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嘉善人,字坤儀,號了凡。萬歷十四年進士。授寶坻知縣,奏減邑之重賦,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曾佐經略宋應昌軍援朝御日本。通天文、術數、醫(yī)學、水利。著有《歷法新書》、《皇都水利》、《群書備考》、《評注八代文宗》。
槜李詩系·卷十六
黃初名表,字坤儀,號了凡,仁之子。弱冠有文名。萬歷丙戌進士,授寶坻知縣,升兵部主事。時東封事起,詔從石大司馬贊畫遼陽。平生著述甚多,凡經史外,歷數、河渠、陰陽、姑布之術,莫不洞悉,勒有成書。至所作詩文,不自珍惜,散逸過半,僅得兩行齋集數卷而已。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坤儀,嘉善人。萬歷丙戌進士,除寶坻知縣遷兵部主事有兩行堂集
維基
袁黃(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儀甫,又字坤儀,后改名黃,更字慶遠,號學海,又號了凡,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人,改入籍浙江嘉興府嘉善縣。萬歷進士,曾任主事、拾遺之官,贈尚寶司少卿。崇信佛法,六十九歲時,將一生的體驗寫成著名的勸善文《了凡四訓》。據日本學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并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難之變奪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與忠于建文帝的官員往來,被燕王抄家。袁了凡的先祖(袁順)倖免于難,四處逃亡,后定居于吳江。袁黃于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縣魏塘鎮(zhèn),袁父(袁仁)不欲其為官,而希冀其習醫(yī)。后遇云南孔先生傳邵雍《皇極經世》,并為其卜算一生之榮枯壽夭??紫壬鷰退愠鋈龍雒?,童生考試第十四名、府學考試七十一名,提學考試第九名,取得生員資格。明年赴考,三場都正確。讓袁黃嚇得半死。后孔先生又說,袁黃的功名將止于貢生,官至四川的一個縣令,五十三歲時壽終正寢,無子。袁黃接受孔先生之建議,放棄醫(yī)學,繼續(xù)科舉。隆慶三年(1569年)遇金陵棲霞山云谷禪師,講行善積德,改造命運之理,還傳授給他《準提神咒》。袁黃如大夢初醒,自號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說,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袁了凡曾做記功、過的表格,稱之為「功過格」,功過格在晚明甚為盛行,劉宗周弟子張履祥更稱“竟為近世時人之圣書?!甭c四年(1570年)中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寶坻縣令。后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此時日本對朝鮮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萬歷朝鮮之役,隨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鮮。李如松與日倭談判,佯稱將賜厚祿,日倭信以為真,沒有設防。如松遂襲破日倭于平壤。袁了凡認為李如松此舉有損國威,并斥責其部下濫殺無辜,冒領軍功。倭兵襲擊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擊退之,而李如松卻敗于倭兵。萬歷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項罪名彈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職返鄉(xiāng)。居鄉(xiāng)期間又參與編修《嘉善縣志》等。卒年七十四歲。天啟三年(1623年),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軍功,贈尚寶司少卿(從五品)。
釋能弘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能弘。號了然關主。以生平多病。所至輒掩關。故得是稱。實密藏開公之落發(fā)師也。師雅與紫柏尊者善。開公以師。故得事紫柏尊者。萬歷癸未。師掩關東塔。紫柏時棲止焉。相與體究向上事。開發(fā)良久。無何紫柏北行。師命開公追隨焉。囑曰。善事此翁。倘得?地一聲幸相聞。以為吾門慶。會楞嚴新復迎。師關于東靜室。紫柏故居也。師體貌清羸。神氣和粹。最喜誘接人。少年研精教義。久之棄去。參云谷和尚??礋o字話。間有發(fā)明。而不自肯。然從此教義益徹。每拈經論旨趣示人。直截明快。聞者無不擊節(jié)。其后理會德山托缽因緣。紫柏示以偈曰。托缽因緣不甚難。耳邊密啟即幽關。師疑益甚。至是開公禁足臺山龍翻石。一夕夢五齒落掌上。血跡宛然。閱數日得師書。備相誨切中。及前話通所得。且請紫柏印訣。開公以師所見頭過尾不過。不相肯也。報書既達。師遂遷化。開公聞訃于東昌。時紫柏結夏靈巖。夢雙幢一倒于南。一倒于北。次日開公至。以師訃及臺山無邊老宿之訃告。師之化也。合掌呼達觀師垂光攝我。至于二四。無邊亦然。一念感通。萬里不隔。水月交光。針石相引。寧為異哉。師。姓某氏。嘉興王店人。生嘉靖癸卯?;f歷戊子。世壽四十六。僧臘三十。晚蒙圣母千佛袈裟之賜。開公奉靈骨。塔楞嚴方丈后。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普義,字了乘。姓胡氏,古陸人也。髫年祝發(fā),順時進具,勤習三學,博覽群經。壯歲游方,飯眾廬山,見真面目,如識本來。浮江東下,循海而南,瞻禮補陀,還至金陵。請求藏典,跋涉山川,護經回寺。萬歷丙辰,創(chuàng)建彌陀院,劬勞三載,上下堂寮,左右樓閣,莫不輪奐雙美,金碧交輝。復鑄三大士金身,刻彩十六佛龕,增置田疇,裕蓄香積。夷陵徵士雷思沛為之碑文,玉泉無跡禪師著有《彌陀院記》,并垂久遠,足示來茲。義雖傳臨濟,而夕梵晨鐘,數豆念佛,清心自課。邑侯張公題所居曰“莊嚴凈土”。蓋知其回向證愿,已具極樂玄猷,所詣既成,蟬脫而去。其芳模碩德,備載《縣志》。

人物簡介

維基
黃昌(16世紀—17世紀),字百遂,號鳳岐,又號了袁,四川成都府仁壽縣人。黃昌友愛宗族,將祖業(yè)讓給弟弟,為貧窮族人代理婚嫁事宜;萬歷四十年(1612年)他中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成進士。獲授光化縣知縣,調江陵知縣,任內老成持重,認真丈量惠王藩田;同時他學識卓著,文章得士子心意,很快升為南京山西道御史,彈劾溫體仁、周延儒被敬重,亦因此遭罷官回鄉(xiāng)。
李廷立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5—? 【介紹】: 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字亭立,號華海,又號蓉懷。明貢生。入清隱居不仕,自名離山子,又自號了了此生。晚年目盲,因號西河矇叟??滴蹙拍辏「?,請友人預作墓志銘。工詩古文,有遺文若干卷。私謚靖愨先生。
王于曜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王于曜,字伯了,陜西西安府華陰縣人,明末清初官員。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陜西鄉(xiāng)試舉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都察院觀政,授行人司行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末清初湖南湘潭人,字山長,號了庵。明崇禎十二年舉人,清康熙間薦舉鴻博,官澄海知縣。工詩,善書畫。少客金陵,與顧炎武、王士禛、施閏章等友善。有《了庵集》、《且園近集》、《溪上草堂詩文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一
王岱,字山長,湘潭人。明崇禎己卯舉人。入國朝,官澄海知縣??滴跫何?,薦舉博學鴻詞。有《了庵詩集》、《且園近詩》、《浮槎溪上草堂》諸集。
王應玘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鄞縣人,字剡公。初從張煌言軍,張死,入天童山為僧,名等月,字印千。晚食葷肉,人呼不了和尚。工書畫。有《粟顆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武進人,字侯赤,一字裘萼。趙申喬子??滴跛氖四隊钤?,授修撰,入直南書房。落職后,以大臣子弟從軍肅州,督運所節(jié)費用,均以歸公。以父喪歸,哀毀卒。工詩文,通籍后,研治天文數學。有《裘萼公剩稿》。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七
趙熊詔,字侯赤,一字裘萼,武進人??滴跫撼笠患滓幻M士,授修撰,歷官侍讀。有《趙裘萼剩稿》。
維基
趙熊詔(1663年—1721年),字侯赤,又字裘萼,號學了氏。江蘇武進人。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狀元。趙熊詔生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從小即協(xié)助父親處理公文。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順天鄉(xiāng)試,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參與修纂《淵鑒類函》、《康熙字典》,入值南書房。因遭同僚誣陷被降級留任。官至翰林院侍讀,以父憂歸,哀痛逾恒,康熙六十年(1721年)卒。著有《裘萼公剩稿》四卷,《航中帆》(《太上感應篇注訓證》)。民國29年墓被發(fā),棺中殉葬珍物、盡被盜去、靴帽狼藉、尸身赤體橫臥草地、皮縐乾癟、數百年來并未腐爛、白須盈尺、兩目深陷、因受日光薰曝、尸已變黑、經守墓鄉(xiāng)民報明其后裔趙民軒、赴鄉(xiāng)重行棺殮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五
釋際圣,字了凡,姓薛氏,海寧人也。父覺原,母曰慈蔭老人,后就養(yǎng)于寺,修念佛三昧坐化者。際圣初生不啼,五歲始能言。年十二讀《戰(zhàn)國策》云“生王之頭,不若死士之壟也”,即有觸發(fā)。年二十四讀《蘭峰語錄》,念生死事,怦怦心動,不覺流涕掩卷,凄然惘惘。出門至耀巖山,徜佯半載,始投中巖慧薙染,復受具于圓妙,乃事參求。雍正五年,謁怡然于杭州大雄山崇福寺,入禪堂時,天慧居首座,令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經數月無入處,泫然久之。一日方舉前話,胸中若有物脫落,了無一念可得。天慧曰:“參禪須參活句?!眴枺骸叭绾问腔罹??”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笔馕催_,徘徊庭間,聞彈指聲,忽有省,左顧右盼,無非自家受用處。舉呈天慧,乃詰之曰:“既知萬法歸一,畢竟一歸何處?”又不能對。天慧曰:“汝今得處與萌芽相似,須更加精進?!蹦素W菁牌邥円?,忘寢食。聞人舉肇法師會萬法為自己語,忽有會。天慧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觸不背,當作何觀感?!彪H圣曰:“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碧旎墼唬骸拔匆?,更道?!蹦嗽唬骸澳︴凳琢_三只眼?!碧旎墼唬骸笆胧钦??”際圣一偈,天慧曰:“見處雖是,生死岸頭,猶未了得?!逼渚呷缡恰C髂?,居崇福依迅機,得疾甚劇,趺坐頃,力不能支,平日所得處俱不相應。疾愈,益自勵,度夏江寧香林寺。一日見《金剛解》云:“得之于心,應之于手?!睔g悅無量,出隨眾工作,上瓦于檐,相次遞舉,忽爾忘失從前,三際俱斷,瓦猶在手,不知所以,眾訶之。際圣曰:“非爾境界。”自此一切不疑。語人曰:“雖古佛現身說法,不復參叩矣?!笔荒?,憲廟念大法陵遲,禪林凋喪,思所振之。詔訪玉林正派,天慧應召入京。進見,詢向上事,應機無滯,憲廟殊未深許。掩關拈華寺,重加策發(fā),久之忽大徹。進對契旨,賜紫衣。歸江東,住磬山圣月寺,乃招際圣入院,警語重提,勘發(fā)尤殷,嘗于辯論時,目際圣曰:“汝向中間說?!彪H圣曰:“說即不中?!碧旎墼唬骸邦旐櫡鹦裕瑖鬣裾嫒?。”然由此服膺愈深,精進更勇。旋住揚州福緣寺,禮佛次,舉頭見露拄,遂大徹,了知“情與無情,悉皆成佛”。及還磬山,天慧屢舉古德淆訛公案試之,一一透脫無滯。天慧既主高旻,乃命分座說法。已而去之天目,復之天臺華頂。乾隆十年,天慧將示寂,疾甚,遣使赍衣缽、遺書敦促繼席高旻。道問傍流,遐邇慕德。自是歷主鎮(zhèn)江嘉山、真州壽寧、常州開利,而終歸于高旻。每結制,衲子云集,開悟者歲得三五人。二十年,江東大饑,諸山緇侶多赴高旻,食指數千,恒虞不給,親出叩募,劬勞備至。明年春,大疫,寺僧多病,遍候寒熱,視食與藥,夜以繼晝。夏五月朔,患心疾,以席傳弟子了貞,病七日,安坐而逝。以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七日寂,后十二年建塔于鎮(zhèn)江九華山麓。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五
釋了元,字道魁,姓童氏,黃陂人。齔齡失恃,幼不耐學,略習技勇,氣豪志毅,情似傲物。然性愛僧道,喜覽名山。乾隆丙寅,至漢皋十方庵,禮明禪師薙染。聞成都昭覺宗風遠振,徑上川西,就昭覺守仁稟具足戒。一日入室,問“丹霞掩耳,高沙彌拂袖,意旨如何?”仁曰:“非汝境界,且向父母未生前速道一句。”元方佇思,仁一喝,忽爾如夢驚覺,拂袖便出。明年癸酉正月上元,乃受付屬。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遺身篇第七之二
釋了庵者,不知何許人。為人誠谷心,不事浮華。出家后,歷訪名山,參究甚切,別有入處,深自退藏,莫窺其際。晚游漢自豐,居士嚴君買園奉之,彌專凈志。居久之,忽得疾,謂嚴君曰:“可歸我江南?!蹦藶榫咧?,送之金山,禪房清寂,頗資調攝。復來江寧,棲于城寺。一日,積薪庭前,危坐其上,連稱佛號,召眾舉火,眾莫之應。厲聲促之,或授以炷香,取向鼻間吹之?;饛谋嵌顺觯恢撩妫耙露?,薪烈火熾,唱佛不絕,隱隱聞聲,向西而邁。頃之,化為煙燼。先是,了庵自漢歸,有遺身志,每與徒眾言:“吾寂后,當磨骨為粉,舍之江中,以結蟲魚?!闭Z甚懇至,其徒諾之,然猶不虞其如此也。至是乃益,驚嘆不敢有違,竟如其言,蓋在乾隆時云。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五
了貞,字昭月,余氏,沛人也。幼多疾,父母舍于銅山曹都,依潔生薙染。嘗誦《法華》至“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掩卷長思,頓發(fā)參方之愿。年二十,投皇藏峪弘濟律師受具,依止學律,孜孜三載。偶聞講《金剛經》舉古頌曰:“本來無名字,權立號金剛。”頓明深旨。尋來揚州,棲息高旻。際圣命參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年馀無入處。一夕放香次,偶舉話頭,身心忽空,直至天曉,諦觀內外,了無一物,舉呈際圣。際圣曰:“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毖韵聻⑷弧.斀Y制時,晝夜苦參,脅不沾席。及解制,了凡升座舉云:“一鐙光現百千鐙,忽如善財入彌勒樓閣,身心世界融成一片?!必戨S述偈曰:“一鐙化作百千鐙,彌勒樓閣幾萬層。雀嗓鴉鳴干甚事,昂頭天際自青青?!彪H圣肯之,為記別,時年二十八矣。明年竟紹厥席。高旻自天慧來,鉗錘猛厲,為諸方冠,學子非忘身為法者,往往望風裹足。一傳至了凡,揚鐙續(xù)燄,日新不已。及貞以少年英特,駕諸耆宿上,咸憂高旻宗風將不振。乃貞純提向上,不少假借。每結制,入堂開示,淋漓激切,聞者淚下?;蜃躁愃?,證辯津津,輒一言斬截,使人沮喪愧恨,重加策發(fā),終獲契證者不鮮。故三十年來,海內叢林知有生死大事者,必以高旻為歸。總督高公,夙與貞契。三十六年,創(chuàng)修浮圖,高有助焉。已而欲以洲田五千畝施寺。貞辭曰:“幸有薄田,可共饘鬻,不愿益之,以滋累人?!眴柶涔?,貞曰:“利者,爭之府也。往時諸寺院以洲田致訟者,累數十年禍不得息,可無懲乎?且高烏能久居此耶?”其后受田者果訐訟反覆,人以是服其明。寺南故有漕渠五百丈,后改渠北行,舊渠為漁捕所集。貞過而憫之,請于官截渠為放生池,植柳檜培堤,構梵宮其上,以僧守之。丹陽萬壽杭州崇福延貞主席,或一至焉,規(guī)模聿新,輒復舍去,而歸老于高旻。以乾隆五十年十月七日示寂,手書偈云:“四十九年無一字,我今縱說也徒然。離相離名離自性,輸他古廟舊臺邊。”年五十七,僧臘三十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僧。初名常清,號松光。主西湖凈慈寺。工詩畫,善琴棋,畫山水得奚岡指授。有《妙香軒詩鈔》。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八
了亮,字智水。洛陽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