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104 【介紹】: 宋常州宜興人,字穎叔。蔣堂從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復(fù)舉賢良方正,擢監(jiān)察御史。神宗立,轉(zhuǎn)殿中侍御史。因誣劾歐陽修,貶監(jiān)道州酒稅。熙寧中行新法,為福建轉(zhuǎn)運判官,遷淮東轉(zhuǎn)運副使,募流民修水利。累擢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長于理財,治漕運,以干練稱,升發(fā)運使。哲宗時歷知潭州、廣州、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元符末,坐事責(zé)守汝州?;兆诹?,除知樞密院事。崇寧初出知杭州,因議棄河、湟事奪職。卒謚文穆。有《三經(jīng)集》等。
全宋詩
蔣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穎叔,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英宗初,擢監(jiān)察御史。神宗立,轉(zhuǎn)殿中侍御史。因劾歐陽修傾側(cè)反覆,貶監(jiān)道州酒稅。熙寧中,歷江西、河北、陜西、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哲宗元祐初,進天章閣待制、知潭州,改廣、瀛、熙州。紹圣中,召為中書舍人、知開封府,進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元符末,責(zé)守汝、慶州?;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獦忻茉菏?,以觀文殿學(xué)士出知杭州,以疾告歸。三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雜著百馀卷,已佚。今《兩宋名賢小集》中存有《三徑集》一卷,清光緒盛宣懷《春卿遺稿》中有輯本一卷?!断檀九曛尽肪硪黄?、《宋史》卷三四三有傳?!∈Y之奇詩,以《春卿遺稿》輯本為第一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其中已見《春卿遺稿》者刪省)及新輯得散見各書之詩篇,合編為第二卷。
全宋文·卷一七○五
蔣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穎叔,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蔣堂侄。嘉祐二年進士,治平中擢監(jiān)察御史。神宗立,轉(zhuǎn)殿中侍御史,因劾歐陽修不實,貶監(jiān)道州酒稅。改監(jiān)宣州稅。熙寧中,為福建轉(zhuǎn)運判官,歷淮東、陜西等五路轉(zhuǎn)運副使,擢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發(fā)運使。加直龍圖閣。元祐中,累遷至寶文閣待制,歷知潭、廣、瀛、河中、熙等州府。紹圣中,召為中書舍人,改知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拜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坐事責(zé)守汝州、慶州。徽宗立,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拜同知樞密院,進知院事。崇寧元年,除觀文殿學(xué)士、知杭州。三年卒,年七十四,謚文穆。著有文集百馀卷及《孟子解》、《老子解》等書?!?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95 【介紹】: 宋高郵軍人,字希圣。第進士。調(diào)須城主簿。王安石為政時,參與編修《熙寧條例》,選提舉湖南常平。章惇伐五溪,奉檄取大田、離子二峒,遣軍校走諭峒主,使相率歸順。累遷京西北路提點刑獄。哲宗元祐初,擢吏部郎中,歷中書舍人、給事中、刑部侍郎。紹圣元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為官多善政,屢典刑獄,昭雪全活甚眾。
全宋文·卷一七六五
喬執(zhí)中(一○三三——一○九五),字希圣,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擢進士,調(diào)須城主簿。熙寧三年試秘書省校書郎,尋徙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初為吏部郎中,兼徐王府侍講。六年三月除秘閣校理,八月兼徐王府翊善。七年正月為起居舍人,六月進起居郎,十月除中書舍人。八年四月遷給事中,又為刑部侍郎。紹圣初,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二年卒,年六十三。所著有《易說》十卷、《講義》十卷、《中庸義》一卷、《古律詩賦》十五卷。《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88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經(jīng)父??籽又印P葬保蜒孕?。少刻苦問學(xué),號博洽。仁宗嘉祐六年進士。調(diào)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請謁。神宗熙寧初,范鎮(zhèn)以制舉薦,對策力論王安石理財訓(xùn)兵之法為非,罷歸故官。通判保德軍,陳征西夏三不便。哲宗元祐初,擢左諫議大夫,又論青苗免役諸法之害。改中書舍人。三年同知貢舉,尋以勞卒。與弟孔武仲、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文集及《清江三孔集》。
全宋詩
孔文仲(一○三八~一○八八),字經(jīng)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調(diào)馀杭尉,轉(zhuǎn)臺州推官。神宗熙寧初,以范鎮(zhèn)薦應(yīng)制舉,對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罷歸故官。吳充代王安石為相,召為國子直講,以不諳王安石經(jīng)義,換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軍。哲宗元祐初,召為秘書省校書郎。三年,同知貢舉,事畢還家而卒,年五十一。官至中書舍人。文仲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黃庭堅以之比蘇軾、蘇轍,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南宋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王??編集孔氏兄弟遺文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詩文為二卷。《宋史》卷三四四有傳?!∥闹僭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本為底本,連同輯得的集外詩,合編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六○
孔文仲(一○三三——一○八八),字經(jīng)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延之子。嘉祐六年登進士第,授試秘書省校書郎、馀杭縣尉,轉(zhuǎn)臺州推官。熙寧三年應(yīng)賢良方正科,對策力論王安石所建理財、訓(xùn)兵之法為非是,罷歸故官。吳充為相,除充國子監(jiān)直講,換三班院主簿,出通判保德軍。遷奉議郎、通判火山軍。元豐八年,轉(zhuǎn)承議郎。元祐元年,召為秘書省校書郎,進禮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擢左諫議大夫,改中書舍人。元祐三年春同知貢舉,時已病,及奏榜歸第而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五十卷。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見蘇頌《中書舍人孔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聞人安道,字彝庚,嘉興(今屬浙江)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臨睦州酒稅,通判歙州,知南康軍。與蘇軾、司馬光交善。事見《槜李詩繄》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太平州當(dāng)涂人,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少有詩名,極為梅堯臣所賞嘆。舉進士。神宗熙寧中,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計專聽安石處畫,神宗異之,安石恥為小臣所薦,極口陳其無行。時祥正方從章惇辟,以軍功為殿中丞,聞安石語,遂以本官致仕去。后復(fù)出通判汀州,元豐七年坐事勒停。知端州,又棄去,隱于縣青山卒。能詩。有《青山集》。
全宋詩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據(jù)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鄰舍劉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號醉吟居士,謝公山人、漳南浪士,當(dāng)涂(今屬安徽)人。據(jù)本集推知,約舉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為德化尉。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權(quán)邵州防御判官。六年,為太子中舍,與江東路家便差遣,為桐城令。后任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未幾棄官隱姑孰青山。元豐四年(一○八一)前后,通判汀州。五年,攝守漳州。七年,因事勒停。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四年,致仕。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祥正詩格俊逸似李白,同時人梅堯臣譽之為“真太白后身”。有《青山集》三十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檎?,以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南宋初刊本為底本。校以清道光刊本(簡稱道光本),參校清影印宋抄本(簡稱影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傅增湘校道光本(簡稱傅校本)等?!端膸烊珪飞杏小?a target='_blank'>青山續(xù)集》七卷,其中卷一、卷二詩均見《青山集》,卷三至卷七詩均見孔平仲《朝散集》,故不錄。另從道光本及《無為集》等書中輯得集外詩,編為第三十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太平州當(dāng)涂(今安徽當(dāng)涂)人。少有詩聲,梅堯臣以比李太白。慶歷中舉進士,熙寧中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后復(fù)出,元豐中通判汀州,元祐三年知端州。棄去,隱于青山縣,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九。有《青山集》三十卷、《續(xù)集》七卷(存),《錢塘西湖百詠》一卷(存)。《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傳》六有傳,又見本集卷二三《癸酉除夜呈鄰舍劉秀才》,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0—1107 【介紹】: 宋密州諸城人,字正夫。神宗熙寧間進士。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哲宗元祐中,召試館職,為秘閣校理,遷監(jiān)察御史。以蘇軾嘗謂其“聚斂小人”,乃劾軾誹謗神宗,反為諫官所劾,謫徐州通判。后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徽宗朝為禮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擊元祐黨人不遺余力。崇寧四年,以蔡京薦,為尚書右仆射。因與京爭權(quán),相位罷復(fù)不定,未幾卒。謚清憲。
全宋詩
趙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石林燕語》卷三),教授登、棣二州。元豐末通判德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為集賢校理。二年,為監(jiān)察御史。四年,出通判徐州。五年,知楚州。八年,為京東路轉(zhuǎn)運副使(同上書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紹圣四年(一○九七)為禮部、吏部侍郎(同上書卷四九二、四九三)。元符元年(一○九八)為中書舍人(同上書卷四九八)?;兆诔?,拜尚書右仆謝。大觀元年卒(《宋史·徽宗紀(jì)》),年六十八。謚清憲?!?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一○七
趙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人。熙寧進士,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中召試館職,為秘閣校理,遷監(jiān)察御史。又歷太常少卿,權(quán)吏部侍郎,除中書舍人、給事中?;兆诔酃儆分胸?。力主紹述之說,排擊元祐諸臣不遺馀力。崇寧元年,由吏部尚書拜右丞。二年,進左丞、中書門下侍郎。四年,因蔡京薦,進拜尚書右仆射。既相,與京爭權(quán),屢陳京奸惡,且請去位避之。罷京,加挺之特進,仍為右仆射。大觀元年罷,卒,年六十八,贈司徒,謚清憲。《宋史》卷三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7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yè)。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請復(fù)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jīng)策。拜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nèi)外制》、《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全宋詩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歷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嘗民族矛盾論恢復(fù)詩賦取地一下,攻擊王安石經(jīng)義。進起居郎兼侍講邇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紹圣四年,坐元祐黨奪耿,管勾洪州玉隆觀、池州居?。ā端螘嫺濉仿毠倭咧涣?,卒,年五十七。與兄文仲、弟平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詩書論語說》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收輯孔氏兄弟詩文合刊為《清江三孔集》,武仲詩文共十七卷,其中詩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孜渲僭?,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參校民國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叢書》,簡稱豫章本)、《宋詩鈔》(簡稱詩鈔)、《永樂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詩篇,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學(xué),舉進士中甲科。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校書,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進起居郎兼侍講,除起居舍人,拜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復(fù)原官。著《》、《》、《論語說》、《金華講義》、內(nèi)外制、雜文共百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卒年見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5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器資。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第一。歷任幕職官。所著《詩義》為王安石見重,補國子直講。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陳時政十事。論不當(dāng)以宦者主兵。歷江西轉(zhuǎn)運判官、京西提點刑獄。哲宗元祐為中書舍人。反對以“車蓋亭詩案”窮治蔡確,落職知徐州。哲宗親政,權(quán)吏部尚書。后知江州。有《鄱陽集》等。
全宋詩
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授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神宗熙寧初,召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豐初,出為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徙提點京西刑獄。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起居舍人,逾年遷中書舍人。以言事落職知徐州,旋加集賢殿修撰,入權(quán)兵、刑二部侍郎,進吏部尚書。因劉贄事出知江州,紹圣二年(一○九五)正月,召為樞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一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年五十四。著有《易義》、《詩義》及詩文五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四十卷),已佚。后人收輯遺詩為《鄱陽集》十二卷,編次多舛誤重復(fù)?!?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有傳。彭汝礪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校以清嘉慶周彥、高澤履刻《鄱陽詩集》(簡稱嘉慶本),傅增湘校清鈔《鄱陽先生文集》(簡稱傅校)。參校宋陳思輯《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清曹庭棟輯《宋百家詩存》(簡稱詩存)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九六
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治平二年進士第一。歷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潭州軍事推官、國子直講、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豐初,以館閣??睘榻鬓D(zhuǎn)運判官,改提點京西刑獄。元祐二年擢起居舍人,三年,遷中書舍人。加集賢殿修撰。入權(quán)兵、刑二部侍郎。進權(quán)吏部尚書。紹圣元年,降待制出知江州。紹圣二年正月卒,年五十四。著有《易義》、《詩義》。另有《鄱陽集》十二卷(存),皆詩。見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卷三一),《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8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淳甫,一字夢得。范鎮(zhèn)從孫。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從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書成,除秘書省正字。哲宗立,除著作佐郎,充修《神宗實錄》檢討官,歷給事中、翰林學(xué)士。哲宗親政,出知陜州。紹圣初,言者論其所修《實錄》詆斥神宗,附會司馬光變更新法,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昭州別駕,永州安置。卒謚正獻。撰《唐鑒》,論述唐高祖至昭宣帝三百年間政治得失;又有《范太史集》。
全宋詩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作淳夫、純父),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初仕資州龍水令(本集《送七主簿赴龍水》),后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居洛陽十二年(本集,初到玉堂)詩》。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為秘書省正字。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著作佐郎、修《神宗實錄》檢討,遷著作郎兼侍講。四年,拜右諫議大夫,遷給事中,兼國史院修撰,為禮部侍郎。六年,拜翰林學(xué)士,因叔百祿在中書,改侍講學(xué)士。八年,因反對章惇入相,以龍圖閣學(xué)士出知陜州。后以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昭州別駕,安置永州、賀州,又徙賓州、化州。元符個元年卒,年五十八。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追復(fù)龍圖閣學(xué)士,寧宗時謚正獻。有《唐鑒》二十四卷、《帝學(xué)》八卷,及《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等?!睹急畟麋废录硪痪?、《宋史》卷三三七有傳?!》蹲嬗碓?,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引錄。新輯集外詩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一五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范鎮(zhèn)從孫,百祿侄。嘉祐八年登進士甲科,授試校書郎、知資州龍水縣。熙寧三年,司馬光辟為同編修《資治通鑒》,隨光十五年(其中在洛陽十三年),有唐三百年叢目及長編,祖禹實掌之。元豐七年《通鑒》成,遷秘書省正字。歷右正言、著作佐郎、實錄院檢討官、著作郎兼侍講。元祐四年,遷右諫議大夫,依前兼侍講,充實錄院修撰;尋拜給事中。次年監(jiān)修國史,進禮部侍郎。七年,為翰林學(xué)士、翰林侍講學(xué)士。八年,又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知制誥、兼知國史院事。紹圣初,哲宗親政,復(fù)行新法,祖禹以「元祐舊黨」,出知陜州,繼逐于永州、賀州、賓州、化州等地安置。元符元年十月卒于化州,年五十八。祖禹久在經(jīng)筵、史館,與修《神宗實錄》,著《唐鑒》、《帝學(xué)》、《古文孝經(jīng)說》(此三種今存)等多種,《唐鑒》尤為著名,時稱「唐鑒公」。又有文集五十五卷(存)。《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119 【介紹】: 宋福州福清人,字介夫,號大慶居士、一拂居士。英宗治平四年進士。調(diào)光州司法參軍。秩滿入京,對王安石言新法不便。久之,監(jiān)安上門。神宗熙寧七年,久旱不雨,流民扶攜塞道,繪流民圖上之,奏請罷新法,次日,新法罷去者十有八事。呂惠卿執(zhí)政,又上疏論之,謫汀州編管,徙英州。哲宗立,始得歸。元符七年,再貶英州?;兆诹ⅲ膺€,復(fù)故官,旋又為蔡京所奪,遂不復(fù)出。有《西塘集》。
全宋詩
鄭俠(一○四一~一一一九),字介夫,號大慶居士,又號西塘老人,祖籍光州固始(今屬河南),后入閩,為福清(今屬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調(diào)光州司法參軍,入監(jiān)安上門。神宗熙寧中,因繪《流民圖》、,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yè)圖跡》上奏,指斥新法弊竇,編管汀州,改英州。哲宗立,放還,除泉州教授。元祐八年(一○九三),授泉州錄事參軍。元符元年(一○九八),再竄英州。徽宗即位,復(fù)泉州教授,改監(jiān)潭州南岳廟,未被敕,復(fù)追毀前命。崇寧五年(一一○六),復(fù)將仕郎,不復(fù)出。宣和元年卒,年七十九。光宗紹熙初,追贈朝奉郎。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賜謚介。有《西塘集》十卷?!?a target='_blank'>景定建康志》卷四八、《東都事略》卷一一七、《宋史》卷三二一有傳?!∴崅b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西塘集》為底本,參校清吳自牧(宋詩鈔二集·西塘詩鈔)(簡稱詩鈔)、清管庭芬《宋詩鈔補·西塘集補鈔》(簡稱補鈔)。另輯得集外詩七首,合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一六九
鄭俠(一○四一——一一一九),字介夫,號大慶居士,又號一拂居士,福州福清(今福建福清)人。治平四年進士,任光州司法參軍。熙寧五年春,秩滿入京,監(jiān)安上門。素為王安石所重,數(shù)上書安石,言新法為民害。七年,上《流民圖》并奏,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及呂惠卿執(zhí)政,又上疏劾之,復(fù)繪《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yè)圖跡》,惠卿奏為謗訕朝政,編管英州十二年。哲宗立,始得歸,為泉州教授、錄事參軍十三年。元符中再竄英州三年?;兆诹ⅲ膺€,復(fù)故官,又為蔡京所奪,歸田里。宣和元年卒,年七十九。見鄭俠《上漕車書》、《大慶居士序》,夏之文《西塘先生墓志》(《西塘集》附錄),《宋史》卷三二一本傳。
李安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洪州人,號梅山老人。神宗熙寧中徙安化,悅山水靈奇,筑室隱居讀書。后又徙邵州新化,州人重其行,請入學(xué)教子弟,未幾辭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3—1122 【介紹】: 宋蜀州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張?zhí)朴⒌?。英宗治平二年進士。調(diào)通川主簿。熙寧中以章惇薦,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坐事責(zé)監(jiān)荊南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屢詣執(zhí)政求進,反對稍更新法,出提點河?xùn)|刑獄,連徙數(shù)路。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遷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司馬光、呂公著等。徽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崇寧初為翰林學(xué)士,尋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與蔡京議政不合,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所為,為政持平。為臺臣疏擊出貶。后還故官職卒。謚文忠。有《神宗正典》、《無盡居士集》等。
全宋詩
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六《張少保商英傳》),調(diào)通川縣主簿,知南川縣。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quán)檢正中書禮房公事。五年,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三一)。貶監(jiān)荊南稅。元豐初,除館閣???。三年(一○八○),檢正中書刑房,尋責(zé)監(jiān)江陵縣稅(同上書卷三○三、三○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開封府推官。二年,出提點河?xùn)|刑獄,連使河北、江南、淮南路(同上書卷三七五、四○三、四五○、四八一)。紹圣中,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因事責(zé)監(jiān)江寧酒稅。起知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五○四)。召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兆诹?,出為河北路都轉(zhuǎn)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為翰林學(xué)士,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一一一○),除資政殿學(xué)士,中太一宮使(《乾道臨安志》卷三),頃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出知河南府,尋落職知鄧州,再謫汝州團練副使,衡州安置。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贈少保。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兩宋名賢小集》輯有《友松閣遺稿》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東都事略》卷一○二有傳。張商英詩,第一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從《新刊古今歲時雜詠》(以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抄本為底本)等書中輯得之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二二八
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唐英弟。治平二年進士,調(diào)達州通川主簿,辟知南川縣,以檢正中書禮房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責(zé)監(jiān)荊南稅。更十年,得館閣校勘、檢正刑房,責(zé)監(jiān)赤岸鹽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反對變更新法,出提點河?xùn)|刑獄,連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又以事責(zé)監(jiān)江寧酒。起知洪州,入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出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歷吏部、刑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雅善蔡京,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復(fù)攻京,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削籍知鄂州。大觀四年,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之政。政和元年,為臣僚所攻,罷知河南府,旋貶衡州安置,繼復(fù)還故官職。宣和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九。紹興中賜謚文忠。有《無盡居士集》一百卷,久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117 【介紹】: 宋處州龍泉人,字伯通。神宗熙寧間進士。歷知海鹽縣。哲宗紹圣中任王府記室、侍講?;兆诹ⅲ輰毼拈w待制,遷中書舍人。請禁上書邪等人入京,凡元祐黨人任在京職秩者亦請皆罷遣。崇寧中拜尚書右丞,進中書門下侍郎。大觀三年為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與蔡京并相,一意謹(jǐn)事京,無所建明,贊飾太平。政和初改太宰,封榮國公。六年以太傅致仕。
全宋詩
何執(zhí)中(一○四四~一一一七),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清乾隆《龍泉縣志》卷九)。調(diào)知海鹽縣,入為太學(xué)博士。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選為諸王府記室參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九)。元符元年(一○九八),轉(zhuǎn)侍講(同上書卷四九三)?;兆诩次唬w中書舍人、兵部侍郎,進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崇寧四年(一一○五)為尚書左丞。大觀元年(一一○七)遷中書、門下侍郎。三年,拜左仆射。政和七年卒(《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二一),年七十四。謚正獻(《龍泉縣志》卷一○)?!?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二、《宋史》卷三五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二六八
何執(zhí)中(一○四四——一一一七),字伯通,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熙寧六年進士高第,調(diào)臺、亳二州判官。移知海鹽縣,入為太學(xué)博士。紹圣四年,選為記室,元符元年,進侍講。元符三年,超拜寶文閣待制,尋遷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工、吏部尚書兼侍讀。崇寧四年,拜尚書右丞。大觀元年詔為中書、門下侍郎,二年,進金紫光祿大夫。三年,為尚書左丞,加特進。為司空、尚書左仆射。政和二年,以提舉國史《哲宗紀(jì)》恩加少保,尋轉(zhuǎn)少傅,為太宰。三年,遷少師,封榮國公。六年四月,特授太傅致仕。七年十一月卒,年七十四。所著有《政和重修敕令格式》五百四十八冊。見《宋史》卷三五一本傳,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094 【介紹】: 宋大名清平人,字彥霖。仁宗嘉祐六年,舉明經(jīng)科第一。調(diào)欒城主簿,累知安喜縣。哲宗立,以劉摯薦為監(jiān)察御史,請復(fù)差役法,劾罷蔡確、章惇。歷侍御史、樞密都承旨、中書舍人等。元祐六年,拜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院事。劉摯罷相,巖叟連疏論救,被劾為摯黨。七年,罷知鄭州,徙河陽。卒謚恭簡。有《大名集》等。
全宋詩
王巖叟(一○四三~一○九三),字彥霖,大名清平(今山東臨清東南)人。仁宗嘉祐五年(一○六○)進士,調(diào)欒城簿、涇州推官,知定州安喜縣。哲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遷左司諫,侍御史。元祐二年(一○八七),改起居舍人(《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不拜,以直集賢院知齊州。四年,權(quán)中書舍人(同上書卷四二六)。進權(quán)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后知開封府。六年,拜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七年,罷知鄭州(同上書卷四七三)。八年,徙河陽,數(shù)月卒。年五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二一八
王巖叟(一○四三——一○九三),字彥霖,大名清平(今山東臨清)人。年十八,鄉(xiāng)舉、省試、廷對皆第一,調(diào)欒城簿。熙寧中,韓琦留守北京,辟為屬。哲宗初,為監(jiān)察御史,累上書言役錢、榷鹽之弊,論蔡確罪狀。遷左司諫兼權(quán)給事中,改侍御史,起居舍人,拜中書舍人,權(quán)知開封府。元祐六年任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院事。后為御史排擊,出知鄭州。八年,徙河陽,數(shù)月而卒,年五十一,謚恭簡。紹圣中入黨籍。著《》、《》、《春秋傳》、《系年錄》、《韓魏公別錄》(存),有《大名集》四十卷。見《東都事略》卷九○,《宋史》卷三四二本傳,《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5—1109 【介紹】: 宋處州龍泉人,字元善。神宗熙寧間進士。為廣親、睦親宅教授。通制澧州,知建昌軍,皆有善政。進右正言、左司諫,論蘇軾、蘇轍深毀熙寧之政,奏逐其門下士晁補之等。時濱、棣等州歲被水患,建議減免租賦,以綏流民。累遷工部侍郎,進刑部尚書。以樞密院直學(xué)士知揚州,徙定州,繕葺甲胄,加強邊備。召為吏部尚書。仕至同知樞密院事,以病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