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東莞人。武宗會昌時帝好神仙,集以山人進(jìn)。宣宗即位,流嶺南,居羅浮山。大中末復(fù)征至長安,召問長生術(shù)。尋歸羅浮。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道士。武宗時以山人進(jìn)。宣宗即位后流嶺南,居羅浮山。世稱羅浮山人、軒轅先生。大中十二年(858)召至長安,宣宗垂問長生之術(shù)及治國之要。留居月余,即堅辭歸山。拜廣州司馬而不受,仍歸羅浮。卒年不詳。事跡見《舊唐書·宣宗紀(jì)》、《太平廣記》卷七九引《感定錄》。《大還丹照鑒》存其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二
軒轅集,世稱羅浮先生。唐武宗好談神仙,集以山人進(jìn)。唐宣宗即位,流嶺南,居羅浮山。大中十一年(八五七),徵至長安,尋歸羅浮。事見《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二、《全唐文》卷九二八、明姚良弼修嘉靖三十五年刊《惠州府志》卷一四。詩一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集。會昌時人。武宗好神仙。集以山人進(jìn)。宣宗即位。流嶺南。居羅浮山。大中十一年復(fù)徵至長安。召問長生術(shù)。尋歸羅浮。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鄧州南陽人,字潤卿。宣宗大中進(jìn)士。唐末為廣文博士。曾隱居茅山,后寓吳中。與皮日休、陸龜蒙多有交游。工詩,多抒旅思羈愁。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潤卿,南陽(今屬河南)人。武宗會昌五年(845),嘗以狀元及第,旋復(fù)考駁落。宣宗大中間始登進(jìn)士第,后為廣文博士。懿宗咸通前后,隱居茅山學(xué)道,世稱華陽山人、華陽道士。又寓吳中,與皮日休、陸龜蒙等人交游頗密,多有唱和。計有功稱“其詩多羈旅感激”,并贊譽其《旅泊吳門》一詩(《唐詩紀(jì)事》卷六四)。事跡散見《唐摭言》卷一一、《唐詩紀(jì)事》卷六四。《全唐詩》存詩16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2首。
唐詩匯評
張賁,生卒年不詳,字潤卿,南陽(今河南鄧州)人。大中中,登進(jìn)士第,官廣文博士。后歸隱茅山。成通末,旅居蘇州,與皮日休、陸龜蒙交游唱和?!?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十六首。

作品評論

唐摭言
張濆,會昌五年陳商下狀元及第,翰林覆落潰等八人,趙渭南貽濆詩曰:“莫向春風(fēng)訴酒杯,謫仙真?zhèn)€是仙才。猶堪與世為祥瑞,曾到蓬山頂上來?!?/blockquote>
唐詩紀(jì)事
(賁)唐末為廣文博士,寓吳中,與皮、陸二生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3 【介紹】: 唐彭城人,居遂昌,字道游。隱居天臺山,自號天臺耕人。善吐納之術(shù),肅宗召見,賜緋衣。后退居仙都山隱真巖,結(jié)廬金龍洞側(cè)。
全唐文·卷八百十二
處靜居天臺山。自號天臺耕人。會昌中。與葉藏質(zhì)應(yīng)夷節(jié)為林泉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懿宗咸通中舉進(jìn)士不第。嘗賦《月中桂樹》詩,中有“無因遂攀賞,徒欲望青蔥”之句,以寄憂郁之思。《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支。咸通時自號云居散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0—923 【介紹】: 唐末京兆萬年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昭宗龍紀(jì)元年進(jìn)士。歷遷中書舍入、兵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承旨。宰相韋貽范遭母喪,李茂貞欲貽范還相,偓執(zhí)不草麻。及帝自鳳翔還,偓處決機(jī)密,甚合帝意,屢欲相之,皆固讓。為朱溫所惡,累貶鄧州司馬。后召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避閩,依王審知而卒。工詩,其詩多寫艷情,稱“香奩體”。有《韓內(nèi)翰別集》、《香奩集》、《金鑾密記》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4—923,生年—作842 字致堯(《唐詩紀(jì)事》、《唐才子傳》),一作致光(《新唐書》本傳)。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其父韓瞻與李商隱聯(lián)襟。韓偓幼年即席賦詩,李即有“雛鳳清于老鳳聲”之稱賞。昭宗龍紀(jì)元年(889)進(jìn)士登第。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曾與宰相崔胤定策誅宦官劉季述,深為昭宗信任,屢欲拜相,偓固辭之。朱溫專權(quán),恨偓不附己,貶濮州司馬,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后召復(fù)原官,偓不敢入朝,舉家入閩依王審知而終。生平詳見《十國春秋》本傳、《新唐書》本傳、《唐詩紀(jì)事》卷六五、《唐才子傳》卷九。韓偓生逢亂世,詩作多與時局離亂有關(guān),如《亂后至近甸有作》、《亂后春日途經(jīng)野塘》、《感事三十四韻》、《避地寒食》等。南依王審知后,仍多故園之思,如《故都》、《中秋寄楊學(xué)士》等。他如懷古、詠物、寫景等詩,均有可誦之作?!抖蔟S閑覽》稱其作“詞致婉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三引)。南依王審知后“其詞凄楚,切而不迫”(《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五引《潘子真詩話》)。早年所作《香奩集》,人或以為“麗而無骨”(《許彥周詩話》)。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六以為和凝作,假名韓偓,后人已辨明此說之非。其《已涼》《重游曲江》等作,清麗可誦。詩集以四部叢刊《玉山樵人集(附香奩集)》為通行?!?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續(xù)拾》補(bǔ)斷句1。
唐詩匯評
韓偓(844-923?),字致免,一云字致光。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韓瞻之子,小字冬郎,十歲能詩,李商隱贈詩有“雛鳳清于老鳳聲”之句。龍紀(jì)元年(889),登進(jìn)士第,佐河中暮。召乞左拾遺。乾寧末,以刑部員外郎為鳳翔節(jié)度掌書記。光化中,自司勛郎中兼侍御史知雜入翰林充學(xué)士,遷左譯議大夫、中書舍人、兵戶二部侍郎、學(xué)士承旨。昭宗數(shù)欲以為相,皆辭讓。天復(fù)三年,以不附朱全忠,貶濮州司馬,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天祐二年,復(fù)召為學(xué)士,僅不敢歸朝,入閩依王審知,卒。有《韓偓詩》一卷、《香奩集》一卷、《金鑾密記》五卷,今存《香奩集》。后人輯有《韓輪林詩集》(或名《玉山樵人集》)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詞學(xué)圖錄
韓偓(約842-923) 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人。有《韓內(nèi)翰別集》、《香奩集》,人稱香奩體。王靜安輯《香奩詞》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
偓字致光。京兆萬年人。第進(jìn)士。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遺。累遷左諫議大夫。宰相崔允判度支。表以自副。入翰林為學(xué)士。遷中書舍人。從昭宗幸鳳翔。遷兵部侍郎。進(jìn)承旨。朱全忠惡之。貶濮州司馬。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挈其族南依王審知。卒。

作品評論

李商隱《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fēng)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夢溪筆談
唐韓偓為詩極清麗,有手寫詩百馀篇,在其四世孫奕處……慶歷中,予過南安見奕,出其手集,字極淳勁可愛。
彥周詩話
高秀實又云:“元氏艷詩,麗而有骨;韓偓《香奩集》,麗而無骨?!睍r李端叔意喜韓偓詩,誦其序云:“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美動七情?!毙銓嵲疲骸皠硬坏靡?,動不得也?!?/blockquote>
周紫芝《書韓承旨別集后》
渥(偓)為唐末宗社顛隮之際,竄身于戈戟森羅之中,雖扈從重圍,猶復(fù)有作。當(dāng)是之時,獨能崢嶸于奸雄群小之間,自立議論,不至詭隨,唐史臣稱之,以謂有一韓渥尚不能容,況于賢者乎?則知渥非荏苒于閨房衽席之上者,特游戲于此耳。
薛季宣《香奩集敘》
偓為詩有情致,形容能出人意表……富才情,詞致婉麗。
張侃《跋楝詞》
偓之詩,淫靡類詞家語,前輩或取其句,或剪其字,雜于詞中。歐陽文忠嘗轉(zhuǎn)其語而用之,意尤新。
對床夜語
韓偓在唐末粗有可取者,如“沙頭有廟青林合,驛步無人白鳥飛”、“細(xì)水浮花歸別浦,斷云含雨入孤村”、“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萬里長”,五言如“鳥啼深不見,人語靜先聞”,雖神氣短緩,亦微有深致。其《秋夜憶家》絕句云:“垂老何時見弟兄,背燈悲泣到天明。不知短發(fā)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莖?!逼喑杀嗌朴谠~者。若“挾彈少年多害物,勸君莫近五陵飛”,又“蕭艾轉(zhuǎn)肥蘭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是直訕耳。詩人比興掃地矣。
唐才子傳
偓自號“玉山樵人”,工詩,有集一卷。又作《香奩集》一卷,詞多側(cè)艷新巧。
唐音癸簽
韓致堯冶游情篇,艷奪溫、李,自是少年時筆。翰林及南竄后,頓趨淺率矣。
《詩源辨體》
韓偓《香奩集》皆裙裾脂粉之詩,高秀實云:“元氏艷詩,麗而有骨;韓偓《香奩集》,麗而無骨?!庇薨矗涸娒断銑Y》,奚必求骨?但韓詩淺俗者多,而艷麗者少,較之溫、李,相去甚遠(yuǎn)。
《唐詩韻匯》
唐詩七律……韓致光香奩秀麗,別自情深。
《古歡堂集?論七言律詩》
溫飛卿、韓致光輩,比事聯(lián)詞,波屬云委,學(xué)之成一家言,勝于生硬干酸者遠(yuǎn)矣。
《唐詩箋注》
韓偓、韋莊,亦宗中唐,而砥柱晚唐。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雖局于風(fēng)氣,渾厚不及前人,而忠憤之氣,時時溢于語外。性情既摯,風(fēng)骨自遒。慷慨激昂,迥異當(dāng)時靡靡之響。其在晚唐,亦可謂文筆之鳴鳳矣。變風(fēng)變雅,圣人不廢,又何必定以一格繩之乎!
紀(jì)昀《書韓致堯<香奩集>后》
《香奩》一集,詞皆淫艷,可謂百勸而并無一諷矣。然而至今不廢,比以五柳之閑情,則以人重也。著作之士,惟知文之能傳人,而不知人之能傳文,于此亦可深長思矣?!断銑Y》之詞,亦云褻矣。然但有悱惻眷戀之語,而無一決絕怨懟之言,是亦可以觀其心術(shù)焉。
紀(jì)昀《書韓致堯<翰林集>后》
致堯詩格不能出五代諸人上,有所寄托,亦多淺露。然而當(dāng)其合處,遂欲上躪玉溪、樊川,而下與江東相倚軋,則以忠義之氣發(fā)乎情,而見乎詞,遂能風(fēng)骨內(nèi)生,聲光外溢,足以振其纖靡耳。然則,詩之原本不從可識哉?
石洲詩話
韓致堯《香奩》之體,溯自《玉臺》。雖風(fēng)骨不及玉溪生,然致堯筆力清澈,過于皮、陸矣。何遜聯(lián)句,瘦盡東陽,固不應(yīng)盡以脂粉語植場也。
《七言律詩鈔》
韓致光哀音怨亂,不害其為丹山雛鳳。
《蛾木編》
晚唐有許用晦、曹堯賓、韓致堯、羅昭諫諸人,專為近體,古意寖哀。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唐末七言律,韓致堯為第一,去其香奩諸作,多出于愛君憂國,而氣格頓近渾成。
《石園詩話》
韓致堯……富于才情,詞旨靡麗。初喜為閨閣詩,后遭故遠(yuǎn)遁,出語依于節(jié)義,得詩人之正。
《唐七律詩鈔》
詩至晚唐,各體俱不振,獨七律不乏名篇。韓致堯完節(jié)孤忠,蒼涼激楚之音,洵屬一時無兩。
《東目館詩見》
韓致堯身遭杌捏,激而去國,托之香奩,具有寄意。即論艷體,亦是高手。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李益、盧綸,而專思律體,柔姿婉骨,最工言情。末遭亂離,故憂愛詞多,雖于詩格少衰,要自情芳可選。
《唐宋詩舉要》
吳北江曰:晚唐唯韓致堯為一大家,其忠亮大節(jié),亡國悲憤,具在篇章,蓋能于杜公外自樹一幟。
《詩境淺說》
致堯少年,喜為香奩詩。其后節(jié)操岳然,詩格亦歸雅正。
《唐人絕句精華》
偓以香奩詩得名一時,《唐詩紀(jì)事》以為五代間和凝嫁名,葛立方《韻語陽秋》據(jù)《香奩集》中《無題》詩序證為偓作,許學(xué)夷《詩源辨體》又舉出吳融集荷和偓《無題》三首,與《香奩集》中《無題》詩同韻,斷定香奩非和嫁名??纪硖圃娪袃煞N:一沿白居易新體樂府道路,詩中多寓諷刺,流為宋代以議論為詩;一效溫、李綺麗之體,而有香奩一類之作,流為五代之閨情詞。蓋風(fēng)氣推移有如此者,不足怪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881 【介紹】: 唐長洲人,字魯望,號江湖散人、天隨子、甫里先生。少高放,通《六經(jīng)》大義,尤明《春秋》。舉進(jìn)士,不中,往從湖州刺史張摶游,摶歷湖、蘇二州,辟以自佐。后退隱松江甫里,多所論撰,講論不倦。與皮日休齊名,時稱皮陸。有《甫里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81? 字魯望,吳郡(今江蘇蘇州)人。舉進(jìn)士,不第。隱居松江甫里,自稱江湖散人,又號天隨子、甫里先生。懿宗咸通十年(869),崔璞以諫議大夫出為蘇州刺史,陸以所業(yè)謁崔,得識皮日休,相與唱和。后自編其唱和詩為《松陵唱和集》。咸通后期至僖宗乾符中期,張摶為湖、蘇州刺史,辟以自佐。乾符六年(879)春臥病笠澤(松江之別名),隱居著書,自編其詩文為《笠澤叢書》。約于中和初(881)疾卒。生平見《新唐書》本傳。其詩近體受溫李影響,皮日休云:“近代稱溫飛卿、李義山為之最,俾生參之,未知其孰為之后先也”(《松陵唱和集序》)。古體則多承韓愈一路,以鋪張奇崛為主。沈德潛則以為其唱和詩“另開僻澀一體”(《唐詩別裁集》卷四)。南宋葉茵嘗合《笠澤叢書》、《松陵集》編成《甫里先生文集》,常見者有《四部叢刊》本20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3首,斷句10。
唐詩匯評
陸龜蒙(?-約881),字魯望,自號甫里先生、天隨子、江湖散人,蘇州吳(今江蘇吳縣)人。幼聰穎,善屬文,通《六經(jīng)》大義,尤明《春秋》。舉進(jìn)士不第。從湖、蘇二州刺史張搏游,引為從事。后隱居松江甫里,多所論撰。與皮日休為友,世稱“皮陸”。后以高士召,不至。與李蔚、盧攜交厚,二人為相,召拜左拾遺,詔下,已卒。有《笠澤叢書》三卷、與皮日休唱和詩《松陵唱和集》十卷,今存;又《詩編》十卷、《賦》六卷,己佚。宋人輯有《甫里先生集》二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四卷。
全唐文·卷八百
龜蒙字魯望。蘇州人。舉進(jìn)士一不中。從湖州刺史張搏游。為湖蘇二郡佐。去居松江甫里。自謂江湖散人?;蛱柼祀S子甫里先生。以高士召不至。李蔚盧攜素與善。及當(dāng)國。召拜左拾遺。詔下日卒。光化中。韋莊表贈右補(bǔ)闕。

作品評論

皮日休《松陵集序》
有進(jìn)士陸龜蒙字魯望者,以其業(yè)見造凡數(shù)編。其才之變,真天地之氣也。近代稱溫飛卿、李義山為之最,俾生參之,未知其孰為之后先也。
陸龜蒙《甫里先生傳》
少攻歌詩,欲與造物者爭柄,遇事輒變化,不一其體裁。始則凌轢波濤,穿穴險固,四鎖怪異,破碎陣敵,卒造平淡而后已。
唐摭言
陸龜蒙,字魯望,三關(guān)人也。幼而聰悟,文學(xué)之外,尤善談笑,常體江、謝賦事,名振江左。居于姑蘇,藏書萬馀卷,詩篇清麗,與皮日休為唱和之友?!瓍亲尤A奠文千馀言,略云:“大風(fēng)吹海,海波滄漣;涵為子文,無隅無邊。長松倚雪,枯枝半折,挺為子文,直上巔絕。風(fēng)下霜時,寒鐘自聲,發(fā)為子文,鏗鏘杳清。武陵深闃,川長晝白,間為子文,渺芒岑寂。豕突鯨狂,其來莫當(dāng);云沈鳥沒,其去倏忽。膩若凝脂,軟于無骨。霏漠漠,澹涓涓,春融冶,秋鮮妍。觸即碎,潭下月;拭不滅,玉上煙?!?/blockquote>
詩林廣記
冷齋序《魯訔注杜工部詩》云:“陸龜蒙得杜詩之贍博,尚軒然自號一家,嚇世喧俗?!?/blockquote>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
萬古幽人在澗阿,百年孤憤竟如何?無人說與天隨子,春草輸贏較幾多。
唐音癸簽
陸魯望江湖自放,詩興宜饒,而墨彩反復(fù)黯鈍者,當(dāng)由多學(xué)為累,苦欲以賦料入詩耳。陶潛詩胸中若不著一字者。弘景識字多,吮毫彌拙矣。參三隱君得失,可證林吟功。
《詩源辨體》
陸龜蒙、皮日休唱和多次韻之作,七言律《鼓吹》所選僅得一二可觀,其他多怪惡奇丑矣。
《唐詩品匯刪?七言律》
陸龜蒙另具清逸之慨,開宋人通衢也。
《唐詩別裁》
龜蒙與皮日休倡和,另開僻澀一體,不能多采。
《貞一齋詩說》
七言律古今所尚……陸魯望自出變態(tài),覺蒼翠逼人。
《唐詩箋注》
魯望詩最多,時有佳句,而率筆亦甚,晚唐習(xí)氣如此。
《唐七律雋》
魯望行芳品潔,為吾邑詩人之最。其《松陵倡和集》多膾炙之句,但蕪音累氣亦所不免,實開宋人粗□一派,故甄汰頗嚴(yán),不敢阿所好也。
養(yǎng)一齋詩話
陸魯望古風(fēng)律體,不散漫則湊帖,佳詩甚寥寥;每覽其詩,倉卒惟恐不盡。然有二絕句可喜,皮襲美不能為也?!傲觋柤训匚裟暧危x朓青山李白樓。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fēng)影落春流?!薄扒覍⒔z?系蘭舟,醉下煙汀減去愁。江上有樓君莫上,落花隨水正東流?!薄八靥f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住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fēng)清欲墮時?!倍艘云?、陸為晚唐高手,且謂皮、陸為唱和勁敵。
《通齋詩話》
陸甫里之風(fēng)致,似較襲美為優(yōu)。五言如“分野墾多蹇、連山卦少亭”、“匹夫能曲踴,萬騎可橫行”、“硯拔萍根洗,舟沖蓼穗撐”、“短床編翠竹,低幾憑紅檉”……七言如“清樽林下看香印,遠(yuǎn)岫窗中掛缽囊”、“庭前有蝶爭煙蕊,簾外無人報水筒”、“繁弦似玉紛紛碎,佳使如鴻一一驚”、“登山凡著幾綱屐,破浪欲乘千里船”……凡此諸聯(lián),澹冶之間,仍寓沖融之態(tài),不似襲美一味幽奇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杜子美、韓退之,極力馳騁,排比為多,精意為文,時發(fā)深抱,然如祜樹生秋,已無風(fēng)采。夫其散漫漁樵,流連酒茗,天情自朗,故發(fā)語猶超?!段甯琛?、《二遺》,獨深寄托,開后來之體?!蹲郧病范?,雅懷深致,妙有遺音。
《詩學(xué)淵源》
(龜蒙)詩與襲美同體,而琢削過之,蓋效退之而未至者也。而近體或似溫、李,而清麗則遜前人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6—904或907 【介紹】: 唐末池州石埭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傳為杜牧出妾所生子。早有才名,屢試不第。后以詩謁朱溫,受薦于禮部,中大順二年第八名進(jìn)士,時年四十六。以世亂,旋歸山。宣州節(jié)度使田頵辟為從事。唐昭宗天復(fù)三年,頵起兵叛楊行密,遣其奉使于汴。及頵敗死,溫以其才表授翰林學(xué)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一說時為天祐初,以遘重疾,旬日而卒。一說時為后梁建國初,五日而卒。工律絕,詩風(fēng)淺易。有《唐風(fēng)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6—904 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排行十五,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相傳杜牧為池州刺史時,妾周氏有孕,嫁鄉(xiāng)人杜筠而生荀鶴(《二老堂詩話》引《池陽集》),后人多以為妄。早年讀書于九華山,與顧云、殷文圭等為友。累舉進(jìn)士不第,漫游閩越、荊楚、梁宋等地,復(fù)歸隱山中15年。昭宗大順二年(891)登進(jìn)士第,時危世亂,復(fù)還舊山。宣州節(jié)度使田頵辟為從事。天復(fù)三年(903),為頵出使大梁。頵兵敗,遂留梁。天祐元年(904),朱溫奏為翰林學(xué)士、主客員外郎,遇疾,旬日而卒(據(jù)《舊五代史》本傳及岑仲勉《補(bǔ)唐代翰林兩記》考證,《北夢瑣言》謂天祐四年梁受禪后卒)。生平事跡散見《舊五代史》本傳、《北夢瑣言》卷六及卷七、《鑒誡錄》、《唐詩紀(jì)事》卷六五、《唐才子傳》卷九。荀鶴自云“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于唐末亂離之中,上承元、白一派,以短小精悍之律絕、淺近通俗之語言,白描之手法,反映民生疾苦,抨擊黑暗現(xiàn)實,自成一家,后人稱為“杜荀鶴體”(《滄浪詩話·詩體》)?;蛞云湓姟氨少到住倍僦?《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三引《幕府燕閑錄》),未為篤論。著有《唐風(fēng)集》(又稱《杜荀鶴文集》)3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續(xù)拾》補(bǔ)入4首,斷句6。
唐詩匯評
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實妄。初貧寒,讀書九華山,與顧云、殷文圭等為友。累舉進(jìn)士不第,后歸隱山中十五年。大順二年(891),登進(jìn)士第,時危世亂,復(fù)還舊山。宣州節(jié)度使田頵辟為從事。天復(fù)三年,出使大梁。值頵兵敗,遂留大梁。天祐元年,朱溫奏為翰林學(xué)士、主客員外郎,遇疾,旬曰而年。荀鶴工近體詩,于晚唐自成一體。初及第時,自編歌詩為《唐成集》三卷。今存《杜荀鶴文集》三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作品評論

顧云《杜荀鶴文集序》
(河?xùn)|裴公)以生詩有陳(伯玉)體,可以潤國風(fēng),廣王澤,故擢以塞詔,競勉為中興詩宗。生謝而退。明年,寧親江表,以仆故山偕隱者,出平生所著五七言凡三百篇見簡。其雅麗清省激越之句,能使貪吏廉、邪臣正、父慈子孝、兄良弟悌,人倫之紀(jì)備矣。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fā),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吞賈、喻八九于胸中,曾不蠆介?;蚯榘l(fā)乎中,則極思冥搜,神游希夷,形??菽荆迓晞谟诤粑?,萬象悉于抉剔,信詩家之雄杰者也!
鑒誡錄
梁朝杜舍人荀鶴為詩愁苦,悉千教化,每于吟諷,得其至理?!旁诹撼?,獻(xiàn)朱太祖《時世行》十首,欲令太祖省徭役,薄賦斂。是時方當(dāng)征伐,不洽上意,遂不見遇,旅寄寺中。敬相公翔謂杜曰:“希先輩稍刪古風(fēng),即可進(jìn)身,不然者虛老矣?!倍潘煺n頌德詩三十章,以悅太祖。議者以杜雖有玉堂之拜,頓移教化之詞,壯志清名,中道而廢。
舊五代史本傳
(荀鶴)善為詩,辭句切理,為時所許。
云谷雜記
顧云序其集(按指荀鶴《唐風(fēng)集》)云:“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fā),可以左攬工部決,右柏翰林肩?!笔且攒鼹Q可并李、杜也。荀鶴之詩溺于晚唐之習(xí),蓋韓偓、吳融之流,以方李、杜則遠(yuǎn)矣。然解道寒苦羈窮之態(tài),往往有孟郊、賈島之風(fēng)。
《藝苑雌黃》
唐風(fēng)集》中詩極低下,如“要知前路事,不及在家時”、“不覺里頭成大漢,初看竹馬作兒童”之句,前輩方之為《太公家教》。惟《春宮怨》一聯(lián)云:“風(fēng)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睘橐黄?。而歐陽永叔《歸田錄》乃公周樸之句,不知何以云然。
唐才子傳
荀鶴苦吟,平生所志不遂,晚始成名,況于亂世,殊多憂惋思慮之語,于一觴一詠,變俗方雅,極事物之情,足丘壑之趣,非易能及者也。
唐音癸簽
杜彥之俚成,以衰調(diào)寫衰代,事情亦真切。
《唐詩品匯刪?七言律》
杜荀鶴、李山甫則委巷說矣。
《網(wǎng)師園唐詩箋》
彥之詩風(fēng)神雋雅。
《石園詩話》
晚唐詩人有佳句而多俗言者,杜彥之荀鶴是也?!俺卸鞑辉诿?,教妾若為容”、“溪山入城郭,戶口半漁樵”、“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九州有路休為客,百歲無愁即是仙”、“故園何啻二千里,新雁才聞一兩聲”、“高下麥苗新雨后,淺深山色晚晴時”,皆為佳句。“生應(yīng)無暇日,死是不吟時”、“舉世盡從愁里過,誰人肯向死前休”,雖俗而有意趣。其馀如“世間何事好,最好莫過詩”、“爭知百歲不百歲,未合白頭今白頭”之類,未免詩如說話矣。其起結(jié)之句,尤多率易。
愛日精廬藏書志
引葉坦跋:其詩雖晚唐,直入風(fēng)雅,亦工部之的派也。佳章妙筆,可稱合璧。
《東目館詩見》
杜荀鶴近體直攄胸臆,有一唱三嘆之妙。
《詩學(xué)淵源》
(荀鶴)詩思清奇,以大歷為歸。七言氣質(zhì)尤高,為晚唐之上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蘇州吳人,客居越地,自號五云溪人。懿宗、僖宗時在世。撰有《云溪友議》,多記中、晚唐詩人事。
全唐文·卷八百四
攄自號五云溪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僖宗時宮女。于祐臨流浣手,于御溝中拾得一葉,上有詩。祐亦題詩于葉,置溝上流,韓氏拾之。后帝放宮女,韓氏嫁祐成禮,各于笥中取紅葉相示,韓氏遂有“方知紅葉是良媒”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會稽人,一名遇,自號會稽山人。舉止疏野,襟懷曠達(dá)。僖宗光啟中因黃巢軍入關(guān)中,自京入蜀。工畫,曾畫應(yīng)天寺東壁,以筆精墨妙、情高格逸稱。現(xiàn)存之《高逸圖》據(jù)宋徽宗題系位所繪。又工書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57—918 【介紹】: 五代時吳越國主錢镠夫人。安國人。閨門整肅,孝敬盡禮。镠性嚴(yán)急,常怡顏以諫之。歷封燕、晉二國,至吳越國正德夫人。夫人每歲春必歸衣錦軍,镠語之曰:“陌上花開可緩歸?!睍r人用其語以為歌曲。有子十三人。卒謚莊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球。唐末蜀人,世稱唐隱居。好吟詩,有所得,即將稿捻為丸,投入瓢中。后臥病,投瓢于江。瓢至新渠,有識之者檢得,十才二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一作唐球,成都(今屬四川)人。性曠逸,隱于味江山。每騎青牛入市,至暮醺酣而歸。世稱味江山人、唐山人、唐隱居。昭宗時,王建帥蜀,召為參謀,辭不就。好吟詠,每有所得,即將稿捻為丸投大瓢中,數(shù)日后方補(bǔ)足成詩。后臥病,投瓢于錦江,望而祝曰:“茲文茍不沉沒,得之者方知吾苦心耳?!焙笃盀槿怂茫娝炝鱾?。事跡散見《詩話總龜》卷四六、《竹莊詩話》卷二一、《唐詩紀(jì)事》卷五〇、《唐才子傳》卷一〇。其詩多為隱逸題詠酬贈之作,孫光憲稱其“詩思游歷不出二百里”(《唐詩紀(jì)事》卷五〇引《北夢瑣言》)。而楊慎稱其《送友人歸邛州》詩云:“此詩為集中第一”(《升庵詩話》卷八)。亦工寫景。《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唐求集》1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唐求,生卒年不詳,一作唐球,成都(今屬四川)人。性疏放曠逸,不樂仕進(jìn),居灌縣味江山,人稱唐隱居。王建為蜀帥,召為參謀,不就。好吟詩,每詩成,即捻稿成丸納大瓢中。后病,投瓢于江,曰:“斯文茍不沉沒,得者方知吾苦心爾。”有《唐求集》一卷。《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茅亭客語》
唐末蜀州青城縣味江山人唐求,至性純愨,篤好雅道,放曠疏逸,幾乎方外之士也。每入市,騎一青牛,至暮醺酣而歸。非其類,不與之交。或吟詠有所得,則將稿捻成為丸,內(nèi)于大瓢中。二十馀年,莫知其數(shù),亦不復(fù)吟詠。其贈送寄別人之詩,布于人口。暮年因臥病,索瓢致予江中,曰:“斯文茍不沉沒于水,后之人得,方知我苦心爾?!逼列虑?,有識者云:“唐山人詩瓢也。”探得之,已遭漂潤損壞,十得其二三,凡三十馀篇,行于世。
韻語陽秋
鄭棨詩思在灞橋風(fēng)雪中驢子上,唐求詩所游歷不出二百里,則所謂思者,豈尋常咫尺之間所能發(fā)哉!
唐詩紀(jì)事
球有詩名,如《臨池洗硯》云:“恰似有龍深處臥,被人驚起黑云生?!庇钟小皾u寒沙上路,欲暖水邊樹”,亦佳句也。
唐才子傳
(求)酷耽吟調(diào),氣韻清新,每動奇趣,工而不僻,皆達(dá)者之詞。所行覽不出二百里間,無秋毫世慮之想。
《十三唐人詩?唐球詩呂潛序》
世稱唐山人詩瓢,第謂隱居獨善者流耳。以余觀其行事,固介然節(jié)義士也……蓋山人生唐末,不屈志權(quán)帥,亮節(jié)高風(fēng),可干霄漢。其之于詩,精靈炳朗,不□□□□,有如斯也。今讀其詩,僅三十馀首,蒼勁閑逸,猶可想見其人。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唐)隱居負(fù)性高古,詩冷峻,得賈生之骨。觀其不茍傳于后世,詩志可知矣。惜瓢中之詩,大半為屈正則所收,流傳人間者,如食罕味,忽忽欲盡耳。特附賈氏升堂之后,以褒其志。
《東目館詩見》
唐求字字著意,棱露不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中寶鼎人,字紀(jì)化。薛存誠孫。性輕佻,恃才傲物,每入朝,必弄笏而行,旁若無人。累遷祠部員外郎。僖宗文德元年,為禮部員外郎。昭宗時,遷中書舍人。乾寧三年,以禮部侍郎知貢舉,時稱得人。歷戶、兵二部侍郎,遷御史中丞。天復(fù)中,為宰相崔胤所惡,貶溪州刺史,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紀(jì)化,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西南)人。薛存誠之孫。性輕佻,恃才傲物。每入朝省,必弄笏而行,旁若無人。曾任祠部員外郎。僖宗文德元年(888)任禮部員外郎,昭宗時遷中書舍人,乾寧三年(896)拜禮部侍郎知貢舉,時稱貢舉得人。歷戶、兵二部侍郎,后授御史中丞。天復(fù)中,為宰相崔胤所惡,貶為溪州刺史(《唐摭言》謂登州司馬),卒。事跡散見《唐摭言》卷一二,新、舊《唐書·薛存誠傳》附,《唐詩紀(jì)事》卷六七。昭緯能詩,文章秀麗,好唱《浣溪紗》詞?!?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
全唐文·卷八百十九
昭緯。贈刑部侍郎存誠曾孫。乾寧中為禮部侍郎。知貢舉。為崔允所惡。出為溪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荊州人,自號東甌散人。唐時以征辟為永嘉令,累遷右補(bǔ)闕。唐末恥仕梁王朱溫,避地入閩。有《東浮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7? 自號“東甌散人”,荊州(今屬湖北)人。唐末避亂,與母遷至永嘉隱居。昭宗時,出為永嘉縣令。后避亂入閩,以右補(bǔ)闕召,未赴,卒于閩中。生平見黃滔《祭崔補(bǔ)闕道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九。道融稟性高奇,工絕句。其《銅雀妓》、《春閨》等詩,語意妙甚,尤為人所稱道。辛文房稱為晚唐之出類拔萃者?!?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其《申唐詩》三卷,《直齋書錄解題》錄其《東浮集》9卷(原10卷,500余篇),已佚。《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崔道融(?-907),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黃巢起義時,避地東浮,隱居溫州仙巖山,自號東甌散人。征為永嘉令。后入閩,依王審知,征為右補(bǔ)闕,未行,病卒。道融工詩,與方干、司空圖唱和,又與黃滔友善。乾寧二年(895),曾自編詩文為《東浮集》九卷,又撰四言詩六十九篇,述中唐以前事實,一事為一篇,編為三卷,名曰《申唐詩》,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道融)工絕句,語意妙甚,如《銅雀妓》云:“歌咽新翻曲,香銷舊賜衣。陵園風(fēng)雨暗,不見六龍歸?!薄洞洪|》云:“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滿泥。佳人持錦字,無雁寄征西?!薄都娜恕吩疲骸板eiL江水,悠悠遠(yuǎn)客情。落花相與恨,到地一無聲。”《寒食夜》云:“滿地梨花白,風(fēng)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獨貯遠(yuǎn)鄉(xiāng)情”等,尚眾。誰謂晚唐間,忽有此作,使古人復(fù)生,亦不多讓,可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矣。人悉推服其風(fēng)情雅度,猶恨出處未能梗概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