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從義(1573年—?),字與權(quán),號行素,山西省大同府大同縣(今山西省大同市)人,明朝末期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山西鄉(xiāng)試第五十三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初授大理寺右評事,升戶部主事,歷任戶部員外郎、郎中,累官東昌府知府。天啟元年,擔任山東按察司副使。天啟三年,擔任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后改山東右布政使。天啟六年,升任河南左布政使。崇禎元年,擔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等地。二年加戶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峻卿,長洲人。萬歷甲辰進士,除知福清縣擢陜西道御史贈大理寺卿
維基
凌漢翀,字峻卿,號存義,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士,次年授福清縣知縣。為政公明嚴毅,不畏強御,人稱“凌鐵面”。嘗改龍首橋,建瑞云塔,士民德之。擢陜西道御史,為中官邢洪辱于朝,給事中郭尚賓等劾之,帝釋洪不問。又為廢將凌應登所毆,洪復曲庇應登。萬歷四十四年二月,會勘凌漢翀、凌應登事,閣臣方從哲、刑部尚書李志等疏言漢翀贓私無據(jù),然與應登互認一族,自取訐毆,宜責令解任回籍,以為交游不慎者之戒。應登挾詐多人,復于朝會之日手擊御史,蹀血禁門,此其無君無法之大者,乞行法司究問如律。有旨:凌漢翀照不謹例冠帶閑住,凌應登姑免死,發(fā)云南瀾滄衛(wèi)充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8—1645 【介紹】: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天啟元年為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崇禎元年召為順天府尹,數(shù)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jiān)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杰、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謚正義。治理學以慎獨為宗,力倡誠敬之說。曾筑證人書院,講學于蕺山,人稱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鈔》、《圣學宗要》、《劉蕺山集》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啟東,紹興山陰人。萬歷辛丑進士,自行人遷禮部主事歷官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有蕺山詩集
維基
劉宗周(1578年—1645年),初名憲章,字起東,號念臺,因講學于蕺山書院,后人稱其為蕺山先生。浙江山陰縣(今屬紹興市)人。明末哲學家、文學家、政治人物?!罢銝|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以古奧難解著稱。劉宗周為遺腹子,自幼隨母養(yǎng)于外祖父章穎家。章穎頗有學問卻屢試不第,徐階、陶望齡、周應中等人均出其門下。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劉宗周中式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四十六名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進士,不久因母喪,守孝三年。師從湖州德清學者許孚遠。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封行人,為官剛正,敢于直諫,官太仆寺少卿,“必三四辭而后受事”。天啟時,因得罪魏忠賢,削籍。明思宗繼位,替楊漣、左光斗等平反,命宗周為順天府(今北京)府尹。崇禎元年(1628年),劉宗周指出崇禎帝施政弊病,上疏言:“陛下救治之心,操之太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zhuǎn)為刑名;刑名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不已,積為壅蔽”,崇禎帝以為他迂闊,但仍嘆其忠。崇禎二年己巳之變起,京師被圍,米價騰躍,劉宗周上疏請罷九門稅,又修賈區(qū)以處貧民,為粥以養(yǎng)老疾,嚴行保甲之法,安定民心。劉宗周在任京尹期間,政令一新,力挫豪強。對太監(jiān)無理請求都不答應,而被指責攻擊,宗周治事如常,武清伯手下毆國子監(jiān)學生,宗周捶之,枷武清門外,又持明法紀,周恤貧民,后謝病歸,都人為之罷市。崇禎九年下旨起用,授工部左侍郎,又上疏曰:“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繁,進退天下士太輕。諸臣罪飾非,不肯盡職業(yè),故有人而無人之用,有餉而無餉之用,有將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殺賊。流寇本朝廷赤子,撫之有道,則還為民”,屢次直言上疏,每受貶斥。崇禎十四年九月,吏部缺左侍郎,崇禎帝上朝時嘆氣說「劉宗周清正敢言,可用也?!梗谑窃俅纹鹩昧怂?,后官至左都御史,常起常罷。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思宗自縊煤山,劉宗周徒步荷戈,詣杭州,責巡撫黃鳴駿發(fā)喪討賊,又與故侍郎朱大典,故給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召募義旅,以備勤王。五月,福王朱由崧登極于南京,以宗周為左都御史。宗周自稱草莽孤臣,屢次上書討賊復仇,后因劾馬士英、阮大鋮,被黜歸里。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多鐸率清軍攻陷杭州,劉宗周正在進餐,聞訊推食慟哭:“此余正命之時也”,決定絕食殉國。其門人王毓蓍率先投水自盡,他說:“吾講學十五年,僅得此人?!庇虚T生勸他:“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無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輕棄之?”答道:“吾固知圖事賢于捐生,顧余老矣,力不能勝。”遂絕食二十日,閏六月八日卒,享年六十八。另一門生祝淵,在劉宗周卒前兩日,亦自縊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湖廣咸寧人,字義甫。萬歷十一年進士。授行人,遷左給事中。二十年,疏救李獻可,謂獻可請使皇長子出閣讀書,事關(guān)宗社大計,乃天下臣民之公言。觸帝怒,廷杖除名。光宗立,起為太常少卿,半歲中遷至南刑部右侍郎,未赴卒。
維基
孟養(yǎng)浩(?—1621年),字義甫,湖廣武昌府咸寧縣人,軍籍,萬歷進士,官給事中,因疏救李獻可去職。光宗即位,起為太常寺少卿,官至南京刑部侍郎。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湖廣鄉(xiāng)試第五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聯(lián)捷進士。授行人。擢戶科給事中,遷左給事中。神宗嚴譴李獻可,養(yǎng)浩疏諫,神宗大怒,錦衣衛(wèi)杖之百,削籍為民,永不敘用,內(nèi)外交章勸阻方止。光宗立,起為太常寺少卿。半年內(nèi)遷至南京刑部右侍郎。未上任卒。《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衢州西安人,字君義,號云林。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官至福建左布政使。有《駢字憑霄》、《玉芝堂談薈》。
維基
徐應秋(?—1621年),字君義,號云林,浙江衢州府西安縣人。徐可求次子,萬歷四十年(1612年)舉壬子科浙江鄉(xiāng)試二十六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當過同安、莆田等地兩任知縣,皆有惠政。任禮部儀制司郎時,為魏忠賢所銜,削奪歸里。后復召為廣東主考,再以軍功升福建左布政。終因不遂權(quán)貴要挾而遭讒罷官。他愛好書籍,是著名的藏書家。歸家后,延請鄉(xiāng)中時彥結(jié)社于足園,著書立說。

人物簡介

維基
金德義,字行之,號六平,浙江金華府義烏縣人。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聯(lián)捷己未科進士,官婺源縣知縣。

人物簡介

維基
劉行義(1576年—?年),字天達,號伊人,福建漳州府漳浦縣民籍,同安縣人。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福建鄉(xiāng)試七十六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一百二十八名,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四名進士。戶部觀政,授廣東廉州府合浦縣知縣,四十年廣東分考,四十四年行取留部,四十六年暫擬刑部主事,等候考選。后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天啟五年(1625年)六月御史周維持彈劾他與同官王任杰大開賄門,贓私狼籍,被革職聽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南安陽人,字欽義。萬歷十九年舉人。由教職升唐山及樂平知縣,居官廉潔。后升東昌府同知。天啟時,魏忠賢柄政,各地紛紛為之建生祠,存義不為所動,人稱“強項吏”。
丘可孫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丘可孫,號義軒,直隸淮安府淮安衛(wèi)軍籍山陽縣人。萬歷四十三年乙卯科鄉(xiāng)試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官行人司行人。
沈立義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沈立義,湖廣安慶府太湖縣匠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四十五年授浙江樂清縣知縣,擢戶部主事,改工部,授桂王府右長史,除長沙府知府,卒官。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普義,字了乘。姓胡氏,古陸人也。髫年祝發(fā),順時進具,勤習三學,博覽群經(jīng)。壯歲游方,飯眾廬山,見真面目,如識本來。浮江東下,循海而南,瞻禮補陀,還至金陵。請求藏典,跋涉山川,護經(jīng)回寺。萬歷丙辰,創(chuàng)建彌陀院,劬勞三載,上下堂寮,左右樓閣,莫不輪奐雙美,金碧交輝。復鑄三大士金身,刻彩十六佛龕,增置田疇,裕蓄香積。夷陵徵士雷思沛為之碑文,玉泉無跡禪師著有《彌陀院記》,并垂久遠,足示來茲。義雖傳臨濟,而夕梵晨鐘,數(shù)豆念佛,清心自課。邑侯張公題所居曰“莊嚴凈土”。蓋知其回向證愿,已具極樂玄猷,所詣既成,蟬脫而去。其芳模碩德,備載《縣志》。

人物簡介

維基
楊建烈,字義清,陜西西安府韓城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成進士,授葉縣知縣,擢江西道御史。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秋,魏忠賢用事,同年周順昌、周宗建、繆昌期接連上疏彈劾閹黨,建烈亦隨諸公后,抗疏擊之,旋以父喪歸。未幾,服闋,出為山東天津道參議。魏珰怒未已,先后羅織諸直臣,中以危法,次且及建烈。會崇禎御極,事方已,召補山東道御史,升大理丞,尋升太常少卿,歷左右通政,升太仆寺卿、通政司通政使。闖軍入山西,與平陽知縣張麓二人首降,授戶政府尚書。

人物簡介

簡介
字子方,號晚沙。朝鮮延安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湖廣益陽人,字湘中。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天啟時擢南京國子祭酒,因阻諸生建魏忠賢祠,閹黨列其姓名于東林籍中。思宗即位,召拜禮部右侍郎,協(xié)理詹事府,尋充日講官。見中外多故,將吏不習兵,遂講求武事,推演陣圖以獻。旋以忤溫體仁革職閑住,家居十年卒,謚文介。
維基
羅喻義,字湘中,又字禹鐘,號化城,又號萸江,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長沙府益陽縣(今湖南省益陽市)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因病歸鄉(xiāng)。天啟初年,返回朝廷,歷任諭德,負責經(jīng)筵講席。天啟六年(1626年),提升為南京國子祭酒。諸生想替魏忠賢建造祠堂,羅喻義懲罰倡議者,平息了此事。魏忠賢的黨羽收集東林黨人的籍貫,湖廣有二十多人,以羅喻義為首。崇禎皇帝繼位,召見并委任他為禮部右侍郎,協(xié)助負責詹事府。不久充當日講官,教導庶吉士。之后他與溫體仁有沖突,陷入黨爭,后歸鄉(xiāng)閑居。在家十余年后去世。謚號“文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3—1644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字駿甫。天啟五年進士。崇禎時官給事中。居諫垣九年,建言頗多。遷山東布政使。入為大理卿。十七年,得帝死訊,自殺。有《凌忠介集》、《湘煙錄》。
維基
凌義渠(1593年—1644年4月26日),字駿甫,號茗柯,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明代官員,官至大理寺卿。工于詩。李自成兵陷北京城,因而自縊殉國。弘光朝,贈刑部尚書,謚忠清。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織里鎮(zhèn)。長大后少負令聞,與同鄉(xiāng)里的溫璜被時任縣令馬思理賞識。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進士。崇禎三年(1630年),授禮科給事中,知無不言。凌義渠居諫垣九年,建白多。崇禎十六年(1643年),入朝為大理寺卿。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農(nóng)民起義軍進攻北京,朝廷召對,凌義渠赴長安門,閉門守衛(wèi)。后傳來城陷消息,待凌義渠還朝,十九日崇禎皇帝已駕崩,于是扶墻哀號,以頭觸柱,血流滿面。門生勸其保重,他厲聲陰止,獨坐焚燒平生愛好之書。二十日破曉,先生穿紫衣拜闕,作遺書辭別父母,后懸梁自盡。年五十二歲。南明贈刑部尚書,謚忠清。清廷又賜謚忠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