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045,分70頁顯示  上一頁  33  34  35  36  37  39  40  41  42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四銖錢
寺洼文化
絲棧
絲綢之路
絲國
鐵板紅淚錄
童子團
銅貝
同鄉(xiāng)會
踢毽子
天人感應
天人合一
天臺宗
天人之辯
天人之分
《漢語大詞典》:四銖錢(四銖錢)
(1). 中國 古錢幣名。亦省稱“ 四銖 ”。 漢 幣。史記·平準書:“至 孝文 時,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br />(2). 中國 古錢幣名。亦省稱“ 四銖 ”。 南朝 宋 幣。宋書·文帝紀:“﹝ 元嘉 七年十月﹞戊午,立錢署,鑄四銖錢?!?span id="fztlydx" class="book">《南史·顏竣傳》:“ 元嘉 中鑄四銖錢……及 孝武 即位,又鑄 孝建 四銖?!眳⒁姟?半兩 ”。
《漢語大詞典》:半兩(半兩)
古代錢幣名。 秦始皇 統(tǒng)一 中國 后,以半兩錢為全國統(tǒng)一的鑄幣。每枚重量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 漢 初所鑄的錢,重量雖陸續(xù)減輕,仍稱半兩。史記·平準書:“至 孝文 時,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span id="pkiajok" class="book">《漢書·食貨志下》:“今半兩錢法重四銖?!?顏師古 注引 鄭氏 曰:“其文為半兩,實重四銖也?!?唐 李商隱 《為同州張評事謝辟并聘錢啟》之二:“ 潛 ( 張潛 )啟,錢若干,伏蒙仁恩,賜備行李,重非半兩,輕異五銖?!?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三:“今世有一樣古錢,其文曰半兩,無輪廓。醫(yī)方中用以為藥,考之史記,乃 漢文帝 時錢也?!?/div>
《漢語大詞典》:寺洼文化
中國 原始社會晚期的一種文化。最初發(fā)現(xiàn)于 甘肅 臨洮 寺洼山 ,故名。主要分布在 甘肅 臨洮 以南至 會川 之間 洮河 兩岸一帶。以馬鞍形侈口平底的陶器為基本特征,已出現(xiàn)銅器。年代約當于中原的 周 代,可能是 氐 、 羌 族的原始文化。
《漢語大詞典》:絲棧(絲棧)
(1).舊 中國 在 上海 出現(xiàn)的經(jīng)營 華 商與洋商間生絲貿(mào)易的中間商。經(jīng)營 四川 、 湖北 及 山東 等省產(chǎn)生絲。接受廠商委托,轉(zhuǎn)售洋行,抽收傭金。并代辦倉儲、保險、納稅等事,有時還借墊資金。
(2).儲存生絲的棧房。
《國語辭典》:絲綢之路(絲綢之路)  拼音:sī chóu zhī lù
古代歐、亞間陸路運輸?shù)闹饕肪€。參見「絲道」條。
《漢語大詞典》:絲國(絲國)
古代 希臘 和 羅馬 人稱 中國 為“絲國”。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八章第四節(jié):“ 中國 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蠶絲的國家, 中國 絲織品在那時已經(jīng)享有國際盛譽,特別是在 羅馬帝國 ,人們把 中國 絲織品當作極珍貴的物品,對于東方‘絲國’充滿著憧憬和向往。他們知道‘絲國’是個大國;他們贊揚絲國的人民誠實、聰明和友好可親?!?/div>
《漢語大詞典》:鐵板紅淚錄
中國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攝制。陽翰笙編劇,洪深導演,王瑩、陳凝秋主演。青年二蠻子因心愛的小珠愛上了雇農(nóng)周老七,負氣投靠惡霸孫團總當團丁。后孫團總利用二蠻子搶走小珠,小珠不從,被活活打死。二蠻子良知發(fā)現(xiàn),誅殺孫團總后開槍自盡。
《漢語大詞典》:童子團(童子團)
解放前受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或影響而建立的一種少年兒童組織。也稱兒童團。 茅盾 《動搖》十一:“現(xiàn)在各人民團體的負責人,都要到 南鄉(xiāng) 去,童子團和糾察隊也全體跟去。”
《漢語大詞典》:銅貝(銅貝)
中國 古代的一種銅質(zhì)貨幣。起于 西周 。流通于 戰(zhàn)國 時期 楚國 的蟻鼻錢,可能是它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三節(jié):“古代的原始貨幣是用介類的,我國貨幣的歷史是由真貝而珧貝而銅貝(所謂蟻鼻錢),而成為以后的鉛刀、鐵錢等?!?/div>
《國語辭典》:同鄉(xiāng)會(同鄉(xiāng)會)  拼音:tóng xiāng huì
同籍貫的人在外地所組織的團體。如:「福建同鄉(xiāng)會」。
《國語辭典》:踢毽子  拼音:tī jiàn zi
用腳踢起毽子的游戲,是一種具有民俗特色的體育活動。傳說起源于宋朝,由蹴鞠演變而來。根據(jù)事物原始記載,當時的兒童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稱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還有里外廉、施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等各踢法。不但有益健康,還可訓練靈巧的身手。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fā)芽兒,打柭兒?!?/div>
《國語辭典》:天人感應(天人感應)  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應。為中國哲學中關于天人思想的學說,認為人的行為能感應上天,上天也能影響人事。漢董仲舒在答武帝策問中有詳細的闡論?!洞笏涡瓦z事。亨集》:「臣切謂天人感應,一理也。人心悅則天意得;人心怨則天變彰?!?/div>
《國語辭典》:天人合一  拼音:tiān rén hé yī
中國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觀念。宋代理學家認為「仁」是所有德行的總名,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所以學者應汲于求仁,盡己之心性,存天理,去人欲,由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而與天地合德,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國語辭典》:天臺宗  拼音:tiān tái zōng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隋僧智顗所創(chuàng),因智顗晚年居住天臺山,故稱為「天臺宗」。以《法華經(jīng)》為主要教義根據(jù),故也稱為「法華宗」。強調(diào)止觀雙修的原則,發(fā)明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五時八教判釋整體佛法。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十一世紀初,因爭論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zhèn)?,分為山家和山外兩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傳者都是山家派?/div>
《漢語大詞典》:天人之辯
中國哲學中長期爭論的重要問題。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為。在兩者關系上,唯心主義思想家通常把天解釋為精神實體,認為天人感應,天能干預人事。唯物主義思想家則把天解釋為物質(zhì)的自然,認為天人的職能不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有不同的法則。
《漢語大詞典》:天人之分
中國 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觀點。與“天人合一”說相對立。強調(diào)“天道”與“人道”之別,亦即自然與人為的區(qū)分,認為“天”是自然,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也不能主宰人間的治亂吉兇。 戰(zhàn)國 時 荀子 首先提出這種理論。荀子·天論:“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