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上品中生
【佛學大辭典】
(術語)九品凈土之第二。
下品中生
【佛學大辭典】
(術語)同上經曰:「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中略)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中略)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div>
中品中生
【佛學大辭典】
(術語)凈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參見:九品)
九品
【佛學大辭典】
(名數)九種品類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機,行等,皆分此等九種之品類,謂為九品惑等。而于凈土教亦然。觀無量壽經所說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輩。其往生稱為九品之往生,其來迎稱為九品之來迎,其佛稱為九品之彌陀,其往生之土稱為九品之凈土等。凈影謂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薩,為上品中生之人。種性以上之菩薩,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為中品上生。見道已前之內外二凡,為中品中生。見道已前之世俗凡夫,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為大乘始學之人。未可辨其階降。故唯隨于過之輕重,以分三品。天臺以習種至解行之菩薩,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為中品之人,今時悠悠之凡夫,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凈影,謂上上品之無生,為七地,上六品之機,為大小乘之圣人。善導則反之。謂九品悉為凡夫。上品三人,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為遇惡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據觀經言之,則上品上生者,發(fā)三心,又慈心不殺,修諸戒行,誦讀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時悟無生法忍。上品中生者,雖不必受持誦讀方等經典,而必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往生已后,經一小劫,得無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fā)無上道心,經一小劫,住于歡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眾惡,即時得阿羅漢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齋,又持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往生即得須陀洹,經半劫成阿羅漢。中品下生者,孝養(yǎng)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終時,聞阿彌陀佛之本愿及國土之樂事,經一小劫成阿羅漢。下品上生者,雖不誹謗方等經典,而多造眾惡,無有慚愧,命終時,聞大乘十二部經之首題名字,又稱南無阿彌陀佛,除多劫之罪,經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命終時,聞阿彌陀佛之十力威德,罪滅往生,經六劫而華開,發(fā)無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命終時,至心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經十二大劫而華開,發(fā)菩提心。是也。蓋此等九品之行法,與觀經所說之三福,為開合之異,雖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實則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無量無數品也。又此九品與無量壽經所說之三輩,有開合之異說。曇鸞,凈影等,謂三輩九品,全為開合之不同,彼之上輩,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輩即中品,下輩即下品云。諸經說九品者甚多。
【佛學常見辭匯】
九種的品類,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樹提伽在火中生
【佛學大辭典】
(傳說)有大長者,其家巨富,年老無子,忽懷孕,因問六師外道,六師咸言:是女而不長命。及其問佛,佛說其為男,長年具德。六師聞之,心生嫉妒,以庵羅卑和合毒藥使服之,服已尋死。長者多積薪火葬。是時死尸火燒腹裂,子從中出,端坐火中,猶如鴛鴦處于蓮華臺。佛告耆婆,汝往火中抱兒來。耆婆欲往,六師告曰:相害不能脫。耆婆言如來之使,雖入阿鼻獄猛火,尚不能燒,況世間火耶?爾時耆婆入火,猶如入清涼大河水中,乃抱持其兒還。長者云:愿如來立名字。佛曰:是兒生于猛火中,火名樹提,應名樹提。見涅槃經師子吼品。
火中生蓮
【俗語佛源】
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謂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欲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羅虬《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顾巍ぬK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李君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