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自緣。號會堂。姓陳氏。臺之臨海人。父某。以詩書為業(yè)。人稱為石泉處士。母某氏。感奇夢而生。師氣骨不凡。翛然有出塵之趣。初為四明白雪寺觀公弟子。十七薙發(fā)受具戒。即以縛禪為事。還臺謁天寧日溪泳公。泳公一見。輒加獎予。泳遷凈慈。師從行。咨決心要知解。且日至漸息群念。期造于無念。時處士君春秋高。師欲盡覲省之禮。復(fù)還臺。道經(jīng)寧海。日已暮。悲風(fēng)號林莽間。師遑遑急走。欲求憩泊之地。竟不可得。夜行三里所。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間。不能蔽風(fēng)雨。師竟夕不寐。明發(fā)。指天自誓曰。所不能建庵廬以延。旦過者有如日。阛阓中有妙相。古寺兩廡蕭然。不留一物。師往還視。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白于主僧。假西偏糞除蕪穢。具床幾。設(shè)衾褥。下至庖廚溷湢之屬。罔不整潔。吳楚閩浙之士。肩摩袂接。而至者如歸。皆得歇息安飽而去。其費一出師之經(jīng)畫。先是??h東有桃源橋。跨廣度河上。故有圓通閣。歲久將壓??h人李斯民。撤而新之。邀致師為主。師遂遷至其處。遇過客如初。師猶以為未足。儉衣削食。建華嚴寶閣。月集善士。閱華嚴經(jīng)。橋之南。復(fù)筑彌陀閣。像凈土十六觀相。覽者觀相興行。啟發(fā)極樂正因。閣道行空。朱甍耀日儼然。如化人天宮矣。事聞于朝。授師金襕法衣。及錫佛心普濟之號。仍俾報恩寺額。以寵異之。師既受命。復(fù)自念曰。上之恩侈矣。顧塵居雜遝。無以稱清凈宏偉之觀。爰擇地縣北五里。而近大橋之陽。林樾蒼潤。蔚為神靈之壤。新建報恩院一區(qū)。晨夕帥其徒。以祝釐報上為務(wù)。繇是。兩地之間。鐘魚互答。有若東西家焉。元季政亂。海上兵動。烽火漲天。三閣與寺。皆鞠為茂草之場。師衋然傷心。又以興復(fù)為己任。持缽行化聚落中。隨其地建華嚴傳經(jīng)之會。演說因果。屠沽為之易業(yè)。于是施者四集。師仍于桃源夾河。兩堤悉甃以石。建杰閣三楹間。命工塑佛菩薩天神諸像。畢工未久。而師厭世矣。師一旦早作。無疾如平時。索浴更衣。屬諸弟子。以見性為急。且曰。吾明日將逝。至期呼筆書偈。怡然委順。時國朝洪武戊申三月某日。世壽五十九。僧臘四十二。龕留七日。顏貌如生。茶毗。得舍利無算。其徒即寺西北偏。塔而藏之。宋景濂為之銘。從學(xué)子方孝孺請也。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自緣,字會堂。姓陳氏,臨海人也。父本儒素,夙好詩書,人稱石泉處士。母感奇夢,寤而生緣。氣骨不凡,雖在幼少,翛然有出塵之意。每入招提,見像則變?nèi)萜鹁?,合爪作禮。處士君見之,謂其母曰:是子如青蓮花,水不能沾,豈俗能淹耶。乃命從四明白云寺觀公為弟子,見其容止修雅,言辭溫簡,出內(nèi)典授之讀。年十七,薙發(fā),受具足戒。趺坐一室,日以縛禪為事,已而還臺,謁同郡天寧日溪泳。一見輒加獎予,使執(zhí)侍左右,復(fù)付藏鑰。泳遷杭之凈慈,緣從其行。凈慈居五山之列,號大叢林。四方龍象,咸來棲止。由是咨厥心要,知解日至,慚息群念,期至無念。時處士君春秋高,欲歸覲省,乃復(fù)還臺。道經(jīng)寧海,日已向暮,悲風(fēng)號林莽間,蒼皇疾走,欲求憩止之地,而不可得。夜行三里許,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間,不能蔽風(fēng)雨,危坐竟夕。因以建庵廬,延過客自誓。阛阓中有妙相古寺,兩廡蕭然,不留一物。緣往復(fù)視之,喜曰:“是足以遂吾志矣?!卑子谥魃鞴倨湮髌?,湔除蕪穢,具床幾衾褥之屬,罔不嚴絜。吳楚閩浙之士,肩摩袂接,投之如歸,宿宿信信,或至浹旬,皆飫其食飲而去。先是縣東有桃源橋,跨廣度河,上故有圓通閣,歲久將圯??h人李斯民撤而新之,邀緣為主,遂遷其處。遠方來者從之如初,猶以為未足。儉衣削食,建華嚴閣,月集善士閱《華嚴經(jīng)》。橋之南,復(fù)筑彌陀閣,為像凈王十六觀相。覽者睹相興行,啟發(fā)極樂正因。閣道行空,朱甍耀日,儼如天宮。事聞于朝,授以金襕法衣,錫號為“佛心普濟禪師”,更畀報恩寺額,以寵異之。復(fù)念廛居雜遝,塵氛襲人,無以稱清凈弘偉之觀。乃擇大橋之陽,去縣治五里,而近林樾蒼潤,蔚為神區(qū),更建報恩禪院。 晨夕諷詠,由是兩地梵聲,鐘魚互答。會元季喪亂,海宇不寧,烽火四起,三閣與寺鞠為茂草,緣衋然傷之。又以興復(fù)為己任,托缽聚落中,隨其地建華嚴傳經(jīng)會,演說因果,屠沽為之易業(yè)。于是施者四集,仍于桃源,夾河兩堤,悉甃以石,建杰閣三楹,命工造像,未幾而緣厭世。自知期至,??筆書偈,怡然委順,明洪武戊申三月也。年五十九,臘四十二。荼毗得舍利無算。弟子祖溢等,以其年六月二十一日,奉遺骨塔于寺西北偏。以鄉(xiāng)先生夏克復(fù)所敘行業(yè),因方孝孺而徵銘于宋文憲公濂云。
盧叢林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盧叢林,云南省東川府會澤縣人,進士出身。光緒十五年(1889年),參加光緒己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24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六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漢語大詞典》:孤林
(1).孤立的叢林。 唐 謝偃 《高松賦》:“荷茲松之挺茂,擢脩干於孤林?!?br />(2).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從,次期門, 武帝 太初 元年初置,名曰 建章 營騎,后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yǎng)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焙笏旆Q孤兒為“孤林”。
《漢語大詞典》:叢社(叢社)
叢林中的神社。呂氏春秋·懷寵:“問其叢社大祠,民之所不欲廢者而復(fù)興之,曲加其祀禮?!?漢 揚雄 《太玄·聚》:“次四,牽羊示于叢社,執(zhí)圭信辟其股野?!?/div>
分類:叢林神社
《國語辭典》:榛林  拼音:zhēn lín
榛樹林。亦指叢林?!段倪x。宋玉。高唐賦》:「榛林郁盛,葩華覆蓋?!埂段倪x。枚乘。七發(fā)》:「于是榛林深澤,煙云闇莫,兕虎并作?!?/div>
分類:榛木叢林
《漢語大詞典》:社林
社廟叢林。 唐 李亢 獨異志卷上:“ 璞 令三十人悉持長竿,東行三十里,遇丘陵、社林即散擊。俄傾,擒一獸如猿。”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鬼神:“﹝二人﹞遙望前途有社林焉,擬造樹下避雨。”
分類:社廟叢林
《漢語大詞典》:榛藪(榛藪)
山林,叢林。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於是磎填谷塞,榛藪平夷。緣山置罝。彌野張罘?!?晉 陸云 《榮啟期贊》:“遂放志一丘,滅景榛藪。居真思樂之林,利涉忘憂之沼?!?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雖出幽谷,遷于喬木,然為二物之計,未若棲竄於林薄,攝生乎榛藪也?!?/div>
分類:山林叢林
《漢語大詞典》:百兩金(百兩金)
(1).牡丹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牡丹。
(2).即珍珠傘。常綠小灌木。生于山坡叢林中,我國 浙江 、 湖南 、 江西 以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晒┯^賞,根可藥用。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百兩金﹝集解﹞引 蘇頌 曰:“百兩金生 戎州 云安軍 ,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葉似荔枝……凌冬不凋,初秋開花青碧色,結(jié)實大如豆,生青熟赤,採根入藥。”
《漢語大詞典》:特殊環(huán)境
人們極少遇到的環(huán)境。如南北極超低溫、高山缺氧、沙漠干旱、風(fēng)沙、赤道叢林、高溫高濕、地方病高發(fā)區(qū)、水下環(huán)境、外層空間環(huán)境,以及沖擊、爆炸、輻射、強磁場、高頻噪聲等環(huán)境。
功德叢林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名禪法。又名禪院。宋高僧傳十二慶諸傳曰:「南方謂之叢林者,翻禪那為功德叢林也。」
飽叢林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謂禪林之舊參也,少叢林之反對。古尊宿三十九智門祚錄:「所以趙州八十尚自行腳,祇是要飽叢林,又旦不擔(dān)板?!?/div>
叢林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