吉州,奉祠歸。有《己酉航海記》、《大隱集》。
全宋詩李正民,字方叔,江都(今江蘇揚(yáng)州)人?;兆诖笥^元年(一一○七)入宣城學(xué),政和二年(一一一二)進(jìn)士(明嘉靖《惟揚(yáng)志》卷一九)。曾知吉、筠、洪、溫、婺、淮寧等州府。高宗紹興十年(一一四○)知陳州時(shí),為金人所執(zhí)。十二年和議成,放歸(《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八)?;爻螅瑲v任給事中、禮部、吏部侍郎、中書舍人等職。官終徽猷閣待制(清康熙《揚(yáng)州府志》卷二三)。有《大隱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卷,其中詩四卷?!±钫裨?,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五三五李正民(?——一一五一),字方叔,揚(yáng)州江都(今江蘇揚(yáng)州)人,祖定,父景淵。政和二年登進(jìn)士第。七年,以迪功郎試詞學(xué)兼茂科,除秘書省正字。建炎二年知湖州,入為尚書吏部左司員外郎,尋兼權(quán)中書舍人。四年,差充兩浙江西湖南撫諭使,詣虔州問安隆祐太后。還,擢右諫議大夫,除給事中。試?yán)舨渴汤?,移禮部。紹興元年出知吉州,改江西安撫使兼知洪州,以濫賞罷為祠官。六年,起知筠州,不赴,改婺州、溫州。九年,知淮寧府,尋為金人所獲。和議成,南還,以左朝奉大夫、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秀州海鹽。紹興二十一年卒。著有《己酉航海記》、《大隱集》。見《南宋文范作者考》卷上,《宋會要輯稿》后妃二、職官二、選舉一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六、三九、四五、四九、六五、一三三、一三五、一六二及《大隱集》卷四所載諸文。
人物簡介
全宋詩康執(zhí)權(quán),字平仲(《四六談麈》),開封(今屬河南)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寓居永嘉(《宋詩紀(jì)事》卷四八)。高宗建炎初為國子祭酒(《鴻慶居士集》卷二五《國子祭酒康執(zhí)權(quán)鴻臚卿》)。二年(一一二八),兼權(quán)中書舍人,試給事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一五)。三年,以顯謨閣直學(xué)士奉祠(同上書卷二四)。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致仕(同上書卷一五七)。二十七年,落致仕知泉州,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同上書卷一七七)。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九八康執(zhí)權(quán),字平仲,開封(今河南開封)人。上舍釋褐,靖康末為國子祭酒、鴻臚卿。高宗立,召為起居郎,試給事中,為尚書工部、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建炎三年,充顯謨閣直學(xué)士。紹興十八年致仕。二十七年落致仕知泉州,尋除龍圖閣直學(xué)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五四之三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三、一五、一七、一八、二四、一七七及《宋詩紀(jì)事小傳補(bǔ)正》卷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掛笠道人,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于永康軍有詩。事見《輿地紀(jì)勝》卷一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