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五二五
盧彥德,字國華,處州麗水(今浙江麗水)人。孝宗時兩守蜀郡,光宗紹熙中除福建提刑,改本路轉(zhuǎn)運判官、江東提刑,并著聲績。官終朝請大夫。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一六,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四五,樓鑰《攻愧集》卷三七,陳傅良《止齋文集》卷一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一七○,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傅伯壽,字景仁,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居晉江(今福建泉州)。自得子。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乾道八年(一一七二)再舉博學(xué)宏詞科。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為著作佐郎,遷著作郎(《南宋館閣錄》卷七、八)。歷知道州、漳州。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除禮部郎中(《宋會要輯稿》禮一五之六一)。三年,出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五年,改兩浙西路提點刑獄(《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以韓侂胄薦,召除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寧宗慶元中出知建寧府。嘉泰二年(一二○二),為翰林學(xué)士。三年,為吏部尚書,兼秘書省檢閱文字,兼實錄院修撰(《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二九)?!?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四○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六二六三
傅伯壽,字景仁,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復(fù)中乾道八年博學(xué)宏詞科。歷官太常丞、著作郎、尚書司封郎,出知道州、漳州。光宗即位,入為朝散大夫、禮部郎中、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浙西提刑。復(fù)入,除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寧宗慶元初,拜翰林學(xué)士,遷禮部尚書,以徽猷閣學(xué)士出知建寧府。嘉泰中,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三年,除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辭不拜,除在京宮觀,卒。嘉定初,臣僚奏論其諂附韓侂胄,追三官。見《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宋宰輔編年錄》卷二○,《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一○,《宋史翼》卷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吳時顯,字元明,涇縣(今屬安徽)人。偉子。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為江陰尉(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由太常博士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二四)。嘉泰二年(一二○二)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職官七四之一二)。以朝議大夫致仕。事見清嘉慶《涇縣志》卷一七《吳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8—1239 【介紹】: 宋廣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潯州司法參軍、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績。擢廣西提點刑獄,獎廉劾貪,罷行利病,風(fēng)采凜然。寧宗嘉定中,權(quán)發(fā)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浚濠創(chuàng)砦,選將練兵,金人深入無功。知成都府,為本路安撫使,拊循將士,人心悅服。理宗端平初,授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二年召除參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當(dāng)罷行與人才之當(dāng)用舍。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奉祠。卒謚清獻。有《崔清獻公集》。
全宋詩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今屬廣東)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授潯州司法參軍。歷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提舉宮觀。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辭。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舉洞霄宮。三年,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謚清獻。有集傳世,系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本集詩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陳子經(jīng)《續(xù)通鑒綱目》、陳璉《崔清獻公祠堂記》(《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卷一○),《宋史》卷四○六有傳。 崔與之詩,以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據(jù)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為底本,校以《嶺南遺書·崔清獻公集》(簡稱嶺南本)、《兩宋名賢小集·菊坡集》(簡稱菊坡集)。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粵詩·卷二九
崔與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補太學(xué)生。四年登進士。初授潯州司法參軍,調(diào)淮西提刑司檢法官,歷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屢次授官皆辭。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辭。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提舉洞霄宮,致仕。卒年八十二。贈太師,謚清獻。有《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乃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集中所附李肖龍《崔清獻公言行錄》、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宋史》卷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廣州增城(今廣東增城)人。紹熙四年自太學(xué)登進士第。歷知新城,通判邕州,提點廣西刑獄。嘉定七年,知揚州、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修浚城壕,創(chuàng)立五寨,組織忠義民兵抗金。擢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進四川安撫制置使。整飭邊防,安撫將士,金人不敢來犯。蜀人以比張詠、趙抃,稱為「三賢」,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興府,辭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除參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辭。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す?,謚清獻?!?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永康人,字仲實。少入太學(xué)。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歷大理寺丞、浙東提點刑獄,改江東。寧宗即位,拜太府卿兼吏部侍郎,慶元初權(quán)吏部侍郎。以儒學(xué)奮身得以受知,官職未嘗幸遷。韓侂胄嘗誘以諫官,俾誣趙汝愚,孟明不從,以此為士論所重。
全宋文·卷五七七三
應(yīng)孟明,字仲實,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隆興元年舉進士。調(diào)臨安府教授,繼為浙東安撫司干官、樂平縣丞。薦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拜大理寺丞。尋除江東提點刑獄,進直秘閣知靜江府兼廣西經(jīng)略安撫。光宗即位,遷浙西提點刑獄,尋召為吏部員外郎,改左司,遷右司,再遷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寧宗即位,拜太府卿兼吏部侍郎,慶元初權(quán)吏部侍郎,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唐卿,字相之,號慎言居士,紹興(今屬浙江)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寶慶四明志》卷一○)。官集賢院修撰。事見《甬上宋元詩略》卷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齊輿,字之孟,寧海(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崇安縣(《南澗甲乙稿》卷九《薦崇安建陽兩知縣》)。歷將作、司農(nóng)丞、知鄂州,提點東川刑獄,樞密院檢詳文字。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為宗正少卿(《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三六)。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全宋文·卷五四一三
王齊輿,字之孟,臺州寧海(今浙江寧海)人。紹興三十年進士及第。淳熙中為承事郎、知崇安縣事,韓元吉薦于朝。后歷知鄂州、提點東川刑獄、大理少卿,致仕。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九,《嘉定赤城志》卷三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四三八
趙不迂,紹熙三年任廣東提舉。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四四。
鄭公顯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隱之。孝宗乾道二年進士。調(diào)建州司戶。秩滿,獻時事十論。歷知同安縣,累官權(quán)刑部郎,兼直學(xué)士院。廟堂表制,多出其手。有文集。
全宋文·卷五八二九
鄭公顯,字隱之,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登乾道二年進士第,調(diào)富沙戶曹。秩滿,獻時事十論于朝,除潮州教授,改知同安縣。召監(jiān)進奏院,遷宗正簿。紹熙初為太府寺丞、兼敕令所刪定官;五年,自宗正丞除浙西提舉,改湖南提舉。慶元初為左司郎中。又權(quán)刑部郎官、兼直學(xué)士院。官至朝奉大夫、龍溪縣開國男。著有文集十卷及《語錄》傳世。見《攻愧集》卷三九,《吳郡志》卷七,《咸淳臨安志》卷八,《萬姓統(tǒng)譜》卷一○七,《新安文獻志》卷六八,嘉靖《龍溪縣志》卷八,雍正《福建通志》卷四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四
陳損之,字子長,隆州籍縣(今四川仁壽西北)人。乾道二年進士及第。紹熙三年除秘書丞,四年為淮東提舉,五年除直秘閣、淮東轉(zhuǎn)運判官。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宋史》卷九七《河渠志》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伯垓,字德象,嘉興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南宋館閣錄》卷九)。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任干辦審計司(《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二)。十一年,主管官告院(同上書選舉二二之六)。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知徽州(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知紹興府(《嘉泰會稽志》卷二)。五年,以中書舍人兼實錄院同修撰(《南宋館閣錄》卷九)。官至吏部尚書(清光緒《嘉興府志》卷四四)。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四○二
張伯垓,字德象,嘉興(今浙江嘉興)人。紹興三十年進士。淳熙間歷干辦行在諸軍審計司、都監(jiān)進奏院,出知嘉州。紹熙間知徽州。慶元中為監(jiān)察御史、中書舍人兼侍講,出知紹興府、提點兩浙刑獄。嘉定中歷吏部侍郎、吏部尚書。見《宋會要輯稿》禮四九之七○、禮四九之八二、職官六之七二、職官七二之四九、選舉二一之二、選舉二二之六,《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嘉泰會稽志》卷二,《宋詩紀(jì)事補遺》卷四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越州新昌人,字應(yīng)之。石晝問子。與從兄石斗文同問學(xué)于朱、呂、陸三氏之門。初為九淵所喜,后惑于異說,九淵駭之,封其異時書問一束,題曰“石應(yīng)之公案”。孝宗乾道八年進士。授無為教授,轉(zhuǎn)迪功郎,為新州司戶參軍。以史浩薦升擢,官至侍從。
全宋文·卷六二六八
石宗昭,字應(yīng)之,號誠齋,紹興府新昌(今浙江新昌)人。與從兄斗文師事朱熹、呂祖謙、陸九淵。登乾道八年進士第,授無為軍軍學(xué)教授。丞相史浩薦于朝,改知長洲縣。淳熙十六年除秘書省正字,改校書郎,出知滁州。慶元初為度支郎官,兼實錄院檢討官,除樞密院檢詳文字。后官至福建路提刑。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六、選舉二二之九,《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萬歷《新昌縣志》卷一○、一一,《宋元學(xué)案》卷七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宋登科記考
字應(yīng)之,號誠齋。紹興府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劉坦之,字平子(《天臺續(xù)集別編》卷六《辭靈康廟留題》注),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孝宗淳熙初知歙縣(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由廣東提舉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一、五)。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知臺州,同年除湖北路提舉常平茶鹽(《嘉定赤城志》卷九)。六年,主管武夷山?jīng)_佑觀(《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五之三七)。
全宋文·卷六二一二
劉坦之,字平子,湖州(治今浙江湖州)人。淳熙初知歙縣,歷汀州通判、知汀州、湖北提刑。紹熙初官廣東提舉。二年,以臣僚論其貪酷放罷。慶元元年以朝請大夫知臺州,三年,調(diào)湖北提舉常平,又以臣僚言章特寢新命。慶元六年四月以朝請大夫主管武夷山?jīng)_佑觀,御史劾其守臺日不恤民,罷祠。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二、七三之六、七四之五、七五之三九,《天臺續(xù)集·別編》卷六,《吳興備志》卷一二,雍正《福建通志》卷二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徐安國,號春渚(《宋詩拾遺》卷一三),浙江富陽(今屬浙江)人(清光緒《富陽縣志》卷四)。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歷知華亭縣(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二)、橫州(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四四)。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于廣南東路提舉茶鹽任遣人捕私鹽于大奚山島,激成島民之變降官。嘉泰二年(一二○二),改湖南提舉,旋以前罪罷。開禧元年(一二○五),復(fù)特追三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一、二、一二、一七)。 徐安國詩,據(jù)《輿地紀(jì)勝》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四九八九
徐安國,字衡仲,號春渚,杭州富陽(今浙江富陽)人,亦作上饒(今江西上饒)人。幼育于龔氏,為龔氏后。登乾道二年進士第。年逾五十,乃奏復(fù)徐姓。歷知連山、華亭二縣,紹熙中知橫州。慶元中,提舉廣東茶鹽。嘉泰二年,授湖南提舉,放罷。有《西窗集》。見張栻《一樂堂記》(《南軒文集》卷一三),《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一、七四之一二,《宋詩紀(jì)事小傳補正》卷四,《全宋詞》第三冊。
謝源明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六○○
謝源明,字用光,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紹興三十年登進士第。淳熙中歷知衢州、信州。紹熙中為戶部郎官,左司諫,知溫州。慶元元年以直煥章閣除浙東提刑,改知臨安府,二年為中書舍人,三年為吏部侍郎。五年,除工部尚書兼給事中。為臺諫論罷。久之,起知夔州,移興元府。嘉泰二年就除四川制置使。嘉定八年以顯謨閣直學(xué)士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見《宋會要輯稿》禮四九之五八、禮四九之七○、禮四九之八九、職官七四之一九、職官七四之三一、職官七五之七、選舉二二之九、食貨六二之四八,《兩朝綱目備要》卷五、八,《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一二,《宋史》卷四○一,《會稽續(xù)志》卷二,《咸淳臨安志》卷四八,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五、三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四、一一五,《南宋制撫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