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390,分160頁顯示  上一頁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馬人望(儼叔 )
蹇序辰(授之 )
葉祖洽(敦禮 )
順昌山人
呂希純(子進 )
吳安詩(傳正 )
張叔夜(嵇仲、稽仲 忠文、文忠 )
李沖元(元中 龍眠三李、龍眠道人 )
釋如璧(饒節(jié) 德操、倚松 倚松道人 節(jié) )
饒節(jié)( 如璧 德操、次守 倚松道人、倚松老人 )
吳伯舉(天用 )
胡嶧(仲連 如村老人、如村 世稱 如村先生 )
霍端友(仁仲 )
慕容彥逢(淑遇、叔遇 文友 )
紹圣時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遼人,居醫(yī)巫閭山,字儼叔。道宗咸雍中進士。為松山縣令,轉南京三司度支判官,天祚帝時,拜南院樞密使,所推薦,皆為名臣。當時民以驛遞、馬牛、旗鼓等役為患,人望使民出錢,官自募役,時以為便。以守司徒兼侍中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授之。蹇周輔子。第進士。以泗州推官,提舉江西常平,繼父行鹽法。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請類編元祐章牘,使縉紳之禍,無一得脫。以奉使遼國無狀,黜知黃州。旋除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兆诹ⅲ胀?,放歸田里。蔡京為相,復拜刑部、禮部侍郎,為翰林學士進承旨。坐事黜知汝州、蘇州,謫單州團練副使、江州安置,又坐移永州。會赦,復官中奉大夫卒。
全宋文·卷二五九一
蹇序辰,字授之,雙流(今四川雙流)人,周輔之子。神宗朝舉進士,歷泗州推官、提舉京西、江西常平。元豐中,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右司諫。元祐初,改司封員外郎。周輔得罪,以序辰成其惡,降簽書廬州判官。起知楚州,提點江東刑獄。紹圣中,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禮部尚書。后坐事黜知黃州,改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兆诹?,中書言其類元祐章牘,傅致語言,指為謗訕,詔除名放歸田里。蔡京為相,復拜刑部、禮部侍郎,為翰林學士,進承旨。屢為言者所劾,黜知汝、蘇州,謫單州團練副使、江州安置。會赦,復官中奉大夫,遂卒。見《東都事略》卷九八,《宋史》卷三二九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邵武人,字敦禮。神宗熙寧三年進士第一。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性狠愎,喜諛附,嘗密言王圭于冊立時有異論,圭遂追貶。坐舉王回出知濟州,徙洪州,以牟利黷貨聞。曾布引為吏部,布罷而出知定州?;兆谡湍┳?。
全宋詩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集賢殿校理。三年,提點淮南西路刑獄(同上書卷三九一、四一四)。七年,知海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六)。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濟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栽妓],為吏部侍郎(《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四三)。布罷,黜提舉建州武夷山沖佑觀(同上書職官六七之三八)。久之,起知洪州,改亳州。政和末,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二七一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熙寧三年策進士第一,簽書奉國軍判官,判登聞鼓院,知湖州。元祐中歷職方、兵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進禮部郎中。因對策訕及宗廟,出提點淮西刑獄。七年知海州。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侍郎、權吏部尚書。元符二年出知濟州,徙洪州,改瀛州。崇寧元年入為尚書吏部侍郎,旋罷,為集賢殿修撰,提舉建州武夷山沖佑觀,出知定州。大觀元年十二月再知洪州,改亳,加徽猷閣直學士。政和末,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三四、職官六七之三八,《宋史》卷三五四有傳。
順昌山人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仁宗嘉祐末,與父卜居于順昌山中,不復出。欽宗靖康末有避難者遇之于山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壽州人,字子進。呂??兊?。登進士第。為太常博士。哲宗元祐中,歷官太常丞、權太常少卿。宣仁太后死,諫哲宗勿復新法。尋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紹圣初出知亳州,為諫官劾元祐中附會呂大防、蘇轍,徙睦州、歸州。后貶金州居住,又責道州安置?;兆诩次?,起知瀛州,改潁州。崇寧初,入元祐黨籍。卒年六十。
全宋詩
呂希純,字子進,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公著第三子(《金石萃編》卷一四四)。第進士,為太常博士。哲宗元祐中歷宗正、太常、秘書丞,遷著作郎,以父諱不拜。擢起居舍人,權太常少卿。拜中書舍人,同修國史。紹圣中章惇為相,出知亳州,徙睦州、歸州。公著追貶,希純亦累貶舒州團練副使、道州安置?;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還為待制、知瀛州。崇寧初入黨籍,卒,年六十?!?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六有傳。今錄詩二十首。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
呂希純,字子進,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徙居京師。公著第三子。登第,元祐元年為太常博士。歷宗正、太常、秘書丞,擢起居舍人、權太常少卿。元祐八年六月,拜起居舍人、同修國史。章惇既相,出知亳州,徙睦州、歸州。父追貶,以屯田員外郎分司南京,居金州。元符二年,責舒州團練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國元年,還為待制,知瀛州,改潁州,入崇寧黨籍。卒,年六十。《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傳正。吳充子。以蔭入仕。哲宗元祐三年為禮部員外郎,擢右司諫,累除中書舍人,以草蘇轍罷知汝州詔制,不中帝意,降為起居舍人。紹圣四年坐附會元祐黨人,責守濮州團練副使、連州安置?;兆诔鐚幵耆朦h籍。
全宋文·卷二六三六
吳安詩,字傳正,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充長子。以蔭補官,歷校書郎。元祐元年除禮部員外郎。四年擢右司諫,遷天章閣待制兼侍講,改直集賢院。尋除中書舍人,嘗與蘇軾等人校正《陸宣公奏議》進呈。紹圣初以草蘇轍罷知汝州制詞不中帝意,降為起居舍人。四年責授濮州團練副使,連州安置。崇寧初入黨籍。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九、職官六七之一六、職官六七之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二、四二四、四三四,《宋史翼》卷六,《宋史》卷三一二《吳充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5—1127 【介紹】: 宋開封人,字嵇仲。少喜言兵,以蔭補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縣及舒、海、泰州。徽宗大觀中,為開封少尹,賜進士出身。再知海州,鎮(zhèn)壓宋江起義軍。后知濟南府、青州。欽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領南道都總管,與子張伯奮、張仲熊領三萬人勤王,轉戰(zhàn)至京師,進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與金兵力戰(zhàn)受傷。京師陷,從二帝北上,絕食,至白溝扼吭而死。謚忠文。
全宋詩
張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嵇仲,永豐(今江西廣豐)人。以蔭為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縣,安肅軍,舒、海、泰三州。徽宗大觀中,為開封少尹。四年(一一一○),賜進士出身(明嘉靖《永豐縣志》卷一)。歷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給事中。以徽猷閣待制再知海州,移宣州、濟南府,以功進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金人南下,知鄧州兼鄧州南道都總管,帥兵入援京師,擢簽書樞密院事。翌年,隨徽、欽二帝入金,道中絕食而死,年六十三。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忠文。事見《宋名臣言行錄續(xù)集》卷六,《宋史》卷三五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九一三
張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稽仲,開封(今河南開封)人,耆孫。少喜言兵,以蔭為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縣,舒、海、泰州。大觀中為庫部員外郎、開封少尹,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遷右司員外郎。從弟克公彈蔡京,京遷怒之,貶監(jiān)西安草場,久之召為秘書少監(jiān),擢中書舍人、給事中,進禮部侍郎。復為京所忌,再知海州,降宋江,徙知濟南府、青州。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徙鄧州,領南道都總管。金兵再至,與二子領兵轉戰(zhàn)入衛(wèi),進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開封陷,父子猶力戰(zhàn)。建炎元年五月,與徽宗等被俘而北,至白溝扼吭而死,年六十三。謚文忠。見《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朱熹《旌忠憫節(jié)廟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宋史》卷三五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舒州人,字元中。哲宗元祐三年進士。工書。善論人物。與李公麟、李亮工共為山澤之游,號龍眠三李。
全宋詩
李沖元,字元中,號龍眠道人。舒州(今安徽潛山)人。公麟族子。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善論人物,與李公麟、李亮工共號龍眠三友(以上《宋元學案補遺》卷九九)。曾典獄宜春(《山谷集》卷一三《李元中難禪閣銘序》)。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六一八
李沖元,字元中,自號龍眠道人,舒州(治今安徽潛山)人。少年豪邁,善論人物,工書翰,追蹤鐘王。與從兄李公麟、公麟之弟亮工同登元祐三年進士第,共為山澤之游,時稱「龍眠三李」。沖元后為宜春決曹掾,作《鞫城》等十一銘。元符中又為袁州吏。見《山谷全書·正集》卷二一、《別集》卷八,《揮麈三錄》卷二,《宋元學案補遺》卷九九,《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二,及所撰《蓮社圖記》。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一七
如璧(一○六五——一一二九),本名饒節(jié),字德操,號倚松道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原為士,善詩。后之谷城香嚴寺,聽海印說法而悟,于是落發(fā)為僧。為江西詩派中人,作有《倚松老人詩集》,今存。見《嘉泰普燈錄》卷一二。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如璧,字倚松。姓饒氏,臨川人,原名節(jié),字德操,以文章著稱。曾子宣丞相禮為上客,陳了翁諸人皆與之游。往來襄鄧間,頗有宦意。遇白崖長老,與之語,欣然有得。嘗令仆守舍,歸見其占對異常,怪而問之,仆曰:“守舍無所用心,聞鄰寺長老有道價,往請一轉語,忽覺身心泰然,無他也?!钡虏倏辉唬骸盃柲苁?,我乃不能,何哉?”徑往白崖問道,八日而悟,盡發(fā)囊橐,與其仆祝發(fā)為浮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德操,號倚松道人。曾為曾布客,后投書曾布論新法是非,不合,遂落發(fā)為僧,更名如璧。初在靈隱,晚主襄陽天寧寺。以博學能文見稱,尤長于詩。有《倚松老人集》。
全宋詩
饒節(jié)(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少業(yè)儒,以詩游謁仕宦間。神宗時曾致書曾布,議論新法不合。后落發(fā)為僧,法名如璧,自號倚松道人,駐錫杭州靈隱寺,晚年主襄陽天寧寺,又居鄧州香嚴寺。為青原下十四世,香嚴海印智月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五。詩屬江西詩派,有《倚松集》十四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倚松集》二卷,有南宋慶元五年(一一九九)刻本(今殘存八葉,藏上海圖書館),世以抄本流傳。事見清光緒《撫州府志》卷八三,《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饒節(jié)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倚松詩集》為底本,校以清朱彝尊抄本(簡稱朱本)、吳允嘉抄本(簡稱吳本)。新輯集外詩和斷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八
饒節(jié)(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一字次守,自號倚松老人,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嘗為曾布客,投書布論新法非是,不合。后為僧,法名如璧,掛錫靈隱,晚主襄陽之天寧寺。詩入江西派,今存《倚松老人集》二卷。事跡見《嘉泰普燈錄》卷一二《倚松如璧禪師傳》。
吳伯舉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三四一
吳伯舉,字天用,處州(治今浙江麗水)人。元豐末知秀州崇德縣,紹圣中為太學博士,遷校書郎。元符初除著作佐郎、充國史編修官,遷起居郎。建中靖國、崇寧初,以朝奉郎、直秘閣知蘇州。為蔡京所喜,三遷為中書舍人;又以迕蔡京而落職揚州。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三、五一八、五一九,《吳郡志》卷一一、一二,沈括《長興集》卷一二,《揮麈后錄》卷一一,《曲洧舊聞》卷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6—1144 【介紹】: 宋婺州永康人,字仲連,號如村老人。胡稷言子。淡于榮利,父子兄弟相為師友。與方惟深、林虙為忘年交。高宗即位,以年格調迪功郎。所居五柳園,松窗蓬戶,人目為隱君子。有《如村稿》。
全宋詩
胡嶧(一○六六~一一四四),字仲連,自號如村老人,世稱如村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徙居常熟(今屬江蘇)。稷言子。父子兄弟相師友。與方惟深、林虙為忘年交。高宗即位,屢召不仕,居五柳園,人目為隱君子。紹興十四年卒,年七十九。有《如村冗藁》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唯室集》卷三《胡先生墓志銘》、《吳郡志》卷二六、《琴川志》卷八。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二一
胡嶧(一○六六——一一四四),字仲連,號如村,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屢上春官不合,因退居于家。建炎登極,以累舉法特命之官,亦一至于銓曹,授右迪功郎、欽州安遠縣尉,而終不仕。終于紹興十四年十一月,年七十九。見陳長方《胡先生墓志銘》(《唯室集》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6—1115 【介紹】: 宋常州武進人,字仁仲。徽宗崇寧二年進士第一。授宣議郎,歷中書舍人、給事中,遷禮部侍郎。請補郡,以顯謨閣待制知平江,改陳州,為政以寬聞。因拒內侍石燾傳詔索瑞香花,被疏罷。復以禮部召,轉吏部。官至通議大夫。
全宋文·卷二九二一
霍端友(一○六六——一一一五),字仁仲,常州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崇寧初策進士第一,授宣義郎、簽書昭慶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大觀初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二年,除給事中,擢吏部侍郎,出知陳州。政和中召還,為禮部侍郎兼侍讀,徙吏部。五年被疾而卒,年五十。為文多散佚,有《外制》五卷。見孫覿《宋故通議大夫守吏部侍郎致仕贈宣奉大夫霍公行狀》(《鴻慶居士集》卷四二),《宋史》卷三五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7—1117 【介紹】: 宋常州宜興人,字淑遇,一作叔遇。哲宗元祐三年進士。復中紹圣二年弘詞科。累遷太學博士。徽宗朝,除秘書省校書郎,三遷至左司諫,又擢中書舍人、尚書兵部侍郎,頗受知徽宗。為蔡京排擠,出知汝州。政和元年召還,官至刑部尚書。性嗜學,博通經史諸子,詞章雅麗簡古,揮筆立就,一時典冊,多出其手。卒謚文友。有《摛文堂集》。
全宋詩
慕容彥逢(一○六七~一一一七),字叔遇(宋劉興祖《摛文堂集序》),宜興(今屬江蘇)人。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調池州銅陵簿,知鄂州崇陽。紹圣二年(一○九五)中宏詞科(《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二之四),遷淮南節(jié)度推官,越州教授。元符元年(一○九八)遷太學博士?;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貢⌒?,擢監(jiān)察御史,中書舍人。大觀元年(一一○七),權翰林學士,除尚書兵部侍郎,改吏部,進兼侍讀,出知汝州。四年,加集賢殿修撰(同上書選舉三三之二五)。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召兼侍講并議禮局,預修《政和五禮新儀》。六年,除給事中(同上書職官七之二五)。七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年五十一。宣和二年(一一二○)謚文友。有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及內外制、奏議等,已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成《摛文堂集》十五卷。事見宋蔣瑎撰《慕容彥逢墓志銘》(《摛文堂集附錄》)?!∧饺輳┓暝姸?,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摛文堂集》為底本,參校清光緒二十三年武進盛氏刊文瀾閣《四庫全書》本(簡稱盛本)等。另據《永樂大典》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九二二
慕容彥逢(一○六七——一一一七),字叔遇,宜興(今江蘇宜興)人。登元祐三年進士第,調池州銅陵主簿。紹圣初,復中宏詞科,遷淮南節(jié)度推官、越州州學教授。元符元年,擢國子監(jiān)主簿,遷太學博士。崇寧初,除秘書省校書郎,歷監(jiān)察御史、左正言、左司諫、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大觀元年,權翰林學士,除尚書兵部、吏部侍郎。嘗忤執(zhí)政,出知汝州。政和元年,復以吏部侍郎召,兼侍講并議禮局。二年冬,擢刑部尚書。政和七年五月,因疾去官,以通奉大夫、刑部尚書致仕。是月卒,年五十一,謚文友。彥逢受知徽宗,列禁近者十馀年,一時典冊,多出其手。所著文集二十卷、外制二十卷、內制十卷、奏議五卷、講解五卷,今存《摛文堂集》十五卷。見《摛文堂集》附錄《慕容彥逢墓志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紹圣時人,失名。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科舉,章惇子章持舉禮部第一,時人作詩譏刺。事見《清波雜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