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3
【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述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進士。為監(jiān)察御史,頗多建言,所至以直氣聞。仁宗朝累官殿中侍御史,擢尚書刑部員外郎、知雜司事、權(quán)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會劉太后臨朝,太后兄子死,錄其姻戚至于廝役達八十人,修古等交章論列,忤太后,削官出知興化軍。會赦復(fù)官。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全唐詩》收《池上》詩1首,列為世次爵里無考作者。按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進士。歷官秘書丞、同判饒州、監(jiān)察御史,出知歙州,徙南劍州,復(fù)為開封府判官,歷殿中侍御史、刑部員外郎、權(quán)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因論事得罪,出為同判杭州,改知興化軍。遇赦復(fù)官。約卒于宋仁宗時?!?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七有傳?!?a target='_blank'>宋詩紀事》卷八收其《池上》詩?!?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收作唐人。
全宋詩曹修古(?~一○三三),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累遷通判饒州。召為監(jiān)察御史,出知歙州、南劍州。復(fù)為開封府判官,歷殿中侍御史,權(quán)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仁宗明道初以言事忤旨,出知興化軍。二年,病卒(《端明集》卷三二《曹女傳》)。《宋史》卷二九七、《福建通志》卷四七并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三○曹修古(?——一○三三),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大中祥符元年進士。累遷秘書丞、同判饒州,以太常博士為監(jiān)察御史。出知歙州,徙南劍州,復(fù)為開封府推官。歷殿中侍御史,擢尚書刑部員外郎、知雜司事,立朝號剛正謇諤。以言忤劉太后,削一官,出知興化軍。會赦復(fù)官,至道二年卒。劉太后崩,特贈右諫議大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七有傳,又見《新安志》卷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3—1038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舜良。王安石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知新淦、廬陵、新繁縣。仁宗天圣間知韶州,窮治奸淫傷風化者。屯兵將謀變,捕治首謀者五人,事遂定。官終都官員外郎。有詩文集。
全宋詩王益(九九三~一○三八),字損之,年十七時改字舜良,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為建安主簿,改殿中丞、知新繁縣。仁宗天圣八年(一○三○)知韶州(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九)。寶元元年卒,年四十六。有歌詩百馀篇,不傳。事見《臨川先生文集》卷七一《先大夫述》。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3—1059
【介紹】:
宋泰州如皋人,一作海陵人,字翼之,世稱安定先生。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吳中。仁宗景祐初,更定雅樂,以范仲淹薦,與阮逸同校鐘律,分造鐘磬。后教授湖州,弟子數(shù)百人,教學有法,規(guī)章制度悉備。慶歷中興太學,即取其法。皇祐中,遷國子監(jiān)直講,其徒益眾,禮部取士,其弟子十居四五。嘉祐初,擢天章閣待制,仍治太學。以太常博士致仕。有《周易口議》、《洪范口義》、《皇祐新樂圖記》等。
全宋詩胡瑗(九九三~一○五九),字翼之,學者稱安定先生,泰州如皋(今屬江蘇)人。仁宗景祐初以布衣召,授保寧節(jié)度推官教授湖州?;实v中為國子監(jiān)直講。嘉祐元年(一○五六)充天章閣待講。既而疾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七(《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五《胡先生墓表》)。謚文昭?!?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八胡瑗(九九三——一○五九),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世稱安定先生。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吳中。景祐初詔求知音律者,以范仲淹薦,與阮逸同校鐘律,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后教授湖州。教學有法,科條悉備。慶歷中興太學,取其法著為令?;实v中,授光祿寺丞、國子監(jiān)直講。遷大理寺丞。瑗既居太學,其徒益眾,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常居十之四五。嘉祐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仍主太學。以太常博士致仕。嘉祐四年卒,年六十七。后世以瑗與孫復(fù)、石介合稱「宋初三先生」。著有《周易口義》(存)、《洪范口義》(存)、《皇祐新樂圖記》(存)等。見歐陽修《胡先生墓表》(《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五),《宋史》卷四三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3—1068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隱之。博通經(jīng)學,尤長《周易》、《太玄》,著《發(fā)隱》三篇。以道自裕,尊生養(yǎng)氣。蜀守以逸民薦,詔為州助教,不赴。仁宗嘉祐中賜號沖退居士。有《卦氣圖》等。
全宋文·卷四○八章察(九九三——一○六八),字隱之,成都雙流(今四川雙流)人。博通經(jīng)學,尤長《易》、《太玄》。蜀守蔣堂、張方平、趙抃等咸以逸民薦,一賜粟帛,再命州助教,不就。嘉祐中,賜號沖退處士。熙寧元年卒,年七十六。著《太玄經(jīng)講疏》四十六卷、《注》十四卷、《疏》三十卷、《發(fā)隱》一卷、《太玄圖》一卷、詩歌雜文二十卷。見呂陶《章察行狀》(《凈德集》卷二八),《宋史》卷四五八《隱逸傳》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4—1069
【介紹】:
宋泰和人,字至之。真宗天禧三年進士。歷侍御史、知諫院、判司農(nóng)寺。仁宗慶歷中,為天章閣待制,條陳時事,對策甚久,仁宗贊為南士而有燕趙之氣者。神宗時官終戶部侍郎。
全宋詩王贄(九九四~一○六九),字至之,廬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進士。為邵州防御推官。歷衡、連、郴三州軍事判官。仁宗慶歷初,累拜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实v中,以天章閣學士、吏部郎中知洪州(清光緒《江西通志》卷九)。歷知鄭、瀛、池、江寧、陳等州府。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以尚書禮部侍郎致仕。神宗熙寧二年卒,年七十六。有別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樂全集》卷三九《王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六六一王贄,字至之,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天禧三年登進士第。歷信州通判。慶歷中為殿中侍御史。七年,以刑部郎中知諫院,任起居舍人、直史館、同判司農(nóng)寺。八年,擢天章閣待制。進天章閣直學士?;实v中以吏部郎中知洪州。五年,徙樞密直學士,為京畿水陸計度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學士。嘉祐四年知瀛州。六年,知池州。尋以左諫議大夫知江寧府。英宗即位,進給事中,以禮部侍郎致仕。神宗立,改戶部侍郎。見《樂全集》附錄王鞏《張方平行狀》,《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七、食貨四九之一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一六五、一七五、一八九、一九五,《宋史》卷一六二、二○○,《明一統(tǒng)志》卷五六,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七五,《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4
【介紹】:
宋宗室,字德之。趙元份子。歷唐州團練、潁州防御、同州觀察使。嗜學,尤喜讀唐史,通近朝典故,工楷法。又善射。官終武定軍節(jié)度使。卒謚僖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5—1060
【介紹】:
宋吉州永新人,字沖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知衡州,斷大姓偽券奪田案。歷右正言、知制誥。坐使契丹醉辱館伴,出知潭州、和州、江州。再兼安撫使知潭州,鎮(zhèn)壓湖南瑤人起事。皇祐三年拜參知政事。至和初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建言杜絕近臣保薦、陳丐親屬、敘勞干進三弊。嘉祐初,被論以挾私劾出御史,罷為工部尚書,知應(yīng)天府,徙陳州。。卒謚文安。
全宋詩劉沆(九九五~一○六○),字沖之,吉州永新(今屬江西)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通判舒州。歷三司度支、戶部判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出知外州?;实v三年(一○五一),以工部侍郎擢參知政事。至和元年(一○五四),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嘉祐元年(一○五六),罷知南京,徙知陳州。五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一),年六十六。《隆平集》卷五、《東都事略》卷六六、《宋史》卷二八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一二劉沆(九九五——一○六○),字沖之,吉州永新(今江西永新)人,天圣八年擢進士第二,授大理評事、通判舒州。累遷太常博士,擢右正言、知制誥、判吏部流內(nèi)銓。奉使契丹,坐酒醉失態(tài),出知潭州、和州、江州。時湖南亂,以沆為龍圖閣直學士、知潭州兼安撫使。知審刑院,除知永興軍。頃之,以龍圖閣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遷尚書工部侍郎?;实v三年拜參知政事。至和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改園陵使。后罷為觀文殿大學士、工部尚書、知應(yīng)天府。遷刑部尚書,徙陳州。卒,贈左仆射兼侍中。見曾鞏《劉丞相沆思賢之碑》(《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八),《宋史》卷二八五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人。曾官御書院祗候。仁宗天圣三年奉旨書《太后受上清箓記》并篆額,刻石立于茅山。又入圖畫院,工畫翎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潮州潮陽人,字維之。真宗大中祥符初舉賢良,授校書郎。歷知韶、吉、建州,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江西等路轉(zhuǎn)運使。嘗因災(zāi)異言事,極詆時弊。官終刑部侍郎。
全宋詩許申,字維之,潮陽(今屬廣東)人。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一○)舉賢良方正,會真宗東封召對,擢上第,特授將仕郎、秘書省校書郎。歷知韶、吉、柳、建諸州。仁宗天圣中為廣西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景祐二年(一○三五)以工部郎中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兼制江西、湖南諸路(同上書卷一一六)。官終刑部郎中。有《高陽集》,已佚。事見明隆慶《潮陽縣志》卷一二。今錄詩五首。
全粵詩·卷二一許申,字維之。潮陽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一○)舉賢良方正,會真宗東封,召對第一,特授將仕郎、秘書省校書郎。出知鄴縣,歷知韶、吉、柳、建諸州。仁宗天圣中,任廣西提點刑獄。景祐二年(一○三五)以工部郎中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兼制江西、湖南諸路。官終刑部郎中。有《高陽集》,今佚。明郭春震纂修嘉靖二十六年刊《潮州府志》卷七、明林大春纂隆慶六年刊《潮陽縣志》卷一二有傳。今存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二○許申,字維之,潮州潮陽(今廣東潮陽)人。大中祥符元年舉賢良,二年,賜進士及第。天禧中,知階州,有治績。仁宗朝,歷知韶、吉、建、洪、柳等州,為度支判官,廣西提刑,江東、湖南等路轉(zhuǎn)運使,終刑部郎中。申嘗建言以藥化鐵與銅雜鑄,而輕重悉如銅錢。時人以為官造偽錢,頗以此見譏。有集一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八、七一、九五、一○四、一一六,《宋史》卷一八○、二九九,《萬姓統(tǒng)譜》卷七六,《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5—1059
【介紹】:
宋宗室,字益之。趙元份子,英宗生父。太子祐死,真宗將其迎養(yǎng)禁中。及仁宗生,送還邸。仁宗即位,累拜寧江軍節(jié)度使。景祐二年,建睦親宅,命知大宗正事,為宗子所畏服。官至同平章事、判大宗正司。卒謚安懿,追封濮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6—1073
【介紹】:
宋濮州人,字公明。李迪子。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通曉當朝典故。為館閣???,累進直集賢院。仁宗時,歷知荊南、河陽、澶州,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富弼薦其學行,復(fù)舊職,兼侍讀。神宗時拜太子少保致仕,再遷少師。
全宋詩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人。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宣化軍使,進直集賢院。歷知邢、漢、廬、鳳翔等州府,京東、陜西轉(zhuǎn)運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知荊南、河陽、澶州,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為翰林侍讀,未幾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熙寧六年卒,年七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全宋文·卷四七七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迪子,幽州(治今北京)人。少受知于寇準。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仁宗時為館閣??保娛埂_M直集賢院、判吏部南曹、開封府推官、鹽鐵判官,歷知邢、漢、廬州、凰翔府,京東、陜西轉(zhuǎn)運使,擢侍御使知雜事。拜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知荊南、河陽、澶州,改集賢院學士,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富弼薦其學行,復(fù)舊職兼侍讀,知通進銀臺司。治平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熙寧六年卒,年七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益(九九六~一○一二),字慶之,號棲神子,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未十歲,以蔭為奉禮郎,官衛(wèi)尉寺丞。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十七(《湘山野錄》卷中)。六年,追賜進士及第。有《桂籍追榮集》二十卷(《文莊集》卷二二《桂籍追榮序》),不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應(yīng)之。仁宗天圣二年省試第一,授湖州歸安主簿。九年,中書判拔萃科,授江州軍事推官。官至殿中丞。以詠紅梅詞知名。
全宋詩吳感,字應(yīng)之,吳都(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九年,中書判拔萃科,以湖州歸安縣主簿授江州軍事推官(《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三)。官至殿中丞?!?a target='_blank'>吳郡志》卷二五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九歐靜,字識之,平陽(今山西臨汾)人,仁宗天圣間在世。按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中有《寄歐靜秀才》、《送歐伯起》、《歐伯起相訪》等詩,又有《與歐靜書》,姓名、時代俱與此人同,惟字伯起,與此人,未知是否一人。又《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六引下文撰者作歐陽靜,《文獻通考》卷二三亦同,未知孰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7—1066
【介紹】:
宋許州陽翟人,字勝之。真宗天禧三年進士。累官起居舍人、知諫院、三司戶部副使,出知數(shù)州府。仁宗至和元年,召拜參知政事,改樞密副使。因與樞密使宋庠議不合,自請罷。旋除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判延州。英宗即位,以安武軍節(jié)度使留再任。為邊帥既久,號習邊事,然無甚顯績。卒謚康穆。
全宋詩程戡(九九七~一○六六),字勝之,許州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進士,授涇州觀察推官。歷知渭、歸、鳳翔、永興、瀛、益諸州府,累官參知政事。仁宗嘉祐五年(一○六○)為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判延州。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七十(《樂全集》卷三六《程公神道碑銘》,《東都事略》卷七○、《隆平集》卷八作七十七)。謚康穆。《宋史》卷二九二、《東都事略》卷七○、《隆平集》卷八有傳。
全宋文·卷四七九程戡(九九七——一○六六),字勝之,許州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天禧三年舉進士甲科,補涇州觀察推官,歷判許州、蘄州、虔州,知歸州,召為三司度支判官。寶元中擢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未幾知渭州,又進樞密直學士、知成都府。慶歷八年降知鳳翔府,尋遷河中,復(fù)為樞密直學士、知永興軍,徙瀛州,四遷給事中?;实v中知益州,遷端明殿學士。至和元年召拜參知政事,改尚書戶部侍郎、樞密副使,拜宣徽南院使,出判延州。嘉祐中除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累官武安軍節(jié)度使。治平三年卒,年七十。謚康穆。見《樂全集》卷三六《程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二九二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