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64,分165頁顯示  上一頁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桃園三結義
新康德主義
新浪漫主義
新理想主義
新人文主義
新古典主義
新達達主義
巴枯寧主義
不抵抗主義
大東亞主義
達爾文主義
不干涉主義
超現(xiàn)實主義
超寫實主義
自然主義
《國語辭典》:桃園三結義(桃園三結義)  拼音:táo yuán sān jié yì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中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參見「桃園結義」條。《通俗常言疏證。交際。桃園三結義引通俗編》:「蜀志關羽傳:『先主與羽、飛二人,寢則同床,思若兄弟。』按世俗桃園三結義之說,由此敷演?!?/div>
《國語辭典》:新康德主義(新康德主義)  拼音:xīn kāng dé zhǔ yì
十九世紀后半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盛行于德國等地的哲學流派。創(chuàng)始人為李普曼和朗格,取康德之根本研究而自成體系,特別著重于康德之理性批判的精神。
《國語辭典》:新浪漫主義(新浪漫主義)  拼音:xīn làng màn zhǔ yì
一種因反抗自然主義而起的文學潮流。興起于近代歐州,重情緒、尚理想,與浪漫主義相似。但浪漫主義為盲目的熱情所驅,為空虛的想像所支配,而脫離現(xiàn)實;新浪漫主義則因受到科學精神的洗禮、物質生活的壓榨,故由懷疑思想出發(fā),企圖透入現(xiàn)實的最深處。易卜生、梅特涅、法郎士為此派的代表人物。也稱為「新傳奇主義」。
《國語辭典》:新理想主義(新理想主義)  拼音:xīn lǐ xiǎng zhǔ yì
一種歐洲的思想潮流。反對自然主義與機械論的人生觀,而特別著重精神生活。表現(xiàn)于文學,主張為人生而藝術,因而產生象徵主義、新浪漫主義等流派;表現(xiàn)于美術,受拉斐爾前派寫實主義運動的影響,其浪漫的幻想,甚至包含唯美主義的心情。
《國語辭典》:新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  拼音:xīn rén wén zhǔ yì
一種評論運動。以英國詩人兼評論家阿諾德(Paul E. More)的文學和社會理論為基礎,于西元一九一○至一九三○年,在美國展開的一個評論運動。新人文主義深惡于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與自然主義過分重視人類獸性本能,而主張人性仍需陶冶,良知良能須受理性的驗證。一般而言,此派人士學院氣息濃厚,在政治及藝術方面,態(tài)度均趨于保守。
《國語辭典》: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  拼音:xīn gǔ diǎn zhǔ yì
十八世紀后半至十九世紀前半,盛行于歐洲的藝術復古熱潮。起因于西元一七四八年后,在羅馬相繼發(fā)掘出龐貝等遺址。認為藝術不應為個人情感的表現(xiàn),而應重于秩序井然的整潔形式及均衡和諧、冷靜明確的表現(xiàn)與追求。此種論點正與拿破崙對古羅馬的崇拜與認同不謀而合。德、法為此一復古風的重鎮(zhèn)。
《國語辭典》:新達達主義(新達達主義)  拼音:xīn dá dá zhǔ yì
西元一九六○年代美國出現(xiàn)的藝術理念。繼承達達精神,否定現(xiàn)有的價值體系,將日常生活物體的碎片融入畫中,以構成藝術品,產生新的價值。勞森白、瓊斯等人為此派的代表人物。
《國語辭典》:巴枯寧主義(巴枯寧主義)  拼音:bā kū níng zhǔ yì
西元一八六四年初俄國革命家巴枯寧(Mikhail Aleksandrovich Bakunin)提出,主張完全廢除國家,以個人、團體、宗教、民族間完全自律的合作,建立一切人類關系,并且反對任何組織、紀律和權威。也稱為「無政府主義」。
《國語辭典》:不抵抗主義(不抵抗主義)  拼音:bù dǐ kàng zhǔ yì
一個國家對于他國的侵略行為,主張不用武力抵抗,而以和平方式來解決。也稱為「無抵抗主義」。
《國語辭典》:大東亞主義(大東亞主義)  拼音:dà dōng yà zhǔ yì
西元一九四一年,日本發(fā)動大東亞戰(zhàn)爭,揭舉大東亞主義,謂東亞為東亞人之東亞,當由東亞人自主,欲遂其獨霸東亞之野心。
《國語辭典》:達爾文主義(達爾文主義)  拼音:dá ěr wén zhǔ yì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主張有關生物演化過程的學說。參見「達爾文學說」條。
《國語辭典》:不干涉主義(不干涉主義)  拼音:bù gān shè zhǔ yì
一國對他國內政事務不加過問的態(tài)度。最初由美國總統(tǒng)門羅提出,后擴大為各國互不干涉內政的觀念。
《國語辭典》:超現(xiàn)實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  拼音:chāo xiàn shí zhǔ yì
兩次世界大戰(zhàn)間歐洲盛行的文學、藝術運動。主要啟發(fā)于早期達達主義運動。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實踐非常強調方法論與體驗的探索,并強調藝術作品是促進人的心理研究和發(fā)掘的手段。超現(xiàn)實主義以詩和繪畫為主,反對理性主義、自然主義,以夢、潛意識、不合理的精神狀態(tài)為內容,呈現(xiàn)具體且大膽的創(chuàng)作。其受佛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很大。
《國語辭典》:超寫實主義(超寫實主義)  拼音:chāo xiě shí zhǔ yì
六○年代后期到七○年代中期,盛行于美國及西歐的新藝術運動。強調逼真,以純客觀的方式重現(xiàn)現(xiàn)實,描寫生理細節(jié),絲絲入扣。知名的畫家有克里斯多、唐迪克、卻克洛斯、馬克利因、莫利等。超寫實主義的近源,可追溯至西元一九六○年法國批評家雷斯塔尼及克萊因等人組成的藝術團體宣言,他們所倡導的新寫實主義,目的即在于把藝術回歸實在世界,表現(xiàn)生活環(huán)境或行為。也稱為「攝影寫實主義」。
《國語辭典》:自然主義(自然主義)  拼音:zì rán zhǔ yì
一種興起于十九世紀中葉的思潮。主張一切存在的物質和現(xiàn)象均和自然世界有關,深受近代自然科學影響。運用于文藝、美術上,則多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注重客觀描寫,重視科學,并尊重個性。如福祿貝爾、左拉、莫泊桑等作品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