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海上大學(海上大學)  拼音:hǎi shàng dà xué
以船舶作為學習、研究的場所。于航行中學習,泊于港灣時下船實習,特別適合需國際化的相關學門之學習。
《國語辭典》:靜宜大學(靜宜大學)  拼音:jìng yí dà xué
私立大學之一。前身為民國九年于河南開封創(chuàng)設的靜宜女子中學,四十五年在臺成立私立靜宜女子??茖W校,五十二年改制為私立靜宜女子文理學院,七十八年正式改名為「靜宜女子大學」,成為全國唯一的女子綜合大學。八十二年教育部核準改名為「靜宜大學」,男女兼收。設有文、理、管理三個學院?,F(xiàn)址位于臺中市沙鹿區(qū)。
《國語辭典》:拉格羅夫(拉格羅夫)  拼音:lā gé luó fū
Selma Lagerlof
人名。(西元1858~1940)瑞典女作家。曾任中學教師,后專事寫作。西元一八九一年以描述鄉(xiāng)土傳說和農(nóng)園生活的貝爾林格的故事而聲名大噪。一九○九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重在啟發(fā)完美的人生主義,著有《蓋斯達沉浮錄》、《不見的鏈》、《耶路撒冷》等。也譯作「拉革勒夫」。
《國語辭典》:基本學科(基本學科)  拼音:jī běn xué kē
學校里的主要學科。一般中學多指國文、英文、數(shù)學等科目。
《國語辭典》:小留學生(小留學生)  拼音:xiǎo liú xué shēng
指國小至高中學齡,即出國念書的學生。如:「小留學生常因在外乏人照顧,衍生了許多問題?!?/div>
《國語辭典》:紅衛(wèi)兵(紅衛(wèi)兵)  拼音:hóng wèi bīng
紅衛(wèi)兵意指保衛(wèi)毛主席的紅色衛(wèi)兵,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由大學與中學生組成的青年團體。西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后,學子紛紛自稱紅衛(wèi)兵,他們身著綠軍服、臂戴紅袖章、手持紅寶書(《毛語錄》),進行全國性的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摧殘。據(jù)信紅衛(wèi)兵是毛澤東用以鏟除異己的力量。
《國語辭典》:補習學校(補習學校)  拼音:bǔ xí xué xiào
提供補習教育的學校。包括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習學校。
《漢語大詞典》:必修課
與“選修課”相對。指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yè)學校中學習某一專業(yè)的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通常包括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yè)課。
《國語辭典》:初級中學(初級中學)  拼音:chū jí zhōng xué
舊制小學畢業(yè)后所升入的學校,修業(yè)期限為三年。今改為國民中學,屬義務教育。簡稱為「初中」。
《國語辭典》:普通教育  拼音:pǔ tōng jiào yù
1.為所有民眾所提供的基礎教育。
2.有別于職業(yè)教育的一般教育,如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所提供的教育。
3.有別于特殊教育的一般教育。
《漢語大詞典》:李仁堂
(1930- )電影演員。山東諸城人。中學畢業(yè)后參加文工團。1975年后曾任河北省話劇院副院長、河北省劇協(xié)副主席。1980年起任北影廠演員。因主演影片《淚痕》,獲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主演的影片還有《創(chuàng)業(yè)》、《元帥之死》、《子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