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25,分315頁顯示
上一頁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頁
其它辭典
甘浚之李播(別稱 李昭徽 號 黃冠子、唐太史令淳風之父 )劉瞻(字 道洽、幾之 武陵郡公 )竇琎(字 之推 鄧國公 安 )郎穎(字 楚之 常山郡公 平 )庾蔚之楊契丹(世稱 之為三絕 )格處仁(世稱 之謂陳留八俊 )釋靜之( 趙 )劉胤之( 陽城縣男 )杜之松杜之亮劉玄意(字 深之 渝國公 )裴琰之張柬之(字 孟將 漢陽郡王、漢陽郡公 文貞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南朝陳人。醫(yī)家。有《本草要方》、《療癰疽金創(chuàng)要方》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隋中山盧奴人。李先裔孫。博涉稽古,脫略不羈,時人稱為播郎,因以為字。善辯,屬文不拘常格。有志隱逸,尋師訪道不遠千里。初為道士,中年應詔舉任高唐尉。煬帝大業(yè)中攜妻子隱于嵩山,號黃冠子。有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隋岐州雍人。李淳風父。歷官高唐尉。以官卑不得志,遂棄官為道士,自號黃冠子。有文學,通天文歷算,與王績、呂才等為友。有文集十卷,佚。今存《天文大象賦》。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岐州雍(今陜西鳳翔)人。隋時官高唐尉,以官卑不得志,遂棄官為道士,自號黃冠子。有文學,通天文歷算。與王績、呂才等為友。《舊唐書·李淳風傳》附其事跡。有文集1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出于《玉臺后集》。
全隋文·卷三十六播,中山人,一云太原人。徙岐州雍縣,為高唐尉。棄官為嵩陽觀道士,號黃冠子,即唐太史令淳風之父。有《集》三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632
【介紹】:
唐徐州彭城人,字道洽。隋煬帝大業(yè)末,歷華陰縣丞、太原縣長。李淵起晉陽,以為咨議參軍,出定西河,授西河通守。唐高祖武德元年,為浩州刺史,封武陵郡公。以拒劉武周功,除太府卿。五年,拜襄州道行臺兵部尚書、持節(jié)山南道巡撫大使。尋除司農卿。后以本官檢校安荊二大都督府長史、襄荊二州都督。太宗貞觀五年,除荊州刺史。卒。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瞻字幾之。其先彭城。徙桂陽。太和初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咸通中拜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罷為荊南節(jié)度使。再貶驩州司戶參軍。僖宗立。徙康州刺史。量移虢州。以刑部尚書召。復以中書侍郎平章事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33
【介紹】:
唐扶風平陵人,字之推。竇抗弟。隋末為扶風太守。后以郡歸唐。歷民部尚書。從李世民平薛仁杲,尋鎮(zhèn)益州。授秘書監(jiān),封鄧國公。太宗貞觀初遷將作大匠,修洛陽宮極侈浮,免官。以女為酆王妃復位。卒謚安。工書,曉音律,曾與祖孝孫受詔定雅樂。有《正聲樂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定州新樂人,字楚之。隋煬帝大業(yè)中,為尚書民曹郎。唐高祖武德時,以大理卿封常山郡公。與李綱、陳叔達定律令。持節(jié)諭山東,為竇建德所獲,不屈。建德敗,歸,以年老致仕。貞觀初卒,年八十。謚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隋人。有《禮論鈔》二〇卷,《禮問答》六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隋人。官上儀同。善畫釋道及人物故實。嘗與田僧亮、鄭法士同于京師光明寺畫小塔,法士畫東壁北壁,僧亮畫西壁南壁,契丹畫外邊四面,后人稱之為三絕。而法士嘆服契丹之畫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隋梁郡浚儀人。與同郡王孝逸、繁師元、靖君亮、鄭祖咸、鄭師善、李行簡、盧協(xié)皆有文名。時人稱之謂陳留八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姓趙。雍州高陵人。始二親以求嗣。持誦觀音號。既孕。母固卻欲絕葷。異平昔。甫七八歲時。即依文習彌陀觀。及白骨觀。皆有成。每志出家。親以僅一子不許。未幾父官于蜀。俄而父卒。念欲自焚以報?;蛞饎偘闳粢詾樯嵘聿蝗绯纸洝R蛱曷?。專依江禪師業(yè)定。貞觀初。隱居道江彭山之光化寺。一坐十馀年。不事別房。受其訓者。常二百馀人。晝夜進脩罔怠。旋徙靈巖深山中?;⑴c俱無所忤素善。利州道禪師請安居于劍閣北之窮腹山。儔侶十馀輩。蓄米四石。夏三月竟而所食一石。曾未盡。忽鼻患肉塞。百方莫能療。僧有令誦般若心經萬遍者。至五千遍即肉脫而愈。嘗于秦州為毒蛇所螫。痛甚。以三昧力隨獲消除。后有疾苦亦如之。由是撰集諸家觀門一卷。行世。顯慶三年。詔居西明寺。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右脅臥而卒。壽五十七。其未卒也。利州所居寺。桂若胡桃。忽凋殘。撓拔。殿宇仆壓而像略無損。其必有所關系哉。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習禪六釋靜之。姓趙。雍州高陵人。父母念善絕無息胤。祈求遍至而無所果。遂念觀音旬內有娠。能令母氏厭惡欲染辛腥永絕。誕育之后。年七八歲樂阿彌陀觀。依文修學隨位并成。行見美境骨觀明凈。性樂出家。既有一子誓而不許。隨父任蜀不久崩亡。意欲為父焚身報德。有一賢人引金剛般若云。舍身不如持經。乃回心剃剪用伸罔極。一入法門翹誠逾厲。隨聽經律而意在定門。后從江禪師習觀。而威容端雅。見者發(fā)心。貞觀初。隱益部道江彭門山光化寺。一十馀載。常坐茅宇不居僧房。四方集者二百馀人。六時三業(yè)不負光景。又別深隱入靈巖山。大蟲為偶無所驚擾。利州道禪師。素交既久。請入劍閣北窮腹山。徒侶十馀。赍米四石。恰至夏竟一石未盡。小時鼻患肉塞。百方無驗。有僧令誦般若多心萬遍。恰至五千肉鈴便落。行至秦州被毒蛇螫??喑涎浴R杂^行力便見善境。自然除滅。后遇疾苦依前得差。乃撰諸家觀門以為一卷。要約精最后學重之。顯慶三年。召入西明。別立禪府。利州本寺。桂樹忽凋胡桃自拔。佛殿無故北面仰地尊儀不損。斯亦德動幽靈為若此也。以顯慶五年春三月二十七日。右脅而終于西明。春秋五十七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徐州彭城人。少志于學,與孫萬壽、李百藥友善。高祖武德中為信都令。高宗永徽初累轉著作郎、弘文館學士,與令狐德棻、陽仁卿等撰國史及實錄,以勞封陽城縣男。終楚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初博陵曲阿人。曾仕隋,為起居舍人。太宗貞觀中為河中刺史。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中山(今陜西淳化東南)人,一作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太宗貞觀中,為許州、蒲州刺史。與王績交誼較深,有書往來。生平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六、呂才《王無功文集序》、《唐詩紀事》卷四、《新唐書·王績傳》。《舊唐書·經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皆著錄《杜之松集》1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之松。博陵曲阿人。隋起居舍人。入唐為河中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658
【介紹】:
隋至唐初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杜之松兄。隋文帝仁壽中,為漢王諒府參軍,坐諒反系獄,令赦得免。入唐,歷司勛員外郎。高宗顯慶中,為黃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滑州胙城人,字深之。劉政會子。襲父爵,改封渝國公。尚太宗女南平公主,授駙馬都尉。高宗永徽元年,官汝州刺史。歷洪、饒等八州采訪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絳州聞喜人。高宗永徽中,為同州司戶參軍。時年少,刺史輕之。州中有積年舊案數百道,琰之省決一日畢,由是知名,號“霹靂手”。后為永年令,有惠政。官終倉部郎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25—706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字孟將。登進士第,始調清源丞。武周永昌元年以賢良征試,擢監(jiān)察御史。后出為合、蜀二州刺史。長安中召為司刑少卿,拜同平章事。神龍元年武則天病,與桓彥范等乘機政變,誅張昌宗、張易之,復中宗帝位,擢天官尚書,遷中書令,封漢陽郡王。為武三思所誣,罷相,貶新州司馬。卒謚文貞。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625—706
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少補太學生,博涉經史。登進士第,調清源丞。武則天永昌元年(689)中賢良方正科,擢拜監(jiān)察御史。圣歷初,累遷鳳閣舍人,后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長安中,累官秋官侍郎,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以誅張易之、擁中宗即位功,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遷中書令。神龍二年(706),為武三思所排,貶新州司馬,又流瀧州,卒。謚文貞。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大唐新語》卷六。柬之所存之詩均為樂府體,辭彩斐然,頗沿齊梁舊習?!?a target='_blank'>舊唐書·經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均著錄《張柬之集》1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首。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少補太學生。第進士。累補青城丞。永昌元年以賢良徵。時年七十馀矣。試策第一。擢拜監(jiān)察御史。神功初累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長安中召還。狄仁杰薦為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遷鳳閣侍郎。中宗即位。以誅張易之昌宗功擢拜天官尚書鳳閣鸞臺三品。封漢陽郡公。遷中書令。監(jiān)修國史。進封漢陽郡王。加特進。令罷知政事。授襄州刺史。尋為武三思所搆。貶新州司馬。憤恚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贈中書令。謚曰文貞。建中初又贈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