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徙居華亭,字元受。任象先子。高宗紹興二年進(jìn)士。居下僚,論事慷慨。秦檜死,朝廷召湯鵬舉為臺官,盡言投啟賀之,以為當(dāng)黜檜黨。帝聞,從之,又釋趙鼎子汾罪。歷平江通判、京西轉(zhuǎn)運判官、淮東提舉常平。有《小丑集》。
全宋詩
任盡言,字元受,眉山(今屬四川)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jìn)士。二十七年,為婺州教授。三十年,由平江通判遷京西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六、一八四)。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權(quán)發(fā)遣贛州,移知鎮(zhèn)江府(《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二一)。有《小丑集》(《誠齋集》卷八三《眉山任公小丑集序》),已佚。事見《宋元學(xué)案》卷九九。
全宋文·卷四二九六
任盡言,字元受,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居華亭(今上海松江),遂為華亭人。伯雨孫。登紹興五年進(jìn)士第。紹興二十七年自婺州州學(xué)教授入為太常寺主簿。復(fù)出通判平江府,遷京西南路運判、淮東提舉。隆興二年,除直秘閣,差充江淮都督府參議官。尋除福建提刑。乾道元年致仕。著有《小丑集》十二卷、《續(xù)集》三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六、一八二、一八四、一八五,《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九之一五,《淳熙三山志》卷二五,《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萬姓統(tǒng)譜》卷六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3—1195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泰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jìn)士。孝宗時,累官權(quán)吏部尚書,出知泉州、建寧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所至留心民困。以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卒謚文簡。平生篤學(xué),長于考訂名物典故。有《禹貢論》、《詩論》、《易原》、《雍錄》、《易老通言》、《考古編》、《演繁露》、《北邊備對》等。
全宋詩
程大昌(一一二三~一一九五),字泰之,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jìn)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為太學(xué)正。三十年,遷秘書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歷國子司業(yè)兼權(quán)禮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出為浙東提點刑獄、江西轉(zhuǎn)運副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召為秘書少監(jiān)。三年,權(quán)刑部侍郎。累遷權(quán)吏部尚書。出知泉州、建寧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慶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謚文簡。有《程文簡集》二十卷,已佚。今存《詩論》、《演繁露》、《考古編》等。事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二《程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三三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四九○八
程大昌(一一二三——一一九五),字泰之,徽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紹興二十一年進(jìn)士,主吳縣簿,歷太學(xué)正、秘書省正字。孝宗即位,遷著作佐郎,權(quán)禮部侍郎、直學(xué)士院,除浙東提刑。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權(quán)中書舍人,除權(quán)刑部侍郎,兼給事中,累遷權(quán)吏部尚書。出知泉州,移知建寧府。光宗嗣位,徙知明州。慶元元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三,謚文簡。著有文集、《易老通言》等,今存《易原》八卷,《禹貢論》五卷、《后論》一卷,《禹貢山川地理圖》二卷,《雍錄》十卷,《考古編》十卷,《考古續(xù)編》十卷,《演繁露》十六卷,《續(xù)演繁露》六卷,《文簡公詞》一卷等。見周必大《程公神道碑》(《周文忠公集》卷六三),《宋史》卷四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薛居寶(一一二三~一一八○),字云華(一作名居實,字去華),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以父恩補將仕郎,初任長溪縣尉。歷知武康縣,權(quán)發(fā)遣興化軍,提舉福建路常平茶事,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入為倉部郎中,除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兼提刑,再擢淮東安撫使,知揚州。孝宗淳熙七年卒,年五十八。事見《攻愧集》卷九○《直秘閣知揚州薛公行狀》、《寶慶四明志》卷八。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八九六
薛居實(一一二五——一一八○),字去華,一作居寶,字云華,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朋龜子。以父致仕恩補官,遷知武康縣,權(quán)發(fā)遣興化軍,除提舉福建路常平茶事,有惠政。尋除廣東轉(zhuǎn)運判官,丐祠,秩滿入為倉部郎中,除淮南運判,直秘閣,終知揚州,累官朝請大夫。淳熙七年卒,年五十八。見樓鑰《直秘閣知揚州薛公行狀》(《攻愧集》卷九○),《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二之二二、食貨六一之一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人,字德元。尹焞門人。張浚宣撫州陜,辟為計議官。焞入蜀,稽中唯焞是依。焞以己年老,凡學(xué)者來問,皆以屬稽中。
全宋詩
呂稽中,字德元,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從尹焞學(xué)。張浚宣撫川陜時辟為計議官。隨尹焞入蜀。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知邵州。三十一年,于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任主管臺州崇道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二、一九四)。事見《宋元學(xué)案》卷二七。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八一七
呂稽中,字德元,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呂本中兄弟行,尹焞門人。張浚宣撫川陜,辟為計議官。紹興二十一年為右朝請郎、知邵州。三十一年于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任主管臺州崇道觀。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二、一九四,《宋元學(xué)案》卷二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周必正(一一二五~一二○五),字子中,自號乘成,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必大從兄。以祖蔭補將仕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久之,調(diào)司戶參軍,改知建昌軍南豐縣。秩滿,除主管官告院,進(jìn)軍器監(jiān)丞。出知舒州。孝宗淳熙中徙知贛州(明嘉靖《贛州府志》卷七)。擢提舉江東常平茶鹽公事。寧宗開禧元年卒,年八十一。事見《渭南文集》卷三八《監(jiān)丞周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四九六一
周必正(一一二五——一二○五),字子中,號乘成,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必大從兄。以祖遺澤補將仕郎,易迪功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調(diào)袁州司戶參軍。孝宗召對便殿,改宣教郎、知建昌軍南豐縣。秩滿,除主管官告院,進(jìn)軍器監(jiān)丞。淳熙間引親嫌出知舒州,徙贛州,樂為善政。擢提舉江東常平茶鹽公事,上章告老致仕。開禧元年十一月卒,享年八十一。有文集三十卷。見《渭南文集》卷八一《監(jiān)丞周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19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孝宗初,知處州,修復(fù)通濟(jì)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除中書舍人。淳熙五年,拜參知政事,僅兩月,被劾罷,奉祠。后因病,退居故里石湖。卒贈少師,追封崇國公,謚文穆。素有文名,尤工于詩。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全宋詩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號石湖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除徽州司戶參軍。三十二年,入監(jiān)太平惠民和劑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編類高宗圣政所兼敕令所檢討官。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累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為言者論罷。三年,起知處州。五年,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xué)士使金。使歸,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及實錄院同修撰。七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年召對,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今傳《石湖居士詩集》三十四卷,及《吳郡志》、《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事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傳?!》冻纱笤姡浴端牟繀部酚坝∏蹇滴躅櫴蠍廴晏每緸榈妆?。校以明弘治金蘭館銅活字本(簡稱明本)、康熙黃昌衢藜照樓刻《范石湖詩集》二十卷(簡稱黃本),并酌采清沈欽韓《范石湖詩集注》(簡稱沈注)。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人。南宋四大詩人之一。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江蘇)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jìn)士,累官禮部員外郎、靜江知府、資政殿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工詩詞,以善寫田園詩著稱,與尤袤、楊萬里、陸游合稱“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東回臨安,經(jīng)過武昌時曾數(shù)次登臨黃鵠山南樓,作《水調(diào)歌頭?中秋飲南樓》并載入其所撰《吳船錄》,抒發(fā)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抑郁之情,開登南樓題黃鶴樓詞之先河。并在南樓題詩七律《鄂州南樓》,描繪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達(dá)出對江城的贊美之情。
全宋文·卷四九七五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一字幼元,早號此山居士,后號石湖居士,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隆興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乾道元年升校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罷,主管臺州崇道觀。三年,起知處州。五年,召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擢起居舍人兼侍講,仍兼實錄院檢討官。六年五月,遷起居郎。使金還,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九年,出為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靜江府。淳熙元年,除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四年,以病丐歸。入對,除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知貢舉,尋兼直學(xué)士院,以中大夫參知政事,兼權(quán)修國史日歷。出知婺州、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帥江東兼行宮留守、知建康府。十年丐閑。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辭。紹熙三年,知太平州,旋丐歸。四年薨,年六十八。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資政殿大學(xué)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本傳,于北山《范成大年譜》,孔凡禮《范成大年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199 【介紹】: 宋開封人,字光錫,初名興宗?;兆卩嵑笸饧胰缹O。以外戚恩授成忠郎。孝宗乾道初,徙福建路兵馬鈐轄。知廬、揚二州,皆有政績。光宗紹熙中,遷保靜軍承宣使。寧宗即位,知明州。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卒謚忠肅。有《奏議》。
全宋文·卷四九九○
鄭興裔(一一二六——一一九九),初名興宗,字光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兆卩嵒屎笾秾O。初以后恩授成忠郎,充干辦祗候庫,累至江東路鈐轄。乾道間徙福建路。淳熙間,歷差浙東、浙西、江東提刑,入知閤門事兼干辦皇城司,又兼樞密副都承旨,出知廬州、揚州。紹熙元年,遷保靜軍承宣使,召領(lǐng)內(nèi)祠。寧宗即位,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慶元五年卒,年七十四,謚忠肅。見《武泰軍節(jié)度使贈太尉鄭公興裔神道碑》(周必大《文忠集》卷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德化人,字待問。居太學(xué)十六年。高宗紹興中試上舍第一。孝宗即位,賜釋褐登第。授衡州教授,累遷廣東提舉。奉祠歸。文學(xué)與黃干、陳淳齊名。有《論語解》、《大學(xué)儒行篇》及詩文雜著。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江文叔(一一二八~一一九四),初名登,字清卿,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高宗紹興二十七(一一五七)進(jìn)士,調(diào)南雄州教授,通判建寧府。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提舉廣南西路市舶。光宗紹熙五年卒,年六十七。事見《周文忠集》卷七二《廣南提舉市舶江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五○一三
江文叔(一一二八——一一九四),初名登,字清卿,后改今名,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紹興二十七年進(jìn)士,為南雄州學(xué)、靖江府學(xué)教授,通判建寧府。淳熙十三年為廣南提舉市舶,奉祠歸。紹熙五年卒,年六十七。見《廣南提舉市舶江公文叔墓志銘》(《周文忠公集》卷七二)。又,建州建陽人江明(一一二六——一一八七)亦字清卿。本書所收三文署名江清卿,未詳系文叔或明所作,今姑系于前者。
王義朝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處州麗水人,字國賓。登進(jìn)士第。授光澤縣主簿。調(diào)紹興教授,因家上虞。嘗進(jìn)《易論》十二卷,高宗下其書國子監(jiān),命典諸王宮大小學(xué)。歷江東提舉,罷歸。有《易說》。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鄭安恭,高宗紹興間知邵州(《永樂大典》卷二二六三引《邵陽志》)、肇慶府(清同治《廣東通志》卷一五)。三十一年(一一六一),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使(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為廣西提刑(《宋會要輯稿》兵一九之一六)。
全宋文·卷四一九七
鄭安恭(一○九九——一一七一),后名思恭,字子禮,襄邑(今河南睢縣)人。雍子。以父遺澤授承務(wù)郎,監(jiān)淄州酒稅。累官知邵州、兼沿邊溪洞都巡檢使。隆興二年,以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特除直秘閣。乾道二年三月,以荊南路轉(zhuǎn)運副使除秘閣修撰、荊南路提點刑獄公事。七年卒,年七十三。見韓元吉《秘閣修撰鄭公墓志銘》(《南澗甲乙稿》卷二○),《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四、選舉三四之一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0—1195 【介紹】: 宋慶元人,祖籍登州黃縣,字協(xié)恭。徐立之子。高宗紹興中以父任補將仕郎。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遷福建路提刑司檢法,審覆囚牘,駁正冤抑。累任大理官。孝宗乾道四年知無為軍,擢大理正。歷知揚州、臺州,所至有治績。官終廣東提刑。
全宋文·卷五三九五
徐子寅(一一三○——一一九五),字協(xié)恭,先世登州黃縣(今山東黃縣)人,南渡后徙居慶元(今浙江寧波),立之子。紹興十年以恩補官,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改福建路檢法。隆興初除大理評事。乾道中擢大理丞,知無為軍,遷大理正,改知泰州,提舉淮東茶鹽常平措置官田。淳熙初除工部郎中,遷大理少卿,歷知揚、隨、臺三州,終廣東提刑。慶元元年卒,年六十六。見樓鑰《攻愧集》卷九一《直秘閣廣東提刑徐公行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若川,字子至,徐州豐(今屬江蘇)人。若谷弟。高宗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權(quán)金部員外郎,以事放罷。三十一年,由江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東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一八八)。三十二年,總領(lǐng)淮西江東財賦軍馬錢糧。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除司農(nóng)少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乾道元年(一一六五),以吏部尚書使金(《宋史》卷三三《孝宗本紀(jì)》)。二年,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一五)。《兩宋名賢小集》存有《延月樓詩稿》一卷。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二六二
李若川,字子至,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人,參知政事李若谷之弟。紹興中嘗干辦文思院上界,遷金部員外郎。十六年末,言者論其恃兄妄作威福罷。紹興季年,累官右朝散大夫、江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東路,遷直秘閣,以戶部郎總領(lǐng)淮西江東財賦軍馬錢糧。隆興中遷刑部侍郎,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乾道初為戶部侍郎。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三之一三、七○之三二、兵三九之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一八八、一九六,《寶真齋法書贊》卷二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1—1204 【介紹】: 宋越州諸暨人,字順伯,號復(fù)齋。孝宗乾道二年進(jìn)士。官至江東提刑、直寶文閣,為乾、淳間名士。長于碑碣之學(xué),與尤袤俱以博古知名。有《金石錄》、《考異》、《考古印章》。
全宋詩
王厚之(一一三一~一二○四),字順伯,號復(fù)齋(《宋元學(xué)案》卷五八)。其先臨川(今屬江西)人,徙諸暨(今屬浙江)。高宗紹興二十六年(一一五六)以鄉(xiāng)薦入太學(xué)。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jìn)士。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監(jiān)都進(jìn)奏院。十五年,為秘書郎兼權(quán)倉部郎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二之一七)。十六年,除淮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移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攻愧集》卷三五《庋支員外郎王厚之直秘閣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由知臨安府以事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一八)。有《復(fù)齋金石錄》,已佚。寧宗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四?!?a target='_blank'>會稽續(xù)志》卷五有傳。
全宋文·卷五四二○
王厚之(一一三一——一二○四),字順伯,號復(fù)齋,其先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徙諸暨(今浙江諸暨)。登乾道二年進(jìn)士第。淳熙中歷官監(jiān)都進(jìn)奏院、軍器監(jiān)主簿、將作監(jiān)丞、秘書郎。十五年知臨安府,次年除直秘閣、淮南轉(zhuǎn)運判官。紹熙初為度支員外郎。后以直寶文閣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四。著有《復(fù)齋金石錄》、《鐘鼎款識》(存)。見《宋會要輯稿》瑞異三之一五、職官五二之一七、職官七二之五一、選舉一一之三八、選舉二一之六、選舉二二之八,《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五,《咸淳臨安志》卷四八,《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宋史翼》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1—? 【介紹】: 宋延安人,字子溫。韓世忠子。高宗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為太社令。秦檜死,拜光祿寺丞。累遷江西轉(zhuǎn)運使兼權(quán)知江州,搜剔所隱匿之岳飛家產(chǎn),盡還岳氏。授鄂州駐扎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命騎兵習(xí)步戰(zhàn),卓有成效。出使金國,守節(jié)不屈,幾遭不測。官至龍圖閣學(xué)士,以光祿大夫致仕。卒謚莊敏。有《水心鏡》、《橘錄》。
全宋文·卷五四二○
韓彥直(一一三一——?),字子溫,延安府(今陜西延安)人,世忠長子。年十八,登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第。累遷工部侍郎。孝宗朝遷吏部郎官,拜司農(nóng)少卿,直龍圖閣、江西轉(zhuǎn)運使兼權(quán)知江州。換武官,知襄陽府,授鄂州駐劄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復(fù)歸文班,充敷文閣待制、知臺州,歷刑部、吏部侍郎,以工部尚書兼知臨安府。罷,知溫州、泉州。久之,再為戶部尚書。以光祿大夫致仕。卒,謚莊敏。著有《水心鏡》一百六十七卷、《橘錄》三卷(存)。見《宋史》卷三六四本傳,《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