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1 【介紹】: 元僧,號大林,俗姓武。少好學,性剛毅,負氣節(jié)。武宗時住五臺山普寧寺,為第一代師。
大明高僧傳·卷第二 解義篇第二之二
釋諱了性號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謚為姓。少即好學聰睿天啟。初依安和尚薙發(fā)登具戒。歷諸講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覺國師啟迪厥心。既而周游關陜河洛襄漢。訪諸耆德從而學焉。如柏林潭關輔懷南陽慈諸公。皆以賢首之學著稱一時。性悉造其門領其玄旨。及歸復參真覺于壟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茲矣。乃從真覺至五臺。未幾真覺化去。遂北游燕薊晦跡魏闕之下。優(yōu)游江海之上與世若將相忘。成宗徵居萬寧。聲價振蕩內(nèi)外。至大間太后創(chuàng)寺臺山曰普寧。延居為第一代。師之為人剛毅頗負氣節(jié)。不能俛仰媚悅于人。故足跡不入城隍不謁權貴。人或忌之。性聞嘗曰。予本以一介苾芻蒙天子處之以巨剎。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圖報國恩不暇。馀復何求。雖有臧倉毀鬲之言。其如青蠅止棘樊耳。顧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則納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時元世因尊寵西僧其徒眾甚盛。出入騎從擬若王公。或頂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諸師莫不為之致禮摳衣接足丐其按顱摩頂。謂之攝受。師惟長揖而已。顧謂眾曰。吾敢慢于人耶。吾聞君子愛人以禮。何可屈節(jié)自取卑辱。茍為之屈。非諂則佞。吾自為道。于彼何求。識者高尚其義。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謚曰弘教。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謚為姓。少即。好學聰睿天啟。初依安和尚薙發(fā)。登具戒。歷諸講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覺國師。啟迪厥心。既而周游關陜河洛襄漢。訪諸耆德。如柏林潭。關輔懷南陽慈。諸公皆以賢首之學。著稱一時。性悉造門領旨。及歸。復從真覺至五臺。未幾真覺化去。遂北游燕薊?;捋E魏闕之下。優(yōu)游江海之土。與世若將相忘。成宗徵居萬寧。聲價振蕩內(nèi)外。至大間太后。創(chuàng)寺臺山曰普寧。延居為第一代。足跡不入城隍不謁權貴。人或忌之。性聞嘗曰。予本以一介苾芻。蒙天子處之以巨剎。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圖報國恩不暇。馀復何求。雖有藏倉毀沮之言。其如青蠅止棘樊耳。顧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則納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時元世。因尊寵西僧。其徒眾甚盛。出入騎從。擬若王公。天下名德諸師。莫不為之致禮。師惟長揖而已。顧謂眾曰。吾聞君子。愛人以禮。何可屈節(jié)自取卑辱。茍為之屈。非謟則佞。識者高尚其義。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謚曰弘教。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了性。號大林。姓武氏。少好學聰睿之性。殆天授之禮耆德安公。為師而落發(fā)焉。既登具。歷諸講庠。探頤經(jīng)論。遇真覺圓師。啟悟初心。而周游南北幾萬里。窮覽幽勝。所至必咨訪其人。詢至道之要。其所師而學者。如柏林潭公。關輔懷公。南陽茲公。皆以義學著稱。及歸復見真覺于壟坻。愈見墻仞之高。堂室之奧。乃曰。佛法司南。其在茲乎。真覺歿。北游燕薊。晦跡魏闕之下。悠然如處江海之上。與世若相忘焉。然以懷璧之美。被褐而莫掩。名既喧于眾口。聲遂聞于九重。會萬寧初落。詔師居之。至大中。大后創(chuàng)寺臺山。曰普寧。以茲擅天下之勝。住持之寄。非海內(nèi)碩望。莫能勝之。故以命師。師居十有馀年而歿。師為人剛毅。頗負氣節(jié)。不能俯仰隨世。雖居官寺。未嘗一至城府。造權貴之門?;蛑^師少和氣。師曰。予以一介苾芻。天子不以人之微。處之大寺。惟竭誠匪懈。圖以報國而已。夫何求哉。必有臧倉毀鬲之言。蓋亦營營青蠅。止于棘樊耳。顧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納履而去之。何往而不得于道乎。時國家尊寵西僧。其徒甚盛。出入騎從。擬跡王公。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而自居。諸名德輩。莫不為之致禮?;蝽嗾鄱?。摳衣接足。丐其按頂。謂之攝受。師獨長揖而已?;蛑^師傲。師曰。吾敢慢于人耶。吾聞君子愛人以禮。何可茍屈其節(jié)。而巽于床。自取卑辱乎。且吾于道。何求于彼。彼以其勢自大而倨。吾茍為之屈。非諂則佞也焉。有君子而為佞諂之行哉。識者壯師之氣。以謂如佛印元公之遇高麗王子。可謂識大體而得乎禮矣。歿時至治元年九月。塔舍利于竹林之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了性,號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謚為姓。少即好學,聰睿天啟,初依安和尚薙發(fā),登具戒。歷諸講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覺國師,啟迪厥心。既而周游關陜河洛襄漢,訪諸耆德,從而學焉。如泊林潭、關輔懷、南陽慈諸公皆以賢首之學著稱一時。性悉造其門,領厥玄旨。及歸,復參真覺于壟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茲矣。乃從真覺至五臺。未幾,真覺化去,遂北游燕薊,晦跡魏闕之下,優(yōu)游渤海之濱,與世若將相忘。成宗徵居萬寧,聲價振蕩內(nèi)外。至大間,太后創(chuàng)寺臺山,曰普寧,延性居之。性為人剛毅,頗負氣節(jié),不能俛仰媚悅于人,故足跡不入城闉,不謁權貴,人或忌之。性聞,嘗曰:“予本一介苾芻,蒙天子處之以巨剎,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圖報國恩不暇,馀復何求。雖有臧倉毀鬲之言,其如青蠅止棘樊耳。顧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則納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睍r元世因尊寵西僧,其徒眾甚盛,出入騎從,擬若王公,或項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諸師莫不為之致禮,摳衣接足,丐其按顱摩頂,謂之攝受。性惟長揖而已,顧謂眾曰:“吾敢慢于人耶?吾聞君子愛人以禮,何可屈節(jié)自取卑辱?茍為之屈,非謟則佞,吾自為道,于彼何求。”識者高之。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謚曰“宏教”。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林。別號了幻。臺寧海黃氏子。依太虛同公出家??茨乐菡Z有省。參元叟于中竺。洞徹底蘊。東嶼在凈慈。招分半座。談說聳震。有古大老之風。竺原在浮山。得師提唱語。稱譽不置。尋美以偈。有五百眾中居上首。妙解堪作天人師之句。居蒙堂不出戶者九年。行省脫歡公。請主萬素。遷中竺。至元四年。主靈隱。順帝錫以金襕法衣。時寂炤在徑山。父子同時唱道。五山人以為盛事。大能翔席虛。行院致幣焉。師固辭。使者往返不已。師避于會稽山中。行院知不可強。仍請領靈隱。無何退居了幻庵。至正十五年春。感疾。集諸徒敘平生本末。且誡之曰。佛法下衰。無甚于今。宜各努力。吾世緣止于斯矣。書偈曰。七十二年。虛空打橛。末后一句。不說不說。奄然而化。龕留十日。顏色不變。窆全身于松源塔西。塔前古桂。當春吐花。清香滿路。見者嘆異。侍講學士黃晉卿。目見其事。書塔銘中。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法林,字竹泉,別號了幻,姓黃氏,寧海人也。依法庵太虛出家。因看睦州語有省,白太虛曰:“從生至死,祗是者個,不由別人也?!睍r東嶼海在凈慈,招分半座,居蒙堂不出戶者九年。行省左丞相脫歡請主萬壽,還中竺。元至元間,復遷靈隱,宗風大振。順帝聞之,賜以金襕法衣。時龍翔虛席,累召不赴,遂避會稽山中。至正十五年二月二日,索筆書偈云:”七十二年,虛空打撅。末后一句,不說不說?!彼煅偃欢拧?/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號了庵,別號南堂遺老,臨海人。得度徑山至正間主靈巖光福本覺諸剎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清欲。字了庵。南堂其號也。姓朱氏。臺之臨海人。住開福本覺靈巖三剎。有三會語錄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13 【介紹】: 明僧,字凝然。嗣法萬安,出世少室。時佛事云興,一二傳持祖脈者,冷然格外。故少室及圣恩諸祖,語錄不傳。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八七
翟彥榮,字達道,號了玄先生。歸善人。明成祖永樂二年(一四零四)進士,授江西宜黃令,擢兩浙直指使。清雍正《歸善縣志》卷一七有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了悟。號無際。一號蠶骨。安岳人。生莫氏。幼傭于大竹雁平里黃友諒家。能辦異他傭。嘗有人代為耕牧者。黃異之。妻以義女。相對疊膝。坐如賓客。未嘗小涉溫煖。與同作語皆佛法。黃益奇之。因結(jié)庵使居。以成其志。如時送飲食衣服無闕。一日義女。私送一緉鞋。師訝曰。此何來也。遂引刀碎之。說偈謝主人而去。削發(fā)于定遠之羅圍寺。師事本真長老。本真。為言。幽谷和尚。為當今善知識。即躡蹻往參。獲證心要。因而發(fā)通。大著靈異。四方無賢愚。咸歸向之。登座說法。天花如雨。嘗經(jīng)巴之劉何鄉(xiāng)。鄉(xiāng)人禮之。師說偈曰。天下大旱。此處半收。天下大亂。此處無憂。所言罔弗獲驗。自是從者日眾。所至騰沸?;蛞匝蟊?。拘于按察獄中。晝則端坐。夜則出募錢。修獄壞屋。至今獄無鼠虱蚊蚋。師居安岳四十馀年。永樂中。召詣京師。命為宗主登壇說戒。賜號大善知識。后居南京牛首寺。一日集眾說偈。我我元無我。光明圓陀陀。蕩蕩任縱橫。處處無拘鎖。端坐而化。賜祭給傳。還葬木門。所著語錄一卷。行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三
善緣,字了心,侯官姚氏子。七歲依城東寶峰庵無塵出家,參鼓山藍田,后住南京靈谷寺,禮僧錄闡教幻居大師。永樂三年,鼓山虛席,領檄主之,建千佛閣。五年春,詔設廣薦大會于蔣山,徵天下名僧,善緣應詔入京,說法稱旨,恩賚甚渥,賜號“成就”。秋歸,舉任都綱,后寺燬于火。善緣重興殿閣及諸寮舍。宣德庚戌,還珠閣壞,更為募建,明年落成,十月示微疾,十九日沐浴更衣,口述生平行業(yè),命侍僧書之,所積金谷,悉委其徒,命創(chuàng)大殿、三門,語終而寂,塔于獅峰。著有《靈源集》,蓋取鼓山前代老宿事實,編為敘傳及名人文藝,為《山志》之權與。后黃用中、徐興公相繼纂輯,即本于善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太原府忻州人。俗姓王。住華蓋寺。遇一僧言其前學皆小乘,當學最上乘,遂苦志勵行數(shù)年,大徹悟。一日微恙,作偈圓寂。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一
弟子了凡,當陽靳氏子,總角時依報恩寺廣通出家,長習經(jīng)論,策杖南詢遇誨,機教相叩,言中見諦,付與大法,更名乘時,遂續(xù)北宗正派,著有《楞嚴講錄》傳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四
了然者,合肥西門外三里庵僧也。目不識字,口不譚經(jīng),但日誦佛號。年七十九,一日趺坐說偈,曰:“我今去,我今去,不向幽泉一直路。直上西方見如來,好認來時真面目?!贝故籽偃?,與聲俱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了用。號雪機。姓張。遂寧人。初為應教。偶出遇天淵和尚。謂之曰。觀子氣韻堪出家。師曰。吾猶為俗人耶。淵曰。行俗事為俗人。詎在發(fā)之有無。遂感悟。棄所業(yè)。一衲從淵學禪。久之有得。人欲挽師出世。師搖手曰。不入這[衤呆]社。因結(jié)庵而隱。賦詩云。傍樹修庵倚翠岑。煙霞繚繞白云深。愚癡祗合棲泉壑。潦倒何妨論古今。怪石溪邊涂去跡。浮嵐巖下絕來音。太平世界元無事??兆詣趧谙蛲鈱?。七十二歲。卒于山庵。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
無著,字了虛,宜興人,住銅官山中,通脫疏放,傲然自得,見人輒叉手高坐,不縛沙門威儀。……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二
釋道富,字了然,錢塘人也。妙歲離塵,始習經(jīng)論。朗然明徹,不滯于懷。長事游參,名山耆宿,多所印契,聲譽攸暢。嘉靖時,奉剳付來主凈慈。至則修葺山門,整理頹廢。粗有端緒,而海氛不靖。倭寇日熾,遂圍杭城。巡撫李天寵將廢樓鐘以為兵器,且欲焚寺,恐屯倭冠。富聞之,抱寺敕泣于轅門,以求庇護。巡撫卒為感動,因之獲免。先是昭慶寺已罹災燹,折毀之命,勢將及凈慈,非富之精誠泣懇,不同付劫灰者幾希。當哭請時,人多危之,咸謂:“兵戎大事,況御外寇,國土不存,鐘于何有。撫軍生殺在手,不幸而犯其怒,責以貽誤戎機,罪且不赦,可奈何乃?!备徽駝钪鼻埃詾椤盁o鐘是無寺,無寺是無僧無佛也。吾寧舍身,以餌虎口耳!雖白刃可蹈,百折不回也。矧哀而求之者,未必即罪,罪亦末必即死乎!”及請之而得,人又感稱:“富具大愿力,真勇智,非庶幾徼倖者,所能企及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嘉善人,字坤儀,號了凡。萬歷十四年進士。授寶坻知縣,奏減邑之重賦,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曾佐經(jīng)略宋應昌軍援朝御日本。通天文、術數(shù)、醫(yī)學、水利。著有《歷法新書》、《皇都水利》、《群書備考》、《評注八代文宗》。
槜李詩系·卷十六
黃初名表,字坤儀,號了凡,仁之子。弱冠有文名。萬歷丙戌進士,授寶坻知縣,升兵部主事。時東封事起,詔從石大司馬贊畫遼陽。平生著述甚多,凡經(jīng)史外,歷數(shù)、河渠、陰陽、姑布之術,莫不洞悉,勒有成書。至所作詩文,不自珍惜,散逸過半,僅得兩行齋集數(shù)卷而已。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坤儀,嘉善人。萬歷丙戌進士,除寶坻知縣遷兵部主事有兩行堂集
維基
袁黃(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儀甫,又字坤儀,后改名黃,更字慶遠,號學海,又號了凡,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人,改入籍浙江嘉興府嘉善縣。萬歷進士,曾任主事、拾遺之官,贈尚寶司少卿。崇信佛法,六十九歲時,將一生的體驗寫成著名的勸善文《了凡四訓》。據(jù)日本學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并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難之變奪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與忠于建文帝的官員往來,被燕王抄家。袁了凡的先祖(袁順)倖免于難,四處逃亡,后定居于吳江。袁黃于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縣魏塘鎮(zhèn),袁父(袁仁)不欲其為官,而希冀其習醫(yī)。后遇云南孔先生傳邵雍《皇極經(jīng)世》,并為其卜算一生之榮枯壽夭??紫壬鷰退愠鋈龍雒?,童生考試第十四名、府學考試七十一名,提學考試第九名,取得生員資格。明年赴考,三場都正確。讓袁黃嚇得半死。后孔先生又說,袁黃的功名將止于貢生,官至四川的一個縣令,五十三歲時壽終正寢,無子。袁黃接受孔先生之建議,放棄醫(yī)學,繼續(xù)科舉。隆慶三年(1569年)遇金陵棲霞山云谷禪師,講行善積德,改造命運之理,還傳授給他《準提神咒》。袁黃如大夢初醒,自號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說,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袁了凡曾做記功、過的表格,稱之為「功過格」,功過格在晚明甚為盛行,劉宗周弟子張履祥更稱“竟為近世時人之圣書。”隆慶四年(1570年)中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寶坻縣令。后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此時日本對朝鮮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萬歷朝鮮之役,隨經(jīng)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鮮。李如松與日倭談判,佯稱將賜厚祿,日倭信以為真,沒有設防。如松遂襲破日倭于平壤。袁了凡認為李如松此舉有損國威,并斥責其部下濫殺無辜,冒領軍功。倭兵襲擊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擊退之,而李如松卻敗于倭兵。萬歷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項罪名彈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職返鄉(xiāng)。居鄉(xiāng)期間又參與編修《嘉善縣志》等。卒年七十四歲。天啟三年(1623年),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軍功,贈尚寶司少卿(從五品)。
釋能弘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能弘。號了然關主。以生平多病。所至輒掩關。故得是稱。實密藏開公之落發(fā)師也。師雅與紫柏尊者善。開公以師。故得事紫柏尊者。萬歷癸未。師掩關東塔。紫柏時棲止焉。相與體究向上事。開發(fā)良久。無何紫柏北行。師命開公追隨焉。囑曰。善事此翁。倘得?地一聲幸相聞。以為吾門慶。會楞嚴新復迎。師關于東靜室。紫柏故居也。師體貌清羸。神氣和粹。最喜誘接人。少年研精教義。久之棄去。參云谷和尚。看無字話。間有發(fā)明。而不自肯。然從此教義益徹。每拈經(jīng)論旨趣示人。直截明快。聞者無不擊節(jié)。其后理會德山托缽因緣。紫柏示以偈曰。托缽因緣不甚難。耳邊密啟即幽關。師疑益甚。至是開公禁足臺山龍翻石。一夕夢五齒落掌上。血跡宛然。閱數(shù)日得師書。備相誨切中。及前話通所得。且請紫柏印訣。開公以師所見頭過尾不過。不相肯也。報書既達。師遂遷化。開公聞訃于東昌。時紫柏結(jié)夏靈巖。夢雙幢一倒于南。一倒于北。次日開公至。以師訃及臺山無邊老宿之訃告。師之化也。合掌呼達觀師垂光攝我。至于二四。無邊亦然。一念感通。萬里不隔。水月交光。針石相引。寧為異哉。師。姓某氏。嘉興王店人。生嘉靖癸卯?;f歷戊子。世壽四十六。僧臘三十。晚蒙圣母千佛袈裟之賜。開公奉靈骨。塔楞嚴方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