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攬須
  
使君于此不凡
 
桓箏
  
桓伊撫箏
 
淚落哀箏曲
 
聞箏墮淚
 
政爾良難君臣事
 
東山老聽桓箏
 
撫箏攬須
 
桓伊哀弦
 
桓伊不凡
 
聞箏

相關(guān)人物
司馬炎(晉武帝)
 
桓伊
 
謝安


《晉書》卷八十一〈桓宣列傳·(族子)桓伊〉~28~
時(shí)謝安女婿王國(guó)寶專利無檢行,安惡其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內(nèi),而會(huì)稽王道子昏醟尤甚,惟狎昵諂邪,于是國(guó)寶讒諛之計(jì)稍行于主相之間。而好利險(xiǎn)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構(gòu)會(huì)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飲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無迕,即吹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箏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合歌管,請(qǐng)以箏歌,并請(qǐng)一吹笛人?!沟凵破湔{(diào)達(dá),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沟蹚涃p其放率,乃許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dú)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聲節(jié)慷慨,俯仰可觀。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簡(jiǎn)釋

桓伊箏:詠撫箏,或指心情悲憤。宋陸游《夜聞湖中漁歌》:“悲傷似擊漸離筑,忠憤如撫桓伊箏?!?/p>


例句

謝傅何由接,桓伊定不凡。 劉禹錫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zhèn)改月偶書所懷

典故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此
 
后之人猶今視昔


《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列傳〉~2099~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shí)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guó)六朝文·全晉文》卷二十六〈三月三日蘭亭詩序〉~609~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huì)于會(huì)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述時(shí)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漢語大詞典》:于此(於此)
(1).在此。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順天道以殺伐,時(shí)休息於此?!?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依世尚同,詭時(shí)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br />(2).如此。 漢 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思計(jì)此變,無傷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fù)還之?!?br />(3).至此;至今。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碑》:“獨(dú)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fù)歸于正,蓋三百年於此矣?!?/div>
《國(guó)語辭典》:一至于此(一至於此)  拼音:yī zhì yú cǐ
竟然到了這種情況、境地?!段倪x。劉孝標(biāo)。廣絕交論》:「嗚呼!世路險(xiǎn)巇,一至于此!」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分類:此地地步
《國(guó)語辭典》:有鑒于此(有鑒于此)  拼音:yǒu jiàn yú cǐ
對(duì)于此事,洞悉而有所警惕。如:「野生石虎日漸減少,有鑒于此,保育團(tuán)體結(jié)合相關(guān)人士紛紛展開調(diào)查及保護(hù)工作?!挂沧鳌赣需b于此」。
《國(guó)語辭典》:有鑒于此(有鑒于此)  拼音:yǒu jiàn yú cǐ
對(duì)于此事,洞悉而有所警惕。如:「流動(dòng)攤販有礙市容觀瞻,有鑒于此,政府決定加強(qiáng)取締?!挂沧鳌赣需b于此」。
《國(guó)語辭典》:于焉(於焉)  拼音:yú yān
于是、于此?!对娊?jīng)。小雅。白駒》:「所謂伊人,于焉逍遙?!埂段倪x。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塞草未衰,嚴(yán)城于焉早閉?!?/div>
《國(guó)語辭典》:而已  拼音:ér yǐ
表示限制或讓步的語助詞,相當(dāng)于口語中的「罷了」。晉。陸機(jī) 謝平原內(nèi)史表:「肝血之誠(chéng),終不一聞,所以臨難慷慨而不能不恨恨者,惟此而已?!埂度龂?guó)演義》第二二回:「百僚鉗口,道路以目;尚書記朝會(huì),公卿充員品而已?!?/div>
《國(guó)語辭典》:青山  拼音:qīng shān
青綠色的山巒或山脈。如:「這間旅館四周青山環(huán)繞,吸引了不少來此休閒度假的游客?!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8804' target='_blank'>白居易 〈洛陽有愚叟〉詩:「放眼看青山,任頭生白發(fā)?!?/div>
《國(guó)語辭典》:長(zhǎng)安(長(zhǎng)安)  拼音:cháng ān
1.縣名。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部,南依秦嶺終南山,北連渭河平原。為周朝鎬京(在西南)、秦朝咸陽(在東)、漢朝長(zhǎng)安(在西北)的故地。清朝與咸寧同城,為陜西省治,并為西安府治。民國(guó)廢府,仍為陜西省治。經(jīng)濟(jì)以農(nóng)業(yè)為主,盛產(chǎn)小麥、稻、玉米和棉花等。名勝古跡有紀(jì)念唐朝詩人杜甫的杜公祠、華嚴(yán)宗發(fā)源地的華嚴(yán)寺、安葬唐高僧玄奘的興教寺等。
2.泛指京師。唐。李白 金陵詩三首之一:「晉家南渡日,此地舊長(zhǎng)安?!乖M鯇?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望眼連天,日近長(zhǎng)安遠(yuǎn)?!?/div>
《國(guó)語辭典》:白馬(白馬)  拼音:bái mǎ
1.白色的馬。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君騎白馬傍垂陽,墻頭馬上遙相顧?!?br />2.古代祭祀時(shí)所用的歌曲。唐。白行簡(jiǎn)《李娃傳》:「于是奮髯揚(yáng)眉,扼腕頓顙而登,乃歌白馬之詞?!?/div>
《漢語大詞典》:白馬素車(白馬素車)
(1).古代兇喪輿服。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楚 將 沛公 破 秦 軍入 武關(guān) ,遂至 霸上 ,使人約降 子?jì)?。 子?jì)?即係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 軹道 旁。 沛公 遂入 咸陽 ?!?裴駰 集解引 應(yīng)劭 曰:“素車白馬,喪人之服也?!?span id="spivjj0" class="book">《舊唐書·李百藥傳》:“徒知問鼎請(qǐng)隧,有懼 霸王 之師;白馬素車,無復(fù)藩籬之援?!?br />(2).喻指 錢塘江 潮及傳說中的潮神 伍子胥 。用 秦秋 時(shí) 伍員 死后為濤神的故事。見《太平廣記》卷二九一。 宋 辛棄疾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詞:“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元 王逢 《錢塘春感》詩之五:“白馬素車江海上,依然潮汐撼 西興 。”
《漢語大詞典》:白馬氐(白馬氐)
我國(guó)古代西南地區(qū)氐族的一部。 漢武帝 元鼎 六年于其地置 武都郡 。分布在今 四川 西北部及 甘肅 南部。亦省稱“ 白馬 ”。史記·西南夷列傳:“自 冄駹 以東北,君長(zhǎng)以什數(shù), 白馬 最大,皆 氐 類也?!?司馬貞 索隱:“夷邑名,即 白馬氐 ?!?張守節(jié) 正義引《括地志》:“ 隴右 成州 、 武州 皆 白馬氐 ,其豪族 楊氏 居 成州 仇池山 上?!?span id="zidyl8w" class="book">《魏書·氐傳》:“ 氐 者,西夷之別種,號(hào)曰 白馬 。”
《漢語大詞典》:白馬清流(白馬清流)
舊五代史·梁書·李振傳:“ 天祐 中, 唐 宰相 柳璨 希 太祖 旨,譖殺大臣 裴樞 、 陸扆 等七人於 滑州 白馬驛 。時(shí) 振 自以 咸通 、 乾符 中嘗應(yīng)進(jìn)士舉,累上不第,尤憤憤,乃謂 太祖 曰:‘此輩自謂清流,宜投於 黃河 ,永為濁流。’”后用為士大夫被讒害之典。 清 錢謙益 《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五:“恩 牛 怨 李 誰家事, 白馬 清流異代悲?!?潘飛聲 《陶拙存以先世元暉中丞公遺集見示敬題一律》:“ 白馬 清流盡,烏臺(tái)黨獄頻?!?/div>
《漢語大詞典》:匡廬(匡廬)
指 江西 的 廬山 。相傳 殷 周 之際有 匡俗 兄弟七人結(jié)廬于此,故稱。后漢書·郡國(guó)志四·廬江郡“ 尋陽 南有 九江 ,東合為 大江 ” 劉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遠(yuǎn) 《廬山記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shí)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唐 白居易 《草堂記》:“ 匡廬 奇秀,甲天下山?!?明 吳國(guó)倫 《鄱陽湖》詩:“欲向 匡廬 臥白云, 宮亭 水色晝氤氳?!?魯迅 《熱風(fēng)·估〈學(xué)衡〉》:“ 匡廬 峨眉 ,山也,則曰紀(jì)游,采硫訪碑,務(wù)也,則曰日記。” 林伯渠 《廬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廬山韻》:“ 匡廬 勝境都爭(zhēng)識(shí),流水高山特逞奇?!眳⒁姟?匡俗 ”。
《漢語大詞典》:匡俗
(1).匡正時(shí)俗。魏書·逸士傳序:“比夫邁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br />(2).傳說中的人物。一說名“匡裕”。出自 殷 、 周 之際,又傳為 周武王 時(shí)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學(xué)仙得道,結(jié)廬隱居于 南障山 。故世稱 南障山 為 廬山 、 匡山 、 匡廬 ,尊 匡俗 為 匡 神。 豐子愷 《廬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經(jīng)在這里隱居?!眳⒁姟?匡神 ”。
《國(guó)語辭典》:谷口  拼音:gǔ kǒu
1.地名。位于今陜西省涇陽縣西北。漢時(shí)置谷口縣,相傳為黃帝升仙處。
2.山的入口。如:「這谷口地勢(shì)險(xiǎn)要陡峭,為一天然絕景?!?/div>
《國(guó)語辭典》:京洛  拼音:jīng luò
洛陽的別名。參見「洛陽」條。因東周、東漢曾在此建都,故稱為「京洛」。
《漢語大詞典》:青溪(青谿)
亦作“ 青谿 ”。
(1).碧綠的溪水。 唐 杜甫 《萬丈潭》詩:“青溪含冥寞,神物有顯晦?!?唐 盧鴻一 《嵩山十志·樾館》詩:“紫巖隈兮青谿側(cè),云松煙蔦兮千古色?!?br />(2).古縣名。今 浙江省 淳安縣 。 北宋 方臘 起義于此。起義失敗后,縣名改為 淳安 。 宋 徐夢(mèng)莘 三朝北盟會(huì)編卷二一八:“ 孫覿 《韓世忠墓誌銘》曰:‘ 宣和 初,妖人 方臘 起 青溪 ,不旬朝,眾萬數(shù),破 衢 、 婺 、 杭 、 睦 、 歙 五州, 江 淮 大震?!?br />(3).古水名。指 三國(guó) 吳 在 建業(yè)城 東南所鑿 東渠 。發(fā)源于今 江蘇省 南京市 鍾山 西南,流經(jīng) 南京 市區(qū)入 秦淮河 ,曲折達(dá)十余里,亦名 九曲青溪 。年久湮廢,今僅存入 秦淮河 的一段。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亦猶 蔣侯 三妺, 青谿 之軌跡可尋; 虞帝 二妃, 湘水 之波瀾未歇。” 宋 周必大 《記金陵登覽》:“城中 青溪 ,入 秦淮 頗堙廢?!?清 王士禛 《秦淮雜詩》之六:“ 青溪 水木最清華, 王 謝 烏衣 六代夸。”
(4).古水名。在今 湖北省 境內(nèi)。以源出 青山 ,故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沮水:“ 沮水 南逕 臨沮縣 西, 青谿水 注之。水出縣西 青山 ,山之東有 濫泉 ,即 青谿 之源也……以源出 青山 ,故以 青谿 為名?!?唐 駱賓王 《秋日于益州李長(zhǎng)史宅宴序》:“五岳棲真,窅眇 青溪 之上;六爻貞遁,寂寞滄海之濱?!?br />(5).山名。在今 湖北省 當(dāng)陽市 。
《漢語大詞典》:攬桓須(攬桓須)
晉 謝安 功名盛極時(shí),遭到構(gòu)陷,見疑于 晉 孝武帝 。一天, 孝武帝 命 桓伊 吹笛, 桓伊 吹完一曲以后,又撫箏而歌怨詩:“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dú)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在座的 謝安 感動(dòng)得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鬚曰:‘使君於此不凡!’” 孝武帝 也面有愧色。見《晉書·桓伊傳》。后用為忠而見疑的典故。 宋 蘇軾 《次韻和劉貢父登黃鶴樓見寄并寄子由》之二:“不矜持 漢 節(jié),猶喜攬 桓 須?!?/div>
《漢語大詞典》:桓伊箏
見“ 桓郎笛 ”。
《漢語大詞典》:桓郎笛
《晉書·桓伊傳》載, 桓伊 為 江州 刺史,善吹笛,獨(dú)擅 江 左。 謝安 位顯功盛,為人所讒, 孝武帝 疑之。會(huì)帝召 伊 飲宴, 安 侍坐。帝命 伊 吹笛,吹一弄后, 伊 請(qǐng)彈箏,而歌《怨詩》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dú)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甭暪?jié)慷慨。 安 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后因以“桓郎笛”為巧用樂曲傳達(dá)心曲的典故。 宋 劉克莊 《水龍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歲笛字韻為壽戲答二君》詞:“笑 謝公 曠達(dá),暮年垂淚,聽 桓郎 笛?!?清 趙翼 《六哀詩·阿文成公》:“敢撫 桓伊 箏,聊破彌遠(yuǎn)鉆。” 清 徐夔 《聞笛有憶》詩:“誰將清夜 桓伊 笛,吹入 山陽 向秀 心。”參見“ 桓伊三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