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80—1172 【介紹】: 宋吉州安福人,字民瞻,號盧溪。徽宗政和八年進士。為茶陵丞,有能政。高宗紹興中,胡銓上疏乞斬秦檜等,謫新州,庭圭獨以詩送行。紹興十九年,坐訕謗編管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即位,除國子監(jiān)主簿。乾道中除直敷文閣。博學兼通,工詩,尤精于《易》。有《盧溪集》、《易解》、《滄海遺珠》等。全宋詩
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號盧溪真逸(《誠齋集》卷八○《盧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士,調(diào)衡州茶陵縣丞。宣和末年退居鄉(xiāng)里。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銓上疏斥秦檜,貶嶺南,庭圭獨以詩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編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檜死,許自便。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召對,改左承奉郎,除國子監(jiān)主簿。以年老力辭,主管臺州崇道觀。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見。七年,至闕,除直敷文閣,領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傳世有《盧溪集》,此外著述頗多,均已佚。事見《省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狀》、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七○有傳?!⊥跬ス缭姡悦骷尉肝迥炅河⒖侗R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為詩,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瀘溪文集》二十卷(簡稱李本、卷一至卷一○為詩,藏上海圖書館)、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瀘溪集》十六卷(簡稱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詩,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間采近人傅增湘校語(簡稱傅校)。集中雜著與新輯得之集外詩,依次編為第二十六卷。全宋文·卷三四○六
王庭圭(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號盧溪真逸,吉州安福(今江西安福)人。政和八年登進士第,調(diào)衡州茶陵丞。宣和末棄官歸,教授鄉(xiāng)里。紹興中胡銓因上疏乞斬秦檜罷和議安置嶺南,庭圭以詩送行,有「癡兒不了官中事」之句,指檜也,坐是除名流辰州。檜死,許自便。孝宗召對便殿,除直敷文閣。乾道八年以疾卒,年九十三。著有《盧溪文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經(jīng)講義》十卷、《論語講義》五卷、《語錄》五卷、《雜志》五卷、《滄海遺珠》五卷、《方外書》十卷、《校字》一卷、《鳳停山叢錄》一卷。見周必大《直敷文閣王公行狀》,胡銓《王公墓志銘》(《盧溪文集》附錄),《南宋書》卷六三,《宋史翼》卷七。
人物簡介
【生卒】:1084—1145 【介紹】: 宋壽州人,郡望東萊,字居仁,人稱東萊先生。呂好問子。高宗紹興六年賜進士出身。歷官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講、權直學士院。曾上書陳恢復大計。秦檜為相,私有引用,本中封還除目。又與趙鼎深相知,忤檜,被劾罷。工詩,得黃庭堅、陳師道句法。卒謚文清。有《童蒙訓》、《江西詩社宗派圖》、《紫微詩話》、《師友淵源錄》、《東萊先生詩集》等。全宋詩
呂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據(jù)曾幾《東萊先生詩集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四),字居仁,學者稱東萊先生,開封(今屬河南)人。幼以蔭授承務郎。徽宗政和、宣和間,官濟陰主簿、泰州士曹掾。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除樞密院編修。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遷職方員外郎。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召為起居舍人,賜進士出身。八年,擢中書舍人,兼侍讀,權直學士院。同年十月,因反對和議,罷職,提興太平觀。卒,謚文清。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后人亦將其附入江西詩派。有《東萊先生詩集》二十卷、《外集》三卷,及《紫微詩話》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有傳?!伪局性姡岸硪运吻篱g沈度刻《東萊先生詩集》(《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本)為底本;二十一至二十三卷以宋慶地多五年黃汝嘉刻江西詩派本《東萊先生詩外集》(簡稱黃本,殘存第十八至二十卷,外集三卷全,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及清蔣光煜藏鈔本《紫微集》較沈本、黃本多出詩六十二首(其來歷不明,中有顯非呂作之詩,因無所歸屬,姑仍予錄入),合編為第二十四卷。全宋文·卷三七九七
呂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初名大中,字居仁,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公著曾孫,希哲孫,好問子。以公著遺表恩,授承務郎。元符中,主濟陰簿、泰州士曹掾,辟大名府帥司干官。宣和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六年,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八年二月,遷中書舍人,三月兼侍講,六月兼權直學士院。以忤秦檜,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五年卒,年六十二。本中上承家學,復從楊時、尹焞等游,為時名儒,學者稱東萊先生。著有《春秋集解》、《師友雜志》、《官箴》、《童蒙訓》、《紫微雜說》及《東萊先生詩集》等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85—1152 【介紹】: 宋臨江軍清江人,字伯恭,號薌林居士。向敏中玄孫。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補承奉郎。宣和間累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京畿轉(zhuǎn)運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與李綱友善,為黃潛善所罷。紹興間累知廣州、江州,進徽猷閣待制,除戶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議和忤秦檜,致仕退閑十五年。有《薌林集》、《薌林家規(guī)》。全宋詩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開封(今屬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補假承奉郎?;兆谛统?,除江淮發(fā)運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為京畿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紹興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荊湖東路安撫司。因曹成兵變事,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廣州,未幾致仕。尋起知江州,改江東轉(zhuǎn)運使。八年,徙兩浙路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八),尋出知平江府。時金使議和將入境,不肯金詔,乃致仕。卜居臨江軍清江,號所居曰薌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邊集》一卷、《酒邊詞》二卷。事見《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閣直學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銘》、《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狀》,《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五首。全宋文·卷三八三○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號薌林居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元符末以恩補官,三遷知咸平縣。宣和中除淮南轉(zhuǎn)運判官。高宗朝歷江淮發(fā)運副使、江東轉(zhuǎn)運使、兩浙都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罷知平江府。尋致仕,名所居曰薌林。紹興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薌林家規(guī)》、《薌林文集》三十卷、《酒邊詞》二卷(存)。見胡宏《向侍郎行狀》(《五峰集》卷三),汪應辰《向公墓志銘》(《文定集》卷二一)。《宋史》卷三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94—1150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以上舍釋褐為博士,遷秘書郎。蔡京欲與交,遭拒。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請誅叛國者,主養(yǎng)兵以圖恢復,被黃潛善等排擠而去。累官中書舍人,以徽猷閣待制奉祠。還里,十年不出。有《默成文集》。全宋詩
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字子賤(原名京,字義榮),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金屬浙江)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巧仙岬?,為太學博士,累遷提舉淮南東路常平。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對,論何??等人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召為左(一作右)司諫,因請誅叛命者,忤時相,去職奉祠。紹興二年(一一三二),起為左司員外郎,與宰相串頤浩語不合,出知嚴州,未幾又奉祠。五年,起權中書舍人。八年,再奉祠。九年,起知明州,一年后離職奉祠。二十年,坐與李光通書,貶三官,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一),年五十七。有《默成居士集》十五卷,已佚。清康熙初由其裔孫輯成《默成文集》八卷。《宋史》卷三七六、《宋元學案》卷二五有傳。 潘良貴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校以《敬鄉(xiāng)錄》卷二(簡稱敬鄉(xiāng))所引詩。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全宋文·卷四○七八
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政和五年,以上舍釋褐為辟雍博士,遷秘書郎、主客郎中,出提舉淮南東路常平。靖康元年,召還賜對,因言時宰何?、唐恪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論偽黨當誅,為汪、黃所惡,書奏三日而左遷。越數(shù)年,提點荊湖南路刑獄,除考功郎,遷左司。求出,以直龍圖閣知嚴州,轉(zhuǎn)秘書少監(jiān),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以廷叱言者忤旨,求去,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明州。期年,除徽猷閣待制、提舉亳州明道宮。紹興二十年卒,年五十七。著有《默成文集》,朱熹為序,極推重之。見朱熹《金華潘公文集序》(黃刻本《潘默成公文集》卷首)及《宋史》卷三七六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01—1147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彥沖,號屏山,一號病翁。劉韐子。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與胡憲、劉勉之為道義交。深于《周易》,朱熹嘗從其學。卒謚文靖。有《屏山集》。全宋詩
劉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彥沖,號病翁,崇安(今屬福建)人。韐仲子。以蔭補承務郎,辟為真定府幕屬。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興化軍(本集卷五《送張當世序》)。后以疾退居故鄉(xiāng)屏山,學者稱為屏山先生,朱熹嘗從其問學。紹興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遺著由其子玶編為《屏山集》二十卷,胡憲為之序,朱熹跋?!?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四有傳?!⒆恿氃姡悦髡缕吣陝煽瘫緸榈妆?。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鈺秋柯草堂刊本(簡稱李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二五五
劉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彥沖,學者稱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韐子,子羽弟。以父任補官,靖康元年辟為真定府幕屬。二年父死國難,服除,除興化軍通判。紹興二年秩滿,以執(zhí)喪致羸疾,不堪吏責,辭歸武夷山,不出者十七年,專事講學,尤深于《易》。與游者皆海內(nèi)知名士。與朱熹父松友善,熹奉父命及門受業(yè)。紹興十七年卒,年四十七。有《屏山集》二十卷傳世。見《宋儒文靖公劉屏山先生實錄》(《劉氏傳忠錄續(xù)編》卷三),朱熹《屏山先生劉公墓表》(《朱文公文集》卷九○),《宋史》卷四三四《劉子翚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子止,號昭德先生。晁沖之子。高宗紹興二年進士。初任四川總領財賦司干辦公事。孝宗乾道初知興元府,時稱良吏。歷知恭州、榮州、合州,以敷文閣直學士為臨安府少尹,官至吏部侍郎。家富藏書,又得南陽井度贈書,為校讎異同,論述大旨,編成《郡齋讀書志》。另有《昭德文集》、《易詁訓傳》等。全宋詩
晁公武,字子止(《南宋館閣錄》卷八),號昭德先生,鉅野(今山東巨野)人。沖之子。靖康之亂入蜀。高宗紹興中進士,調(diào)榮州司戶(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六五)。十七年(一一四七),辟為四川宣撫司錢糧所主管文字。歷知恭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六)、榮州(《郡齋讀書志》附宋黎安朝跋)、合州(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五一附晁公武《清華樓記》)。為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二十七年為言官論罷。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除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尋為殿中侍御史(《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七之二一、七八之四九)。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出知瀘州,三年,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同上書選舉三四之一五、二○)。四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紀》)。六年,改淮南東路安撫使(《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五之二九),七年,知揚州(同上書食貨一之四五)。除臨安府少尹,旋罷(《咸淳臨安志》卷四七)。卒于嘉州?!?a target='_blank'>宋史·藝文志》載其著述甚富,均散佚,唯存《郡齋讀書志》四卷(一本作二十卷)。今錄詩十三首。全宋文·卷四六六○
晁公武,字子止,號昭德先生,沖之子,公溯兄,世為澶州清豐人,后徙彭門(今江蘇徐州)。靖康之亂,逃離汴京,流落吳楚。紹興初入蜀,與蜀中文士李燾、蘇符、程敦厚、趙次公交游。二年登進士第,為四川轉(zhuǎn)運副使井度屬官。十五年為四川宣撫司錢糧所主管文字。十七年通判潼川府,尋知恭州,移榮州、合州,為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二十七年被劾罷,復職知瀘州。入朝為吏部郎中、監(jiān)察御史。隆興二年兼國史院編修官,旋為右正言,多所論列。遷殿中侍御史,徙戶部侍郎。乾道元年出知瀘州,提舉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三年知興元府,充利州東路安撫使,四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六年為淮南東路安撫使兼知揚州,七年移潭州。擢吏部侍郎,除臨安府少尹,以與判官不合罷。晚居嘉州卒。公武學有淵源,聞見廣博,著有《易詁訓傳》、《尚書詁訓傳》、《毛詩詁訓傳》、《中庸大傳》、《春秋詁訓傳》、《石經(jīng)考異》、《稽古后錄》、《通鑒評》、《老子通述》、《昭德堂集》、《嵩高樵唱》,均佚,今所存者唯《郡齋讀書志》。事跡具《郡齋讀書志校證》附錄一《晁公武傳略》。
人物簡介
【生卒】:1109—1156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師憲,號知稼翁。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第一。簽書平海軍節(jié)度推官,還除秘書正字。時秦檜當國,坐譏切時政,罷歸。十九年,起差肇慶府通判,攝知南恩州,重學增廩。檜死召還,終考功員外郎。有《漢書鐫誤》、《知稼翁集》。全宋詩
黃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師憲,號知稼翁,莆田(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第一,調(diào)平海軍節(jié)度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因忤秦檜,被論予詞。十九年,通判肇慶府(明弘治《興化府志》卷八)。檜卒,召為考功員外郎。二十六年卒,年四十八。有《知稼翁集》二卷。事見本集附錄宋林大鼐《宋尚書考功員外郎黃公墓志銘》。 黃公度詩,以明天啟五年黃崇翰刻《莆陽知稼翁集》二卷本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五七七
黃公度(一一○九——一一五六),字師憲,號知稼翁,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紹興八年舉進士第一,授簽書平海軍判官廳公事。十五年,代還,除秘書省正字。時秦檜當國,坐譏時政,罷為主管臺州崇道觀。二十一年,通判肇慶府,尋攝守南恩州。決滯訟,除橫斂,增學廩,邦人始有登科者。二十六年初召還引對,切陳嶺南利病,高宗面授考功員外郎。其年八月卒,年四十八。公度工詩詞,有文集十一卷、詞一卷,并存。又著《漢書鐫誤》。見龔茂良《黃公行狀》,林大鼐《黃公墓志銘》(并載《莆陽知稼翁文集》卷一二)。
人物簡介
【生卒】:1119—1193 【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幾圣。高宗紹興十二年進士。歷知莆田、福清縣。累遷監(jiān)察御史,遇事盡言,無所阿撓。孝宗淳熙十年任國子祭酒,請講明理學,使士知廉恥。歷除禮部侍郎、吏部尚書兼侍講。以龍圖閣直學士兩知泉州,專以恤民為政,始至即蠲舶貨,商賈尤服其清。卒謚定肅。全宋詩
顏師魯(一一一九~一一九三),字幾圣,龍溪(今福建漳州龍海市)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士。歷番禺、興化縣主簿,懷安縣丞,知寧德縣,添差威武軍簽判,遷國子監(jiān)丞。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由提舉浙西常平茶鹽公事除直秘閣(《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二之二三)。歷監(jiān)察御史(同上書選舉二二之四),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同上書崇儒四之三二)。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知泉州。四年卒,年七十五,謚定肅。事見明嘉靖《龍溪縣志》卷七、八,《宋史》卷三八九有傳。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四七五八
顏師魯(一一一九——一一九三),字幾圣,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紹興中進士,歷知莆田、福清縣,召為官告院,遷國子丞,除江東提舉,改使浙西,予職直秘閣,入為監(jiān)察御史。淳熙十年繇太府少卿為國子祭酒,除禮部侍郎,尋兼吏部,詔充遺留禮信使,遷吏部侍郎,尋改吏部尚書兼侍講。請老,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泉州。紹熙四年卒于家,年七十五,嘉泰二年特謚肅。見《宋史》卷三八九本傳。
人物簡介
周必正(一一二五~一二○五),字子中,自號乘成,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必大從兄。以祖蔭補將仕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久之,調(diào)司戶參軍,改知建昌軍南豐縣。秩滿,除主管官告院,進軍器監(jiān)丞。出知舒州。孝宗淳熙中徙知贛州(明嘉靖《贛州府志》卷七)。擢提舉江東常平茶鹽公事。寧宗開禧元年卒,年八十一。事見《渭南文集》卷三八《監(jiān)丞周公墓志銘》。全宋文·卷四九六一
周必正(一一二五——一二○五),字子中,號乘成,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必大從兄。以祖遺澤補將仕郎,易迪功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調(diào)袁州司戶參軍。孝宗召對便殿,改宣教郎、知建昌軍南豐縣。秩滿,除主管官告院,進軍器監(jiān)丞。淳熙間引親嫌出知舒州,徙贛州,樂為善政。擢提舉江東常平茶鹽公事,上章告老致仕。開禧元年十一月卒,享年八十一。有文集三十卷。見《渭南文集》卷八一《監(jiān)丞周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生卒】:1126—120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號省齋居士,晚號平園老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授徽州戶曹,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應詔上十事,皆切時弊。權給事中,繳駁不避權幸。后任樞密使,創(chuàng)諸軍點試法。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進左丞相。光宗時,封益國公。遭彈劾,出判潭州。寧宗初,以少傅致仕。卒謚文忠。工文詞,有《玉堂類稿》、《玉堂雜記》、《平園集》、《省齋集》等八十一種,后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攻愧集》卷九四神道碑》全宋詩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中書舍人兼權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jiān)兼直學士院。八年,兼權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鼙卮笤?,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及異文甚夥,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詞學圖錄
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卒謚文忠。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交深誼篤。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xù)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全宋文·卷五○一四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初字弘道,自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及第,授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中博學宏詞科,授建康府學教授。孝宗即位,除起居郎,遷權中書舍人。權給事中,繳駁不避權幸。淳熙五年,除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進左丞相,封益國公。紹熙二年,除觀文殿學士,判潭州。慶元元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贈太師,賜謚文忠。著有《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存)。見周綸《周益國文忠公年譜》(本集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