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725,分315頁顯示  上一頁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劉祎之(希美 世稱 北門學(xué)士 )
盧照鄰(升之 幽憂子 別稱 初唐四杰 )
胡敬之
張敬之(叔謇 )
黑齒常之( 燕國公 )
喬知之(別稱 卒于690年 行第 十二 )
姚崇(元崇 元之、崇 文獻(xiàn)、文貞 梁國公、梁縣侯 )
劉希夷( 劉庭芝 庭芝、廷芝、挺之、延之 )
劉穆之( 穆 )
康庭芝(別稱 康庭之、康廷芝 庭之、廷芝 行第 五 )
宋之問( 宋少連 延清 少連 行第 世稱 宋考功 )
孫嘉之
黃元之
金剛智(別稱 跋日羅菩提 國師、國師之號 )
張循之(別稱 張循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1—687 【介紹】: 唐常州晉陵人,字希美。劉子翼子。少以文辭稱,直昭文館。高宗上元中遷左史、弘文館直學(xué)士,與元萬頃等入禁中編書,并參決奏疏,以分宰相權(quán),時謂“北門學(xué)士”。儀鳳中拜檢校中書侍郎。武則天垂拱三年謂太后宜歸政,遭告發(fā),問官審訊出示太后敕,祎之曰:“不經(jīng)鳳閣鸞臺,何名為敕?”旋賜死。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13—687 字希美,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少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號“劉、孟、高、郭”,同直昭文館。高宗上元中,為左史、弘文館直學(xué)士,與元萬頃等皆召入禁中,論次新書。又密令參決時政,以分宰相之權(quán),時謂“北門學(xué)士”。儀鳳二年(677),轉(zhuǎn)中書侍郎,兼豫王府司馬。流巂州,數(shù)年后召為中書舍人。轉(zhuǎn)相王府司馬,檢校中書侍郎。武后臨朝,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垂拱三年(687),得罪武后,賜死于家。睿宗即位,追贈中書令。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下》著錄文集70卷(《新唐書·藝文志四》作5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35—約689,一說約636—695后 【介紹】: 唐幽州范陽人,字升之,號幽憂子。初授鄧王府典簽,王甚愛重之。高宗乾封初,出為益州新都尉。秩滿,漫游蜀中。后患風(fēng)痹,居長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藥中毒,手足致殘。疾轉(zhuǎn)篤,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shù)十畝,預(yù)筑墳?zāi)?,偃臥其中,作《釋疾文》、《五悲文》等自傷。后終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潁水而死。工詩文,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并稱王楊盧駱,后人又稱初唐四杰。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4—686,一說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讀詩書,嘗從曹憲、王義方學(xué)《蒼》、《雅》及經(jīng)史。年弱冠,調(diào)鄧王府典簽(據(jù)張鷟《朝野僉載》卷六)。高宗龍朔末(663),拜益州新都縣尉??傉露?669)底,二考秩滿去官?!?a target='_blank'>舊唐書》、《新唐書》本傳皆謂因染風(fēng)疾去官,不確。其染風(fēng)疾當(dāng)在咸亨三年(672)居洛陽時。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餌,中毒,風(fēng)疾轉(zhuǎn)篤。后轉(zhuǎn)少室山中之東龍門山,再徙陽翟具茨山。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潁水而卒。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今人傅璇琮有《盧照鄰簡譜》,張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譜》。其詩以抒發(fā)仕宦不遇、貧病交加之憂憤為主,亦有揭露上層統(tǒng)治者之驕奢淫逸,嘲諷其權(quán)勢榮華不可久恃之作。盧照鄰為“初唐四杰”之一,擅長七言歌行。與駱賓王同創(chuàng)初唐近體歌行破奇為偶,四句一轉(zhuǎn),上下蟬聯(lián),以賦為詩之基本體式。代表作為《長安古意》。五言排律用力亦勤。其詩風(fēng)格典重清峻。詩集以明張燮輯《幽憂子集》為最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本,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題《盧照鄰集》。今人任國緒有《盧照鄰集編年箋注》,祝尚書有《盧照鄰集箋注》,李云逸有《盧照鄰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
唐詩匯評
盧照鄰(約630—約680后),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貞觀二十三年前后,為鄧王(元祐)府典簽,王愛重,比之相如。高宗總章二年,拜新都尉,因染風(fēng)疾去官,處太白山中,以服藥餌為事。調(diào)露年間遷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具茨山下,疾益篤,不堪其苦,遂自投潁水而死。照鄰長于七言歌行,詞采富艷,境界開闊,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并稱“四杰”有《盧照鄰集》二十卷,又《幽憂子集》三卷,已佚。今《幽憂子集》七卷乃明張燮所輯。《全唐詩》編詩二卷。今人任國緒有《盧照鄰集編年箋注》。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照鄰字升之。幽州范陽人。初授鄧王府典簽。調(diào)新都尉。因風(fēng)疾去官。沈痼攣廢。不堪其苦。投潁水死。年四十。

作品評論

《唐詩品》
升之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簽之日,即擅相如之譽,可謂彬彬?qū)W士矣。然神情流蕩,早痾傷困,廢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華,曜靈駐節(jié),竟以不堪,自沉潁水,悲夫!壯士激志,而橫骨朔野;忿妻感淚,而魂逐飄蓬。若生之死,謂之何哉?生感時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作《幽憂子》三卷,皆出詞賦之上。
《藝苑卮言》
七言歌行長篇須讓盧、駱。怪俗極于《月蝕》,卑冗極于《津陽》,俱不足法也。
詩藪
盧、駱五言,骨干有馀,風(fēng)致殊乏。至于排律,時自錚錚。
唐音癸簽
范陽較楊微豐,喜其領(lǐng)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
《竹林答問》
六朝之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間唯盧升之出入風(fēng)騷,氣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盧前”,非虛語也。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江記室,間以奇氣,振其豐采,唯貪排對,致氣格不凝。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寫,雖繁弦損調(diào),固無泛音。《長安古意》宛轉(zhuǎn)芊綿,則七言佳體不讓子山,開闔往來,猶以氣勝。
《詩學(xué)淵源》
(照鄰)與駱賓王、王勃、楊炯,天下稱為“四杰”,而盧居首。詩有奇氣,實出陳隋之上。詠史諸作高古,幾窺魏晉之藩。七言長篇,頗似子山。七絕則為李、杜所宗者也。當(dāng)時近體為唐律之漸,未變陳隋之遺,敁其《送梓州高參軍還京》、《大劍送別劉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創(chuàng)也。又有連用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數(shù)聯(lián)者,與虞世南應(yīng)制詩同一機杼,為齊梁與唐律逗變之初。
胡敬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祖籍南昌。胡諧之五世孫。幼聰明,高潔簡靜。仕為侍御史,彈劾不避豪貴。高宗時為琛州刺史,卒于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9—673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字叔謇。張柬之弟。十四歲時,中書舍人王德本聞其才名,命其賦詩,立就,遂薦其應(yīng)天下奇佚科,因年幼而未第。后以門蔭補成均生,獲高第,授將作郎。常與諸兄研讀經(jīng)史,以述作為務(wù)。卒時僅廿五歲。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49—673 字叔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張柬之之弟。14歲時,中書舍人王德本命賦詩,并薦其應(yīng)天下奇佚科,因年幼而未第。后以門蔭補成均生,獲高第,授將仕郎。常與諸兄研讀經(jīng)史,以述作為務(wù)。卒時僅25歲?!?a target='_blank'>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四〇收其墓志,墓志中引其詩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詩續(xù)補遺
敬之,字叔謇,襄陽人。柬之弟。以門蔭補成均生,高第,授將仕郎。后以述作為務(wù)。咸亨四年卒,年二十五。詩一首。(《全唐詩》無張敬之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9 【介紹】: 唐時百濟(jì)西部人。驍勇有謀略。高宗龍朔中降唐。儀鳳三年,隨李敬玄擊吐蕃,大敗之,擢左武衛(wèi)將軍,進(jìn)為河源軍副使。調(diào)露中,又大敗吐蕃,拜河源道經(jīng)略大使。建言河源當(dāng)要沖,宜增兵鎮(zhèn)守,乃斥地置烽七十所,墾田五千頃。涖軍七年,吐蕃畏懼,不敢盜邊。武則天垂拱中,以破突厥功,封燕國公,進(jìn)燕然道大總管??崂糁芘d誣其謀反,捕系詔獄,遂自縊而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0 【介紹】: 唐同州馮翊人。有俊才,以文詞聞名,所作篇詠,時人多諷誦之。武則天時,累除右補闕,遷左司郎中。有侍婢曰窈娘,美而善歌舞,為武承嗣所奪,知之作《綠珠篇》以寄情,密送于婢,婢得詩感憤自殺。承嗣怒,因諷酷吏誅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7 一說卒于690年,不確。排行十二,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武后垂拱元年(685)曾隨左豹韜衛(wèi)將軍北征同羅、仆固。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建安王武攸宜擊契丹。與陳子昂友情甚篤,與王無競、沈佺期、李嶠等初唐詩人亦有唱酬。喬知之早年曾隱居,北征時年已近半百,殆長陳子昂十余歲。頗有平邊壯圖,為御史監(jiān)軍同城時,陳子昂草《為喬補闕論突厥表》,可復(fù)按。有寵婢為武承嗣所奪,知之作《綠珠篇》以寄情。婢見之感憤自殺。承嗣大怒,遂下獄死。生平略見《舊唐書》本傳、《朝野僉載》卷二、《本事詩》、《唐詩紀(jì)事》卷六?!?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喬知之(?一697),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垂拱二年,官左補闕,時金微州都督仆固叛,命左豹韜衛(wèi)將軍劉敬周討之,以知之?dāng)z侍御史護(hù)其軍事。后官至左司郎中。知之有美婢窈娘,善歌舞,為武承嗣所奪。知之怨惜,作《綠珠為》以寄情。婢得詩,感憤自殺。承嗣怒,諷酷吏羅織誅之。有《喬知之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知之與弟侃、備,并以文詞知名。知之允稱俊才,所作篇詠,時人多諷誦之。
《唐詩品》
左司以風(fēng)騷自命,藻思橫陳,寄情宛委,摛琢俊麗。如《定情篇》,在漢魏諸子,亦當(dāng)推其七雅:《綠珠》、《羸駿》之作,梁陳雖往,徑榭更新。然《綠珠》恨情如海,竟召鉛華之禍,詞雖合節(jié),志實流蕩,風(fēng)人令軌,曷有于此?至若“豫游龍駕轉(zhuǎn),大樂鳳簫聞”,太平景象,宛往言前;“空馀歌舞地,猶是為君王”,感人之淚,聞?wù)邇A脫。可謂宮商并奏,風(fēng)雅綜出,藝家門戶,鴻朗郁紆者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0—721 【介紹】: 唐陜州硤石人,本名元崇,改名元之,避開元年號,又改名。應(yīng)下筆成章舉,授濮州司倉參軍。武周時,累擢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出為靈武道大總管。張柬之等謀誅張易之,崇參計議。睿宗立,進(jìn)中書令,以奏請使太平公主出居?xùn)|都,貶申州刺史。玄宗先天二年,崇奏治政十事,帝皆納之。復(fù)遷紫微令,罷冗職,修制度。開元四年,山東蝗蟲大起,崇奏請各道捕蝗,蝗災(zāi)訖息。后引宋璟自代,史稱姚宋。卒謚文獻(xiàn)。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1—721 字元之,本名元崇,以與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時以字行,至開元時,避帝號更名崇。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東南硤石鎮(zhèn))人。高宗時舉下筆成章科,授濮州司倉參軍,入為司刑丞。武后天授中,歷夏官員外郎、郎中、侍郎。圣歷三年(700),進(jìn)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遷鳳閣侍郎。改司仆卿,猶鳳閣鸞臺三品。出充靈武道大總管。睿宗即位,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尋遷中書令。出為申州刺史,轉(zhuǎn)揚州長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等。玄宗先天二年(713),復(fù)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紫微令,封梁國公。開元四年(716),以開府儀同三司,罷知政事。九年卒,贈揚州大都督,謚曰文貞(兩《唐書》本傳曰文獻(xiàn))。十七年重贈太子少保。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張說《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揚州刺史大都督梁國公姚文貞公神道碑》。崇三居相位,為唐代名相之一。工詩善文,《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載文集1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6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姚崇(650-721),字元之,本名元崇。其先吳興(今浙江湖州)人,隋末移居硤石(今陜西陜縣),后家于洛陽。應(yīng)下筆成章舉,授濮州司倉。武后朝,累遷至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出為靈武道大總管,亳、宋、常、越、許等州刺史。睿宗立,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jìn)中書令。復(fù)出為申、徐諸州刺史。玄宗開元初復(fù)入相,遷紫微令,封梁國公。崇長于吏道,號為名相,與宋璟并稱“姚宋”。有《姚崇集》十卷,己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六首。
全唐文·卷二百六
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人。本名元崇。以與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時以字行。至開元時。避帝號更名崇。為孝敬挽郎。應(yīng)下筆成章舉。授濮州司倉。五遷夏官郎中。超遷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遷鳳閣侍郎。為張易之所譖。改司仆卿。猶同鳳閣鸞臺三品。出充靈武道大總管。神龍元年。預(yù)謀誅張易之兄弟。以功封梁縣侯。睿宗立。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進(jìn)中書令。先天二年改紫微令。進(jìn)封梁國公。授開府儀同三司。罷知政事。除太子少保。以疾不拜。開元九年薨。年七十二。贈揚州大都督。謚曰文獻(xiàn)。十七年重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1—約679 【介紹】: 唐汝州人,一作潁川人,字庭芝,或作廷芝、挺之、延之,或作一名庭芝。肅宗上元二年進(jìn)士。美姿容,好談笑,善彈琵琶,飲酒數(shù)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檢。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意柔婉麗,且多感傷情調(diào)。相傳宋之問乃其舅,欲據(jù)其《白頭吟》“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為己有,遣人以土囊壓殺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1—? 字庭芝,一作廷芝,作挺之者,誤。汝州(今屬河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鄭益榜進(jìn)士?!?a target='_blank'>舊唐書》本傳謂“時又有汝州人劉希夷,善為從軍閨情之詩,詞調(diào)哀苦,為時所重。志行不修,為奸人所殺?!苯翊嬖娭写_以從軍、閨情之作為多,《舊傳》之評不為無據(jù)?!洞筇菩抡Z》卷八又謂:“后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為集中之最,由是稍為時人所稱?!毕R淖淠瓴豢煽?,觀其《故園置酒》詩“酒熟人須飲,春還鬢已秋”等語,似其享年在中壽以上?!?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7首。今人陳文華有《劉希夷詩注》。
唐詩匯評
劉希夷(651-?),字庭芝,一說字挺之。汝州(今河南臨汝)人,一說潁川(今河南許昌)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jìn)士第。卒年不可考,一說未及三十。善為從軍、閨情之詩,詞調(diào)哀苦。開元中孫翌編《正聲集》,以希夷為集中之最,遂為時人所稱。相傳希夷舅宋之問愛其《代悲白頭翁》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句,懇乞,希夷許而未與,之問怒,遂以土囊壓殺之。其說未可信。有《劉希夷集》十卷,又《詩集》四卷,均佚。《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后村詩話
希夷雖則天時人,然格律已有天寶以后之風(fēng)矣。
唐才子傳
(希夷)苦篇詠,特善閨帷之作,詞情哀怨,多依占調(diào),體勢與時不合,遂不為時所重。
《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庭芝藻思快筆,誠一時俊才,但多傾懷而語,不肯留馀。如《采?!芬黄?,真尋味無盡?!洞号小非鞍胍嗤窦s可思,讀至“憶昔楚王宮”以下,不覺興闌人倦矣。鐘氏盛稱之,獨貶其《代悲白頭翁》。此詩悲歌歷落,昔人之賞自不謬。特亦微嫌太盡。
《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詩如花落鳥啼,宋(按指宋之問)詩似云蒸霞蔚,不徒手筆回異,各有所長。
石洲詩話
劉汝州希夷詩,格雖不高,而神情清郁,亦自奇才。
《湘綺樓論唐詩》
希夷源出江、謝,脫手彈丸,宛轉(zhuǎn)生情,歌行雜言,同辟新體,亦摹古而能自見者,然去古日遠(yuǎn)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1—712 【介紹】: 唐河間鄚縣人,名穆,以字行。武則天時,歷戶部員外郎、祠部郎中。中宗神龍中,官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丁母憂,服闋,授石州刺史。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
穆之。神龍時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武則天光宅元年,以鄉(xiāng)貢進(jìn)士重試及第。曾任洛州士曹參軍、河陰令,遷祠部員外郎。工詩,《望月有懷》有名一時,沈佺期、宋之問皆和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其名一作庭之,又作廷芝,恐均誤。排行五。武后光宅元年(684)以鄉(xiāng)貢進(jìn)士重試及第。曾任洛州士曹參軍、河陰令,遷祠部員外郎。事跡散見《唐摭言》卷一、《國秀集》目錄、《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二二。能詩,與詩人杜審言、沈佺期有交往。審言有《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懷》,佺期有《和洛州康士曹庭芝望月有懷》詩?!?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
廷芝。武后朝官河陰令。遷戶部員外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 【介紹】: 唐汾州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人,字延清,一名少連。宋令文子。高宗上元二年進(jìn)士。善文辭,詩與沈佺期齊名,學(xué)者號為“沈宋”。從武則天游龍門,賦詩冠諸臣。歷轉(zhuǎn)洺州參軍、左奉宸內(nèi)供奉,媚附張易之兄弟。中宗神龍時,貶瀧州參軍。景龍中,累遷考功員外郎、修文館學(xué)士,復(fù)媚太平公主。及典舉,引拔后進(jìn),多知名者。坐貪贓受賄,貶越州長史。睿宗立,流欽州,玄宗先天中賜死。工五律,律詩之格至沈、宋始備。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連,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疑西河為郡望,弘農(nóng)為實籍。因曾官考功員外郎,世稱宋考功。高宗上元二年(675)登進(jìn)士第。武周天授元年(690)與楊炯并以學(xué)士分直習(xí)藝館,歷洛州參軍,復(fù)與修《三教珠英》,遷左奉宸內(nèi)供奉。神龍元年(705),中宗復(fù)辟,之問以諂事張易之,坐貶瀧州參軍。次年春逃歸洛陽匿張仲之家,令兄子告發(fā)仲之謀殺武三思事,擢鴻臚主簿。景龍中以戶部員外郎兼修文館直學(xué)士,再轉(zhuǎn)考功員外郎,三年(707)知貢舉貪賄,貶越州長史。睿宗立,流于欽州,后賜死,約當(dāng)玄宗先天中。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一。之問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于初唐時律體之完成頗有貢獻(xiàn)。尤善五律,觀察入微,巧思善煉,能于精麗縝密中見自然之致?!断娜杖瘦嗤?yīng)制》、《扈從登封途中作》等篇,雖體沿唐初宮廷格局,卻寬然有遠(yuǎn)意,頗見新進(jìn)境。流貶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更以凄情運精思,語近旨遠(yuǎn),清通圓美,開盛唐先聲。五言排律取景寬大,故富麗整嚴(yán)而警秀不滯。明胡應(yīng)麟評為“古今排律絕唱”(《詩藪》內(nèi)編卷四)。名篇有《初至崖口》、《早發(fā)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靈隱寺》等,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yīng)制》為上官婉兒評為群作之冠。律體外,五絕如《渡漢江》,語淺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還陸渾別業(yè)》、《明河篇》,整麗流蕩而清氣發(fā)越,均足為初盛唐中介。原集10卷,唐武平一輯,久佚。今存《宋之問集》2卷,后人所輯,有《四部叢刊續(xù)編》本。今人陶敏有《宋之問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27首,斷句9。
唐詩匯評
宋之問(656?-712),—名少連,字延清,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高宗上元二年(675)進(jìn)士,授洛州參軍,寒轉(zhuǎn)尚方監(jiān)丞,左奉宸內(nèi)供奉。傾附張易之兄弟,易之?dāng)?,左遷瀧州參軍。未幾遇赦歸,起為鴻臚主簿。中宗景龍中,再轉(zhuǎn)考功員外郎,知景龍二年貢舉。尋摶越州長史。睿宗即位,眨欽州。玄宗先天初,賜死于核州。之問以文詞知名,工五言律詩,聲律精切,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有《宋之問集》十卷,已佚。今《宋學(xué)士集》九卷乃明張燮所輯?!?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宋之問(約656—712) 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高宗上元二年(675)進(jìn)士,曾任湖北蘄州刺史,官至考功員外郎。與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擅長五言律詩,為近體律詩定型的代表詩人,有《宋學(xué)士集》。早年奉使南行過江夏時曾作五律《漢江宴別》一首。
全唐詩補逸
宋之問,字延清,虢州弘農(nóng)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以附張易之、武三思,配徙欽州,先天元年賜死。補詩五首。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虢州宏農(nóng)人。武后朝與楊炯分直內(nèi)教授洛州參軍。累轉(zhuǎn)尚方監(jiān)丞左奉宸內(nèi)供奉。坐諂附張易之兄弟左遷隴州參軍。未幾逃還。匿洛陽人張仲之家。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謀殺武三思。之問發(fā)其事。起為鴻臚主簿。景龍中再轉(zhuǎn)考功員外郎。中宗增置修文館學(xué)士。之問首膺其選。尋轉(zhuǎn)越州長史。睿宗立。以舊附張武配徙欽州。先天中賜死。

作品評論

元稹《故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
唐興,學(xué)官大振,歷世之久,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
新唐書·文藝傳
魏建安后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zhǔn)篇,如錦繡成文,學(xué)者宗之,號為“沈宋”。
唐才子傳
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敝^唐詩變體,始自二公,猶漢人五言詩始自蘇武、李陵也。
瀛奎律髓
宋之問,唐律詩之祖,詩未嘗不佳……字字細(xì)密。
《藝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颯甚矣,然其偶儷頗切,音響稍諧。一變而雄,遂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權(quán)輿于三謝,橐籥于陳隋也。
詩藪
沈詹事七言律,高華勝于宋員外。宋雖微少,亦見一斑,歌行覺自陟健。
詩藪
沈七言律,高華勝宋;宋五言排律,精碩過沈。
詩藪
沈、宋本自并驅(qū),然沈視宋稍偏枯,宋視沈較縝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沈排律工者不過三數(shù)篇,宋則遍集中無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贍麗精嚴(yán),初學(xué)入門,所當(dāng)熟習(xí)。右丞韻度過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閎大有加,而精嚴(yán)略遜。
詩藪
延清排律,如《登粵王臺》、《虛氏村》、《禹穴》、《韶州》、《清遠(yuǎn)峽》、《法華寺》等篇,敘狀景物,皆極天下之工。且繁而不亂,綺而不冗,可與謝靈運游覽諸作并馳,占今排律絕唱也。
師友詩傳錄
蕭亭答:七言律詩,五言八句之變也,唐初始專此體。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氣猶存。
《載酒園詩話又編》
宋古詩多佳,真苦收之不盡。律詩扈從、應(yīng)制諸篇,實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麗情,則沈猶竹生云夢,宋則伶?zhèn)愖哟抵鼬P鳴矣。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元暉、沈休文。五言長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遠(yuǎn),卑擬韓卿。七言短章,獨開蹊徑,玩詞已盡,而尋味方永,實文壇之獨幟,韻府之高言。《明河》發(fā)詠,為西昆之體所師意焉。應(yīng)制律詞,特饒風(fēng)韻,后唯錢起足以方之。
《詩學(xué)淵源》
之問詩文情并茂,雖取法齊梁,而古調(diào)猶未盡泯,自杜審言下逮蔣挺輩,并入近體,唯雜曲作齊梁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7—739 【介紹】: 唐潞州涉縣人。弱冠以文章著稱。武則天垂拱、載初間,詣洛陽,獻(xiàn)書闕下,極論時政。因抵忤不合,遂投太學(xué)常調(diào)。天冊萬歲中,登進(jìn)士第。拜蜀州新津主簿,補河南緱氏尉,改王屋主簿。其間受道訣于司馬承禎。歷洺州曲周令、宋州襄邑令。致仕后,以子逖任中書舍人,特授宋州司馬。
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九
嘉之。河朔人。天冊中進(jìn)士擢第。久視初又中拔萃科。解褐蜀州新津縣主簿。開元二十七年卒。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六
元之。睿宗時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9—741 【介紹】: 唐僧。南天竺摩賴耶國人。屬婆羅門種姓。相傳本中天竺國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為南天竺國王所遣,入唐傳法。玄宗開元時入長安,譯密教經(jīng)典數(shù)種,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皆師事之。后至洛陽,示寂于廣福寺。卒謚國師。譯有《瑜珈念誦法》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金剛智。南印土摩剌耶國人也。摩剌耶。華言光明。其國近觀音所居補陀洛伽山。故云爾。父婆羅門善五明論。建支王師事之。智甫數(shù)歲。即能日誦萬言。不廢忘。年十六出家。隨師學(xué)于中印土那爛陀寺。修多羅阿毗曇。莫不練習(xí)。洎登戒法。遍聽律部。既而詣西印土究討小乘諸部。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于是博通三藏。次東游楞伽山。歷佛逝裸人等。二十馀國。開元七年。至廣州。詔迎居京師之慈恩寺。徙薦福寺。至必建大曼拿羅灌頂法。度四眾。大智大慧不空三師。皆行弟子禮。十九年。從駕幸洛陽。會久不雨。詔結(jié)壇禱之。于是依菩薩法在所住處。用不空鉤穴地深四肘。起壇其上。繪七俱胝菩薩像。對之祀唄。期以像目開。即雨七日。炎氣益熾。天無云翳。午后目開。西北風(fēng)起雨大霔。飛瓦拔樹。遠(yuǎn)近驚駭。而壇屋穿漏。莫知其故。或傳以為龍飛去云。士庶來觀。日千萬輩。時上以得姓之始。崇老氏。有司希意請。凡蕃客一切并逐。報可。侍者以告。智曰。吾梵僧也。非蕃客。詔旨寧為我哉。卒不去。未幾陛辭游雁門。上大驚。下握手上殿。慰問移時。有皇女。疾久不愈。遷臥咸宜外館。閉目經(jīng)旬。浹無所語。詔智授誡。因擇宮中七歲女子二人。以緋繒蔽面臥地。上使牛仙童。書若敕者。焚之它處。智嘿有所誦。二女子忽能誦所焚敕語。不遺一字。頃之皇女亦起。坐上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而至。而皇女因謂上曰。冥數(shù)難移。琰摩王以陛下之德。見二女子持敕至。遂令先保母鎦氏護(hù)送。隨二女子歸。猶獲半日之活。以慰陛下。自是上加欽仰。武貴妃造金剛壽命菩薩像。河?xùn)|郡王。繪毗盧遮那塔中像。皆智所戒飭也。曰庶幾其延壽。二貴。人果皆不久而終。大慧禪師一行。請譯灌頂諸部流通。十一年。詔于資圣寺置館。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土婆羅門。大首領(lǐng)。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出?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又補足舊譯隨求章句。二十年。于洛陽廣福寺。語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dāng)逝矣。八月既望。禮毗盧遮那佛像。繞旋七匝。還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拜所譯。從容付囑。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塔于龍門伊川之右。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智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xí)尼揵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植之力也。后隨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學(xué)修多羅阿毗達(dá)磨等。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xué)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全通三藏。次復(fù)游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國。聞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開元己未歲達(dá)于廣府。敕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拿羅灌頂?shù)缊龆扔谒谋?。大智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yīng)。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jǐn)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fēng)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yuǎn)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也。于時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門。所司希旨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敕吾終不去。數(shù)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詔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hù)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砂肴臻g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xùn)|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經(jīng)論戒律秘咒馀書。隨問剖陳如鐘虡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于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敷密藏。建曼拿羅依法制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shù)就咨詢。智一一指授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譯流通。十一年奉敕于資圣寺翻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lǐng)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復(fù)觀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足。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秘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稟學(xué)濟(jì)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dāng)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敕謚國師之號。灌頂?shù)茏又袝汤啥砒櫇u。素所歸奉。述碑紀(jì)德焉。 系曰。五部曼拿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男處女。去疾除祅也絕易。近世之人用是圖身口之利。乃寡徵驗。率為時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神僧傳·卷第七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不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乃削染出家。從師歷游諸國。至開元中達(dá)于廣府。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yīng)。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 帝使一行禪師謹(jǐn)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徒冬切)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fēng)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yuǎn)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師一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hù)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砂肴臻g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又勸河?xùn)|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dāng)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與弟張仲之并以學(xué)業(yè)著名。武則天時,上書忤旨,被誅。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一作張循,又作修之,非。洛陽(今屬河南)人。與弟仲之均與蘇晉友善,并以學(xué)業(yè)著名于當(dāng)時。武則天時,因上書忤旨,被誅。事跡見新、舊《唐書·蘇珦傳》附?!?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