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38,分36頁顯示  上一頁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頌瑟
柱工
鐘鼗
竹材
喉管
簸邏
皮皮
楹鼓
銀指甲
一口鐘
撫拍
鼓鈸
鼓拍
戛敔
胡撥四
《漢語大詞典》:頌瑟(頌瑟)
古樂器名。新唐書·禮樂志十一:“頌瑟,箏也。”爾雅·釋樂“大瑟謂之灑” 宋 邢昺 疏:“頌瑟長七尺二寸,廣八寸,二十五弦盡用之?!?/div>
《漢語大詞典》:柱工
制樂器弦柱的工匠。《漢書·禮樂志》:“琴工員五人,三人可罷。柱工員二人,一人可罷。” 顏師古 注:“柱工,主箏瑟之柱者?!?/div>
《漢語大詞典》:鐘鼗(鐘鼗)
鐘與鼗。俱古樂器。 明 豐道生 《賞齋賦》:“鐘鼗箜篌簫竽之音,鏜鞳乎晝夜,喧闐乎閭里?!?/div>
分類:樂器
《國語辭典》:竹材  拼音:zhú cái
可供利用的成熟竹子。在工藝方面可制釣竿、樂器、家具等;在建筑工程上可筑鷹架、籬笆等。
《國語辭典》:喉管  拼音:hóu guǎn
樂器名,吹管樂器。直吹。廣東特有的樂器之一。竹制,管口上端置一蘆葦制哨子,管身開七個按音孔。分短管和長管兩種。短管聲音高亢嘹亮;長管音色渾厚粗壯。現(xiàn)代的喉管或在管的下端加一喇叭形口,類似嗩吶。
《國語辭典》:簸邏(簸邏)  拼音:bǒ luó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北魏時代的唇簧氣鳴樂器。元。王逢〈古從軍行〉七首之三:「大旗蕭蕭寒,長槊列萬夫,令下簸邏鳴,鐵騎分四驅(qū)?!挂卜Q為「大角」、「簸邏回」、「拔邏回」。
《國語辭典》:皮皮  拼音:pí pí
樂器名,吹管樂器。流行于維吾爾族,管身用蘆葦制作,上端由兩塊木片將葦管壓扁,與管身成十字形,再將吹嘴修制成簧片,管身正面開八個方形按音孔,流行于新疆南部的和闐、麥蓋提地區(qū),音色沉厚優(yōu)美。
《漢語大詞典》:楹鼓
古樂器。形制為用木柱從鼓中穿過,使之豎立,柱下有四足。又稱建鼓。禮記·明堂位:“ 夏后氏 之鼓足, 殷 楹鼓, 周 縣鼓?!?鄭玄 注:“楹謂之柱,貫中上出也。”隋書·音樂志:“建鼓, 夏后氏 加四足,謂之足鼓。 殷 人柱貫之,謂之楹鼓?!?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將曙天,諸生接武杏壇前?!?/div>
《漢語大詞典》:銀指甲(銀指甲)
銀制的假指甲,彈撥樂器用。 清 顧張思 《土風(fēng)錄》卷二:“ 劉言史 《樂府》:‘月明如雪金階上,迸斷玻瓈義甲聲?!参锓钦娑僭O(shè)之者皆曰義。俗用銀指甲,亦有本?!?/div>
《國語辭典》:一口鐘(一口鐘)  拼音:yī kǒu zhōng
1.一只鐘。如:「廟里懸著一口鐘。」
2.一種沒有開衩的長袍。形狀如鐘形,上窄下寬?!豆賵霈F(xiàn)形記》第四三回:「卻不知從那拖到一件又破又舊的一口鐘,圍在身上,擁抱而臥?!挂卜Q為「斗篷」。
《國語辭典》:撫拍(撫拍)  拼音:fǔ pāi
安撫輕拍。有親昵安慰的意思。如:「在母親的撫拍下,寶寶很快的入睡了?!?/div>
《國語辭典》:鼓鈸(鼓鈸)  拼音:gǔ bá
樂器名。打擊的樂器,指鼓和鈸?!?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鼓鈸梵唄之聲,不絕于耳?!?/div>
《漢語大詞典》:鼓拍
鼓和拍板。泛指樂器。 李調(diào)元 《大司農(nóng)沈云椒先生初自京寄書和前韻二首見懷復(fù)再答之》附 清 沈初 詩:“暢吟山水煙霞外,泥醉鶯花鼓拍旁?!?/div>
分類:拍板樂器
《漢語大詞典》:戛敔
(1).即敔。古代在雅樂結(jié)束時擊奏的止樂樂器。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總干形屹崪,戛敔背嶙峋。”戛,一本作“ 戞 ”。
(2).奏敔。謂止樂。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冊皇后儀:“皇帝降坐,入東房,戛敔?!?/div>
《國語辭典》:胡撥四(胡撥四)  拼音:hú bō sì
樂器名,彈撥樂器:(1)系參照古老樂器火不思的形制制成。面板用桐木,背板、側(cè)板以楓木制成;面板下部開兩個云形音窗,音箱內(nèi)設(shè)音梁。置指板及品位。用撥子彈奏,音色醇厚、柔和,音量宏大。多用于合奏、伴奏及彈唱,亦用于獨奏。(2)參見「火不思」條。
《漢語大詞典》:胡撥思(胡撥思)
樂器名。即火不思。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渾不似》:“渾不似製如琵琶,直徑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絃皮絣同一弧柱。相傳 王昭君 琵琶壞,使 胡 人重造,造而其形小。 昭君 笑曰:‘渾不似。’遂以名。元史以為火不思,今以為胡撥思,皆相傳之譌?!卑椿鸩凰?、渾不似、胡撥思均為同一樂器名的音轉(zhuǎn)。參閱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火不思。參見“ 火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