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25,分315頁顯示
上一頁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頁
其它辭典
辛彥之( 宣 )陳伯茂(字 郁之 始興王 )何之元陳伯禮( 武陵王 字 用之 )蘇瓊(字 珍之 )陳伯智( 永陽王 字 策之 )李茜之(字 曼容 )裴讓之(字 士禮 )裴謀之(字 士令 )裴讞之(字 士平 )釋道豐(世稱 得道之流 )陽俊之陳伯恭(字 肅之 晉安王 )柳謇之(字 公正 )李凝之(字 惠堅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91
【介紹】:
隋隴西狄道人。少孤,與牛弘同學,好學,博涉經(jīng)史,不交非類。初仕北周。掌儀制,歷職典祀、太祝、樂部、御正四曹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入隋,累拜禮部尚書,與牛弘共撰《新禮》。吳興沈重為時之大儒,帝命彥之與重論議,重不能抗。遷隨州刺史、轉(zhuǎn)洛州,俱有惠政。卒謚宣。著有《墳典》、《六官》、《祝文》、《禮要》、《新禮》、《五經(jīng)異義》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51—568
【介紹】:
南朝陳吳興長城人,字郁之。陳文帝第二子。陳武帝永定三年,封始興王。文帝天嘉二年,除揚州刺史。聰明好學,工草隸,得王羲之法。遷東揚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廢帝時,安成王陳頊專權,伯茂與劉師知等矯詔出陳頊(宣帝)。又與韓子高等謀反陳頊。劉師知等均被陳頊所殺。廢帝光大二年,降爵為溫麻侯,令出居別館,于路為盜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593
【介紹】:
南朝陳廬江灊人。好學有才思,起家梁議曹從事史,除信義令,尋為梁武陵王蕭紀參軍。陳文帝天嘉元年,從梁大將王琳敗奔北齊,為揚州別駕。陳宣帝太建五年,琳被殺,歸陳,從始興王陳叔陵為咨議參軍。及叔陵誅,屏絕人事,著《梁典》。移居晉陵縣。
全陳文·卷五之元,廬江灊人,梁尚書令敬容疏族。天監(jiān)末,為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轉(zhuǎn)主簿。普通中,丹陽尹袁昂辟為五官掾,總戶曹事,尋除信義令。大同中,為武陵王益州刑獄參軍。侯景之亂,武陵王承制,授南梁州長史、北巴西太守,未行,以諫東下被囚。及江陵陷,王琳召為記室參軍,隨府進司空咨議參軍。永嘉王建號,除中書侍郎。使齊還,而永嘉敗,齊主以為揚州別駕。及陳克壽陽,湘州刺史始興王叔陵召為中衛(wèi)功曹參軍,尋遷咨議,隨府之揚州。及叔陵誅,遂不仕。陳亡,移居常州之晉陵縣,隋開皇十三年卒,年九十馀,有《梁典》三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南朝陳吳興長城人,字用之。陳文帝第十子。天嘉六年,立為武陵王。陳宣帝太建初,為吳興太守。在郡恣行暴掠,被劾免官。入隋,官至散騎侍郎,臨洮太守。
全隋文·卷十五伯禮字用之,吳興長城人,陳文帝第十子。天嘉六年,封武陵王。太建初,為云旗將軍,持節(jié)、都督吳興諸軍事、吳興太守。坐貪暴,免。陳亡入隋。大業(yè)中,為散騎侍郎、臨洮太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北齊武強人,字珍之。高澄引為刑獄參軍。累遷南清河太守。在郡六年,民吏肅然,奸盜止息。累遷三公郎中,多申雪冤獄,時人語曰“斷決無疑蘇珍之”。后為大理卿。齊亡,仕周為博陵太守。隋文帝開皇初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南朝陳吳興長城人,字策之。陳文帝第十二子。博涉經(jīng)史。宣帝太建中,立為永陽王。為侍中,累遷尚書左仆射,領會稽內(nèi)史。后為特進。陳亡入隋,煬帝大業(yè)中,為國子司業(yè)。
全隋文·卷十五伯智字策之,伯禮第十二弟。太建中,封永陽王。歷侍中、明威將軍、散騎常侍、尚書左仆射,出為使持節(jié),都督東揚、豐二州諸軍事、平東將軍,領會稽內(nèi)史。至德中,徵拜侍中、翊左將軍,加特進。陳亡入隋。大業(yè)中,為岐州司馬,遷國子司業(y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北齊隴西狄道人,字曼容。李瑾子。好文學。初仕東魏司空主簿。入北齊,歷太子洗馬,行陽翟郡守。為政清靜。后文宣帝昏庸放縱,以非罪被殺,時人冤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北齊河東聞喜人,字士禮。裴佗長子,仕魏累遷主客郎中。歷高澄大將軍主簿,兼中書舍人。齊受禪,除清河太守,誅二豪吏。侍中高德政舊與讓之不協(xié),劾其眷戀魏朝,乃賜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北齊河東聞喜人,字士令。裴讞之弟。齊武成帝高湛為開府時,辟為參軍,掌書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北齊河東聞喜人,字士平。裴諏之弟。幼勤學,早知名。累遷司徒主簿,轉(zhuǎn)儀曹郎。與辛術、李繪等為忘年交。熟悉歷朝故事,儀注喪禮皆能裁正。出為許昌太守。齊亡,仕周,卒于伊川太守。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有弟子三人。相與居于相之鼓山。不行分衛(wèi)。而爐火黃白醫(yī)藥以自給。高帝嘗過而問之。應對不思。隨事而當。帝因賜酒并蒸豚。即飲啖。至醉飽無所讓。帝既去。豐召弟子謂曰。為我屏除床下物。及發(fā)床。乃見向之蒸豚酒等具在。傳以為異。
時石窟寺有一僧。自以坐禪獲證悟。每至日西。則東望山巔。有丈八金像。其僧私喜。謂靈像獨為己現(xiàn)。他人不能知也。閱兩月馀。夜臥房中。聞枕間語聲曰。天下別無佛。今汝已成道矣。即是佛也。汝當自珍重。佛身切莫輕脫。其僧于是驕慢矜持。視儕輩如草芥。語輒指??顧眾曰。汝等亦識真佛否。泥龕畫像。其于說法度人之事。既莫施設。皆以為佛而妄加禮敬。汝又焉識真者哉。此墮阿鼻地獄業(yè)也。然眸子盡赤。動呼無常。一寺以為狂。舁詣豐所。使治之。豐遽問曰。汝見東山上金佛乎。曰然。又問。汝聞枕間語聲乎。曰然。豐曰。此風動失心耳。不早療。且難制。因針三處良已。及豐將終。指示其弟子灶旁地曰。吾久勞汝谷汲。今報汝以此。正可用之無竭也。隨于其地去一方石。而玄泉澄映。雖歷旱潦。不盈涸。至今存。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釋道豐。未詳氏族。世稱得道之流。與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養(yǎng)。或云。練丹黃白醫(yī)療占相。世之術藝無所不解。齊高往來并鄴。常過問之。應對不思隨事標舉。帝曾命酒并蒸肫。敕置豐前令遣食之。豐聊無辭讓。極意飽啖。帝大笑。亦不與言。駕去后謂弟子曰。除卻床頭物。及發(fā)撤床。見向者蒸肫猶在都不似啖嚼處。時石窟寺有一坐禪僧。每日至西則東望山巔有丈八金像現(xiàn)。此僧私喜謂睹靈瑞。日日禮拜如此可經(jīng)兩月。后在房臥。忽聞枕間有語謂之曰。天下更何處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爾當好作佛身。莫自輕脫。此僧聞已便起特重。傍視群僧猶如草芥。于大眾前側手指胸云。爾輩頗識真佛不。泥龕畫像語不能出唇。智慮何如。爾見真佛不知禮敬。猶作本日欺我。悉墮阿鼻。又眼精己赤叫呼無常。合寺知是驚禪。及未發(fā)前輿詣豐所。徑即謂曰。汝兩月已來常見東山上現(xiàn)金像耶。答曰實見。又曰。汝聞枕間遣作佛耶。答曰實然。豐曰。此風動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便以針針三處。因即不發(fā)。及豐臨終謂弟子曰。吾在山久。令汝等有谷汲之勞。今去無以相遺。當留一泉與汝。既無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業(yè)。便指灶旁去一方石。遂有玄泉澄映。不盈不減。于今見存。
神僧傳·卷第三釋道豐。未詳氏族。世稱得道之流。與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養(yǎng)。世之術藝無所不解。齊高帝往來并鄴常過問之。應對不思隨事標舉。帝曾命酒并蒸肫。敕置豐前令遣食之。豐略無辭讓極意飽啖。帝大笑。亦不與言。駕去后謂弟子曰。除卻床頭物。及發(fā)撤床見向者蒸肫猶在。都不似啖嚼處。時石窟寺有一坐禪僧。每日至西。則東望山巔有丈八金像現(xiàn)。此僧私喜謂睹靈瑞。日日禮拜。如此可經(jīng)兩月。后在房臥。忽聞枕間有語。謂之曰。天下更何處有佛。汝今成道即是佛也。爾當好作佛身莫自輕脫。此僧聞已便起持重。傍視群僧猶如草芥。于大眾前側手指胸云。爾輦頗識真佛不。泥龕畫像語不能出唇。知慮何如。你見真佛不知禮敬。猶作本目期我悉墮阿鼻。又眼精已赤叫呼無常。合寺知是驚禪。及未發(fā)前舁詣豐所。徑問曰。汝兩月已來常見東山上現(xiàn)金像耶。答曰。實見。又曰。汝聞枕間遣作佛耶。答曰。實然。豐曰。此風動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便以針針三處。因即不發(fā)。及豐臨終謂弟子曰。吾在山久。令汝等有谷汲之勞。今去無以相遺。當留一泉與汝。既無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業(yè)。便于灶傍去一方石。遂有玄泉。澄映不盈不減。于今見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北齊北平無終人。陽休之弟。行五。位通直常侍。嘗為副使聘陳,歸為尚書郎。高澄當國時,多作六言歌辭,名《陽五伴侶》,寫而賣之,世俗流傳。后待詔文林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南朝陳宗室,字肅之。陳文帝子。文帝天嘉六年封晉安王,為吳郡太守。時年十余。能留心政事。歷仕尚書左仆射、中衛(wèi)將軍、右光祿大夫。陳亡,入長安。隋煬帝大業(yè)初為成州刺史,太常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隋河東解人,字公正。柳機從子。在北周以明經(jīng)擢第入仕。隋文帝開皇初歷兵部,司勛二曹侍郎。善談謔,有雅望,酗酒而不亂。詔令接對來使。出為肅州、息州刺史,有惠政。煬帝時拜齊王長史,王擅寵,放縱左右,謇之不能匡正。王得罪而謇之坐除名。后以事戍嶺南。卒年六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北齊隴西成紀人,字惠堅。李瑾子。篤好古文,精心典禮,識本草藥性,常以服餌自持,年將耄而力不衰。嘗任光州中從事,然出仕非其所好,秩滿,居冀州棗強郊野。隋文帝仁壽中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