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俗語佛源】
佛寺,在梵語中叫做僧伽藍(lán)(Sangharama)亦省為伽藍(lán),意譯為眾園、僧院。佛教傳入中國(guó)后,借用中國(guó)古代官署鴻臚寺、太常寺等名稱,稱為寺、佛寺。民間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廟,稱為廟,或連稱為寺廟。和尚住在寺廟里,以寺廟為家。俗語「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比喻無論如何都躲不過,逃不了。如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第一部六:「他一家子在這兒,他的房子地在這兒,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馆^早見于《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作「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個(gè)料理,你明日到我寓所來?!惯@句俗語變式較多,不再一一舉例。(李明權(quán))
不了義
【三藏法數(shù)】
謂諸經(jīng)中宣說世俗等事,或說厭離生死,欣求涅槃等,種種文句差別,不為究竟顯了,名不了義。
不能明了
【三藏法數(shù)】
不能明了者,謂因前世語言無義,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說,而亦不明了也。
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
【三藏法數(shù)】
依了義經(jīng)者,謂諸大乘經(jīng),皆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成就,能見佛性也。不依不了義經(jīng)者,謂小乘等經(jīng),不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難成,不見佛性也。
明了意識(shí)
【三藏法數(shù)】
謂意識(shí)依五根與五識(shí)同緣五塵,明了取境,好惡長(zhǎng)短悉皆現(xiàn)前,是名明了意識(shí)。
明了諸法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以智慧照察于一切法,明了通達(dá),正直無礙,是以邪魔之道悉遠(yuǎn)離也。
摩訶迦葉,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摩訶迦葉,華言大飲光。謂其修滅盡定,意根已滅,雖滅意根,而能了知一切諸法。故云: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滅盡定者,受想心滅,身證此定也。)
顯了語
【三藏法數(shù)】
謂佛說法,隨機(jī)演暢,于諸事理,顯白明了,故名顯了語。
有明了性
【三藏法數(shù)】
謂此識(shí)于一切善惡無記三性諸法,皆悉明了分別,無有暗昧,是名有明了性。(無記性者,謂不善不惡之性也。)
智慧明了
【三藏法數(shù)】
智慧明了者,謂人聽聞佛經(jīng),廣解其義。以是功德,開發(fā)本有智慧,照徹?zé)o礙也。
本性佛明了見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本覺真性,清凈湛然,洞徹明了。菩薩稱佛明了而見,是名本性佛明了見。
覺了諸法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發(fā)大愿心,誓欲了知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一切微妙法門,無有遺馀,故云覺了諸法。
曉了于相
【三藏法數(shù)】
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必當(dāng)曉了意識(shí)想念之相,令其不急不寬,調(diào)適得中;則妄想不生,禪定易入,是為曉了于相。
無所了知現(xiàn)行
【三藏法數(shù)】
謂住惡說法之人,于善惡法不生分別,于一切境界無所了知,由此癡惑之心,相續(xù)不舍,故名無所了知現(xiàn)行。
有所了知現(xiàn)行
【三藏法數(shù)】
謂住善說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別,于善法令向,于惡法令舍,由此了知之心,相續(xù)不舍,故名有所了知現(xiàn)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