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采菱(採菱)
樂府清商曲名。又稱《採菱歌》、《採菱曲》。 晉 郭璞 《江賦》:“忽忘夕而宵歸,詠《採菱》以叩舷?!?南朝 宋 鮑照 《代春江行》有“奏《採菱》,歌《鹿鳴》”之句,并作《採菱歌》七首。 南朝 梁武帝 制《江南弄》,中有《採菱曲》一首,其辭曰:“歌《採菱》,心未怡,翳羅袖,望所思?!眳㈤?span id="6lealcj" class="book">《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江南〉序》、《清商曲辭七·〈江南弄〉序》
古代歌曲名。楚辭·招魂:“《涉江》、《采菱》,發(fā)《揚荷》些?!?王逸 注:“ 楚 人歌曲也?!?南朝 宋 謝靈運 《道路憶山中》詩:“《采菱》調(diào)易急,《江南》歌不緩。” 元 張翥 《多麗》詞:“澄碧生秋,鬧紅駐景,《采菱》新唱最堪聽?!?/div>
《國語辭典》:薤露  拼音:xiè lù
1.古樂曲名。昔指較通俗的歌曲。
2.古時送葬的歌曲。田橫的門徒為田橫自殺所作的悲歌,感嘆生命短暫如薤上的露水。
《國語辭典》:渭城  拼音:wèi chéng
1.位于渭水北岸,本秦都咸陽,漢武帝時復(fù)置,改稱為「渭城」,約今陜西咸陽東北。
2.樂曲名。又稱〈渭城曲〉。本為唐。王維 送人使安西七言絕句:「渭城朝雨浥輕塵?!购笕霕犯?,遂以「渭城」名曲。它描寫一種最普遍性的離別,具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適合大多數(shù)離別宴席演唱而成為流行、傳唱最久的古曲。
《漢語大詞典》:采桑(採桑)
(1).樂府相和曲名。此曲始出于《陌上?!?/span>, 南朝 宋 鮑照 、 梁 簡文帝 、 陳后主 等均有此曲,名《採?!?/span>。后人多所仿效。
(2).樂府清商曲名。屬西曲,又稱《採桑度》。亦為舞曲名。參閱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五·〈採桑度〉序。
(3).樂府近代曲名。樂府詩集·近代曲辭二·〈採?!敌?/a>》:“《樂苑》:‘《採?!?/span>,羽調(diào)曲。又有《楊下採?!?/span>?!?span id="3bdvyga" class="book">《採?!?/span>本清商西曲也?!?唐 張祜 有此作。
(1).謂采摘桑葉。古樂府
《日出東南隅行》:“ 羅敷 善蠶桑,采桑城南隅。”
(2).古樂曲名。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樂通二:“《采桑》, 晉 清商西曲。羽調(diào)。 唐 有大曲?!眳⒁姟?采桑子 ”。
(3).古 黃河 津渡名。在今 山西 鄉(xiāng)寧 西。左傳·僖公八年:“ 晉 里克 帥師, 梁由靡 御, 虢射 為右,以敗 狄 于 采桑 ?!?杜預(yù) 注:“ 平陽 北 屈縣 西南有 采桑津 。”
《漢語大詞典》:采桑子(採桑子)
詞牌名。原本 唐 教坊大曲,名《採?!?/span>或《楊下採桑》。 南朝 后主 作詞名《採桑子傳》, 宋 初名《採桑子》。一名《羅敷媚》、《丑奴兒》。雙調(diào)四十四字。
唐 教坊大曲有《采?!?/span>,截取一“遍”單行,后用作詞牌。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雙調(diào),四十四字,平韻。又有《添字采桑子》,四十八字或五十四字;《攤破采桑子》,一名《攤破丑奴兒》,六十字;《促拍采桑子》,一名《促拍丑奴兒》,五十字;皆平韻。 宋 詞《采桑子慢》一名《丑奴兒慢》,九十字,多平仄互葉。
《國語辭典》:回波  拼音:huí bō
1.水波回蕩。如:「輕風(fēng)吹來,湖面回波蕩漾?!固?。吳融 中夜聞啼禽詩:「若非西澗回波觸,即是南塘急雨驚?!?br />2.比喻文章變化萬千?!痘茨献?。本經(jīng)》:「嬴鏤雕琢,詭文回波?!?br />3.比喻以目傳情。宋。秦觀 浣溪沙。腳上鞋兒四寸羅詞:「腳上鞋兒四寸羅,唇邊朱粉一櫻多,見人無語但回波?!?/div>
《漢語大詞典》:回波詞(迴波詞)
樂府曲名。每句六言,第一句用“迴波爾時”四字起,故名。后亦為舞曲。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公直》:“ 景龍 中, 中宗 嘗游 興慶池 ,侍宴者遞起歌舞,并唱《迴波詞》,方便以求官爵?!币嘧鳌?迴波樂 ”。 唐 孟棨 本事詩·嘲戲:“ 沈佺期 曾以罪謫遇恩,官還秩,朱紱未復(fù),嘗內(nèi)晏,羣臣皆歌《迴波樂》,撰詞起舞,因是多求遷擢?!币嗍》Q“ 迴波 ”。 清 趙翼 《題汶上旅壁》詩:“十二年前過 汶河 ,曾徵紅粉唱《迴波》?!?清 蒲松齡 《擬上徵天下博學(xué)宏詞親考揀用以備顧問群臣謝表》:“給扎授題,《迴波》自舞;臨軒簡士,落紙如飛?!?/div>
《國語辭典》:長相思(長相思)  拼音:cháng xiāng sī
1.綿綿不斷的相思之情?!段倪x。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文選。劉鑠。擬古詩。擬行行重行行》:「日夕涼風(fēng)起,對酒長相思。」
2.用絲縷絡(luò)成的棉絮?!段倪x。古詩十九首??蛷倪h方來》:「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
《國語辭典》:橫吹(橫吹)  拼音:héng chuī
1.一種漢代的鼓吹樂。為軍中馬上的音樂。
2.橫笛。唐。王維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詩:「橫吹雜繁笳,邊風(fēng)捲塞沙?!?/div>
《漢語大詞典》:橫吹曲
樂府歌曲名。 漢 張騫 通使 西域 ,得《摩訶兜勒》一曲, 李延年 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為軍中樂,馬上演奏。原為乘輿的武樂, 東漢 以給邊地將軍。 魏 晉 以后,二十八解已亡?,F(xiàn)存歌詞,均系 魏 晉 以后文人作品。參閱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一·橫吹曲題解。
《國語辭典》:鐃歌(鐃歌)  拼音:náo gē
樂曲名。是漢代的武樂,用于軍旅之中,以壯軍威、揚士氣的凱歌。鐃,形狀似鈴無舌,有柄可執(zhí),是一種銅制的打擊樂器,配合蕭、笳、笛、鼓,故稱鐃歌。鐃歌的名稱,起于東漢明帝時?!独m(xù)漢書志。第五。禮儀志中》:「其每朔,……元年歲首也?!箘⒄炎⒁嚏摺炊Y樂志〉曰:「漢樂四品:……其短簫、鐃歌,軍樂也。其傳曰『黃帝、歧伯所作,以建威揚德,風(fēng)勸士』也。蓋《周官》所謂『王大捷則令凱樂,軍大獻則令凱歌』也。」今存漢鐃歌十八曲,即〈朱鷺〉、〈思悲翁〉、〈艾如張〉、〈上之回〉、〈擁離〉、〈戰(zhàn)城南〉、〈巫山高〉、〈上陵〉、〈將進酒〉、〈君馬黃〉、〈芳樹〉、〈有所思〉、〈雉子斑〉、〈圣人出〉、〈上邪〉、〈臨高臺〉、〈遠如期〉、〈石榴〉。
《國語辭典》:蜀道難(蜀道難)  拼音:shǔ dào nán
1.因四川省對外交通的道路難行,故稱為「蜀道難」。
2.樂府瑟調(diào)曲名。
3.詩名。唐李白所作的七言樂府。李白以此詩描寫秦蜀棧道的險阻和世故人情的險惡、叵測。
《漢語大詞典》:盧家(盧家)
(1).古樂府中相傳有 洛陽 女子 莫愁 ,嫁于豪富的 盧 氏夫家。 南朝 梁武帝 《河中之水歌》:“ 盧 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 王 ?!?br />(2).泛指富裕之家。 唐 沈佺期 《獨不見》詩:“ 盧 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唐 劉方平 《新春》詩:“一花開 楚國 ,雙燕入 盧 家?!?br />指善奏樂器的女子。 清 吳偉業(yè) 《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碧玉班中怕點留,樂營門外盧家泣?!眳⒁姟?盧女 ”。
《漢語大詞典》:盧女(盧女)
(1).亦稱“ 盧姬 ”。相傳 三國 魏武帝 時宮女,善鼓琴。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盧女曲 宋 郭茂倩 題解:“ 盧女 者, 魏武帝 時宮人也,故將軍 陰升 之姊。七歲入 漢 宮,善鼓琴。至 明帝 崩后,出嫁為 尹更生 妻。 梁簡文帝 《妾薄命》曰:‘ 盧姬 嫁日晚,非復(fù)少年時?!w傷其嫁遲也?!焙笠浴氨R女”泛指善奏樂器的女子。 唐 張子容 《除夜樂城逢孟浩然》詩:“妙曲逢 盧女 ,高才得 孟嘉 ?!?唐 皇甫冉 《見諸姬學(xué)玉臺體》詩:“艷唱召 燕 姬,清弦待 盧女 。”
(2).指 郢州 石城 歌女 莫愁 。舊時詩文中誤認(rèn)為即是 洛陽 的 莫愁 (嫁為 盧 家婦),故稱。 清 吳偉業(yè) 《贈荊州守袁大韞玉》詩:“ 盧女 門前烏桕樹, 昭君 村畔木蘭舟?!?br />(3).指 金陵 歌妓 莫愁 。 明 高啟 《清明呈館中諸公》詩:“ 白下 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 墓上迷芳草, 盧女 門前暎落花?!?br />(4).樂曲名。 唐 王維 《奉和楊駙馬六郎〈秋夜即事〉》:“對坐彈《盧女》,同看舞鳳凰?!?唐 徐凝 《樂府新詩》:“一聲《盧女》十三弦,早嫁城西好少年?!?/div>
《國語辭典》:白頭吟(白頭吟)  拼音:bái tóu yín
1.漢卓文君所作的樂府詩。因司馬相如欲聘娶茂陵女子為妾,其妻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見《西京雜記》卷三。后比喻失歡哀怨之情為「白頭吟」。唐。駱賓王 在獄詠蟬詩:「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骨?。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七出:「俺獨自守空樓,望殘春,白頭吟罷淚沾巾?!?br />2.樂曲名。漢樂府〈楚調(diào)曲〉。漢時民間所流傳的歌謠,屬相和歌辭。傳說源自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故事,后世多用此調(diào)寫婦女被遺棄。伴奏樂器主要有琴、箏、笙或筑等。
《漢語大詞典》:入塞
(1).樂府《橫吹曲》名。內(nèi)容多寫軍人從邊塞返歸的情景。西京雜記卷一:“﹝ 戚夫人 ﹞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span id="er2fft3" class="book">《晉書·樂志下》:“胡角者,本以應(yīng)胡笳之聲,后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用者有《黃鵠》、《隴頭》、《出關(guān)》《入關(guān)》、《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楊》、《望行人》十曲?!?唐 岑參 《田使君美人如蓮花舞北旋歌》:“忽作出塞入塞聲,白草胡沙寒颯颯?!?br />(2).詞調(diào)名。調(diào)名本古樂府橫吹曲《入塞》辭,雙調(diào),五十二字。參閱《詞譜》卷九。
《國語辭典》:歌行  拼音:gē xíng
一種樂府詩體。放情長言為「歌」,步驟馳騁為「行」。后漸無嚴(yán)格區(qū)別,而合歌行為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較一般詩體自由,富于變化。
《國語辭典》:關(guān)山月(關(guān)山月)  拼音:guān shān yuè
樂曲名。漢代樂府橫吹曲的調(diào)名,因離別傷感而作的歌曲。如唐李白關(guān)山月詩。
《漢語大詞典》:楊柳枝(楊柳枝)
(1).樂府近代曲名。本為 漢 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至 唐 易名《楊柳枝》, 開元 時已入教坊曲。至 白居易 依舊曲作辭,翻為新聲。其《楊柳枝詞》之一云:“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當(dāng)時詩人相繼唱和,均用此曲詠柳抒懷。七言四句,與《竹枝詞》相類。參閱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五、樂府詩集卷八一。
(2). 唐 白居易 有妓 樊素 ,善唱《楊柳枝》,因以曲名人,代稱 樊素 。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鬻駱馬兮放 楊柳枝 ,掩翠黛兮頓金羈;馬不能言兮長鳴而卻顧, 楊柳枝 再拜長跪而致辭?!眳⒁姟?楊枝 ”。
《漢語大詞典》:楊枝(楊枝)
(1).楊柳的枝條。舊俗于分別之際常折以送行。 元 戴表元 《昨日行》:“楊枝不耐秋風(fēng)吹,薄交易結(jié)還易離?!?清 王士禛 《楊枝紫云曲》之一:“名園一樹緑楊枝,眠起東風(fēng)踠地垂。”
(2).梵語,譯曰齒木。取楊柳等之小枝,將枝頭咬成細(xì)條,用以刷牙,故又稱楊枝。 晉 法顯 佛國記:“出 沙祇城 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span id="dddfyy5" class="book">《隋書·南蠻傳·真臘》:“每旦澡洗,以楊枝浄齒,讀誦經(jīng)咒?!?br />(3).指 白居易 的侍妾 樊素 。 樊素 善唱《楊枝曲》,故以曲名人。后常用以為典,亦泛指侍妾婢女或所思戀的女子。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序:“妓有 樊素 者,年二十餘,綽綽有歌舞態(tài),善唱《楊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聞 洛 下。” 宋 蘇軾 《朝云詩》:“不似 楊枝 別 樂天 ,恰如 通德 伴 伶玄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李尚書 雍熙 學(xué)道,散遣歌姬…… 阮亭 亦云:‘萬種心情消未盡,忍辭駱馬遣 楊枝 ?’”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驚心薄俗太支離,失笑高門半守雌。一紙巵詞何足算,三年五度遣 楊枝 ?!?郁達夫 《相思樹》詩之三:“我去 蓬萊 覓棗瓜,君留古渡散天花。他年倘向 瑤池 見,記取 楊枝 舞影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