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解了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會得道理也。深密經(jīng)二曰:「于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鼓媳灸鶚劷?jīng)十九曰:「解了實相空無所有?!?/div>
緣了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因中之緣因,了因。智慧謂之了因。其他一切之善根,謂之緣因。(參見:三因)
【三藏法數(shù)】
緣謂緣助,了謂曉了。即性德本具緣了二因也。前之八雙,從人法至真應,是自行次第;藥珠至本跡,是化他次第。此乃順論生起也。今挹流尋源,逆而推之,則真身智慧悲誓,及觀音之人,皆是性德了因種子而顯發(fā)也;應身福德慈誓,及普門之法,皆是性德緣因種子而顯發(fā)也。自行次第既爾,化他次第亦然。謂本證實智冥益藥樹屬乎了種,跡化權智顯益珠王功歸緣種。故緣了次八雙之后而明之也。(緣助者,以緣資了也。本具緣了二因者,謂緣了二因,一切眾生本性元具也。若順性而修,了因顯至果,則成智德;緣因顯至果,則成斷德。緣、了二因,皆名種子者,種有發(fā)生之義,謂果上智、斷二德之顯,皆從因中緣、了二因而發(fā)生也。)
三因
【佛學大辭典】
(術語)俱舍論有六因,成實論因之立三因:一、生因,法生之時能為因者,如善惡業(yè)為苦樂報之因,即六因中之異熟因也。二、習因,如習貪欲而益長貪欲,即六因中之同類因也。三、依因如以六根六境為所依而生六識,即六因中俱用相應遍行之三因也。而六因中之能作因,即為四緣中之增上緣,故成實論不立之。說見釋簽十之一,補注十四。
【佛學常見辭匯】
正因、了因、緣因。正因是眾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緣因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
【三藏法數(shù)】
(出佛性論)
〔一、應得因〕,謂依真如空理而修因行,應得菩提之果,故名應得因。(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加行因〕,謂依菩提心,加功用行,以此為因,即能證得法身之果,故名加行因。
〔三、圓滿因〕,謂由加行故,因行圓滿,故名圓滿因。
曉了
【佛學大辭典】
(雜語)猶言了解。凈住子曰:深悟在別世,曉了因緣法?!居帧浚ㄈ嗣┪鍩魰覔綍粤硕U師者。六祖之嫡嗣。
隱密顯了俱成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玄門之一。(參見:玄門)附錄。
覺了
【佛學大辭典】
(術語)覺悟了知事理也。無量壽經(jīng)下曰:「佛眼具足,覺了法性。」楞嚴經(jīng)一曰:「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nèi),無有是處?!?/div>
覺了法性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十金剛心)
了生
【佛學常見辭匯】
了脫生死。
中陰了生
【佛學常見辭匯】
人死之后,尚未投生,于中陰中,就能了知它將來托生之處了。
直了
【佛學常見辭匯】
直下了悟,也就是當下頓悟的意思。
前世燒了斷頭香
【俗語佛源】
信徒為了表示虔敬,在禮佛等場合,一般不燃折斷或污染過的香。如《三世因果經(jīng)》云:「今生臭氣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前?!谷纭?a target='_blank'>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我是怎么了呢?沒修積個兒子來罷了,難道連個女兒的命也沒有?真?zhèn)€的我前世燒了斷頭香了?!梗ɡ蠲鳈啵?/div>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俗語佛源】
佛寺,在梵語中叫做僧伽藍(Sangharama)亦省為伽藍,意譯為眾園、僧院。佛教傳入中國后,借用中國古代官署鴻臚寺、太常寺等名稱,稱為寺、佛寺。民間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廟,稱為廟,或連稱為寺廟。和尚住在寺廟里,以寺廟為家。俗語「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比喻無論如何都躲不過,逃不了。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他一家子在這兒,他的房子地在這兒,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馆^早見于《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作「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個料理,你明日到我寓所來?!惯@句俗語變式較多,不再一一舉例。(李明權)
不了義
【三藏法數(shù)】
謂諸經(jīng)中宣說世俗等事,或說厭離生死,欣求涅槃等,種種文句差別,不為究竟顯了,名不了義。
不能明了
【三藏法數(shù)】
不能明了者,謂因前世語言無義,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說,而亦不明了也。
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
【三藏法數(shù)】
依了義經(jīng)者,謂諸大乘經(jīng),皆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成就,能見佛性也。不依不了義經(jīng)者,謂小乘等經(jīng),不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則萬行難成,不見佛性也。
明了意識
【三藏法數(shù)】
謂意識依五根與五識同緣五塵,明了取境,好惡長短悉皆現(xiàn)前,是名明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