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族望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唐宗室。文宗時應(yīng)進士試。曾任虢州參軍,仕至給事中。事跡散見《唐摭言》卷一〇、《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上》?!?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03—852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字牧之。杜佑孫。文宗大和二年進士。初為弘文館校書郎。曾入江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與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幕,歷監(jiān)察御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入為司勛員外郎。武宗會昌中,歷遷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時劉從諫守澤潞,何進滔據(jù)魏博,頗驕蹇不循法度。牧作《罪言》,論朝廷用兵之策。后澤潞平,略如其言。又曾注《孫子兵法》。善屬文,工詩,世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后得病,自為墓志,悉取所為文章焚之。有《樊川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居長安下杜樊鄉(xiāng)(今陜西長安縣東南),因稱“杜樊川”;嘗為淮南節(jié)度府掌書記,稱“杜書記”;曾官司勛員外郎,稱“杜司勛”;官至中書舍人,稱“杜舍人”;開元中曾稱中書省為紫微省,稱中書舍人為紫微舍人,故又稱“杜紫微”;世人為區(qū)別于杜甫,又稱之為“小杜”。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同年應(yīng)江西觀察使沈傳師之辟,為江西團練巡官。其后沈轉(zhuǎn)宣歙觀察使,牧隨赴宣州。七年應(yīng)牛僧孺之辟,在揚州任淮南節(jié)度府推官,后轉(zhuǎn)掌書記。九年回長安任監(jiān)察御史,后分司東都。開成二年(837)為宣州團練判官。四年復(fù)回長安,任左補闕,后轉(zhuǎn)膳部、比部員外郎,皆兼史職。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為黃州刺史,后遷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擢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后轉(zhuǎn)吏部員外郎。四年出為湖州刺史。五年入為考功郎中、知制誥,次年為中書舍人,卒。臨終作《自撰墓志銘》。新、舊《唐書》有傳。今人繆鉞撰《杜牧年譜》,敘其生平尤詳。杜牧為晚唐杰出之詩人與散文家。好讀書,善論兵,曾注《孫子》。自詡留心于“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以濟時命世為己任。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衛(wèi)》、《戰(zhàn)論》、《守論》等文,痛陳藩鎮(zhèn)之禍與時政之失,頗有見地。作文主張“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答莊充書》)。詩學杜甫,其五古如《感懷詩》、《郡齋獨酌》、《杜秋娘詩》、《張好好詩》,堪稱晚唐獨步。然長于律、絕,其絕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揚州韓綽判官》、《華清宮絕句三首》等尤為膾炙人口。杜牧詩歌之主要特色為俊爽圓純,明胡應(yīng)麟稱之曰“俊爽”(《詩藪》外編卷四);清劉熙載謂“雄姿英發(fā)”(《藝概》卷二);宋敖陶孫喻為“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詩評》)。杜牧好議論,故其詩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jié),尤其所長。以時風委靡,獨持拗峭?!?《唐音癸簽》卷八引徐獻忠語)與李商隱齊名,時號“小李杜”。詩文之外,書法、繪畫皆有相當造詣。所著《樊川文集》20卷,為其甥裴延翰編。清馮集梧有《樊川詩集注》,繆鉞有《杜牧詩選》,臺灣學人譚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資料匯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8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9首,其中1首為殘詩。
唐詩匯評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佑之孫。大和二年(828),登進士第,又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沈傳師廉寨江西,辟為團練巡官;沈徙鎮(zhèn)宣歙,牧亦從之。府罷,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辟為掌書記,頗好游宴,縱情聲色。九年,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旋分司東都。開成中,歷宣州團練判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員外郎等職。會昌二年,出守黃州,歷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復(fù)出為湖州刺史,終官中書舍人。牧知兵,善古文。工詩,尤擅七言近體,清麗俊爽,自成一家,與李商隱奪名,亦稱“李杜”。其甥裴延翰集其詩文為《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后人復(fù)摭拾集外詩文為《外集》、《別集》、《補遺》各一卷,多雜他人作品?!?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八卷,其第七卷幾全為許渾詩。
詞學圖錄杜牧(803-852) 字牧之,杜佑孫。京兆萬年(今西安)人。官至中書舍人。人稱杜甫為"老杜",牧為"小杜"。有《樊川文集》。有《八六子》等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杜牧(803—852) 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中唐宰相和史學家杜佑之孫。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出任黃、池、睦、湖等州刺史,官至中書舍人,人稱“杜紫薇”。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世稱杜樊川。詩風明快,長于絕句,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有《樊川集》。曾作《寄牛相公赴黃鶴樓崔侍御宴》《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等。
全唐詩補逸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歲。(據(jù)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會昌伐叛編證》一文所推定之結(jié)論。)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牧字牧之。駕部員外郎從郁子。第進士。復(fù)舉賢良方正。文宗朝官殿中侍御史。遷左補闕。轉(zhuǎn)膳部比部員外郎。歷黃池睦三州刺史。遷司勛員外郎。轉(zhuǎn)吏部。授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卒年五十。
作品評論
杜牧《獻詩啟》某苦心為詩,唯求高絕,不務(wù)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
裴延翰《樊川文集后序》竊觀仲舅(按指杜牧)之文,高聘夐歷,旁紹曲摭,潔簡渾園,勁出橫賈,滌濯滓窳,支立欹倚。呵磨皸瘃,如火照焉;爬梳痛癢,如水洗焉。其抉刎挫偃,敢斷果行,若誓牧野,前無有敵;其正視嚴聽,前沖后鑾,如整冠裳,祗謁宗廟;其甜蟄爆聾,迅發(fā)不慄,矜大呂勁嗚,洪鐘橫撞,撐裂噎暗.戛切《韶》、《濩》;其砭熨嫉惡,堤障初終,若濡槁于未焚,膏癰于未穿。栽培教化,翻正治亂,變醨養(yǎng)瘠,堯醲舜薰,斯有意趨賈、馬、劉、班之藩墻者耶!……其馀述喻贊誡,興諷愁傷,易格異狀,機鍵雜發(fā),雖綿遠窮幽,膿腴魁 ,筆酣興健,窕眇碎細,包詩人之軌憲,整揚、馬之牙陣,聳曹、劉之骨氣,掇顏、謝之物色,然未始十拔斸治豐,縆幅道義,鉤深于經(jīng)史,抵御于理化也。
詩人主客圖高古奧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賀、杜牧、李馀、劉猛、李涉、胡幽貞。
新唐書本傳牧于詩,情致豪邁,人號為“小杜”以別杜甫云。
郡齋讀書志牧善屬文,剛直有奇節(jié),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為詩情致豪邁,人號“小杜”。
直齋書錄解題牧才高,俊邁不羈,其詩豪而艷,有氣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風月堂詩話杜牧之風味極不淺,但詩律少嚴;其屬辭比事殊不精致,然時有自得為可喜也。
《蔡百衲詩評》杜牧之詩風調(diào)高華,片言不俗,有類新及第少年,略無少退藏處,固難求一唱而三嘆也。
《臞翁詩評》杜牧之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
瀛奎律髓郊、島、元、白下世之后,張祜、趙嘏諸人皆不及牧之,蓋頗能用老杜句律,自為翹楚,不卑卑于晚唐之酸楚湊砌也。
《唐詩品》牧之鄠社遺風,名家遠紹。其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語精切,含聲圓整,而抑揚頓挫之節(jié)尤其所長。然以時風委靡,獨持拗峭,雖云矯其流弊,而持情亦巧。或者比之許渾,兩人之作,南北異調(diào),了了可辨,豈風氣囿諸情性,不能自達干中聲者乎?初席先輩,西北居多,而含宮調(diào)徵,各諧其節(jié),未有如牧之者。
升庵詩話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唯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信然。
《騷壇秘語》(牧之)主才,氣俊思活。
詩藪中唐絕,如劉長卿、韓翃、李益、劉禹錫,尚多可諷詠。晚唐則李義山、溫庭筠、杜牧、許渾、鄭谷,然途軌紛出,漸入宋、元。多歧亡羊,信哉!
唐音癸簽杜牧之門第既高,神穎復(fù)雋,感慨時事,條劃率中機宜,居然具宰相作略?!阅林?,詩人擅經(jīng)國譽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
《詩源辨體》杜牧才力或優(yōu)于渾,然奇僻處多出于元和。五七言古恣意奇僻,且多失體裁,不能如韓之工美,援引議論處益多以文為詩矣。其仄韻亦多上、去二聲雜用。
《詩源辨體》杜牧亦尚奇尚意而又以老硬為主,實僻澀怪惡也。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詩源辨體》杜牧七存律出意雖深,而造語實僻。
《唐音審體》樊川筆健調(diào)響,而絕少全璧。如《甲雁》詩前半絕唱,而后幅殊劣,豈非恨事。
《唐詩別裁》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拗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于少陵。配以義山,時亦稱“李杜”。
甌北詩話杜牧之作詩,恐流于平弱,故措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語,無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談》所謂“好為議論,大概出奇立異,以自見其長”也。
《四庫全書總目》牧詩冶蕩甚于元、白,其風格則實出元、白之上。
《雨村詩話》杜牧之詩輕倩秀艷,在唐賢中另是一種筆意。故學詩者不讀小杜,詩必不韻。
北江詩話中唐以后,小杜才識,亦非人所能及。文章則有經(jīng)濟,古近體詩則有氣勢,倘分其所長,亦足以了數(shù)子。宜其薄視元、白諸人也!
北江詩話杜牧之與韓、柳、元、白同時,而文不同韓、柳,詩不同元、白,復(fù)能于四家外,詩文皆別成一家,可云特立獨行之士矣!
石洲詩話樊川真色真韻,殆欲吞吐中晚千萬篇,正亦何必效杜哉!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于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觀玉溪生“高樓風雨”云云,傾倒之者至矣。
《唐七律雋》元、白而下,牧之較有氣骨,然七律多隨筆而出,于鍛煉之功殊缺也,實開宋人生澀一派。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蓋以氣味相近故也。雖與熟滑卑調(diào)不同,而初盛典型蕩然矣。
曾國藩《大潛山房詩題語》山谷學杜公,七律專以單行之氣,運于偶句之中。東坡學太白,則以長古之氣,運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種單行票姚之氣。余嘗謂小杜、蘇、黃,皆豪士而有俠客之風者。
《東目館詩見》牧之五言浩灝,卻仍是白描。雖題詠好異于人,而識解既大,風調(diào)高華,筆如轆轤,亦無懈可擊。熟于軍計,洞知形勢,故其議論利弊,胸開眼大。發(fā)于吟詠,焉得無寄托?數(shù)詩人治才,牧之實第一。誠齋曰:“不是樊川珠玉句,日長淡殺個衰翁?!币嘀^其味耐尋也。
三唐詩品其出與元、白同源,古風愈況,時傷浮露,無復(fù)春容。律詩、絕句情韻覃淵,足以方駕龍標,囊括溫、李。
《瓶粟齋詩話》晚唐唯小杜詩縱橫排宕,得大家體勢。其詩大抵取材漢賦,而極于騷,遺詞用字,絕不沿襲六朝人語,所謂“高摘屈宋艷,濃熏班馬香”者,可以知其祇響矣。獨是才多為患,其性又能剛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凌雜粗悍之病。
《詩學淵源》其詩情致豪邊,而造語精密,不落粗疏。七言歌行,風調(diào)尤勝,唯古詩聲調(diào)未化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蔡州汝南人,字之美。袁滋子。穆宗長慶四年登進士第。官校書郎,與許渾為友,累遷右拾遺。文宗大和九年,任禮部員外郎、集賢殿直學士,旋入為翰林學士。開成元年,轉(zhuǎn)庫部員外郎。二年,丁憂去職。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字陪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敬宗寶歷二年(826)時為舒州屬吏。武宗會昌三年(843)登進士第,是年賦有《和主司王起》詩。事跡散見《唐摭言》卷三、《唐詩紀事》卷五五、安徽潛山石牛洞題名?!?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人,字損之。鄭王元懿之后。擢進士,登制科。以言忤時宰李吉甫,流落不偶。吉甫卒,入為監(jiān)察御史、遷禮部員外郎。穆宗即位,進中書舍人。與李德裕各樹黨相磨軋凡四十年,搢紳之禍不能解。宣宗即位,貶徙郴州司馬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46
字損之,排行七,李唐宗室。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登進士第,憲宗元和三年(808)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累遷駕部郎中、知制誥。十五年拜中書舍人。穆宗長慶三年(823)權(quán)知禮部侍郎,四年知貢舉,所取多知名士,時稱“玉筍班”。改兵部、吏部二侍郎,文宗大和三年(829)拜相。七年罷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八年復(fù)入拜相。九年貶潮州司戶,累徙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武宗會昌四年(844)流封州,六年八月卒。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七百十四宗閔字損之。宗室鄭王元懿之后。貞元二十一年進士。穆宗朝為中書舍人。文宗大和二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累轉(zhuǎn)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七年罷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復(fù)為中書侍郎知政事。封襄武縣侯。坐交通劉稹流封州。宣宗立。徙郴州司馬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07—85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字勝之。杜牧弟。文宗大和六年進士。善屬文,與兄相上下,授秘書省正字。李德裕奏為浙西府賓佐,數(shù)諫正之。大和末,召為咸陽尉,直史館。辭疾歸,以喪明卒。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七顗字勝之。牧之弟。舉進士。授秘書省正字。李德裕奏為浙西府賓佐。太和末為咸陽尉直史館。以喪明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泉州晉江人,字降之。歐陽詹從子。文宗開成進士。工文,澤潞劉從諫表為幕府。從諫從子劉稹拒命,表斥時政,或言秬為之。時秬方休假還家,詔流崖州,賜死。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秬字降之。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詹從子。開成中進士。劉從諫鎮(zhèn)澤潞。表佐幕府。其子稹拒命。上表斥損時政?;蛘_秬為之。詔流崖州賜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50
【介紹】:
唐人,字相之。文宗大和四年進士。能詩工文。累官起居郎。武宗會昌二年,充翰林學士,轉(zhuǎn)司封員外郎、考功郎中、中書舍人。宣宗大中元年,以禮部侍郎知貢舉。遷兵部侍郎、判戶部事,封巨鹿縣開國男。三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850
生年不詳。字相之,籍貫不詳。文宗大和四年(830)登進士第,累擢起居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充翰林學士,賜緋,歷司封員外郎。三年,加知制誥。次年,轉(zhuǎn)考功郎中,拜中書舍人。宣宗大中元年(847),以禮部侍郎知貢舉。后改兵部侍郎判戶部。三年,任宰相。四年卒。生平事跡散見《舊唐書·宣宗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資治通鑒》卷二四八、卷二四九,《唐詩紀事》卷五一,岑仲勉《翰林學士壁記注補》一〇。魏扶能詩,與白居易、白敏中友善,有詩唱和。《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七扶字相之。大和四年進士。宣宗朝官司封員外郎考功郎中。累遷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河內(nèi)濟源人,字次之。裴肅子。登進士第。敬宗寶歷元年,復(fù)登制科。文宗開成初,官至和州刺史。五年,轉(zhuǎn)滁州刺史。宣宗大中初,累遷大理卿。三年,出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人,字誠之。能文。為人精粹端美。武宗會昌初登進士第。歷昭義軍節(jié)度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曹州南華人,字仁澤。劉晏孫。舉進士,累官度支郎中。武宗會昌初擢給事中,為李德裕所知。時朝廷經(jīng)略河、湟,以濛為宣慰靈夏以北黨項使。宣宗立,德裕得罪,濛貶朗州刺史,官終大理卿。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濛字潤之。宣宗朝官大理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53
【介紹】:
唐吳人,字章之。歸登子。元和進士。官左拾遺。文宗時歷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后權(quán)知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檢校禮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武宗會昌后,朝廷禮典多本融議。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卒。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融字章之。元和中進士。開成中拜吏部侍郎檢校禮部尚書。領(lǐng)興元尹。出為山西道節(jié)度使。徙東川。還拜兵部尚書。封晉陵郡公。辭疾。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大中七年卒。贈左仆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晉州岳陽人,字盈之。武宗會昌時在世。著有《孝行志》二十卷。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字遵圣,曾居盩厔(今陜西周至)山中。武宗會昌三年(843)應(yīng)進士試。策試之后,自以貧賤,未敢望及第,不待放榜,徑歸盩厔山居。是年竟于王起門下及第。因與諸同年賦《和主司王仆射酬周侍郎賀放榜》詩。事跡散見《唐摭言》卷三、《唐詩紀事》卷五五?!?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德州平昌人,字遲之。武宗會昌進士。工詩,長于絕句,以風流嫵媚、韻律和諧稱。與杜牧友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字遲之(一作叔之,又作須仲,恐均有誤),平昌(今山東商河縣西北)人。文宗開成三年(838)游宣城,與杜牧有唱和。武宗會昌五年(845)登進士第。后為浙西掌書記,以罹讒罷。宣宗大中時,為淮南節(jié)度使崔鄲奏為掌書記。生平散見《金華子》卷下、《唐詩紀事》卷五四、《郡齋讀書志》卷四中、《唐才子傳》卷七。遲有詩名,尤工絕句。辛文房稱其詩“風流嫵媚,皆宮商金石之聲”(《唐才子傳》)。張為《詩人主客圖》標舉其詩,列孟遲為“高古奧逸主”之升堂者?!?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四》、《郡齋讀書志》卷四中均著錄《孟遲詩》1卷,已佚。《全唐詩》存詩17首。
唐詩匯評孟遲,生卒年不詳,字遲之,一云字叔之,平昌(今山東安丘)人。開成中,游宣城,與杜牧交往。會昌五年(845),登進士第。至池州,時杜牧為池州刺史,復(fù)與游,且有詩送。后為浙西掌書記,以讒罷。至揚州,淮南節(jié)度使崔鉉召為掌書記。后不知所終。有《孟遲詩》一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十七首,殘句一。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孟遲)有詩名,尤工絕句,風流嫵媚,皆宮商金石之聲。
詩人主客圖高古奧逸主:孟云卿……升堂六人:李觀、賈馳、李宣古、曹鄴、劉駕、孟遲。
唐詩紀事遲與杜牧之友善,牧之嘗有《池州送遲》詩,其間云:“……子提健筆來,勢若夸父渴。九衢林馬撾,千門織車轍。秦臺破心膽,黥陣驚毛發(fā)。子既屈一鳴,余固宜三刖?!?/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