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26,分316頁顯示
上一頁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48 下一頁
其它辭典
董儼(字 望之 )譚用之(字 藏用 )邵拙(字 拙之 )郭載(字 咸熙、厚之 )陳若拙(字 敏之 )李潤之劉師道(字 損之、宗圣 )周麟之燕肅(字 穆之 世稱 精密 )謝濤(字 濟之 )萬適(字 縱之 號 遣玄子 )梁頵(字 微之 )鄭褒(字 成之 )古成之(字 并奭、亞奭 別稱 紫虛先生 )張士遜(字 順之 號 退傅 鄖國公、鄧國公致仕 文懿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55—1008
【介紹】:
宋洛陽人,字望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授大理評事,通判饒州。歷知忠、泰、泉、揚、潭、廣、岳、洪諸州。真宗景德中,歸朝,判吏部銓,加工部侍郎。復出知青州。以狡詐托薦事,坐責授山南東道節(jié)度行軍司馬。大中祥符初,令赦,起知郢州,病疽卒。生平不學無操行,貪賂鄙屑,畜姬侈豪,傾狡圖位,終以致敗。
全宋詩董儼,字望之,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進士,解褐大理評事、通判饒州。五年,授左拾遺、直史館,又充淮南西路轉運副使。端拱初,為三司度支副使,歷知泰州、泉州。真宗景德中知青州。大中祥符初知郢州,卒,年五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至宋初人,字藏用。仕途不達,長年流寓他鄉(xiāng)。工詩,尤擅七律,長于寫景。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字藏用,五代宋初人。仕途不達,長年流寓他鄉(xiāng)。善詩,擅七律,工寫景。其“一棹冷涵楊柳雨,片帆香掛芰荷煙。綠搖江澹萍離岸,紅點云疏桔滿川”;“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等句,尤為著名。薛雪評其詩云:“譚用之最多杜撰句法,硬用事實。偶有不杜撰不硬用處,便佳?!?《一瓢詩話》)《新唐書·藝文志四》、《宋史·藝文志七》均著錄《譚藏用詩》1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全宋詩譚用之,字藏用。五代末人,善詩。入宋,仕途不達(《宋史》卷四三九《鄭起傳》)。有詩一卷,已佚。今錄詩四十首。
唐詩匯評譚用之,生卒年里貫均未詳,字藏用,五代人,入宋。工詩而官不達,游蹤遍關中、河洛、瀟湘等地。有《譚藏用詩》一卷,早佚。后人輯有《譚裁用詩集》一卷行世,頗有他人所作攙雜其間。《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一瓢詩話譚用之最多杜撰句法,硬用事實;偶有不杜撰,不硬用處,便佳。
《網(wǎng)師園唐詩箋》藏用善為麗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宋初宣城人。孤峭不撓,博通經(jīng)史。嗜酒,偶沉酗過度,遂戒飲。自南唐入宋,就應制科,未試而卒。有《廬岳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字拙之,宣城(今屬安徽)人,一作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南唐時人。性孤峭倔強,博通經(jīng)史。嗜酒,偶沉醉,遂斷酒飲茶。后歸宋,應制科試,未放榜而卒。生平事跡散見馬令《南唐書》卷二二、《詩話總龜》卷三三、《十國春秋》本傳。其文學韓愈、柳宗元。曾作詩300篇,名為《廬岳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斷句1聯(lián)。
全宋詩邵拙,字拙之,宣城(今屬安徽)人,一說雁門(今山西代縣)人(《詩話總龜》前集卷三三)。由南唐入宋,就應制科,有司以聞,未詔而卒。有詩三百篇,曰《廬岳集》,又有手鈔史傳文集三百卷,均佚。事見《南唐書》卷二二、《十國春秋》卷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55—994
【介紹】:
宋開封浚儀人,字咸熙,一字厚之。以蔭補右班殿直,累遷供奉官、閣門祗候。太宗雍熙初,提舉西川兵馬捕盜事。四年,加崇儀副使。端拱二年,擢引進副使、知天雄軍。入同勾當三班,出知秦州兼沿邊都巡檢使。前此巡邊者多領都府兵騎以威戎人,所至頗煩苦之,載至悉減去,戎人感悅。淳化五年改知成都,隨招安使王繼恩鎮(zhèn)壓李順起義。尋卒。
全宋詩郭載(九五五~九九四),字咸熙,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以蔭補右班殿直。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擢知天雄軍,徙秦州,兼沿邊都巡檢使。淳化五年,改知成都府(《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五)。以憂患卒,年四十?!?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六有傳。
全宋文·卷一六三郭載(九五五——九九四),字咸熙,一字厚之,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以蔭補右班殿直。雍熙初,提舉西川兵馬捕盜事。端拱中知天雄軍,后知秦州,兼緣邊都巡檢使。淳化五年改知成都府。會李順起事,率眾出走,隨招安使王繼恩統(tǒng)兵討順。事平復入成都,月馀,憂患而卒,年四十?!?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六《樊知古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55—1018
【介紹】:
宋幽州盧龍人,字敏之。陳思讓孫。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歷知單州,以能政,就改太常丞,入為鹽鐵判官。累擢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鳳翔府。入拜給事中、知澶州,勤于政事,秩滿,郡民列狀乞留。
全宋詩陳若拙(九五五~一○一八),字敏之,幽州盧龍(今屬河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歷知州府,累遷兵部郎中、河東轉運使。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擢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府。又移知鳳翔府,入拜給事中,出知澶州。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1—1014
【介紹】:
宋開封東明人,字損之,一字宗圣。太宗雍熙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知彭州。真宗時累官樞密直學士。敏于吏事,所至有聲。工詩,多與楊億等人唱和。
全宋詩劉師道(九六一~一○一四),字損之,又字宗圣,開封東明(今河南蘭考)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士,為和州防御推官。擢知彭州。真宗咸平初徙知潤州,四年(一○○一)為三司度支副使,俄擢權三司使。后貶忠武軍行軍司馬。景德二年(一○○五)起知復州,換秀州。大中祥符二年(一○○九)知潭州。七年卒,年五十四。工詩,多與楊億輩酬唱。《宋史》卷三○四有傳。
全宋文·卷一八三劉師道(九六一——一○一四),字損之,一字宗圣,開封東明(今河南蘭考北)人。雍熙二年登進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歷保寧、鎮(zhèn)海二鎮(zhèn)從事,知彭州,為京東轉運使。咸平中,知潤州,改淮南轉運副使兼發(fā)運使。擢樞密直學士,掌三班,權三司使。坐事貶官。景德中,起知復州、秀州。大中祥符二年知潭州,遷太常少卿。復加樞密直學士,換左司郎中。七年卒,年五十四。《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1—1040
【介紹】:
宋益都人,徒居曹州,字穆之。登進士第。為寇準所知。數(shù)典刑獄,累知審刑院。曾建言州郡疑獄及情可憫者處死刑須經(jīng)復奏獲準,方得施行。性精巧,曾造指南車、記里鼓車及欹器以獻;又創(chuàng)記時蓮花漏法,世稱精密。喜為詩。工畫山水,尤擅古木折竹。曾在知明州任上繪《海潮圖》,著《海潮論》。官至禮部侍郎。
全宋詩燕肅(九六一~一○四○),字穆之,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舉進士,為鳳翔觀察推官,改知臨邛、考城等縣,通判河南府。遷提點廣南西路刑獄,徙廣南東路,又知越州、明州。入為定王府記室參軍,擢知審刑院。后歷知梓、亳、青、潁、鄧州,以禮部侍郎致仕。仁宗康定元年卒(《圖畫見聞志》卷三),年八十(《東都事略》卷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八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八八燕肅(九六一——一○四○),字穆之,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家曹州(治今山東曹縣西北)。咸平三年舉進士,補鳳翔府觀察推官,歷任知縣、通判、提刑、知州,遷侍御史、直昭文館。天圣中,判刑部,擢龍圖閣待制,知審刑院,歷知梓、亳、青州。景祐中判太常寺兼大理寺,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潁、鄧州。寶元中以禮部侍郎致仕,康定元年卒,年八十。肅雅多巧思,精審音律,嘗造指南、記里鼓二車,又上《蓮花漏法》,為《海潮圖》,著《海潮論》。能畫,尤善山水寒林,入妙品。又喜為詩,多至數(shù)千篇?!?a target='_blank'>宋史·藝文志》著錄其詩集二卷。《宋史》卷二九八有傳,又見《圖畫見聞志》卷三,《東都事略》卷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1—1034
【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濟之。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為梓州榷鹽判官。以計抵御李順,遷觀察推官,權知華陽縣。改知興國軍,以治行召對,命試學士院。知曹州,時契丹入寇,曹地多盜,屬縣賦稅多輸睢陽助兵食,百姓苦于轉送,濤悉留不遣。真宗天禧五年,以戶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進直昭文館,累官至太子賓客。
全宋詩謝濤(九六一~一○三四),字濟之,其先陽夏人,徙家富陽(今屬浙江)。絳父。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為梓州榷鹽院判官。真宗時歷知曹、秦、歙、越諸州。仁宗天圣中遷太常少卿,權西京留守司御史臺,改秘書監(jiān)。明道元年(一○三二)轉太子賓客。景祐元年卒,年七十四。一說年七十五(《范文正集》卷一一《謝公神道碑銘》)。事見《河南集》卷一二《謝公行狀》、《宋史》卷二九五《謝絳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二謝濤(九六一——一○三四),字濟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登淳化三年進士第,為梓州榷鹽判官,遷觀察推官,權知華陽縣,通判壽州、筠州,知興國軍、曹州、泰州、歙州。用馮拯薦,召試,以兵部員外郎直史館。判三司理欠司。天禧五年以戶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進直昭文館,知越州,還判太常寺、登聞檢院。明道元年轉太子賓客。景祐元年卒,年七十四。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六二《謝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五《謝絳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陳州宛丘人,字縱之,號遣玄子。嗜學,精于《德道經(jīng)》。不求仕進,專以著作為務。太宗淳化年中,韓伾言于朝,特授慎縣主簿,尋卒。有《狂簡集》、《雅書》、《志苑》、《雍熙詩》、《經(jīng)籍擿科討論》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2—1034
【介紹】:
宋京兆萬年人,徙居高要,字微之。宋初補武仙簿,歷封州司戶參軍,皆有能聲。遷光祿寺丞,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閩人,徙興化莆田,字成之。事親至孝。嘗應進士舉,至輦下會詔罷去,遇王禹偁留之,言不能貽老母一日憂,禹偁稱嘆。后登真宗咸平元年進士第,判福州,以便侍養(yǎng)。
全宋文·卷一六六鄭褒(九六二——九九八),字成之,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或云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太宗至道元年至京師應舉,會詔權停。次年徒步歸,過滁州謁知州王禹偁,禹偁美其文行,作詩為序并買馬一匹以送之。咸平初登第,未命而卒,年三十七。褒為文宗法韓愈,蔡襄論閩中文章,自歐陽詹后惟推褒。有《鄭成之集》十卷。見《小畜集》卷一○、一八、二○,《郡齋讀書志》卷四下,清鄭方坤《全閩詩話》卷二,雍正《福建通志》卷四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惠州河源人,徙居增城。字并奭。太宗端拱二年進士。召試館職,除校書郎。張泳帥蜀,辟知魏城。運米以濟饑民,發(fā)藥以療疾疫,立鄉(xiāng)校,課農(nóng)桑,俗為之變。真宗咸平中辟知綿竹,卒于官。
全宋詩古成之,字亞奭,或稱紫虛先生(清康熙《羅浮山志》卷五),惠州河源(今屬廣東)人。五代末避地增城(今屬廣東),嘗結廬羅浮山。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進士。淳化三年(九九二),除秘書省校書郎。張詠知益州,辟知魏城。真宗咸平五年(一○○二),再辟綿竹令。卒于官。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三有傳。清光緒間,其裔孫輯成《倡南拾馀詩跡》一卷,并附偽托之降鸞詩。今錄七首。
全粵詩·卷二一古成之,字亞奭,人稱紫虛先生。本惠州河源人,五代末避地寄籍增城。結廬羅浮山,力學不倦,淹通群籍。宋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赴禮部試,有司奏以梁灝第一,成之第二。妒者忌嶺南人居其上,暗投啞藥于食,邀成之夜飲。次日臚唱,成之喑不能應,遂落第,而略無憾色,人服其量。端拱二年(九八九)成進士。初授真定府元氏縣尉,改青州益都知縣,為政以惠愛為本。淳化三年(九九二)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校書郎。以張詠薦,出知綿州魏城縣。宋真宗咸平五年(一○○二),知漢州綿竹縣,卒于任。有《古成之集》,已佚。明黃佐《廣州人物傳》卷五、清王駒修康熙二十八年刊《河源縣志》卷六有傳。今存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二古成之,字亞奭,廣州增城(今廣東增城)人。端拱二年進士,調(diào)元氏尉,改知益都。淳化末李順起于蜀中,知益州張詠辟知綿州魏城。咸平三年除校書郎。五年,詠再知益州,復以成之為綿竹令,均有治績,未幾卒于官。成之簡靜好學,博覽群籍,文章冠嶺南,尤工于詩,有集三卷。見《永樂大典》卷一○八九九引《惠州府惠陽志》,《宋史》卷二○八《藝文志》四,雍正《廣東通志》卷三一、四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64—1049
【介紹】:
宋光化軍乾德人,字順之,號退傅。太宗淳化三年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仁宗時以樞密直學士判集賢院。天圣六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曹汭獄事起,得罪太后,遂罷知江寧府。明道初再入相,次年坐事罷,出判許州,徙河南府。寶元初,復入相,封鄖國公??刀觊g,朝廷多事,機務悉委之,但無所建明,為諫官韓琦所論,封鄧國公致仕。卒謚文懿。
全宋詩張士遜(九六四~一○四九),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太宗淳化中進士,為鄖鄉(xiāng)主簿,除射洪令。遷侍御史,歷江南、廣東、河北轉運使。真宗天禧四年(一○二○)以樞密直學士判集賢院。五年,擢樞密副使(《東都事略》卷五二本傳)。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七年,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明道元年(一○三二)復拜同平章事。二年,出判河南府。寶元元年(一○三八)復拜同平章事??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蕴抵率?。皇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懿。有《應制》、《春坊》、《雜文》等文集十種,《宋史·藝文志》著錄晏殊、張士遜《笑臺詩》一卷,均佚。事見《文恭集》卷四○《太傅致仕鄧國公張公行狀》,《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二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九張士遜(九六四——一○四九),字順之,光化軍乾德(今湖北光化西北)人。淳化中舉進士,調(diào)鄖城主簿,遷射洪令,改襄陽令,歷江南、廣東、河北轉運使。累遷尚書左丞。天圣六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知江寧府,移許州。明道初復入相,坐事罷,出判許州,徙河南府。寶元元年再入相,時朝廷多事,以老病無所建明,為韓琦所論,乃拜太傅,封鄧國公致仕?;实v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懿?!?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一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