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726,分316頁顯示  上一頁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趙揖之
魏宏(損之 )
張保之
楊告(道之 )
沈立(立之 )
王尚恭(安之 )
馮行己(肅之 )
吳世延(延之、季叟 )
石溫之
石秀之(春卿 )
蘇舜欽(子美 滄浪翁 )
魚周詢(裕之 )
元絳(厚之 章簡 )
劉益之
方慎從(惟之 )
趙揖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景祐三年(1036)任封州知州。
魏宏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字損之。仁宗景祐間進士。為岳州司理,察絕食之囚善服氣,以塞鼻之法使之懼而服罪。后遷朝奉郎。
張保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一三
張保之,景祐初官職方員外郎,寶元二年為屯田員外郎、知閬州。見《宋會要輯稿》禮三九之八、刑法四之七四。
楊告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漢州綿竹人,字道之。楊允恭次子。賜同學究出身。歷廬江尉、豐城主簿,累遷大理寺丞、通判江寧州,辦獄有聲。除京西轉(zhuǎn)運副使,歲饑,募富室、發(fā)公廩以賑濟;民伐桑易粟不能售,命高估以給酒。累拜右諫議大夫、知鄭州,徙江寧府、壽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78 【介紹】: 宋和州歷陽人,字立之。仁宗天圣進士。為益州簽判。嘉祐初,黃河決于商胡,以權三司鹽鐵判官前往行視,采摭黃河事跡、古今利病,著《河防通義》,為治河者所宗。遷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又撰《茶法要覽》,請罷榷茶而行通商法。歷戶部判官、京西北路轉(zhuǎn)運使、知滄州。神宗熙寧中,判都水監(jiān),出為江淮發(fā)運使,勤于職事。徙知杭、宣等州,后提舉崇禧觀。喜藏書,以所藏書目及所集《名山記》、《都水記》上神宗。又有《鹽笑總類》、《香譜》、《錦譜》及文集等。
全宋詩
沈立(一○○七~一○七八),字立之,歷陽(今安徽和縣)人。仁宗天圣間進士,簽書益州判官,提舉商胡埽。嘉祐中,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遷京西北路轉(zhuǎn)運使。加集賢修撰、知滄州,進右諫議大夫、判都水監(jiān),出為江、淮、兩浙、荊、湖六路制置發(fā)運使。歷知越州、杭州、江寧府、宣州,提舉崇禧觀。神宗元豐元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七),年七十二。事見《無為集》卷一二《右諫議大夫沈公神道碑》?!?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六四○
沈立(一○○七——一○七八),字立之,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天圣進士,簽書益州判官。嘉皊初,權三司鹽鐵判官,提舉商胡埽,遂采摭黃河事跡,古今利病,著為《河防通議》,治河者守以為法。遷兩浙轉(zhuǎn)運使,以茶禁害民而獲利無幾,著《茶法要覽》,請罷榷茶而行通商法。歷戶部判官、京西北路轉(zhuǎn)運使、知滄州。熙寧中判都水監(jiān),出為江淮發(fā)運使,知越、杭等州。元豐元年卒,年七十二。所著有《名山記》、《都水記》凡三百卷,《文集》等四百卷。見楊盓《無為集》卷一二《沈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尚恭(一○○七~一○八四),字安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歷慶成軍、袁州判官,以著作佐郎知陜州芮城、緱氏等縣。官至朝議大夫。神宗元豐七年卒,年七十八。事見《范忠宣公集》卷一四《王公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91 【介紹】: 宋孟州河陽人,字肅之。馮拯子。以蔭補右侍禁,知憲州。歷知數(shù)州,皆有能聲。仁宗皇祐中,知定州,韓琦薦為路鈐轄。徙知代州,管干河東緣邊安撫事。后進西上閣門使,四遷客省使。以衛(wèi)州防御使致仕。與富弼、文彥博等十三人為耆英會。
全宋詩
馮行己(一○○八~一○九一),字肅之,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歷知石、保、霸、冀、莫、定、代等州。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知雄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六)。以衛(wèi)州防御使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四(同上書卷四五四)。《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延之,一字季叟。仁宗寶元元年進士。累官屯田員外郎、知梧州,極為周敦頤所親重,常相與唱和。有詩集行世。
全宋詩
吳世延,字延之,一字季叟,莆田(今屬福建)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曾以屯田員外郎知梧州。為周敦頤所親重,有詩集,已佚。事見《莆陽文獻傳》卷一二。
石溫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
越州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
石秀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
字春卿。越州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累遷左奉議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49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子美,號滄浪翁。蘇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少有大志,當天圣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其與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杰多從之游。初以父蔭補官,累遷大理評事。慶歷中,范仲淹薦其才,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岳父杜衍與仲淹主新政,多遭讒陷,舜欽坐售故紙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以自適。工詩文,其體豪放,時發(fā)憤于歌詩中。又善草書,每酣酒落筆,為時人所傳。后為湖州長史卒。有《蘇學士集
全宋詩
蘇舜欽(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自曾祖起移家開封(今屬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進士(《隆平集》卷六),歷任蒙城、長垣縣令,入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時杜衍、富弼、范仲淹執(zhí)政,主持“慶歷新政”。蘇舜欽為杜衍婿,因進奏院祠神,以出售廢紙公錢宴會,為人所劾,以監(jiān)守自盜罪削職為民,閑居蘇州。后復為湖州長史,慶歷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年四十一。有《蘇學士文集》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二有傳?!√K舜欽詩,以沈文倬點?!短K舜欽集》為底本。沈氏點校本以清康熙中宋犖校定徐惇復刊印本為底本,曾參校清黃丕烈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黃本)、陳乃乾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陳本)、清光緒中李星根等重編校刊十卷本(簡稱李本)、黃丕烈過錄顧廣圻校記(簡稱顧校)、陳乃乾過錄錢泰吉校記(簡稱錢校)等。此次據(jù)《全宋詩》體例,對底本校語作若干刪節(jié)、調(diào)整,并據(jù)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蘇學士集》(簡稱四庫本)予以補正。輯錄所得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圖錄
蘇舜欽(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蘇易簡孫。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慶歷革新,見嫉于守舊黨,罷職閑居蘇州。后復起為湖州長史,不久病故。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有詞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八七四
蘇舜欽(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蔭補太廟齋郎,調(diào)滎陽縣尉。景祐元年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丁父憂,居喪于長安。服除,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jiān)在京店宅務。慶歷四年,以范仲淹薦,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以岳父杜衍與仲淹、富弼主新政,為人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 妓樂會賓客被劾除名。寓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fā)憤懣于詩文。八年,復官為湖州長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詩文豪健,善草書。有集十六卷。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有傳。
魚周詢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048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裕之。早孤,好學。第進士。通判漢州,夜部眾救火,植劍于前曰:“攘一物者斬”,火止,民無所失亡。歷知真、安、蔡州,以尚書戶部員外郎兼御史知雜事。仁宗慶歷四年,舉劾蘇舜欽進奏院祠神用公錢召妓樂事。累官至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拜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慶歷八年上言論西北邊事,仁宗嘉其詳敏。后以事落權御史中丞知永興軍,旋出知成德軍,未行卒。聞見博洽,明習吏事。
全宋文·卷五七九
魚周詢(?——一○四八),字裕之,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早孤好學,第進士,歷知南華、分宜、靜海三縣,通判漢州,知真、安、蔡三州,進侍御史,為三司鹽鐵副使。遷吏部員外郎,知成德軍,拜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慶歷八年四月,坐舉張得一不當落職,旋卒。見《宋史》卷三○二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84 【介紹】: 宋杭州馀杭人,祖籍撫州臨川,字厚之。元德昭孫。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歷知永新、海門縣,善治獄,累擢度支判官。皇祐中,儂智高據(jù)嶺南,絳為廣東轉(zhuǎn)運使,供軍餉有功,遷工部郎中。神宗熙寧中,為翰林學士,除三司使。八年,拜參知政事。后坐事罷知亳州,改潁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謚章簡。有文集及《讞獄集》。
全宋詩
元絳(一○○九~一○八四),字厚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歷知臺、福、鄆諸州及開封府,又為廣東、兩浙、河北轉(zhuǎn)運使,召為翰林學士,官至參知政事。晚年以資政殿學士知青州,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元豐七年卒,年七十六,謚章簡。有《玉堂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蘇魏公文集》卷五二《太子少保元章簡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三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九二八
元絳(一○○九——一○八四),字厚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天圣二年賜同學究出身,八年擢進士第,調(diào)江寧推官,攝上元令,知永新、海門縣、臺州,有政績。入為度支判官。儂智高叛,以直集賢院為廣東轉(zhuǎn)運使。以功遷工部郎中。歷兩浙、河北轉(zhuǎn)運使、鹽鐵副使。擢天章閣待制,知福州,徙廣、越、荊南,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遷三司使。熙寧八年,參知政事。元豐二年罷知潁州,改青州。以資政殿學士、太子少保致仕。七年六月卒,年七十六。絳工于文辭,有文集四十卷,《讞獄集》十三卷。見蘇頌《元章簡公神道碑》(《蘇魏公文集》卷五二),王安禮《元公墓志銘》(《王魏公集》卷八),《宋史》卷三四三本傳。
劉益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寶元元年(1038)任江陰軍知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惟之。方慎言弟。真宗景德二年進士。歷知弋陽、導江及潮、漳、嘉三州,所至皆有德政。導江時有楠木連理、嘉禾九穗之祥,璽書褒異。曾再知漳州,漳人夾道歡呼,稱“吾父復來”。仕終都官郎中。以老歸。
全宋文·卷三○五
方慎從,字惟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慎言弟。景德二年進士,歷知弋陽、導江等六縣,通判饒州、荊南府,知潮、漳、嘉三州,再知漳州,改都官郎中。所至有德于民。以老歸,卒。見《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九,《萬姓統(tǒng)譜》卷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