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蘇州吳人。虞世南甥。少學(xué)舅氏臨書,遂以書專家,隸、行、草書皆入妙品。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儀郎。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邠州新平(今陜西彬縣)人。陶谷侄。12歲能文詞。陶谷曾令其效胡嶠《茶詩》詠之,近晚而成篇?!?a target='_blank'>清異錄》卷下載其事跡,存詩2句?!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人,字潤之。嘗從俞觀光學(xué)。觀光無子,常以子情待之。及觀光卒,奉其尸斂于家,衰绖就位,葬顧氏先人之旁,歲時享祭惟謹(jǐn)。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3—841
【介紹】:
唐華州華陰人,字肅之。年二十,游京師,值朱泚之亂,被拘。后逃至奉天,屢以兵食干執(zhí)事者。授岳州灞陵尉,四遷為揚(yáng)州士曹參軍。憲宗元和初,因母喪去職,遂棄官隱居于灞陵東坡。后累征不起。穆宗長慶初,詔除梧州刺史,仍以疾辭。善圖山水,喜論當(dāng)代利病,尤不信佛。退歸三十六年,無一日不自得。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62—842
《全唐詩》作駱浚,誤。字肅之,華州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德宗建中四年(783),授岳州巴陵尉,系職于饋運(yùn)間,四遷至揚(yáng)州士曹參軍。憲宗元和初,以母喪去職,居長安灞陵之東坡。大府交辟,皆以疾辭。穆宗長慶初,詔授梧州刺史,賜名玄休,亦辭不赴。所居饒水樹,有池亭之勝,當(dāng)時詩人多有題詠。生平詳見杜牧《唐故灞陵駱處士墓志銘》及白居易行制?!?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03
【介紹】:
唐僧。臺州天臺人,俗姓陳。因其曾發(fā)大愿,盡一報(bào)代眾生之病,故本名不顯。幼出家于臺州國清寺。登戒后,歷游觀方。初至洛陽,次河陽,立道場為民救旱。代宗大歷元年,結(jié)茅居霍山,頗有異跡。后住晉州大梵寺。又?jǐn)?shù)開施食道場以救饑。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天臺陳氏子。七歲喪父。哀毀過禮。服除白母。求出家。母意難之。即斷一指示所志。遂趨國清寺落發(fā)登具。以其每欲以己代眾生病苦也。故名。久之游方抵淩郊。時河陽方苦旱。病適至因按經(jīng)法。繪八龍王立道場以禱。果大霔千里沾足。先是其地夏則風(fēng)雹暴作。苗稼偃拔。雉堞皆頹弛。識者以為毒龍使然。病為持密語禳之。自爾無患。民立祠肖貌祀焉。大歷元年。登太行入霍山。結(jié)茅深??以遁?;蛴斜I其所蓄者。欲遽去。而二虎據(jù)路口。會病從他處歸。盜扣頭陳悔。病慰喻之斥虎使去。盜顧乞留服役左右終其身。中山廟尤靈異。昔神堯初起義師。嘗沮陰雨。迷道于此。而神陰助有功跡。及即位詔鐫石像列祀典。病至是念其以殺食晉絳間。于是造庭對像語。使從己受佛戒。像忽頷首若許者。旁顧神婦像略不動。病則毀撤之曰。何物頑礦能為眾生害。如此。百姓以告太守。太守怒系之。嘉泉寺門戶扃鐍嚴(yán)甚。旬浹啟視病則兀爾禪寂自若。眾聞而坌至。或擊磬以出其定。太守遣邀之弗聽。使再往。約曰。如必弗來者。則斷其頭來。病謾斬一指付使者。太守感動竟躬詣以謝。仍徙病大梵寺且營浮圖。以葬指節(jié)。由爾檀信向慕而施幣山積。有忌者賂貧女。以鴆酒進(jìn)曰。妾夫善釀。今茲其釀?wù)\加美。幸和尚小酌。以種福田。經(jīng)云佛不違眾生愿。惟和尚慈悲病。曰汝非佛耶。貧女喜盡以情告。病笑釂曰。吾所坐地當(dāng)裂。徐視之。果裂。其毒氣之酷可想見。今俗以酒供養(yǎng)始此。歲饑必募糧設(shè)會。以飽餓者凡八設(shè)會。而燕趙賴之。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別眾跏趺。如入禪定。弟子疑其不滅。列香華供養(yǎng)如常時。閱一歲膚肉覺堅(jiān)縮。而后加之漆布以圖永久。武宗時舁匿廢陶灶中。風(fēng)雨莫之庇。尋出異草盤結(jié)覆頂上。宣宗復(fù)教。作亭徙置之。嘉泉指節(jié)歷百齡不壞。筋肉爪甲愈益光潤如黃金色。
唐沙門。史亡其名。隱居興元褒城之中梁山言行直率。不為世俗規(guī)矩所制。飲酒啖肉自若。其儕輩舉非之。然以齒臘之。長。獲紀(jì)綱寺職。而議論設(shè)施。咸當(dāng)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為上座。少年后生。間有效其所為者。上座聞而駭曰。未得凈心地。何敢爾。吾弟當(dāng)以折伏之。一日戒庖者。剩治餅餤邀眾游冢墓間。獨(dú)地坐掇枯骼腐胔。鋪餅餤裹食之。如鮮美雋永物。眾環(huán)視噦嘔不能已。上座顧謂眾曰。汝等能食此否。能食此則庶幾可以食肉也。及柳公仲郢。鎮(zhèn)興元時躬詣禮敬。年八九十乃卒。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釋代病者。臺州天臺人也。姓陳氏。以其嘗發(fā)大愿盡一報(bào)代眾生之病。致本名不顯矣。誕育之辰祥光充室。鄰里異焉。七歲喪父。哀毀幾于滅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艱阻遂斷一指。親黨敦勸。偏親乃送于國清寺。因戒法登滿誓志觀方。初止今東京。次于河陽。為民救旱。按經(jīng)繢八龍王。立道場啟祝畢投諸河。舉眾咸睹畫像沈躍不定。斯須云起膚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歸心者眾。先是三城間多暴風(fēng)雹。動傷苗稼雉堞。號為毒龍為之也。代病為誦密語。后經(jīng)歲序都亡是患。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大歷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結(jié)茅而居。有盜其盂食。俄見二虎據(jù)路。會逢代病。盜叩頭陳悔。慰諭畢因摩挲虎頭。如是累伏猛獸。其盜本樵子。愿依附為苦行焉。其中山神廟晉絳之間傳其肸蚃。代病入廟勸其受歸戒。絕烹燀牲牢。其神石像屢屢隨勸領(lǐng)首。顧其神婦略無俞答之狀。遂剃神之發(fā)毀撤神婦。鄉(xiāng)人怪之聞白州邑。太守怒之曰。此唐高祖初起至此。久困陰雨其神見形示路以迎義師。厥后礱石為像。薦饗無虧。此之髡師無狀敢爾。俾系閉于嘉泉寺扃鍵且嚴(yán)。至二十日啟關(guān)寂然禪定。傾城咸往觀禮?;蚵曧嗍嫘於稹L丶闭僦粊?。以至約令斷頭。代病斬一指以付使者。太守感之。躬就迎請。移置大梵寺。別營磚浮圖以藏其指節(jié)矣。由是檀信駢肩躡踵。有窴毒于酒者。賄貧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貧女紿之曰。妾家醞覺美。酌施和尚求福。況以佛不逆眾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貧女懼反飲具以情告。代病執(zhí)杯啜之。俄爾酒氣及兩脛足地為之墳裂。聞?wù)唧@怪。以酒供養(yǎng)自茲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止給與凈水飲之必瘳。凡屬薦饑必募糧設(shè)食。后于趙州救斯荒歉。作施食道場前后八會。遐邇賴之道感多類。以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滅。四眾初謂如嘉泉寺之禪定歟。香華供養(yǎng)。至于隔歲膚肉漸堅(jiān)。方知永逝。遂漆布繢畫之。武宗廢塔像無巨細(xì)皆毀除。或議之移入陶灶中。既而生瑞草一本。其狀亭亭若蓋。盤錯縈紆庇其風(fēng)雨而有馀也。宣宗即位佛事中興。綱紏比丘造小亭。移真形窴于此。先于嘉泉寺斷指節(jié)。已過百齡筋肉甲爪光潤且如金色。或?qū)俦锍窍葜竿?。后有赍出逃難。事息歸還。亦陰福其逋亡者。至今平陽人崇信焉。
神僧傳·卷第八釋代病者。天臺人也。姓陳氏。誕育之辰祥光滿室。鄰里驚異。七歲喪父哀毀幾于滅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艱阻。遂斷一指。親黨敦勸偏親。乃送于國清寺。因戒法登滿。誓志觀方。初止東京。次于河陽為民救旱。按經(jīng)繢八龍王立道場。啟祝畢投諸河。舉眾咸睹畫像沈躍不定。斯須云起膚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歸心者眾。先是三城間多暴風(fēng)雹。動傷苗稼雉堞。號稱毒龍為害。代病為誦密語。后經(jīng)歲序都無是患。共立堂宇若生祠焉。大歷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結(jié)茅而居。有盜其盂食。俄見二虎據(jù)路。會逢代病。盜叩頭陳悔。慰諭畢因摩挲虎頭。如是累伏猛獸。其中山神廟晉絳之間傳其[月*(夸-大+八)]蚃。代病入廟勸其受歸戒。絕烹燀(音闡)牲牢。其神石像屢屢隨勸頷首聽命。由是檀信駢肩躡踵。有寘毒于酒者。賄貧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貧女給曰。妾家醞覺美。酌施和尚求福。況以佛不逆眾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貧女。懼反飲具以情告。代病執(zhí)杯啜之。俄爾酒氣及兩脛足。地為之僨(音奮)烈聞?wù)唧@怪。以酒供養(yǎng)自茲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只給與凈水。飲之必瘳。貞元中奄然跏趺示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4—830
【介紹】:
唐趙郡贊皇人,字深之。擢進(jìn)士,登宏辭科,拜監(jiān)察御史,元和初授翰林學(xué)士。孜孜以匡諫為己任,言辭誠切,憲宗嘉之,每有詢訪,多協(xié)事機(jī)。累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足疾求免,罷為禮部尚書,復(fù)為兵部尚書。文宗時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累封趙郡公。以直道進(jìn)退,望傾一時,然剛腸嫉惡,為非正之徒所惡,終遭亂兵害。卒贈司徒,謚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64—830
字深之,排行三,望出趙郡(今河北趙縣),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jìn)士第,又中博學(xué)宏詞科,歷秘書省校書郎、監(jiān)察御史、翰林學(xué)士。憲宗元和四年(809)加承旨,轉(zhuǎn)司勛員外郎知制誥。六年拜戶部侍郎,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數(shù)規(guī)憲宗任賢納諫,革弊興利,毅然有直聲。九年罷為禮部尚書。文宗大和三年(829)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封趙郡公。次年因兵變遇害。謚貞。生平見劉禹錫《故相國李公集紀(jì)》及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2首。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絳字深之。趙州贊皇人。擢進(jìn)士宏詞。元和六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十年出為華州刺史。入歷兵部吏部尚書。文宗朝檢校司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累封趙郡公。監(jiān)軍使楊叔元怨絳。激募兵為亂。害之。年六十七。贈司徒。謚曰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隴西狄道人。李巨子。嗜學(xué),年五十余,尚執(zhí)經(jīng)太學(xué)。德宗貞元初遷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后貶昭州司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5—832
【介紹】:
唐京兆華原人,字寬,又字起之。德宗貞元中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校書郎,召為吏部郎中。憲宗好武功,數(shù)出游畋,公綽奏《太醫(yī)箴》以諷,尋拜御史中丞。李吉甫復(fù)當(dāng)國,出為湖南觀察使。討吳元濟(jì),每戰(zhàn)輒克。文宗時累官河?xùn)|節(jié)度使,與沙陀和睦相處。以病乞代,授兵部尚書。卒謚元。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68—832
字寬,小字起之。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柳公權(quán)之兄。德宗貞元元年(785)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四年再登是科,授渭南尉。憲宗元和二年(807)為西川營田副使兼成都少尹,曾與武元衡、裴度等為《中秋夜聽歌聯(lián)句》。后歷吏部郎中、鄂岳觀察使、京兆尹、刑部侍郎、鹽鐵轉(zhuǎn)運(yùn)使、御史大夫、兵部尚書等職。文宗大和六年(832)卒,謚成,一說謚元。家富藏書,工翰墨,屬文典正,不尚浮靡。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公綽字寬。小字起之。京兆華原人。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再登賢良方正科。累拜御史中丞。元和中遷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長慶三年改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敬宗朝歷刑部尚書。大和四年為河?xùn)|節(jié)度使。徵為兵部尚書。卒年六十八。贈太子太保。謚曰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6—837
【介紹】:
唐韶州人。德宗貞元進(jìn)士,補(bǔ)秘書省正字,歷侍御史、倉部員外郎。憲宗時,貶遂州司馬,遷河?xùn)|少尹。敬宗時,召為右諫議大夫。太和三年,入為太子賓客。文宗開成初,累官秘書監(jiān)。卒謚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張九齡弟九皋之曾孫。少朗美,德宗貞元十二年(796)進(jìn)士,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累官倉部員外郎。因呂溫黨補(bǔ)金州刺史。又因議李吉甫謚,貶遂州司馬。進(jìn)河南少尹、鄭州刺史。敬宗立,遷諫議大夫。文宗大和初,出為福建觀察使。召為左散騎常侍。甘露事變后出為華州刺史。后召入授秘書監(jiān)。卒年72歲,謚成。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2首,斷句2。
全粵詩·卷一一張仲方(七六六 — 八三七),字靖之。韶州曲江人。張九齡侄孫,張九皋之孫。 唐德宗貞元中,擢進(jìn)士、宏辭,初授集賢校理,丁母憂,喪除,補(bǔ)秘書省正字。調(diào)咸陽尉,出為邠州從事。辟判官,尋授監(jiān)察御史。歷殿中、侍御史、倉部員外郎 、金州刺史、度支郎中。以駁李吉甫謚議,出為遂州司馬,遷刺史。改曹州刺史、河南少尹、鄭州刺史。入為諫議大夫。唐文宗大和初(八二七),出為福建觀察使兼御史中丞。三年,征還,為太子賓客。五年,轉(zhuǎn)左散騎常侍。九年,授京兆尹;方月馀,出為華州刺史兼御史大夫。開成元年(八三六)入為秘書監(jiān)。勛至上柱國,階至銀青光祿大夫,封至曲江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唐文宗開成二年四月卒。贈禮部尚書,謚曰“成”。有文集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舊唐書》卷九九、又卷一二一、《新唐書》卷一二六、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五有傳。詩二首。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仲方。韶州始興人。貞元中擢進(jìn)士。登宏詞。補(bǔ)秘書省正字。調(diào)咸陽尉。為邠州從事。歷侍御史倉部員外郎。文宗朝官至秘書監(jiān)。累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曲江縣伯。開成二年卒。年七十二。贈禮部尚書。謚曰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成都人。數(shù)舉進(jìn)士不第,飄零四方。代宗末至德宗初,曾至潞州謁澤潞節(jié)度使李抱真。工詩,長于絕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成都(今屬四川)人(明凌迪知《古今萬姓統(tǒng)譜》卷一),自稱“楚客”(《江上山》)。數(shù)舉進(jìn)士不第,飄零四方,代宗永泰元年(765)曾至潞州謁李抱玉(韋應(yīng)物《餞雍聿〔按當(dāng)作“裕”〕之潞州謁李中丞》)。約卒于憲宗元和年間。生平詳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卷六注、《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詩紀(jì)事》卷五二、《唐才子傳》卷五等?!?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以《農(nóng)家望晴》詩最為傳誦。
唐詩匯評雍格之,生年年不詳,蜀(今四川)人,一說楚人。貞元后,數(shù)舉進(jìn)士不第,飄零四方。工詩,有《雍格之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裕之)有詩名……為樂府,極有情致。
吳禮部詩話楊衡、雍裕之見《十賢集》中,往往皆律詩,蓋小才也。
升庵詩話唐世蜀之詩人,陳子昂、李白、李馀、雍陶、裴廷裕、劉蛻、唐球、陳詠、岑倫、符載、雍裕之……若張蠙、韋莊、牛嶠、歐陽炯,皆他方流寓而老十蜀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8—837
【介紹】:
唐婺州東陽人,字拱之。馮子華子。德宗貞元中與弟并擢進(jìn)士第。初為徐州張建封掌書記,穆宗長慶時進(jìn)知制誥。歷工、刑二部侍郎。擢東川節(jié)度使。卒謚懿。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67—837
字拱之,排行十七,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郡望冀州長樂(今河北冀州)。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jìn)士第,為徐泗節(jié)度從事。憲宗元和中累遷比部郎中,十四年韓愈諫迎佛骨,宰相疑宿草疏,貶歙州刺史。十五年征為刑部郎中。穆宗長慶中歷中書舍人等。敬宗寶歷元年(825)授左散騎常侍。文宗大和中歷河南尹,工部、刑部、兵部三侍郎。六年(832)封長樂縣公,九年出為東川節(jié)度使。開成元年(836)十二月卒,謚懿。生平見王起《馮公神道碑銘并序》,新、舊《唐書》本傳。工詩文,尤長賦頌制誥?!?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宿字拱之。婺州東陽人。貞元中進(jìn)士。長慶中累轉(zhuǎn)太常少卿。敬宗立。改左散騎常侍兼集賢殿學(xué)士。大和中歷工刑兵三部侍郎。拜東川節(jié)度使。封長樂公。開成元年卒。年七十。贈吏部尚書。謚曰懿。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籍貫皆不詳?!?a target='_blank'>全唐詩》云為貞元十四年(798)進(jìn)士,存詩1首。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一損之。貞元十四年進(jìn)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8—824
【介紹】:
唐河南河陽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介弟。德宗貞元八年進(jìn)士。幼孤,由嫂撫養(yǎng)。及長,盡通《六經(jīng)》、百家學(xué)。工詩文,自成一家。經(jīng)其指授,皆稱韓門弟子。董晉鎮(zhèn)宣武,辟為巡官。汴軍亂,依張建封,鯁言無所忌。調(diào)四門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憲宗元和中,歷遷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帝遣使迎佛骨入禁,愈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改袁州。召拜國子祭酒,轉(zhuǎn)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為京兆尹。卒謚文,世又稱韓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68—824
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后人因稱“韓昌黎”。晚任吏部侍郎,謚“文”,后人又稱“韓吏部”、“韓文公”。韓愈幼孤,由兄嫂撫育成人。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jìn)士第,三上吏部試無成,乃任節(jié)度推官,其后任監(jiān)察御史等職。貞元十九年,因言關(guān)中旱災(zāi),觸權(quán)臣怒,貶陽山令。貞元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王伾、王叔文執(zhí)政,韓愈持反對態(tài)度。秋,憲宗即位,量移江陵府法曹參軍。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jì)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貶潮州刺史。次年穆宗即位,召拜國子祭酒。穆宗長慶二年(822),以赴鎮(zhèn)州宣慰王廷湊軍有功,轉(zhuǎn)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長慶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長安。生平詳見皇甫湜《昌黎韓先生墓志銘》、李翱《韓公行狀》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多家,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為較完備。有今人徐敏霞輯呂大防諸家年譜之《韓愈年譜》,中華書局1991年出版。韓愈乃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為己任,與柳宗元共倡古文。宋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jì)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韓愈之詩與孟郊齊名。韓詩中多有反映現(xiàn)實(shí)、抨擊時弊之作,如《豐陵行》、《華山女》等。又有詠懷述志及表現(xiàn)生活瑣事之作,如《秋懷》、《贈劉師服》等。內(nèi)容較廣泛。當(dāng)時元稹等人論詩揚(yáng)杜抑李,韓愈則兼崇之。李白之奇情壯思,杜甫之千錘百煉,皆影響韓詩甚巨。韓詩風(fēng)格雄奇壯偉,光怪陸離,《南山》、《陸渾山火》等大篇尤呈此貌,司空圖稱其“驅(qū)駕氣勢,若掀雷抉電,撐扶于天地之間”(《題柳柳州集后》)。然韓詩并不專以奇險(xiǎn)見長,清趙翼云:“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從字順中自然雄厚博大?!?《甌北詩話》卷三)其詩法之尤著稱于世者乃“以文為詩”,即以古文之章法句式為詩(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且多議論(如《薦士》、《謝自然詩》),此于宋詩之散文化、議論化有極大影響。后人之褒貶大多著眼于此,如宋沈括貶韓詩為“押韻之文耳”,“終不是詩”(見惠洪《冷齋夜話》卷二),金趙秉文則稱“韓愈又以古文之渾浩溢而為詩,然后古今之變盡矣”(《與李天英書》)。清葉燮論韓詩之歷史地位曰:“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fā)其端,可謂極盛?!?《原詩》內(nèi)篇)韓集通行者,有宋世?堂本《昌黎先生集》,詩文合編。詩集注本有清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清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等,今人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尤能集前注之大成。研究資料有今人吳文治《韓愈資料匯編》,較完備?!?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0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2首。
唐詩匯評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屬河北)。貞元八年(792)登進(jìn)士第。后連辟為宣武軍董晉、徐泗張建封二幕節(jié)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門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因論事,貶陽山令。順宗即位,移江陵府法曹參軍。元和元年,召為國子博士。旋分教東都。為河南令,召為職方員外郎,復(fù)為國子博士分司。后歷都官員外郎、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考功郎中知制語、中書舍人、太子右庶子等職。十二年為彰義軍節(jié)度使裴度行軍司馬,淮西平,遷刑部侍郎。十四年,因上書諫迎佛骨獲罪,貶潮州刺史。量移袁州。穆宗即位,征為國子祭酒。歷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又稱韓昌黎、韓吏部。愈在古文、詩歌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都有重大成就,對后世有巨大影響。門人李漢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四十卷。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七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貞元八年進(jìn)士。憲宗朝累官刑部侍郎。貶潮州刺史。移袁州。徵為國子祭酒。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文。
作品評論
司空圖《題柳柳州集后序》愚嘗覽韓吏部歌詩累百首,其驅(qū)駕氣勢,若掀雷抉電,奔騰于大地之間,物狀奇變,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六一詩話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多情懷酒伴,馀事作詩人”也。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論,而余獨(dú)愛其工于用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fù)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xiǎn)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余嘗與圣俞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蟻封,疾徐中節(jié),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蘇軾《評韓柳詩》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xiǎn)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
后山詩話詩文各有體,韓以文為詩,杜以詩為文,故不工爾。
后山詩話退之于詩本無解處,以才高而好爾。
《蔡寬夫詩話》退之詩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
冷齋夜話沈存中、呂惠卿吉甫、正存正仲、李常公擇,治平中在館中夜談詩。存中曰:“退之詩,押韻之文耳,里健美富贍,然終不是詩。”吉甫曰:“詩正當(dāng)如是。吾謂詩人亦未有如退之者?!闭偈谴嬷?,公擇足吉甫,于是四人者相交攻,久不決?!鑷L熟味退之詩,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如《符讀書城南》詩“少氏聚嬉戲,不殊同隊(duì)魚”,又“腦脂蓋眼臥壯士,大招掛壁何由彎”,詩自然也。
《苕溪漁隱叢話后集》韓退之詩,山立霆碎,自成一法,然臂之樊候冠佩,微露粗疏。
歲寒堂詩話韓退之詩,愛憎相半。愛者以為雖杜子美亦不及,不愛者以為退之于詩本無所得。……退之詩大抵才氣有馀,故能擒能縱,顛倒崛奇,無施不可。放之則如長江大河,瀾翻洶涌,滾滾不窮;收之則藏形匿影,乍出乍沒,姿態(tài)橫生,變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蘇黃門子由有云:唐人詩當(dāng)推韓、杜,韓詩豪,杜詩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韓之豪也。此論得之。詩文字畫,大抵從胸臆中出。子美篤于忠義,深于經(jīng)術(shù),故其詩雄時正;李太白喜任俠,喜神仙,故其詩豪而逸;退之文章侍從,故其詩文有廊廟氣。退之詩正可與太白為故,然二豪不并立,當(dāng)屈退之第三。
唐詩品匯今觀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經(jīng),搜羅百氏,其詩聘駕氣勢,嶄絕崛強(qiáng),若掀雷決電,千夫萬騎,橫騖別驅(qū),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又《秋懷》數(shù)首及《暮行河堤上》等篇,風(fēng)骨頗逮建安,但新聲不類,此正中之變也。
唐詩歸鐘云:唐文奇碎,而退之舂融,志在挽回。唐詩淹雅,而退之艱奧,意專出脫。詩文出一手,彼此猶不相襲,真持世特識也。至其樂府,諷刺寄托,深婉忠厚,真正風(fēng)雅。讀《猗蘭》、《拘幽》等篇可見。
唐音癸簽韓公挺負(fù)詩力,所少韻致,出處既掉運(yùn)不靈,更以儲才獨(dú)富,故犯惡韻斗奇,不加棟擇,遂致叢雜難觀,得妙筆汰用,瑰寶自出。第以為類押韻之文者過。
《詩源辨體》唐人之詩,皆由于悟入,得于造詣。若退之五七言古,雖奇險(xiǎn)豪縱,快心露骨,實(shí)自才力強(qiáng)大得之,固不假悟入,亦不假造詣也。然詳而論之,五言最工,而七言稍遜。
《詩源辨體》退之五七言古,字句奇險(xiǎn),皆有所本,然引用妥帖,殊無扭捏牽率之態(tài)。其論孟郊詩云:“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鄙w自況也。
《詩源辨體》退之五七言律,篇什甚少,入錄者雖近中晚,而無怪僻之調(diào);七言“三百六旬”一篇,則近宋人。排律詠物諸篇,偶對工巧,摹寫細(xì)碎,盡失本相,茲并不錄。
《楚天樵話》昌黎詩筆恢張時不遺賈島、孟郊,故人皆山斗仰之。
原詩唐詩為八代以來一大變,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fā)其端,可謂極盛,而俗儒且謂愈詩大變漢、魏,大變盛唐,格格而不許,何異居蚯蚓之穴,習(xí)聞其長鳴,聽洪鐘之響而怪之,竊竊然議之也。
原詩舉韓愈之一篇一句,無處不可見其骨相棱嶒,俯視一切,進(jìn)則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獨(dú)善于野,疾惡甚嚴(yán),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原詩杜甫之詩,獨(dú)冠今古。此外上下千馀年,作者代有,惟韓愈、蘇軾,其才力能與甫抗衡,鼎立為三。韓詩無一字猶人,如太華削成,不可攀躋。若俗儒論之,摘其杜撰,十且五六,輒搖唇鼓舌矣。
《唐音審體》唐自李杜崛起,盡翻六朝窠臼,文章能事已盡,無可變化矣。昌黎生其后,乃盡廢前人之法,而創(chuàng)為奇辟拙拗之語,遂開千古未有之面目。
說詩晬語昌黎豪杰自命,欲以學(xué)間才力跨越李、杜之上,然恢張?zhí)幎?,變化處少,力有涂而巧不足也。?dú)四言大篇,如《元和圣德》、《平淮西碑》之類,義山所謂句奇語重、點(diǎn)竄涂改者,雖司馬長卿亦當(dāng)斂手。
《唐詩別裁》善使才音當(dāng)留其不盡,昌黎詩不免好盡。要之,意歸于正,規(guī)模宏闊,骨格整頓,原本雅頌,而不規(guī)規(guī)于風(fēng)人也。品為大家,誰曰不宜?
一瓢詩話韓昌黎學(xué)力正大,俯視群蒙;匡君之心,一飯不忘;救時之念,一刻不懈;惟是疾惡太嚴(yán),進(jìn)不獲用,而愛才若渴,退不獨(dú)善,嘗謂直接孔孟薪傳,信不誣也。
甌北詩話韓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顧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氣橫恣,各開生面,遂獨(dú)有千古。至昌黎時,李杜已在前,縱極力變化,終不能再辟一徑。惟少陵奇險(xiǎn)處,尚有可推擴(kuò),故一眼覷定,欲從此辟山開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險(xiǎn)處亦自有得失。蓋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則專以此求勝,故時見斧鑿痕跡。有心與無心,異也。其實(shí)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從字順”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專以奇險(xiǎn)見長??植枰嗖蛔灾笕似叫淖x之自見。若徒以奇險(xiǎn)求昌黎,轉(zhuǎn)失之矣。
甌北詩話昌黎詩中律詩最少,五律尚有長篇及與同人唱和之作,七律則全集僅十二首,蓋才力雄厚,惟古詩足以恣其馳驟。一束于格式聲病,即難展其所長,故不肯多作。然五律中如《詠月》、《詠雪》諸詩,極體物之工,措詞之雅;七律更無一不完善穩(wěn)妥,與古詩之奇崛判若兩手,則又極隨物賦形、不拘一格之能事。
馬允剛《唐詩正聲》韓昌黎在唐之中葉,不屑趨時,獨(dú)追蹤李杜。今其詩五七言古,直逼少陵,余體亦皆硬筆屈盤,力大氣雄,而用意一歸于正,得雅頌之遺,有典誥之質(zhì),非同時柳子厚、劉夢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過論也。
昭昧詹言韓公當(dāng)知其“如潮”處,非但義理層見疊出,其筆勢涌出,讀之?dāng)r不住,望之不可極,測之來去無端涯,不可窮,不可竭。當(dāng)思其腸胃繞萬象,精神驅(qū)五岳,奇崛戰(zhàn)斗鬼神,而又無不文從字順,各識其職,所謂“妥貼力排奡”也。
昭昧詹言韓公詩,文體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氣韻沈酣,筆勢弛驟,波瀾老成,意象曠達(dá),句字奇警,獨(dú)步千古,與元?dú)赓啊?/blockquote>昭昧詹言
韓公筆力強(qiáng),造語奇,取境闊,蓄勢遠(yuǎn),用法變化而深嚴(yán),橫跨古今,奄有百家,但間有長語漫勢,傷多成習(xí)氣。
昭昧詹言
韓詩無一句猶人,又恢張?zhí)幎?,頓挫處多。韓詩雖縱橫變化不逮李杜,而規(guī)摩堂廡,彌見闊大。
《詩比興箋》
謂昌黎以文為詩者,此不知韓者也。謂昌黎無近文之詩者,此不知詩者也?!吨x自然》、送靈惠,則《原道》之支瀾;《薦孟郊》、《調(diào)張籍》,乃譚詩之標(biāo)幟。以此屬詞,不如作論。世迷珠櫝,俗駴駱駝。語以周情孔思之篇,翻同《折楊》、《皇荂》之笑。豈知排比鋪陳,乃少陵之賦玞;聯(lián)句效體,寧吏部之《韶濩》?以此而議其詩,亦將以諛墓而概其文乎?當(dāng)知昌黎不特約六經(jīng)以為文,亦直約風(fēng)騷以成詩。
《藝概》
詩文一源。昌黎詩有正有奇,正者所謂“約六經(jīng)之旨而成文”,奇者即所謂“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
《藝概》
昌黎詩陳言務(wù)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
《藝概》
昌黎七古出于《招隱士》,當(dāng)于意思刻畫、音節(jié)遒勁處求之。使第謂出于《桕梁》,猶未之盡。
《藝概》
昌黎詩往往以丑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體,若用之近體則不受矣。是以言各有當(dāng)也。
《峴傭說詩》
退之五古,橫空硬語,妥帖排奡,開張?zhí)庍^于少陵,而變化不及。中唐以后,漸近薄弱,得退之而中興。
《峴傭說詩》
韓孟聯(lián)句,字字生造,為古來所未有,學(xué)者不可不窮其變。
《峴傭說詩》
七古盛唐以后,繼少陵而霸者,唯有韓公。韓公七古,殊有雄強(qiáng)奇杰之氣,微嫌少變化耳。
《峴傭說詩》
少陵七古,多用對偶;退之七古,多用單行。退之筆力雄勁,單行亦不嫌弱,終覺鈐刺處太少。
《峴傭說詩》
少陵七古,間用比興;退之則純是賦。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陸士衡,而隳其體貌。盤空硬語,抉奧險(xiǎn)詞,雅音璆然,獨(dú)造雄占。郊、島、盧同,相與并作。五言長篇,嫌見排比之跡耳。
《詩學(xué)淵源》
其詩格律嚴(yán)密,精于古韻。全集所載,《琴操》最佳。古詩硬語盤空,奇崛可喜,唯以才氣自雄,排闔過甚,轉(zhuǎn)覺為累,又善押強(qiáng)韻,故時傷于粗險(xiǎn)。詩至漢魏以降,屬文敘事,或取一端,以簡為資,頗不尚奇。及盛唐諸人開拓意境,始為鋪張,然亦略工點(diǎn)綴,未以此為能事也。至愈而務(wù)其極,虛實(shí)互用,類以文法為詩,反復(fù)馳騁,以多為勝,篇什過長,辭旨繁冗,或失之粗率。其律詩典雅,則仍大歷之舊,較之古詩,而目全非矣。絕句以五言為勝,七言質(zhì)實(shí),故少風(fēng)致,綜其敝則務(wù)在必勝,故時有過火語。令人莫耐?!朵P(guān)》之作,格尤凡下。趙宋詩人,每宗師之,取法乎中,則斯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19或820
【介紹】:
唐宿州符離人,郡望河間,字繪之,一作繢之。德宗貞元十四年進(jìn)士。復(fù)中博學(xué)宏辭,任武康軍從事。憲宗元和中歷屯田、司勛、禮部員外郎,與段文昌同任翰林學(xué)士。以司封郎中知制誥,終中書舍人。善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769—819
字繪之(一作繢之)??ね娱g鄚縣(今河北任丘東北),符離(今安徽宿州符離)人。晚唐宰相張浚之祖。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登進(jìn)士第。復(fù)登博學(xué)宏詞科。入徐州節(jié)度使張愔幕。憲宗元和七年(812)任屯田員外郎,兼考判官,同年轉(zhuǎn)禮部員外郎。歷司勛員外郎、禮部郎中、翰林學(xué)士。十三年充翰林承旨學(xué)士。次年遷中書舍人,卒。曾受詔為盧綸編遺集。生平事跡散見丁居晦《重修承旨學(xué)士壁記》、《唐詩紀(jì)事》卷四二等。工賦,著《賦樞》3卷,已佚。其詩“多警句,尤精樂府,往往和在宮商,古人有未能慮者”(《唐才子傳》卷五)。其《燕子樓詩三首》詠關(guān)盼盼事,白居易愛其“詞甚婉麗”,作和詩3首。其詩與王涯、令狐楚詩合編為《元和三舍人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娎m(xù)拾》補(bǔ)斷句2。
唐詩匯評張仲素(?-819),字繪之,河間(今河北獻(xiàn)縣)人。貞元十四年(798)登進(jìn)士第。為徐州張愔幕從事。貨元末,入為司勛員外郎。元和七年,以屯田員外為吏部考判官,遷禮部郎中。十一年充翰林學(xué)士,累遷司封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卒。仲素工樂府,元和中與令狐楚、王涯同在朝,詩歌唱和,編為《三舍人集》,今存,又有《詞圓》十卷、《賦柩》三卷,均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仲素。河間人。官中書舍人。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仲素)善詩,多警句。尤精樂府,往往和葉宮商,古人有未能慮及者。
詩藪江寧之后,張仲素得其遺響,《秋閨》、《塞下》諸曲俱工。
升庵詩話令狐楚與王涯、張仲素同時為中書省舍人,其詩長于絕句,號“三舍人詩”,同為一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博陵人,字斯立。德宗貞元進(jìn)士。憲宗元和初為藍(lán)田丞。邑庭有老槐樹四行,南墻有巨竹千桿,立之日吟哦其間。韓愈為作《藍(lán)田縣丞廳壁記》。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字斯立,一說名斯立,字立之。排行二十六??ね┝臧财?今河北安平)。德宗貞元四年(788)登進(jìn)士第。六年又中博學(xué)宏詞科,授秘書省校書郎。遷大理評事。憲宗元和元年(806)以言事黜官。七年起用為西城縣丞,員外置。八年,歷藍(lán)田丞,后遷國子博士。在藍(lán)田任,“日吟哦其間,有問者,輒對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韓愈《藍(lán)田縣丞廳壁記》)生平事跡散見于韓愈有關(guān)詩文及宋人注中。立之詩思敏捷,作品精粗雜陳。韓愈稱其“朝為百賦猶郁怒,暮作千詩轉(zhuǎn)遒緊。”“才豪氣猛易語言,往往蛟螭雜螻蚓”(《贈崔立之評事》)。所作多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三立之。貞元中進(jìn)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