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726,分316頁顯示  上一頁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袁抗(立之 )
釋懷璉( 懷璉 器之 大覺禪師 泗州 世稱 璉三生 )
陳洎(亞之 )
馮文顯(晦之 始平郡開國公 )
劉立之
武宗元(宗道 總之 )
龍昌期(起之 )
龔鼎臣(輔之 )
劉牧(先之、牧之 長民 )
朱顯之(從晦 )
祖無擇(煥斗 擇之 )
釋處謙(終倩 沖悟大師 神悟 世稱 神炤之門 )
陳亞(亞之 )
陳升之(旭、旭字升之 旸叔 成肅 秀國公 )
魏瓘(用之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洪州南昌人,字立之。舉進士。調(diào)陽朔主簿。薦補桂州司法參軍。累遷國子博士、知南安軍,擢廣南東路提點刑獄。為益州路轉(zhuǎn)運使,時三司歲市上供綾錦、鹿胎萬二千匹,乃奏稱蜀民困憊,得蠲其數(shù)之半。除江淮發(fā)運使,召為三司鹽鐵副使,因御史劾,罷知宣州。累官至光祿少卿,分司南京,改少府監(jiān)卒。喜藏書,多至萬卷,江西士大夫家鮮有及之者。
全宋詩
袁抗,字立之,洪州南昌(今屬江西)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進士(清光緒《江西通志》卷二一),調(diào)陽朔縣主簿。累遷國子博士,知南安軍,擢提點廣南東路刑獄。后宮度支三司判官,以尚書金部員外郎為梓州路轉(zhuǎn)運使,徙益州路。仁宗慶歷七年(一○四七),御史言其年老不任事,罷三司鹽鐵副使,以司勛郎中知宣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一)。累遷光祿少卿,分司南京。改少府監(jiān),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全宋文·卷九九○
袁抗,字立之,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舉進士,得同學(xué)田究出身,歷桂州司法參軍,衡州推官,累遷國子博士、知南安軍,擢提點廣南東路刑獄。還遷度支三司判官,為梓州、益州轉(zhuǎn)運使,江、淮發(fā)運使,召為三司鹽鐵副使,罷知宣州。終少府監(jiān)。喜藏書,至萬卷,江西士大夫家鮮有及之者。《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90 【介紹】: 宋僧。漳州龍溪人,俗姓陳,字器之。工詩。嘗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住持京師凈因院。一時顯宦名流,爭與締交。英宗治平中,乞歸,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閣曰宸奎,蘇軾為撰碑。
全宋詩
釋懷璉,俗姓陳,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稱璉三生,漳州(今屬福建)人。初師事南昌石門澄禪師,為青原下十世。后為廬山訥禪師掌書記。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詔住東京十方凈因禪院,賜號大覺禪師。英宗治平中乞還山,歸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人為建宸奎閣,藏仁宗所賜詩頌,蘇軾為之記。年八十馀卒。《禪林僧寶傳》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九三○
懷璉(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陳氏子。少年為僧,長參泐潭澄得法。復(fù)依圓通訥,為其記室。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叢林稱之為璉三生?;实v中,住廬山,詔住京師十方凈因禪院,召對化成殿,賜號大覺禪師。治平三年乞歸,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后建大閣曰宸奎,藏歷代皇帝所賜御札什物。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見蘇軾《宸奎閣碑》,《五燈會元》卷一五,《釋氏稽古略》,《釋氏資鑒》卷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八
禪師名懷璉。字器之。漳州陳氏子也。初其母禱于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遠(yuǎn)韻。聰慧絕人。長為沙門。工翰墨聲稱甚著。游方愛衡岳勝絕。館于三生藏有年。叢林號璉三生。聞南昌石門澄禪師者。五祖戒公之嫡子也。往拜謁。師事之十馀年。去游廬山圓通。又掌書記于訥禪師所?;实v二年正月。有詔。住京師十方凈因禪院。二月十九日。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齋畢傳宣。效南方禪林儀范。開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錄。慈云大師清滿。啟白倡曰。帝苑春回。皇家會啟。萬乘既臨于舜殿。兩街獲奉于堯眉。爰當(dāng)和煦之辰。正是闡揚之日。宣談祖道。上副宸衷。問答罷乃曰。古佛堂中曾無異說。流通句內(nèi)誠有多談。得之者妙用無虧。失之者觸途成滯。所以溪山云月。處處同風(fēng)。水鳥樹林。頭頭顯道。若向迦葉門下。直得堯風(fēng)蕩蕩。舜日高明。野老謳歌。漁人鼓舞。當(dāng)此之時。純樂無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是榇髳?。與璉問答詩頌。書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書獻偈。乞歸老山中。偈曰。千簇云山萬壑流。歸心終老此峰頭。馀生愿祝無疆壽。一炷清香滿石樓 上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不許。修撰孫覺莘老。書問宗教。璉答之書。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嘗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后奇言異術(shù)。間出而亂俗。迨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shè)為慈悲。以化眾生。亦所以趣時也。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yán)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后世學(xué)者。有所難曉。彼當(dāng)時人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聞?wù)?。于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時循環(huán)。以生成萬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矣。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跡也。道則一耳。要當(dāng)有圣賢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漢至今。千有馀歲。風(fēng)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詆訾。不知所從。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嘆也。璉雖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嚴(yán)甚。上嘗賜以龍腦缽盂。璉對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缽食。此缽非法。使者歸奏 上嘉嘆久之。璉居虔服玩??梢曰瘜毞灰病6圆粸?。獨于都城之西。為精舍。容百許人而已。有曉舜禪師。住棲賢。為郡吏臨以事民其衣。走依璉。璉館于正寢。而處偏室。執(zhí)弟子禮。甚恭。王公貴人來候者。皆怪之。璉具以實對曰。吾少嘗問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聞?wù)邍@服 仁廟知之。賜舜再落發(fā)。仍居棲賢寺。治平中。璉再乞還山堅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詔許自便。璉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歸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大閣藏所賜詩頌。榜之曰宸奎。命翰林學(xué)土兼侍讀端明殿學(xué)士蘇軾。為之記。時京師始建寶文閣。詔取其副本藏焉。璉歸山二十馀年。年八十二。無疾而化。 贊曰。璉公生長于寒鄉(xiāng)。棲遲于荒遠(yuǎn)。缽飯布衲。若將終身。一旦道契 主上。名落天下。而能焚龍腦。讓正寢。非其素所畜養(yǎng)。大過于人者。何以至是哉。至于與士大夫論宗教。則指物連類。折之以至理。使其泮然無疑。則亦知為比丘之大體者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9 【介紹】: 宋徐州彭城人,字亞之。歷知懷州,審刑院。仁宗寶元間,自屯田員外郎為御史中丞,出為京西、淮南、京東轉(zhuǎn)運使。慶歷六年,入為度支副使,尋轉(zhuǎn)鹽鐵副使。工詩,風(fēng)格秀古。有詩集。
全宋詩
陳洎,字亞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仁宗慶歷五年(一○四五),為吏部員外郎,加直史館,遷度支副使。七年,降知濠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召為鹽鐵副使?;实v元年(一○四九),以副使行河,還,卒。有《陳副使集》。事見《兩宋名賢小集》卷八。今錄詩十六首。
馮文顯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三二
馮文顯(一○一○——一○八○),字晦之,滑州白馬(今河南滑縣)人,太尉守信之子。初以父任為右班殿直。景祐初以左侍禁監(jiān)定州酒稅,歷任唐、陳州巡檢,曹、潤、滑州都監(jiān),江東路、京西路提點刑獄,湖北路、益利路兵馬鈐轄,知莫、澧、祁、鄜州及廣信軍,所至以廉能稱。累官至左藏庫使、銀青光祿大夫,封始平郡開國公。元豐三年卒,年七十一。見楊杰《無為集》卷一四《馮侯墓表》。
劉立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天圣九年(1031)任高郵軍知軍。明道二年(1033)任潤州知州。景祐元年(1034)任福建路提點刑獄公事。景祐五年寶元元年(1038)任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慶歷六年(1046)任判三司度支勾院。慶歷七年(1047)任三司鹽鐵判官。慶歷八年(1048)任益州路轉(zhuǎn)運使。慶歷八年(1048)5月為益州轉(zhuǎn)運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0 【介紹】: 宋河南白波人,初名宗道,字總之。官虞部員外郎。善畫道釋像,神采活動如草書。真宗景德末,建玉清昭應(yīng)宮,募天下畫工逾三千人,宗元為左部之長。不常奮筆,雖貴人名臣踵門求之,未肯輕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仁壽人,字起之。真宗大中祥符中,注《》、《》、《》、《論語》、《老子》等,攜書游京師,時稱其說詭誕穿鑿。以薦補國子四門助教,文彥博奏改秘書省校書郎。官至殿中丞致仕。著書百余卷。仁宗嘉祐中詔取其書,時昌期年八十余,賜緋魚。劉敞與歐陽修言其異端害道,不當(dāng)推獎,奪所賜服罷歸,卒。
全宋詩
龍昌期,字起之,陵州(今四川仁壽東)人。仁宗寶元中,為國子四門助教,改秘書省校書郎,遷太子洗馬,致仕,又以恩遷殿中丞。著書百馀卷,嘉祐四年(一○五九)詔取其書,時年八十馀,詣京師,賜五品服,以歐陽修等反對,追奪所賜遣歸,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有《竹軒小集》、《龍昌期集》,不傳。事見《宋史》卷二九九《胡則傳》。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87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輔之。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初為平陰簿,后歷知州縣。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轉(zhuǎn)吏、禮二部郎中。嘗請?zhí)瓰E官冗兵,禁奢靡,又屢上疏勸皇太后還政英宗。論大事無所顧忌,然詞氣平和,多被采納。后出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舉宮觀,以正議大夫致仕。有《東原錄》、《周易補注》等。
全宋詩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諫院,出為淮南路體量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應(yīng)天府(同上書卷二○四),徙江寧。神宗時歷知兗州、青州。元豐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書卷三六一)。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有《東原集》五十卷,已佚。今存《東原錄》一卷。事見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三《龔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景祐元年第進士,為平陰縣主簿,歷知萊蕪、濛陽縣、渠州。召還,擢起居舍人、知諫院,尋判登聞鼓院,拜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改集賢修撰、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府。拜諫議大夫、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東原集》五十卷,《諫草》三卷,《周易補注》三卷,《中說注》三卷,《編年官制圖》一卷。見劉摯《正議大夫致仕龔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64 【介紹】: 宋衢州西安人,字先之,一作牧之,號長民。舉進士。嘗從孫復(fù)習(xí)《春秋》,又以范仲淹為師。以仲淹薦,為兗州觀察推官。累官至太常博士。有《易解》、《卦德通論》等。
全宋詩
劉牧(一○一一~一○六四),字先之,號長民(《宋元學(xué)案》卷二),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仁宗初第進士,為饒州軍事推官。改兗州觀察推官,知大名府館陶縣。通判建、青、廬諸州,歷廣南西路、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五十四。有《卦德通論》一卷、《鉤隱圖》三卷等(同上書),已佚。事見《臨川集》卷九七《劉君墓志銘》。
全宋文·卷九八八
劉牧(一○一一——一○六四),字先之(一作牧之),號長民。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舉進士第,起家饒州軍事推官。為范仲淹薦舉,除兗州觀察推官,改大理寺丞,歷知大名府館陶縣,通判建州、青州、廬州。除廣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治平元年卒,年五十四。從孫復(fù)學(xué)《春秋》,又從范諤昌受《》。著有《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通論》一卷、《先儒遺論九事》一卷、《易數(shù)鉤隱圖》三卷。見王安石《劉君墓志銘》(《臨川集》卷九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朱顯之,真宗天禧間知岳州。仁宗時,初知華容縣,至和間以比部郎中知岳州。事見明隆慶《岳州府志》卷三、卷一三。
全宋文·卷九八八
朱顯之,字從晦,仁宗時人。慶歷中為春宮吏、知端州。皇祐中為虞部員外郎、通判廣州。仁宗末知岳州。見道光《高要縣志》卷一二,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五,《金石續(xù)編》卷一四,雍正《湖廣通志》卷四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84 【介紹】: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煥斗,字擇之。少學(xué)古文于穆修,又從孫明復(fù)受經(jīng)學(xué)。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出知袁州,首建學(xué)官,置生徒,學(xué)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進、銀臺司。王安石執(zhí)政,諷求其罪,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中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工詩文。有《龍學(xué)文集》。
全宋詩
祖無擇(一○一○~一○八五,生年參《龍學(xué)文集》所附《龍學(xué)始末》及《咸淳臨安志》卷八九),字擇之,上蔡(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入直集賢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陜府,遷湖北轉(zhuǎn)運使,入為中書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進龍圖閣學(xué)士,知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熙寧三年(一○七○)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陽九老祖龍學(xué)文集》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鏌o擇詩,以宜秋館??焓戏e學(xué)齋景宋鈔本《祖龍學(xué)文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參校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南昌彭氏知圣道齋鈔本(簡稱彭本)。底本第五、六兩卷收入之祖氏與他人和詩及從《至元嘉禾志》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無擇(?——一○八五),字擇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齊州。歷知南康軍、海州?;实v中,提點廣南東路、荊湖北路刑獄,改廣東轉(zhuǎn)運使。入直集賢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糾察在京刑獄,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學(xué)士。歷知開封府及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為王安石所斥,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尋復(fù)光祿卿、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著有《龍學(xué)文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九○
處謙(一○一一——一○七五),字終倩,俗姓潘,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年九歲依常寧契能出家,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覃恩得度,出參諸名師,歸繼契能法席。住白蓮院,號沖悟大師。前后十坐道場,賜號神悟,終住南屏。熙寧八年四月卒,年六十五。著有《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一卷(存)。見《釋門正統(tǒng)》卷六,《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六。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處謙。生永嘉潘氏。處胞三年。九歲出家。謁神炤。大明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祈妙悟。未幾。擢居第一座。炤以止觀一帙。授之曰。汝當(dāng)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見耳。后屢主大剎。道化隆振。旨署神悟之號。丞相王安石。與一時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ご蠛怠熤笼堜?。為龍語。忽大風(fēng)黑云從湫起。驟雨如注。師四十年中。十坐道場。講唱無倦。登門受法者。三千人。熙寧乙卯四月。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jīng)。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凈土。遂寂。弟子塔其全身。楊無為。為之銘。師與咸。同出神炤。人稱神炤之門。二處一身云。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一
釋處謙,姓潘氏,永嘉人也。母感異兆,見瑞云入懷,娠三年而生。九歲依常寧契能出家。能得教旨于昱法師,講道不倦。天臺自智者以來,以爐拂傳授為信,至能已四十世。乃慨然曰:“得法在心,豈在器乎?”乃藏之。天臺道場,遂不復(fù)傳。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詔天下寺觀得度一人。謙遭際覃恩,乃得度牒,往學(xué)于天竺慈云。復(fù)謁神照,大明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用祈妙悟。末幾,擢居首座,神照以止觀一帙授之。已而言歸鄉(xiāng)邑,卒繼契能之席。道不在器,斯言乃驗。后遷慈云妙果赤城,講道益振。少師李端愨請主白蓮。北??ね踝嘀t高行,詔錫號為“神悟禪師”。王丞相安石與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ご蠛?,謙至龍湫祈雨。俄而大風(fēng)黑云從湫起,驟雨如注。后十馀年將歸永嘉,郡守士庶固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講小般若。時趙內(nèi)翰、陳舍人,與杭之無擇禪師,以寶閣凈住南屏天竺諸勝,前后相乞請者不絕。遂十坐道場,歷四十年,講演無間,登其門者三千人。宋熙寧乙卯四月丙,晨興沐浴更衣,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jīng)》,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凈土?!奔慈攵湃?。塔于南屏之右,無為揚杰為之銘,詞甚清潔,見于別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揚州人,字亞之。真宗咸平五年進士。嘗為于潛令,除守越州、潤州、湖州,官至太常少卿。有《澄源集》。
全宋詩
陳亞,字亞之(《黃豫章集》卷二六),揚州(今屬江蘇)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進士,知祥符縣。仁宗慶歷三年(一○四三)知湖州(明萬歷《湖州府志》卷九)。六年,知越州。又知潤州(《湘山野錄》卷上)。仕至太常少卿。年七十卒。有《澄源集》,已佚。事見《青箱雜記》卷一。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79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初名旭,避神宗諱,以字行,改字旸叔。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歷知封州、漢陽軍,入為監(jiān)察御史、右司諫。任言官五年,所上數(shù)十百事。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知瀛州、真定府。神宗熙寧二年,同制置三司條例司,助王安石行新政。數(shù)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既為相,遂請免條例司,并時與王安石小異。因善附會以取富貴,時人稱為“筌相”。卒謚成肅。
全宋詩
陳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字旸叔,初名旭,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后徙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九)。仁宗景祐初進士,知南安軍南康縣。擢監(jiān)察御史,知諫院。嘉祐四年(一○五九)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宋大臣年表》)。出知定州、太原府。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復(fù)樞密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神宗立,歷知越州、大名府。熙寧二年(一○六九)同制置三司條例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五年,拜樞密使(同上書卷二四一)。八年,罷判揚州(同上書卷二六三)。封秀國公。元豐二年致仕(同上書卷二九七),尋卒,年六十九。謚成肅。事見《名巨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五《陳成肅公升之傳》,《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全宋文·卷九八八
陳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初名旭字升之,避神宗嫌名,以字行,改字旸叔,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景祐初舉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右司諫,知諫院,侍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復(fù)知諫院。遷樞密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嘉祐五年,拜樞密副使。為臺諫所劾,出知定州,徙太原府。治平二年,復(fù)拜樞密副使。神宗立,為觀文殿學(xué)士、知越州。熙寧元年,知樞密院事。明年,與王安石同制置三司條例司。數(shù)月,拜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忤王安石,會母喪,去位。服除,復(fù)為樞密使。出判揚州,封秀國公。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成肅。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五《陳成肅公升之傳》,《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歙州婺源人,字用之。魏羽子。以蔭補校書郎。真宗時,為開封府倉曹參軍,持法精審,明于吏事。歷知廣州,筑城環(huán)五里,疏東江門,鑿東西澳為水閘,以時啟閉。累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荊南,徙澶、滑州。以吏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
全宋詩
魏瓘,字用之,婺源(今屬江西)人。以父蔭補秘書省校書郎,為開封府倉曹參軍,坐門人上疏詆天書停官。歷知循、隨、安、洪、蔡、潭、廣、開封、荊南、澶、滑等州府。以吏部侍郎致仕。卒,贈太尉,年七十一。事見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八。
全宋文·卷三二三
魏瓘,字用之,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羽次子。以父功補官,仁宗朝歷知洪、蔡、潭、廣等州,為廣西、梓州、京西、陜西等路轉(zhuǎn)運使,徙河北都轉(zhuǎn)運使,以給事中知開封府?;实v三年降知越州。次年遷工部侍郎、集賢院學(xué)士,再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嘉祐中知荊南府、澶、滑州。五年,以吏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宋史》卷三○三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