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怨耦  拼音:yuàn ǒu
不和睦的夫婦。《左傳?;腹辍罚骸讣务钤诲?,怨耦曰仇,古之命也?!挂沧鳌冈古肌?。
《漢語大詞典》:離違(離違)
(1).離去;離別。國語·晉語四:“ 狐姬 , 伯行 之子也,實(shí)生 重耳 。成而儁才,離違而得所,久約而無釁,一也。” 韋昭 注:“違,去也。離禍去國,舉動得所?!?唐 韓愈 《與李翱書》:“離違久,乍還侍左右,當(dāng)日懽喜?!?明 方孝孺 《慈竹軒記》:“季弟來,寄詩數(shù)十章,敘離違之情?!?林紓 《與姚叔節(jié)書》:“離違久,不得足下之書,故拾其所聞以相語?!?br />(2).不和睦,不團(tuán)結(jié)。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若 備 與彼( 劉表 )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jì)大事?!?/div>
《漢語大詞典》:乖沴
(1).不和之氣,邪氣。 宋 李綱 《中興至言序》:“譬猶康強(qiáng)之人,負(fù)持壯盛,蔑衞生調(diào)攝之經(jīng),得陰陽乖沴之疾?!?明 高啟 《大水》詩:“陰陽致乖沴,孰能究其然。” 清 戴名世 《憂庵記》:“五行之乖沴入吾之膏肓,陰陽之顛倒蠱吾之志慮?!?br />(2).怪異;反常。 清 戴名世 《西狩獲麟解》:“六鷁退飛,鸜鵒來巢,雖其至乖沴,亦莫不書,而況獲麟之大乎?”
《漢語大詞典》:葉韻(葉韻)
亦作“ 葉韻 ”。
(1). 南北朝 時,學(xué)者因按當(dāng)時語音讀詩經(jīng),韻多不和,便以為作品中某些字需臨時改讀某音,稱為葉韻。后人并以此應(yīng)用于其他古代韻文。此風(fēng)至 宋 代而大盛。 明 陳第 始建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的歷史語言觀,認(rèn)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yīng)隨意改讀。參閱 明 陳第 《毛詩古音考序》
(2).作韻文時于句末或聯(lián)末用韻之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點(diǎn)化故事:“借君銜以葉韻耳?!?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五:“夫葉韻乃詞中最要之處?!?/div>
《國語辭典》:游離(游離)  拼音:yóu lí
1.化學(xué)元素不與其他物質(zhì)化合而單獨(dú)存在的狀態(tài),如游離硫。
2.在化學(xué)上特指產(chǎn)生離子的過程。
3.離開依附的事物而存在。如:「他是個游離分子。」
《漢語大詞典》:阻異(阻異)
謂意見不和,產(chǎn)生嫌隙。北史·馮子琮傳:“ 何士開 居要日久, 子琮 舊所附託,中雖阻異,其后還相彌縫。”
《漢語大詞典》:泛越(汎越)
亦作“泛越”。 謂聲音不和諧。 漢 桓寬 鹽鐵論·刺復(fù):“是以鑿枘剌戾而不合,聲音泛越而不和?!?/div>
《漢語大詞典》:小乖
(1).暫時離開。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一:“本為君作妻,情無曠遠(yuǎn)。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大歲東方卯,當(dāng)還求君。”
(2).稍有不和。 宋 王讜 唐語林·補(bǔ)遺二:“﹝ 李汧公 ﹞中年於 徐夫人 小乖,及 兵部 ( 汧公 子 約 )生,情好復(fù)初?!?/div>
《國語辭典》:蒙霧露(蒙霧露)  拼音:méng wù lù
蒙,蒙受。霧露,指陰陽不和調(diào)之氣。蒙霧露指人罹患疾病。宋。文天祥〈正氣歌〉:「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div>
《國語辭典》:肝氣(肝氣)  拼音:gān qi
1.中醫(yī)上稱胸膈痛悶等病為「肝氣」。
2.怒氣。如:「你可別動肝氣喔!我最怕得罪你了!」
《漢語大詞典》:不相中
不和睦;不融洽。管子·國蓄:“夫國之君不相中,舉兵而相攻?!?馬非百 注:“不相中,不和睦之意。”史記·封禪書:“ 康后 有淫行,與王不相中。” 司馬貞 索隱引《三蒼》:“中,得也?!?span id="697wcni" class="book">《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子 勝之 代侯。六歲,尚公主,不相中?!?裴骃 集解引 如淳 曰:“猶言不相合當(dāng)?!?/div>
《漢語大詞典》:羹元
不和五味之羹。喻質(zhì)樸。 劉師培 《南北文學(xué)不同論》:“然 晉 初之文,羹元尚存,雕幾未極?!?/div>
《漢語大詞典》:沴戾
因氣不和而生之災(zāi)害。引申為妖邪或瘟疫。 清 唐甄 潛書·宗孟:“百姓既安,沴戾消釋?!?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不畏則心定,心定則神全,神全則沴戾之氣不能干?!?清 朱琦 《感事》詩:“箴砭輒乖謬,沴戾入肌髓。”
《漢語大詞典》:陰訟(陰訟)
因縱欲淫蕩等事而引起的爭吵不和。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鄭玄 注:“陰訟,爭中冓之事以觸法者?!?span id="74vx6b6" class="book">《左傳·成公八年》“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 晉 杜預(yù) 注:“必以同姓者參骨肉至親,所以息陰訟。”
《國語辭典》:內(nèi)斗(內(nèi)斗)  拼音:nèi dòu
團(tuán)體內(nèi)部因?yàn)槔砟畈缓突驙帣?quán)奪利而互相爭斗。如:「在團(tuán)體中,彼此應(yīng)該多做理性的溝通,不應(yīng)該互相內(nèi)斗。」