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6—835
【介紹】:
唐太原祁人,字簡輿。溫佶子。幼嗜學(xué),不喜試?yán)?,隱居王屋山,慨然有高天下之心。后為張建封署為節(jié)度參謀。穆宗長慶間,累轉(zhuǎn)殿中侍御史。出為朗州刺史,開后鄉(xiāng)渠九十七里,溉田二千余頃,郡人獲利。召拜侍御史。劾李祐違制進(jìn)馬,祐股戰(zhàn)汗流,自謂“膽落于溫御史”。尋拜御史中丞。性剛褊,不顧貴勢。文宗太和初,興元軍亂,殺節(jié)度使李絳,乃以造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往定其亂。入為兵部侍郎,又出為河陽節(jié)度使,開浚懷州枋口堰,溉四縣田五千余頃。入為御史大夫,轉(zhuǎn)禮部尚書,卒。有集。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造字簡輿。河內(nèi)人。穆宗朝累拜御史中丞。遷尚書右丞。加大中大夫。封祁縣子。轉(zhuǎn)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右仆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2—846
【介紹】:
唐華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貞元十六年進(jìn)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時,歷遷翰林學(xué)士、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請亟捕兇手。以越職言事,貶江州司馬。穆宗長慶初,累擢中書舍人,乞外任,為杭州刺史,筑堤捍錢塘湖,溉田千頃。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復(fù)除蘇州刺史。文宗立,入為秘書監(jiān),遷刑部侍郎。大和三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遂居洛陽。晚年奉佛,以詩酒自娛。武宗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工詩,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詩文與元稹齊名,世號“元、白”。晚年與劉禹錫唱和,又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72—846
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排行二十二。下邽(今陜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屬山西)。先世本龜茲人,漢時賜姓白氏。卒謚文,后人又稱白文公。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登進(jìn)士第。十九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盩厔(今陜西周至)尉,二年自集賢校理充翰林學(xué)士。五年改官京兆府戶曹參軍、翰林學(xué)士,六年丁母憂去官。此數(shù)年為諫官期間,屢上奏章請革弊政,為宦官及舊官僚集團(tuán)所切齒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輝煌組詩《秦中吟》、《新樂府》即作于此時。十年六月,因上書論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張捕賊雪恥,引起宦官及舊官僚集團(tuán)不滿,以越職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贊善大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后轉(zhuǎn)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誥及中書舍人。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自中書舍人出為杭州(今屬浙江)刺史。敬宗寶歷元年(825)自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再出為蘇州(今屬江蘇)刺史。在杭州及蘇州期間,興修水利,恤貧安民,深受百姓愛戴。后返長安,相繼出任秘書監(jiān)及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險惡,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辭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xì)w洛陽(今屬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長安。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陽龍門山。生平見李商隱《唐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銘》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有宋陳振孫《白文公年譜》、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譜》,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譜》為詳備。白居易為唐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及文學(xué)理論家,與元稹齊名,并稱“元白”,然白實勝于元,故宋人錢易稱“白居易為人才絕”(《南部新書》卷三)。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舊唐書·元白傳贊論》盛稱其奏議為“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響,而“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實居主導(dǎo)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濟(jì)”之諷諭詩乃其文學(xué)理論“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之實踐,如《秦中吟》、《新樂府》組詩等均為諷諭詩之名篇,尤以《新樂府》五十首為最,不僅主題鮮明,措辭尖銳,且整體構(gòu)架精巧縝密,體現(xiàn)敘事與議論之統(tǒng)一,突破“怨而不怒”之傳統(tǒng),描寫人物形象細(xì)膩生動,確系詩歌領(lǐng)域一大創(chuàng)新?!霸腕w”之創(chuàng)制亦為白氏之重大貢獻(xiàn)。所謂“元和體”,以作者個人言之,即包括其《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歌行、《東南行一百韻》等長篇排律及次韻相酬之作、流連光景之小詩,其中尤以“感傷詩”中之《長恨歌》、《琵琶行》,在當(dāng)時已享“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之盛譽(唐宣宗吊白居易詩),后世且譽為“古今長歌第一”(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二五)。其余如“雜律詩”內(nèi)景中寓情之《錢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見長之《問劉十九》等,皆能以小見大,以少勝多,成為千古傳誦之名篇。白氏之作雖傷于“大露太盡”(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語言樸直,而其藝術(shù)特點乃“用語流便”(許學(xué)夷《詩源辨體》),平易近人,章法變化多端,每能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用常得奇”(《藝概·詩概》),“眼前能轉(zhuǎn)物,筆下盡逢源”(張镃《南湖集》卷四《讀樂天詩》)。晚年詩“極高妙”(趙令畤《侯鯖錄》卷七引蘇軾語),愈益淡遠(yuǎn)曠達(dá)。許學(xué)夷復(fù)謂其詩“敘事詳明,議論痛快,此皆以文為詩,實開宋人之門戶耳”(《詩源辨體》卷二八)??傊自娭囆g(shù)境界須千錘百煉始能臻此,世以“輕率”譏之,實不足取。明江進(jìn)之《雪濤小書·評唐》論白居易之歷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樣,后不照來者議。意到筆隨,景到意隨,世間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詩內(nèi)。詩之境界,到白公不知開闊多少。較諸秦皇、漢武,開邊啟境,名曰‘廣大教化主’,所自來矣?!卑拙右自娢娜驘o注本。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箋?!纷顬橥陚洹Q芯恐饔嘘愐 对自姽{證稿》等。資料匯編有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8首,44句。
唐詩匯評白居易(772-846),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徙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新鄭(今屬河南)。幼聰慧。建中末,兩河用兵,寄家符離,播遷吳越。貞元十六年(800),登進(jìn)士第。又登書判拔萃、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元和元年,授盩厔尉。三年,除左拾遺,為翰林學(xué)士,居諫職內(nèi)廷,直言無諱避;又為《秦中吟》、《新樂府》,指斥時事,故為權(quán)近所惡。丁母憂,服除,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上疏請捕刺武元衡之兇手,貶江州司馬。量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召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出為杭、蘇二州刺史。大和初,任秘書監(jiān)、刑部侍郎。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歷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閑居洛陽,皈依佛教,吟詠自適,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卒。居易于元和中提倡新樂府,指斥時弊,反映民瘼,創(chuàng)通俗一派,影響深遠(yuǎn)。與元稹交厚,世稱“元白”,詩稱“元白體”。晚年居洛,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世稱“劉白”。自編《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宋初佚五卷。今有《白氏長慶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三十九卷。
詞學(xué)圖錄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徙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有《白氏長慶集》,存詞30余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白居易(772—846) 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鄭。貞元十六年(800)進(jìn)士,后與元稹同登書判拔萃科。歷任翰林學(xué)士、江州司馬、襄州別駕、蘇州刺史、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后人又稱白傅或白太傅,官終刑部尚書。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與元稹并稱“元白”,又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曾作七律《盧侍御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詩,借黃鶴樓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之情。
全唐詩補逸白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后遷居下邽。貞元十六年擢進(jìn)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任左拾遺,出為江州司馬,歷刺杭、蘇二州,以刑部尚書致仕。會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補詩二首。(復(fù)出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徙下邽。貞元十四年進(jìn)士。元和元年制策乙等。累轉(zhuǎn)主客郎中知制誥。文宗朝授太子少傅。封馮翊縣侯。會昌中以刑部尚書致仕。大中元年卒。年七十六。贈右仆射。
作品評論
元稹《白氏長慶集序》樂天之長,可以為多矣。夫諷諭之詩長于激;閑適之詩長于遣;感傷之詩長于切;五言律詩百言而上長于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于情。
詩人主客圖廣大教化主:白居易。
司空圖《與王駕評詩》元白力勍而氣孱,乃都市豪估耳。
唐摭言白樂天去世,大中皇帝以詩吊之曰:“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舊唐書本傳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自讎校至結(jié)綬畿甸,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
六一詩話仁宗朝,有數(shù)達(dá)官以詩知名,常慕“白樂天體”,故其語多得于容易。
《詩病五事》如白樂天詩詞甚工,然拙于紀(jì)事,寸步不移,猶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白居易亦善作長韻敘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淺切,又不能更風(fēng)操,雖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讀而易厭也。
冷齋夜話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故唐末之詩近于鄙俚。
西清詩話白樂天詩自擅天然,貴在近俗;恨為蘇小,雖美終帶風(fēng)塵耳。
詩話總龜后集作詩貴雕琢,又畏有斧鑿痕;貴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為難。劉夢得稱白樂天詩云:“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世人方內(nèi)欲相從,行盡四維無處覓?!?/blockquote>歲寒堂詩話
梅圣俞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白樂天長處,然情意失于太詳,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淺近,略無馀蘊,此其所短處。
猗覺寮雜記
“親家翁”、“開素”、“鵲樓河”,皆俗語。白樂天用俗語為多,《贈皇甫郎中親家翁》詩:“晚核嘉姻不失親。”又云:“月終齋滿誰開素,須記奇章置一筵?!庇衷疲骸皟此迄o樓河:
觀林詩話
樂天云:“近世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文,又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比粯诽旒戎f應(yīng)物之詩,而乃自甘心于淺俗,何耶?豈才有所限乎?
苕溪漁隱叢話
《法藏晬金》云:余嘗愛樂天詞旨曠達(dá),沃人胸中。有句云:“我無奈命何,委順以待終。命無奈我何,方寸如虛空。”夫如是則造化均偏,不足為休戚,而況時情物態(tài),安能刺鯁其心乎?
《朱子全書?論詩》
樂天人多說其清高,其實愛官職,詩中及富貴處,皆說得口津律底涎出。
《臞翁詩評》
白樂天如山東父老課農(nóng)桑,事事言言皆著實。
詩人玉屑
張文潛云:世以樂夭詩為得于容易,而耒嘗于洛中一士人家見白公詩草數(shù)紙,點竄涂抹,及其成篇,殆與初作不侔。
詩人玉屑
苕溪漁隱臼:樂天詩雖涉淺近,不至盡如冷齋所云。余舊嘗于一小說中曾見此說,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載之詩話,是豈不思詩至于老嫗解,烏得成詩也哉!余故以文潛所言,正其謬耳。
詩人玉屑
白氏集中,頗有遣懷之作,故達(dá)道之人,率多愛之。
詩林廣記
陳后山云:陶淵明之詩,寫其胸中之妙。無陶之妙而學(xué)其詩,終為樂天耳。《青箱雜記》云:白樂天詩,達(dá)者之詞也。
滹南詩話
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允滿,殆與元氣相侔。至長韻大篇,動數(shù)百千言,而順適愜當(dāng),句句如一,無爭張牽強(qiáng)之態(tài)。此豈撚斷吟須、悲鳴口吻者所能至哉!而世或以淺易輕之,蓋不足與言矣。
四友齋叢說
余最喜白太傅詩,正以其不事雕飾,直寫性情。夫《三百篇》何嘗以雕繪為工耶?世又以元微之與白并稱,然元已自雕繪,唯諷諭諸篇差可比肩耳。
《藝苑卮言》
張為稱白樂天“廣大教化主”。用語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長,極有冗易可厭者。少年與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語,千篇一律。詩道未成,慎勿輕看,最能易人心手。
《藝苑卮言》
白極推重劉“雪里高山頭早白,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為有神助,此不過學(xué)究之小有致者。白又時時頌李頎“渭水自清涇至濁,周公大圣接輿狂”,欲模擬之而不可得。徐凝“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極是惡境界,白亦喜之,何也?風(fēng)雅不復(fù)論矣,張打油、胡釘鉸,此老便是作俑。
李維楨《讀蘇侍御詩》
香山以禪為詩,以詩為禪。前乎此者,有王右丞;后乎此者,有蘇端明,與香山材相等。三人詩格多因時代,不必求異,不必求同,此其入禪深處。夫無名,名之至也。
《詩藪?內(nèi)編》
樂天詩世謂淺近,以意與語合也。若語淺意深,語近意遠(yuǎn),則最上一乘,何得以此為嫌?《明妃曲》云:“漢使卻回頻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土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三百篇》、《十九首》不遠(yuǎn)過也。
胡應(yīng)麟《題白樂天集》
唐詩文至樂天,自別是一番境界、一種風(fēng)流,而世規(guī)規(guī)以格律掎之,胡耳目之隘也?
唐音癸簽
引劉全白語:白性倜儻,苦賦詩,尤工古歌。才調(diào)逸邁,往往興會屬辭,古人之善詩者亦不逮。
逸老堂詩話
白樂天詩,善用俚語,近乎人情物理。元微之雖同稱,差不及也。
《詩源辨體》
白樂天五言古,其源出于淵明,但以其才大而限于時,故終成大變。其敘事詳明,議論痛快,此皆以文為詩,實開宋人之門戶耳。
《詩源辨體》
五言古,退之語奇險,樂天語流便,雖其相反,而快心露骨處則同;就其所造,各極其至,非馀子所及也。司空圖謂“元白力勍而氣孱”,蓋以其語太率易,不蒼勁故耳。
《詩源辨體》
樂天五言古最多,而諸家選錄者少,蓋以其語太率易而時近于俗,故修詞者病之耳。然元和諸公之詩,貴快心盡意時縱恣自如,故予謂樂天詩在退之之下,東野之上?;蛴腥∮跂|野而無取于樂天,非所以論元和也。
《詩源辨體》
樂天七言古,《長恨》、《琵琶》敘事鮮明,新樂府議論痛快,亦變體也。
《詩源辨體》
樂天五七言律絕悉開宋人門戶,但欠蒼老耳。五言排律華贍整栗,而對尚工切,語皆琢磨,乃正變也。
《詩源辨體》
樂天詩,非不自知其變,但以其才大不能束縛,故不得不然。觀其《和答微之詩序》云:“頃者在科試間,常與足下同筆硯,每下筆時輒相顧,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則辭繁,意太切則言激。然與足下為文,所長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故知其不得不然耳。
《詩辯坻》
何元朗最喜白太傅,稱其“不事雕飾,直寫性情”,不知此政詩格所由卑也。
才調(diào)集補注
白公諷刺詩,周詳明直,娓娓動人,自創(chuàng)一體,古人無是也。凡諷諭之義,欲得深隱,使言者無罪,聞?wù)咦憬?。白公盡而露,其妙處正在周詳,讀之動人,此亦出于《小雅》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白傅實一清奇之才,歌行、曲引、樂府、雜律詩,故多可觀者。其病有二:一在務(wù)多,一在強(qiáng)學(xué)少陵。率爾下筆,秦武王與烏獲爭雄,一舉鼎而絕脰矣。
《載酒園詩話又編》
選白詩從無精識,喜恬澹者兼收鄙俚,尚氣格者并削風(fēng)藻,此子瞻所云“不與飯俱咽,即與飯俱吐”者也。
《唐音審體》
白傅詩平易坦直,如家人婦子談布帛菽粟事.自我作古,前人從無此格,豈非千古絕調(diào),然必不可效也。效他家不得,各隨其力之所至;而效白體不得,將流為淺率俚俗??贴]畫虎之辨,學(xué)者不可不慎所擇。
《古歡堂集雜著》
樂天(五律)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到語,皆他人所未發(fā)。(七絕)山峙云行,水流花開,似以作絕句為樂事者。
《唐七律選》
樂天為中唐一大作手,其七古五排,空前掩后,獨七律下乘耳,然猶領(lǐng)袖元和、長慶間。寶、太以后竊脂乞澤者,越若干年亦文豪也,若同時倡和,爭相摩仿,終不得似。此如東家效西家,才分懸遠(yuǎn)。
《中晚唐叩彈集例言》
唐人至白香山,獨辟杼機(jī),擺脫羈紲于諸家中,最為浩瀚。比之少陵,則泰山喬岳,一則長江大河。憂樂不同,而天真爛漫未嘗不同也;難易不一,而沉著痛快未嘗不一也。學(xué)者熟之,可以破拘攣,洗涂澤。
原詩
白居易詩,傳為老嫗可曉,余謂此言亦未盡然。今觀其集,矢口而出者固多,蘇軾謂其局于淺切,又不能變風(fēng)操,故讀之易厭。夫白之易厭,更勝于李(白)。然有作意處,寄托深遠(yuǎn),如《重賦》、《致仕》、《傷友》、《傷宅》等篇,言淺而深,意微而昆,此風(fēng)人之能事也。至五言排律,屬對精緊,使事嚴(yán)切,章法變化中,條理井然,讀之使人唯恐其競,杜甫后不多得者;人每易視白,則失之矣。
《唐詩成法》
白傅才大如海,書破萬卷,使生盛唐,當(dāng)與李、杜并驅(qū)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末季各有時尚,遂出真切平易,故往往失之淺俗,文章果關(guān)乎氣運耶!然雖無江河急流之勢,泰華嶄絕之峰,而中正和平,意如捫絲,兼以轉(zhuǎn)折靈變,動循法度,所以超乎群倫之上,出乎眾妙之中,至今膾炙人口,沁人心脾,良有以也。后人或無其才,或不肯讀書,喜其明白易解,妄步邯鄲,止得淺俗,故日趨卑下耳。嗚呼,白詩豈易學(xué)者哉!
高澍然《種竹山房詩稿序》
樂天取源之地何?杜子美是已。夫白之疏達(dá),視杜之沉郁不類也,要其性厚而氣舒,體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其視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謂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茲所以為唐一大宗歟?宋之歐陽永叔、陸務(wù)觀皆祖杜而宗白,復(fù)為宋大宗,則白之武往尾來,其源流遠(yuǎn)矣,學(xué)之者烏可不審其自哉!
《唐詩別裁》
樂天忠君爰國,遇事托諷,與少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變少陵之沉雄渾厚,不襲其貌而得其神也。
《唐詩別裁》
元、白譯律,滔滔百韻,使事亦復(fù)工穩(wěn),但流易有馀,變化不足。
《貞一齋詩說》
五言排律,至杜集觀止。若多至百韻,杜老止存一首,末亦未免鋪綴完局,緣險韻留剩后幅故也。白香山窺破此法,將險韻參錯前后,略無痕跡,遂得綽有馀裕。故百韻敘事,當(dāng)以香山為法。但此亦不必多作,恐涉夸多斗靡之習(xí)。
《劍溪說詩又編》
白樂天中懷坦蕩,見之于詩,亦洞澈表里,曲盡事情,俾讀者欣然如對樂易友也。然往往意太盡,語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唐宋詩醇》
唐人詩篇什最富者,無如內(nèi)居易詩。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視甫為多……蓋根柢六義之旨,而不失乎溫厚和平之意,變杜甫雄渾蒼勁而為流麗安詳,不襲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
隨園詩話
周元公云:“白香山詩似平易,間觀所存遺稿,涂改甚多,竟有終篇不留一字者?!庇嘧x公詩云:“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blockquote>甌北詩話
中唐以后,詩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體不甚精詣,故閱者多喜律體,不喜古體。唯香山詩,則七律不甚動人,古體則令人心賞意愜,得一篇輒愛一篇,幾于不忍釋手。蓋香山主于用意。用意,則屬對排偶,轉(zhuǎn)不能縱橫如意;而出之以古詩,則唯意之所至,辨才無礙。且其筆快如并剪,銳如昆刀,無不達(dá)之隱,無稍晦之詞;工夫又鍛煉至潔,看是平易,其實精純。劉夢得所謂“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者,此古體所以獨絕也。然近體中五言排律,或百韻,或數(shù)十韻,詩研煉精切,語工而詞贍,氣勁而神完,雖千百豈亦沛然有馀,無一懈筆。當(dāng)時元、白唱和,雄視萬代者正在此,后世卒無有能繼之,此又不徒以古體見長也。
甌北詩話
中唐詩以韓、孟、元、白為最。韓、孟尚奇警,務(wù)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務(wù)言人所共欲言。試平心論之,詩本性情,當(dāng)以性情為主。奇警者,猶第在同句間爭難斗險,使人蕩心駭目,不敢逼視,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較勝于韓、
甌北詩話
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敵。然香山自歸洛以后,益覺老干無枝,稱心而出,隨筆抒寫,并無求工見好之意,而風(fēng)趣橫生,一噴一醒,視少年時與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競勝者,更進(jìn)一籌矣。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石洲詩話
白公五古上接陶,下開蘇、陸;七古樂府,則獨辟町畦,其鉤心斗角,接榫合縫處,殆于無法不備。
石洲詩話
白公之為廣大教化主,實其詩合賦、比、興之全體,合《風(fēng)》、《雅》、《頌》之諸體,他家所不能奄有也。若以漁洋論詩之例例之,則所謂廣大教化主者,真是粗細(xì)雅俗之不擇,泥沙瓦礫之不揀耳。
《五七言今體詩鈔序目》
香山以流易之體,極富贍之思,非獨俗士奪魄,亦使勝流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濫惡,后皆以太傅為藉口矣。非慎取之,何以維雅正哉!
《藝概》
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guān)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藝概》
白香山樂府與張文昌、王仲初同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曠而彼峭窄耳。
《峴傭說詩》
香山五言,直率淺露,殆無可法?!肚刂幸鳌分T篇較有意思,而亦傷平直。
《峴傭說詩》
香山七古,所謂“長慶體”,然終是平弱漫漶。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程曉、應(yīng)璩,亦參法陶公,研淡為華,琢虛成雋,雖與微之同訾輕俗,要自神清?!独m(xù)古》十篇,夭條明麗,雖勁慚彭澤,高謝枚生,而挺秀緣情,正如子山擬阮,寓意微詞,清思絕徑。唯與微之贈答,少損其韻,亦緣精神相屬,動與形模也?!肚刂幸鳌?、《諷喻詩》,則染采王建,青藍(lán)異色,各盡其妍矣。
《陳石遺先生談藝錄》
白詩之妙,實能于杜、韓外擴(kuò)充境界。宋詩十之七八從《長慶集》中來,然皆能以不平變化其平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6—839
【介紹】:
唐鄭州滎陽人,本名涵。鄭馀慶子。德宗貞元進(jìn)士。累遷右補闕。敢言不諱,遷考功員外郎。文宗立,入為侍講學(xué)士,累進(jìn)尚書左丞。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以戶部尚書召,未拜而卒,謚宣。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76—839
本名涵,避文宗諱改。排行十。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宰相鄭馀慶之子。德宗貞元十年(794)登進(jìn)士第。憲宗元和四年(809)選授集賢校理。累遷至右補闕,剛直敢言,憲宗謂馀慶曰:“卿之令子,朕之直臣,更可相賀!”穆宗長慶四年(824)遷中書舍人。文宗大和二年(828)為禮部侍郎,典貢舉2年,號為得人。官至刑部尚書兼判左丞事,卒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任所,謚宣。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鄭浣長于經(jīng)史,“雅有學(xué)識,進(jìn)修不已?!?白居易《鄭涵等太常博士制》)《全唐詩》存詩5首,殘句2。
全唐文·卷六百十四浣。宰相馀慶子。本名涵。避文宗故名改。貞元十年進(jìn)士。長慶中累遷中書舍人。文宗朝拜刑部尚書。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大和四年以戶部尚書徵。未拜卒。年六十四。贈尚書右仆射。謚曰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8—897
【介紹】:
唐僧。青州臨淄人,一說曹州郝鄉(xiāng)人,俗姓郝。投本州龍興伽藍(lán),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納戒,師勉之聽習(xí),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趙州觀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開物化迷,大行禪道,號趙州法道。卒,謚真際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人,一作曹州(今山東定陶)郝鄉(xiāng)人。幼出家。后至池州,謁南泉普愿而悟禪機(jī)。年80,始住趙州觀音院,講習(xí)禪法,從者頗多。世稱趙州和尚。成德節(jié)度使王镕甚加禮敬。其禪語風(fēng)行天下,時稱為趙州門風(fēng)。享年120歲,卒謚真際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a target='_blank'>古尊宿語錄》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語錄及行狀。諸書存其詩偈17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郝氏。曹州郝鄉(xiāng)人也。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以沙彌抵池陽。見南泉愿和尚。時泉方偃息。問諗曰。近離什么處。諗云瑞像院。泉云。還見瑞像么。諗云。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泉云。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諗云。有主沙彌。泉云。主在什么處。諗進(jìn)前云。仲冬嚴(yán)寒。伏惟和尚。尊體萬福。泉器之。許入室。
異日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諗云。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諗云。不擬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足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dá)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qiáng)是非耶。諗于言下悟入。乃于嵩岳琉璃壇納戒。卻反南泉。異日問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處休歇。泉云。山下作牛去。諗云謝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諗作火頭。一日閉卻門。燒煙滿屋。叫云。救火救火。時大眾俱到。諗云。道得即開門。南泉于窗隙中。過鑰匙與諗。諗即開門。
諗?shù)近S檗。檗便閉卻方丈門。諗持火炬。于法堂內(nèi)叫云。救火救火。檗開門擒住云。道道。諗云。賊過后張弓。
又到保壽。壽見來即背坐禪床上。諗展坐具禮拜。壽下禪床。諗便出。
到鹽官云看箭。官云過也。諗云中也。
到夾山將柱杖入法堂。夾山云。作什么。諗云探水。夾云。一滴也無。探什么。諗倚杖于壁而出。
將游五臺。有大德作偈留云。何處青山不道場。不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xiàn)。正眼觀來非吉祥。諗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無對。
眾請住趙州觀音院。示眾云。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時有僧問。未審佛為誰家煩惱。諗云。為一切人煩惱。僧云。如何免得。諗云。用免什么。
諗掃地次。僧問。清凈伽藍(lán)為什么有塵。諗云。又一點也。
諗問一座主。講什么經(jīng)。座云。講涅槃經(jīng)。諗云。問一段義得否。座云得。諗以腳踢空吹一吹。是什么義座云。經(jīng)中無此義。諗云。五百力士揭石業(yè)。便道無。
大眾晚參。諗云。今夜答話去。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出禮拜。諗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有僧游五臺。問一婆子云。臺山路向什么處去。婆云驀直去。僧便去。婆云。又恁么去也。僧舉似諗。諗云。待我去勘破者婆子。諗明日便去。問臺山路如前。婆答諗亦如前。諗歸謂其僧曰。我與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問。恁么來底人。師還接否。諗云接。僧云。不恁么來底人。師還接否。諗云接。僧云。恁么來者從師接。不恁么來者如何接。諗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有新到僧。謂諗曰。某甲從長安來。橫擔(dān)一條柱杖。不曾撥著一人。諗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無對。
有僧寫諗真。呈諗。諗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殺老僧。若不似我即燒卻?子。
諗上堂云。才有是非。紛然失心。還有答話分也無。后有僧舉似洛浦。浦扣齒。又舉示云居。居云何必。僧回舉似諗。諗云。南方大有人喪身失命。僧云。請和尚舉。諗才舉前語。僧指旁僧云。者個師僧。吃卻飯了。作恁么語話。諗休去。
一日真定帥王公。攜諸子入院。諗坐而問曰。大王會么。王曰不會。諗云。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明日王公令客將傳語。諗下禪床接。侍者問云。和尚昨日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軍將來。為什么卻下禪床。諗云。非汝所知。上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下等人來。山門外接。
諗臨終。寄拂子與王公曰。若問何處得來。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盡者。
乾寧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脅而寂。壽一百二十。謚真際大師。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釋從諗。青州臨淄人也。童稚之歲孤介弗群。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lán)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勉之聽習(xí)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聞池陽愿禪師道化翕如。諗執(zhí)心定志鉆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滅跡匿端坦然安樂后于趙郡開物化迷大行禪道。以真定帥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過制。而偏歸心于諗。諗嘗寄麈拂上王氏曰。王若問何處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物。凡所舉揚天下傳之號趙州去道。語錄大行為世所貴也。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參南泉。值泉偃息而問曰。近離甚處。師曰瑞像。泉曰還見瑞像么。師曰。不見瑞像。祇見臥如來。泉便起坐。深器之。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師曰。還可趨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道不屬知。不屬不知。若真達(dá)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師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千人萬人。盡是覓佛漢子。于中覓一個道人無。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y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懷。祇是個主人公。更向外覓作么。一婆子請轉(zhuǎn)藏經(jīng)。師卻下床轉(zhuǎn)一匝。曰轉(zhuǎn)藏經(jīng)已竟。婆曰。比來請轉(zhuǎn)。全藏。如何祇為轉(zhuǎn)半藏。一日師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又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恁么卻無。師曰。為伊有業(yè)識在。師曰。大眾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籍貫皆不詳。一作何玄之。憲宗元和四年(809)居道州,向刺史呂溫投獻(xiàn)詩作,求呂溫“一示云霄路”。其時呂溫正值謫宦,無能為力,故答詩有“期君自致青云上”(《道州敬酬何處士書情見贈》)之句。未幾赴容州。不知所終。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卷四三?!?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9—843
【介紹】:
唐范陽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自稱碣石山人。初為僧,名無本。工詩。與孟郊齊名,并稱“郊島”。嘗于京師騎驢苦吟,煉“推”“敲”二字未定,引手作勢,不覺沖京兆尹韓愈輿。愈詰之,島以實對。愈駐久之,言“敲”字佳,遂并轡論詩,因教以為文。后島還俗,屢舉進(jìn)士不第。文宗時,為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武宗會昌中,以普州司倉參軍遷司戶,未受命卒。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79—843
字浪仙,一作閬仙,自稱碣石山人,范陽(今北京西南)人。先世名爵不詳。早年曾為僧,法名無本。憲宗元和年間在洛陽以詩文投謁韓愈,后隨愈入長安,返俗應(yīng)舉,然終生未第(按后蜀何光遠(yuǎn)《鑒戒錄》謂其先應(yīng)舉后為僧,或誤)。文宗開成二年(837),坐飛謗責(zé)授遂州長江(今四川蓬溪西)主簿,世稱賈長江。3年秩滿,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卒于任所。生平概見蘇絳《賈司倉墓志銘》、何光遠(yuǎn)《鑒戒錄》卷八及《新唐書》本傳。今人李嘉言有《賈島年譜》。賈島詩以苦吟著名,曾有吟詩沖犯韓愈之“推敲”故事流傳。其五古宗法韓、孟,喜為詠懷述志,刻琢窮苦之言(如《古意》、《劍客》、《朝饑》、《客喜》)。生新瘦硬,后人有“郊塞島瘦”之稱(蘇軾《祭柳子玉文》)。元和后則專攻五律,獨樹一幟,上承大歷諸子而變格入僻,多吟詠情性,刻畫景物之作,尤喜寫“螢火”、“蟻穴”、“行蛇”、“怪禽”等狹小暗僻之事物,詩風(fēng)清奇僻苦,峭直刻深,如《送無可上人》、《暮過山村》、《題李凝幽居》等篇,尤見其格。蘇絳稱其“孤絕之句,記在人口”。賈島詩杰出于貞元、元和詩歌極盛之后,且開晚唐尖新狹僻一派之詩風(fēng),然賈詩以寄情偏僻,鑄字煉句取勝,故往往缺乏情思,有句無篇,后人之褒貶亦大多著眼于此,如唐司空圖稱其“時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殊餒”(《與李生論詩書》)。晚唐詩人則多有效其體者,南宋四靈等更奉之為“唐宗”(見嚴(yán)羽《滄浪詩話》)。清許印芳論賈島之詩歌創(chuàng)作曰:“生李杜之后,避千門萬戶之廣衢,走羊腸鳥道之仄徑,志在獨開生面,遂成僻澀一體?!?《詩法萃編》卷六)賈詩通行者,有四部叢刊本《長江集》,今人李嘉言《長江集新校》。注本有今人陳延杰《賈島詩注》,齊文榜《賈島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斷句14。
唐詩匯評賈島(779-843),字浪仙,一作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為僧,法名無本,后還俗。元和中,南游京洛,投謁名公,累舉進(jìn)士不第。長慶中,因以《病蟬》詩譏刺公卿,與平曾等被并稱“舉場十惡”。開成初,坐飛謗貶授遂州長江主簿。秩滿,遷普州司倉參軍。會昌三年,改司戶參軍,未受命而卒。人稱賈長江。島工詩,長于五律,與韓愈、孟郊、張籍、王建、姚合、無可等交游酬唱,為著名苦吟詩人。有《長江集》十卷、《小集》三卷。今有《賈長江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賈島(779—843) 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為僧,法號無本,后還俗。屢應(yīng)進(jìn)士試不中,做過遂州長江縣主簿等小官,世稱“賈長江”。為唐代著名苦吟詩人,與孟郊并稱“郊島”。曾寫七律《黃鶴樓》詩一首,詩中無一個“愁”字,而字字見愁。
全唐詩補逸賈島字浪仙,范陽人。初為僧,法名無本。韓愈重其才,勸之還俗。文宗時為長江(屬劍南道遂州)主簿,后改普州(亦屬劍南道)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七月卒,年六十四(據(jù)蘇絳撰《唐故司倉參軍賈公墓志銘》)。補詩一首。
作品評論
蘇絳《賈司倉墓志銘》妙之尤者,屬思五言,孤絕之句,泛在人口……所著之篇,不以新句倚靡為意,淡然躡陶、謝之蹤。片云獨鶴,高步塵表。
詩人主客圖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馬戴、任蕃、賈島、厲玄、項斯。
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賈浪仙誠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殊餒,大抵附于蹇澀,方可致才,亦為體之不備也。
唐摭言元和中,元、白尚輕淺,島獨變格入僻,以矯浮艷,雖行坐寢食,吟味不輟。
呂居仁《書長江集后》島之詩,約而覃,明而深,杰健而閑易,故為不可多得。韓退之稱島為文“身大不及膽”,又云“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者,予考于集,信然。
詩林廣記歐陽公云:島嘗為衲子,故枯寂氣味,形之于詩句中。
方岳《深雪偶談》賈閬仙,燕人,生寒苦地,故立心亦然。誠不欲以才力氣勢,掩奪情性,特于事物理態(tài),毫忽體認(rèn)。深者寂入仙源,峻者迥出靈岳。古今人口數(shù)聯(lián),固于劫灰之上泠然獨存矣。至以其全集,經(jīng)歲逾紀(jì)咀繹,如芊蔥佳氣,瘦隱嘯吟,徐露其妙,令人首肯,無一可以厭致。
瀛奎律髓賈浪仙五言詩律高古,平生用力之至者;七言律詩不逮也。
詩鏡總論賈島衲氣終身不除,語雖佳,其氣韻自枯寂耳。
《騷壇秘語》煉景情真,太拘聲病。
《批點唐音》浪仙詩清新沉實,自足為一家,但少從容敦厚耳。溫飛卿輩同倫,當(dāng)儕之長吉、元、白間可也。
《詩源辨體》賈島與孟郊齊名,故稱“郊島”,郊稱五言古,島稱五言律……島五言律氣味清苦,聲韻峭急,在唐體尚為小偏,而句多奇僻,在元和則為大變。東坡云“郊寒島瘦”,唐人詩論氣象,此正言氣象耳。
《唐詩歸折衷》自有詩以來,無如浪仙之刻削者,宜其自苦吟得之也……特其守氣過矜,取途太逼,故止長于五律,而長篇散體病未遑焉。
《唐詩鼓吹箋注》先生詩亦只是尋常律格,只為揣摩心苦,不肯輕易下筆,讀去自覺別出尖新。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浪仙詩無七古,其五古、五七言律以及絕句,皆生峭險僻,錘煉之功不遺馀力?!群脼槲逖月桑孢z二百涂篇,較別體為多,東野所謂燕本越淡,五言寶刀也。沿流而下,李洞之外,又有周賀、曹松、喻鳧,皆宗派之可考者。其他諸賢,雖古無聞,體格不殊,可推而得之。……尊為“清奇僻苦主”,與張水部分壇領(lǐng)袖。
《東目館詩見》賈長江刻意無凡語,五律尤妙。
三唐詩品不知其源所出,卻是后來黃山谷、陳無己諸家所祖。精于用意,拙在修詞,佳處能戛然獨造,一空浮響。浮筋害體,無蘊藉之容,雖與東野齊名,然固不逮也。
許印芳《詩法萃編》浪仙在元和中,元、白詩體尚輕淺,乃獨變格入僻,以矯艷俗,較諸頹靡波流者相去遠(yuǎn)矣……孫僅敘少陵詩云:“郊得其氣焰,島得其奇僻。”可謂知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87—850
【介紹】:
唐趙郡人,字文饒。李棲筠孫、李吉甫子。幼有壯志,苦心力學(xué),不喜科試。既冠,卓犖有大節(jié)。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學(xué)士,禁中書詔,大手筆多詔德裕草之。尋轉(zhuǎn)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敬宗時出為浙西觀察使。文宗即位,加檢校禮部尚書,召為兵部侍郎。武宗時由淮南節(jié)度使入相,弭藩鎮(zhèn)之禍,決策制勝,威權(quán)獨重。德裕為李黨首領(lǐng),牛僧孺、李宗閔為首之牛黨深銜之,宣宗立,為牛黨所構(gòu),貶崖州司戶卒。追贈尚書左仆射、太子少保、衛(wèi)國公。好著書為文,雖位極臺輔,讀書不輟。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87—850
字文饒,排行九,趙郡(今河北趙縣)人。牛李黨爭時之李黨首領(lǐng)。早年以蔭補校書郎,歷幕職。穆宗即位,擢翰林學(xué)士。后歷任浙西、義成、西川諸鎮(zhèn),政績頗著。文宗大和七年(833)召入拜相,封贊皇縣伯。武宗會昌年間再度任相,因功封衛(wèi)國公。宣宗大中初遭牛黨打擊,迭貶至崖州司戶,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任。后人因稱“李贊皇”、“李衛(wèi)公”、“李崖州”。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譜》頗為詳備。著有《會昌一品集》凡34卷,以四部叢刊本為通行,其中別集10卷為詩賦雜文。又著筆記小說《次柳氏舊聞》等。今人傅璇琮、周建國有《李德裕文集校箋》?!?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9首,斷句18。
唐詩匯評李德格(787-850?)字文饒,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宰相李吉甫之子。元和初,以萌補校書郎,避嫌,求出為方鎮(zhèn)從事。十四年,入朝除監(jiān)察御史。穆宗即位,擢為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出為浙西觀察使。大和中,召為兵部侍郎,旋出為義成節(jié)度使,移鎮(zhèn)西川。入為兵部尚書。七年拜相,復(fù)出為浙西節(jié)度使,貶袁州長史。開成中,由滁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分司。再領(lǐng)浙西。又移鎮(zhèn)淮南。武宗即位,拜相,屢進(jìn)太尉,封衛(wèi)國公。宣宗即位,出為荊南節(jié)度使,改東都留守,貶潮州司馬,再貶崖州司戶。卒。德裕仕歷六朝,出將入相,有政聲于時。善詩文。有《會昌一品集》二十卷,今存。其他著述,大多散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詞學(xué)圖錄李德裕(787--850) 字文饒。贊皇人,宰相李吉甫子。少好學(xué),以父蔭補校書郎,累任要職。多著作,存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等,《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德裕字文饒。趙郡人。宰相吉甫子。文宗朝拜兵部尚書。以本官同平章事。封贊皇伯。為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xué)士。罷為興元節(jié)度使。徙鎮(zhèn)海軍。武宗立。召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左仆射。守司徒。進(jìn)太尉。封衛(wèi)國公。宣宗立。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再貶潮州司馬。又貶崖州司馬。卒年六十三。
作品評論
唐摭言李太尉德裕頗為寒酸開路。及謫官去,或有詩曰:“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blockquote>臨漢隱居詩話
李德裕、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
石洲詩話
李贊皇(德裕)詩亦軼倫,雖不敵香山,亦權(quán)、武二相之匹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濟(jì)源人。穆宗長慶元年,回紇人王庭湊時為都知兵馬使,自河陽回,及沇水,酒困寢于道。山人熟視之,曰,貴當(dāng)列土,在今年秋。庭湊既歸,至鎮(zhèn)州,見眾軍怨朝廷不發(fā)衣糧,乃殺成德軍節(jié)度使田弘正,自稱留后。訪山人,待以函丈之禮。乃別構(gòu)一事,去則懸榻,號駱氏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人。云英之姊。有國色。穆宗長慶中與進(jìn)士裴航同舟還都。航賂其侍兒,投以詩。夫人使侍兒持詩答航:“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lán)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焙胶筮^藍(lán)橋,遇云英,乃結(jié)為婚姻。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姓名不詳。敬宗寶歷時浙東進(jìn)舞女2人,敬宗藏之金屋。宮人語曰:“寶帳香重重,一雙紅芙蓉?!笔乱姟?a target='_blank'>杜陽雜編》卷中?!?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此2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98—?
【介紹】:
唐河中人,一說京兆人,名巖,又作巖,字洞賓,以字顯,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俗傳為八仙之一。相傳懿宗咸通中,登進(jìn)士第。歷仕德化令。后游京師,遇鐘離權(quán),授以丹訣。喜戴華陽巾,衣黃白襕衫,系大皂絳。后移居終南山修道,成為道教全真北五祖之一。通稱呂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即呂洞賓,傳說中八仙之一。其傳說最早見于《楊文公談苑》,謂于宋太宗末年,曾拜訪饒州通判丁謂與參知政事張洎。有關(guān)身世各書記載稍異,通行說法為: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士,世稱回仙,河中(今山西永濟(jì)西)人。唐德宗時湖南觀察使呂渭孫,海州刺史呂讓子。懿宗咸通間應(yīng)進(jìn)士試,不第,遂入華山,遇隱士鐘離權(quán)及苦竹真人,遂得成仙。事跡不見宋初以前之著作,唐代是否有其人,尚難論定。南宋后,其傳說越演越繁,道教全真道尊其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習(xí)稱為純陽祖師或呂祖、呂帝,遂有各種專書記其靈跡,并依托其名大量偽造詩文?!?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凡250余首,另錄詞30闋,來源主要有二,一為《金丹詩訣》、《純陽真人渾成集》一類偽書,二為宋元人詩話、筆記中記其化世之作,所涉人事皆在宋代。此類詩皆為北宋以降歷代道士所依托。又散見于《道藏》、方志中之詩,尚有千余首,亦均出依托。
詞學(xué)圖錄呂巖,一名巖客,字洞賓。河中府永樂(今陜西米脂西)人,一說蒲坂(今山西永濟(jì)西蒲州)人。存詞30首,見《全唐詩·附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呂洞賓(798—?) 唐末道士。名巖(一作巖),以字行,號純陽子。相傳為京兆(治今西安市)人,一作河中府(今山西永濟(jì))人,會昌年間(841—846),兩舉進(jìn)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鐘離權(quán)授以丹訣。曾隱居終南山修道,后移居鶴嶺,自謂得道,乃游歷江淮兩湖兩浙間,自稱回道人,后不知所終。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稱呂祖,道教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一,又傳為道教八仙之一。赴黃鶴樓游覽時,作七絕《題黃鶴樓石照》。其與黃鶴樓的民間傳說頗多,清代黃鶴樓上曾供奉其像。為了紀(jì)念呂洞賓,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呂仙洞(中有呂洞賓塑像)、仙棗亭、純陽樓等景點。
全唐詩補逸呂巖字洞賓。補詩五首。
全唐詩續(xù)補遺一作巖,字洞賓。○呂巖詩詞,多宋人依托,雖經(jīng)《全唐詩》廣為收錄,仍多遺漏,現(xiàn)緣前例補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姓名不詳,中唐時人。朱滔括兵,被令赴軍,滔召問,令其作詩2首。事見孟棨《本事詩·情感》?!?a target='_blank'>全唐詩》錄此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46
【介紹】:
唐武宗才人。洺州邯鄲人。穆宗長慶間,年十三,以善歌舞入宮,得侍潁王李炎。文宗開成末,陰助炎即位,即武宗,進(jìn)號才人。頗有寵,時從畋游。武宗卒,自經(jīng)于幄下。宣宗即位,贈賢妃。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姓名不詳。《續(xù)機(jī)緣集》卷上收其武宗會昌元年(841)作《船子和尚東游泊釣船處》七絕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武宗會昌間長安僧人。會昌三年(843)夏,與段成式、張希復(fù)、鄭符等同游長安諸寺,并聯(lián)句紀(jì)游。事跡見《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五。《全唐詩》收其與諸人聯(lián)句詩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