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副車(副車)  拼音:fù jū
1.天子之從車。《禮記。少儀》:「乘貳車則式,佐車則否?!?jié)h。鄭玄。注:「貳車、佐車,皆副車也?!埂妒酚?。卷五五。留侯世家》:「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br />2.舊時鄉(xiāng)會試之副榜貢生?!读凝S志異。卷九。于去惡》:「陶下科中副車,尋貢。遂灰志前途,隱居教弟?!埂镀缏窡簟返诰帕兀骸嘎勔阎懈避?,小屈大伸,將來飛騰云路。」
《國語辭典》:副榜  拼音:fù bǎng
舊時鄉(xiāng)會試因名額限制,未能列于正榜而文字優(yōu)良者,于發(fā)榜時別取若干名,列其姓名于正榜之后,稱為「副榜」。《明史。卷六九。選舉志》:「是時,會試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監(jiān)者亦食其祿也?!挂卜Q為「副貢」、「副車」。
《漢語大詞典》:文解
(1).入京應試的證明文書之類。科舉鄉(xiāng)試中式稱舉人,考中舉人即由地方官給予文解發(fā)解入京,參加中央考試。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九:“戊申,詔選人文解不合式樣,罪在發(fā)解官吏,舉人落第,次年免取文解?!?宋 洪邁 容齋三筆·郡縣主婿官:“本朝宗室袒免親女出嫁,如婿係白身人,得文解者為將仕郎,否則,承節(jié)、承信郎?!?span id="iou3k6h" class="book">《文獻通考·選舉三》:“工部侍郎 任贊 奏請諸色舉人,不是家在遠方水陵隔越者,逐處選賓從官僚中藝學精博一人,各於本貫,一例分明,比試,如非通贍,不許妄給文解。”
(2).公文。《元典章·兵部四·申臺文字重封入遞》:“各道遇有申臺文解,須要如法重封,入遞轉送。”《元典章·禮部一·表章主官??薄?/span>:“校勘無差,具解進呈,仍於文解上開寫撰文校勘官吏及復匣鎖鑰備細申呈。”
《國語辭典》:會元(會元)  拼音:huì yuán
1.科舉時會試考取第一名的人。《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緣》:「得唐寅甚喜,許以會元?!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六:「如今就把一個會元,撇在地下,我也無心去拾他了?!?br />2.總要、匯要。多用于書名。如《五燈會元》。
《國語辭典》:中舉(中舉)  拼音:zhòng jǔ
科舉時代稱考中鄉(xiāng)試為「中舉」?!秲号⑿蹅鳌返谝换兀骸改闼阄易远畾q上中舉,如今將近五十歲,考也考了三十年了?!?/div>
《漢語大詞典》:試墨(試墨)
(1).猶試筆。 宋 梅堯臣 《和劉原甫十二月十日試墨》:“因君試墨偶有激,勇辭壯筆揮長刀。” 元 張可久 《湘妃怨·樂閑》曲:“吹簫按舞月當軒,載酒尋花雪滿船,題詩試墨云生硯。”參見“ 試筆 ”。
(2).檢驗墨的質量。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墨譜:“《譜》中載 汪仲淹 《墨書》述 于魯 之言曰:‘試墨如試金,當略其色澤,求其神氣。其法用紫石研,注水涓滴同磨,多少同。磨之一縷如綫,而鑑其光:紫為上,黑光次之,青又次之,白為下,黯沕無光,或有云霞氣,又下之下也。’此數(shù)語可為相墨金針。”
(3). 宋 代以來,參加科舉考試中者的文章的匯編,稱之為試墨。參見“ 試墨帖 ”。
(4). 明 清 科舉試卷名目之一。鄉(xiāng)試、會試時,應試者用墨筆書寫的試卷。亦借指八股文。 明 湯顯祖 《張元長〈噓云軒文字〉序》:“今之為士者,習為試墨之文,久之,無往而非墨也?!眳⒁姟?墨卷 ”。
《漢語大詞典》:試筆(試筆)
(1).謂練習書法。 宋 歐陽修 《試筆》詩:“試筆消長日,躭書遣百憂?!?br />(2).指練習寫文章。《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十五六歲免不得教他試筆做文。” 冰心 《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我覺得反正大家都在試筆,我為什么不把我的試作,拿出去發(fā)表呢?”
(3).動筆;開始動筆。 唐 陸龜蒙 《村夜》詩:“開瓶浮螘緑,試筆秋毫勁?!?清 顧汧 《泥金手書五大部佛經(jīng)跋》之二:“右金書《華嚴經(jīng)》全部八十一卷,試筆於壬午閏六月三日,告成於癸未臘月二十四日,距一年半有奇?!?/div>
《漢語大詞典》:試墨帖(試墨帖)
匯集科舉考試中式者文章的帖子。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中:“ 建中靖國 初,起知 兗州 ,復職,知 潁昌 ,除龍圖待制,知 成德軍 ,卒 信州 ,有試墨帖,必其時也?!?/div>
《國語辭典》:墨卷  拼音:mò juàn
科舉時代鄉(xiāng)試、會試時,應試者用墨筆書寫的試卷?!睹魇贰>砥摺?。選舉志二》:「考試者用墨,謂之墨卷。謄錄用朱,謂之朱卷。」《儒林外史》第二○回:「自從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書、行書、名家的稿子,還有四書講書、五經(jīng)講書、古文選本一家里有個帳,共是九十五本?!?/div>
《國語辭典》:領解(領解)  拼音:lǐng jiè
科舉時代稱考中鄉(xiāng)試的為「領解」。
《漢語大詞典》:正科
(1). 明 清 科舉制,按常規(guī)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鄉(xiāng)試、會試。鄉(xiāng)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會試逢丑、未、辰、戌年為正科,區(qū)別于臨時特設的其它??坪图有械亩骺啤?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上問戶部尚書 潘世恩 :‘今科會試有重赴瓊林宴者乎?’ 世恩 對:‘有壬申進士 翁方綱 ,壬申今無正科。’” 鄭觀應 《盛世危言·考試上》:“此於文武正科處特設??疲钥嘉鲗W。” 鄭觀應 《盛世危言·考試上》:“我朝有繙譯生員、舉人、進士、翰林異試異榜,與正科諸士同賜出身?!?br />(2). 清 代府醫(yī)學官名。 清 梁章鉅 稱謂錄·醫(yī)學官:“禮部則例,凡直省醫(yī)學官,府曰正科,州曰典科,縣曰訓科?!?/div>
《漢語大詞典》:正解
正確的見解。 南朝 梁 沈約 《為齊竟陵王發(fā)講疏》:“ 竟陵王 殿下,神超上地,道冠生知,樹寶業(yè)於冥津,凝正解於沖念?!?br />指解元。鄉(xiāng)試第一名。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蘇大璋:“既拆號,則自待補為正解者, 大璋 也。”
《國語辭典》:鄉(xiāng)試(鄉(xiāng)試)  拼音:xiāng shì
1.科舉時代,各省每三年舉行一次的考試。中試者稱為「舉人」。
2.古時參加各省三年一次舉辦的考試。《儒林外史》第三回:「因向幾個同案商議,瞞著丈人,到城里鄉(xiāng)試?!?/div>
《漢語大詞典》:鄉(xiāng)闈(鄉(xiāng)闈)
科舉時代士人應鄉(xiāng)試的地方。亦代指鄉(xiāng)試。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取士下:“明年會試,經(jīng)、子、史科,亦依鄉(xiāng)闈分年。禮部尚書知貢舉?!?清 趙翼 《奏旨準入鹿鳴筵宴》詩:“遂初豈意忽遷鶯,為歷鄉(xiāng)闈兩鹿鳴?!?王闿運 《中議大夫彭君墓志銘》:“及試鄉(xiāng)闈,冊名誤嘉為家?!?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五篇:“五校鄉(xiāng)闈,頗稱得士。”
《國語辭典》:恩科  拼音:ēn kē
明、清的科舉考試本按一定年歲舉行,朝廷有慶典特恩,則加開恩科取士。
《漢語大詞典》:遺卷(遺卷)
(1).謂 明 清 鄉(xiāng)試、會試,房考官先閱卷,遺漏而未及時批薦給主考或總裁的試卷。 清 吳敏樹 《太常徐先生傳》:“今年 同治 庚午,先生 孫部郎 某,自 陜 以狀來,且傳 左公 之言曰:‘吾與 吳某 ,以遺卷獲收於先生。’”
(2).指未中式者馀留的試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昔有寒士下第者,焚其遺卷,牒訴於 文昌祠 ?!?/div>
《漢語大詞典》:觀場(觀場)
(1).看熱鬧。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評杜詩:“余家有 鄭善夫 批點 杜 詩,其指摘疵纇,不遺餘力,然實 子美 之知己。餘子議論雖多,直觀場之見耳?!?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事多則關目亦多,令觀場者如入 山陰 道中,人人應接不暇?!?茅盾 《子夜》十:“他知道女客們在二樓那大陽臺的涼棚下打牌,姑奶奶兩姊妹和少奶奶兩姊妹剛好成了一桌。 阿萱 和 杜新籜 在旁邊觀場。”
(2).指赴鄉(xiāng)試。 明 湯顯祖 《牡丹亭·腐嘆》:“小子自幼習儒,十二歲進學,超增補廩。觀場一十五次。”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八:“ 康熙 乙卯, 史胄斯 宮詹公典試 浙江 ,子 文靖 公年十八,讀書京邸,宮詹令遲歲觀場,不必亟亟?!?/div>
《國語辭典》:連捷(連捷)  拼音:lián jié
1.連勝,連傳捷報。如:「我國棒球隊參加世界杯錦標賽,一路連捷,榮獲冠軍。」
2.指科舉時接連中舉。如本年中舉人,次年又中進士,便稱「連捷」?!豆僭捴改?。卷二。官商吐屬》:「原來老兄是連捷,實在是才高得很了。」《鏡花緣》第五六回:「他們二位都是家學淵源,此去定然連捷。」
《漢語大詞典》:同考
指同考官。 明 清 鄉(xiāng)試、會試中協(xié)同主考、總裁閱卷的官員。因分房閱卷,故又稱房官。 清 制,鄉(xiāng)試自 乾隆 后從本省科甲出身的州縣官中選任,會試由各部選送科甲出身、資望素著者,由皇帝簡派, 乾 嘉 以后,例用翰林院編修、檢討及進士出身之實缺京曹官。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夢兆:“庚戌會試,公與 汪伯諧 學士為主考,余為同考?!?span id="78t6mhg" class="book">《鏡花緣》第六三回:“過了幾日,禮部尚書 卞濱 、侍郎 孟謨 與同考各官 蔣進 等,把各卷等第俱已看定,選了放榜吉期。”參閱《清文獻通考·選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